遼東雖然損失了一些,但問題還不是很大,所以提心吊膽的明廷終於鬆了一口氣,但外患稍卻之後,內部鬥爭又激烈了起來,這不,天啟六年二月,蘇杭織造太監李實向天啟皇帝上疏稱黃尊素等人致仕(奪職)還鄉後還不老實,四下串聯江浙等地的士紳豪強,蓄意阻撓各處監臣收取商稅,並且他還得知周起元在擔任巡撫的時候,貪汙了白銀十餘萬兩。
李實的背後當然是想著將東林黨人斬草除根的閹黨----相傳,李實雖然“齷齪不識字,然非忠賢黨”,所以黃尊素回老家後,便與之密切往來,“欲效楊一清誅劉瑾,用李實為張永,授以秘計”,相關消息為東廠安排在李實身邊的眼線偵知,報於北京,魏忠賢大怒,李實門下的孫昇當時正在北京,聞之“大懼”,求到了李永貞這邊,李永貞便替李實起草了這份奏疏,孫昇為了自救,便以李實名義上奏。
但這份彈章所表現的內容卻是真實無誤的,東林黨人絕不願意拱手讓出朝廷的控製權,所以打著聯絡正人君子的名義,積極與反對收取商稅的江南士紳勾結,謀劃著反攻倒算。
而這恰恰是天啟帝的逆鱗。
是的,寧遠大捷這塊遮羞布並不改變遼西現在缺兵少糧的局麵,為了保證關門安全,保證京畿安全,明政府隻能源源不斷的將有限的經費投入遼西的無底洞,這個時候,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對內廷來說,一分一文都很重要。
所以,天啟帝是斷然不允許出現有人抗繳商稅的,更不要說允許有人身在地方還想操縱言論、幹預中樞政務了。
因此,天啟帝迅速在李實的奏疏上批示:“除周建宗、繆昌期已經逮解外,其周起元等五人,都著錦衣衛差的當官旗扭解來京究問。”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於是乎,一場大逮捕開始了,一輪新的清洗也即將來看帷幕。
亦?不是說天啟帝是懂得平衡各方政治力量的、又權謀的君主嗎?他難道不知道徹底打壓東林黨,會造成閹黨在朝堂上一支獨大的局麵嗎?
其實天啟帝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麽,也明白自己這麽做不會讓朝局失控的。
沒錯,所謂閹黨其實是帝黨,所以別看魏忠賢、王體乾等內廷大襠們看起來權勢滔天的樣子,但隻要天啟帝打個噴嚏,他們幾個的地位就要動搖了,所以,能牢牢抓住魏忠賢等人的天啟帝是不擔心閹黨架空自己的。
此外,天啟帝名義上放任閹黨擴充自身實力,但在關於起複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中被東林黨壓製的三黨官員的時候,也塞了不少的私貨在裏麵,因此當亓詩教等原來三黨頭目也被天啟帝任命為明廷中堅力量後,名義上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眾多門徒走狗的閹黨,實際上核心已經出現了新的分化。
其中尤以其魏廣微退出內閣一事最能說明閹黨內部存在著嚴重的矛盾,所以作為反對東林黨的政治派別大集結的閹黨,由共同利益而來,必然也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次第瓦解,根本就不能對天啟帝的統治造成任何的威脅。
反倒是不肯老老實實退出政治舞台的東林黨才是心腹大患,必須持之以恒的加以打壓。
故而,在炮製了所謂七君子之獄的同時,天啟帝還放任閹黨搞出了一個《三朝要典》。
所謂《三朝要典》其實是針對早年葉向高為總裁官,修訂的《光宗實錄》而言的,當時秉政的東林黨人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在《光宗實錄》中對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中東林黨的表現做了極大的美飾,並嚴重抹黑其餘反對派,想籍此鎖定東林執政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但如今時移世易了,聚集在閹黨旗下的東林反對派要理直氣壯的打壓東林黨人,就必須從根子上徹底把輿論扭轉過來,於是便由霍維華首先提議為三案全麵翻案,隨後,禮科給事中楊所修正式提議仿照大禮議期間,明世宗編寫的《明倫大典》的樣式,編輯專書,以便日後“頒示天下”,徹底向世人揭露東林黨的真麵目。
當然,《三朝要典》雖然是目前天字第一號的政治任務,但想要立刻編纂出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眼下才剛剛“開館編纂”,真正到塵埃落定,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呢,東林黨人的“好日子”,自然還在後麵呢。
既然對東林黨人的清洗還在逐漸加碼的過程中,既然魏忠賢等人幹的還算可以,所以,為了堅定閹黨保持戰鬥力,同心同德為朝廷“斂財”,天啟帝便采取了重賞魏忠賢,以為眾人榜樣的措施,於是,天啟六年二月,以“鹵薄大駕成”的名義,蔭魏忠賢子弟一人為都督僉事。
其實,魏忠賢已經得到過不少蔭蒙了,之前在天啟五年時就以“慶陵工成”而世蔭都督同知,以“門工”蔭其弟侄“一人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一人為都督同知”,就連魏忠賢的外甥傅應星也蔭了左都督,完全是一副雞犬升天的架勢。
可天啟帝覺得還不夠,於是以東廠拿捕的後金間諜武長春說事----“長春敵間,不獲且為亂,賴廠臣忠智立奇勳”----並結合此次寧遠大捷中魏忠賢在後方支援(指確保糧餉供應並提供了紅夷大炮)的功勞,“詔封忠賢侄良卿為肅寧伯,賜宅第、莊田、鐵券”,這就有些離譜了,也難怪東林黨的殘餘並閹黨的其餘反對者因此橫加指責。
然而,別人越是反對,天啟帝就越不以為然,甚至公然弄權為樂,在萬人側目中繼續加封魏良卿為肅寧侯、寧國公等世爵,最終讓魏忠賢得了一個“九千歲”的稱號,就此為魏忠賢日後的遭遇預埋了伏筆。
好在,這些都還是後話,至少在天啟六年,魏忠賢和所謂的閹黨那可都是風光無限好的······
李實的背後當然是想著將東林黨人斬草除根的閹黨----相傳,李實雖然“齷齪不識字,然非忠賢黨”,所以黃尊素回老家後,便與之密切往來,“欲效楊一清誅劉瑾,用李實為張永,授以秘計”,相關消息為東廠安排在李實身邊的眼線偵知,報於北京,魏忠賢大怒,李實門下的孫昇當時正在北京,聞之“大懼”,求到了李永貞這邊,李永貞便替李實起草了這份奏疏,孫昇為了自救,便以李實名義上奏。
但這份彈章所表現的內容卻是真實無誤的,東林黨人絕不願意拱手讓出朝廷的控製權,所以打著聯絡正人君子的名義,積極與反對收取商稅的江南士紳勾結,謀劃著反攻倒算。
而這恰恰是天啟帝的逆鱗。
是的,寧遠大捷這塊遮羞布並不改變遼西現在缺兵少糧的局麵,為了保證關門安全,保證京畿安全,明政府隻能源源不斷的將有限的經費投入遼西的無底洞,這個時候,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對內廷來說,一分一文都很重要。
所以,天啟帝是斷然不允許出現有人抗繳商稅的,更不要說允許有人身在地方還想操縱言論、幹預中樞政務了。
因此,天啟帝迅速在李實的奏疏上批示:“除周建宗、繆昌期已經逮解外,其周起元等五人,都著錦衣衛差的當官旗扭解來京究問。”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於是乎,一場大逮捕開始了,一輪新的清洗也即將來看帷幕。
亦?不是說天啟帝是懂得平衡各方政治力量的、又權謀的君主嗎?他難道不知道徹底打壓東林黨,會造成閹黨在朝堂上一支獨大的局麵嗎?
其實天啟帝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麽,也明白自己這麽做不會讓朝局失控的。
沒錯,所謂閹黨其實是帝黨,所以別看魏忠賢、王體乾等內廷大襠們看起來權勢滔天的樣子,但隻要天啟帝打個噴嚏,他們幾個的地位就要動搖了,所以,能牢牢抓住魏忠賢等人的天啟帝是不擔心閹黨架空自己的。
此外,天啟帝名義上放任閹黨擴充自身實力,但在關於起複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中被東林黨壓製的三黨官員的時候,也塞了不少的私貨在裏麵,因此當亓詩教等原來三黨頭目也被天啟帝任命為明廷中堅力量後,名義上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眾多門徒走狗的閹黨,實際上核心已經出現了新的分化。
其中尤以其魏廣微退出內閣一事最能說明閹黨內部存在著嚴重的矛盾,所以作為反對東林黨的政治派別大集結的閹黨,由共同利益而來,必然也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次第瓦解,根本就不能對天啟帝的統治造成任何的威脅。
反倒是不肯老老實實退出政治舞台的東林黨才是心腹大患,必須持之以恒的加以打壓。
故而,在炮製了所謂七君子之獄的同時,天啟帝還放任閹黨搞出了一個《三朝要典》。
所謂《三朝要典》其實是針對早年葉向高為總裁官,修訂的《光宗實錄》而言的,當時秉政的東林黨人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在《光宗實錄》中對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中東林黨的表現做了極大的美飾,並嚴重抹黑其餘反對派,想籍此鎖定東林執政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但如今時移世易了,聚集在閹黨旗下的東林反對派要理直氣壯的打壓東林黨人,就必須從根子上徹底把輿論扭轉過來,於是便由霍維華首先提議為三案全麵翻案,隨後,禮科給事中楊所修正式提議仿照大禮議期間,明世宗編寫的《明倫大典》的樣式,編輯專書,以便日後“頒示天下”,徹底向世人揭露東林黨的真麵目。
當然,《三朝要典》雖然是目前天字第一號的政治任務,但想要立刻編纂出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眼下才剛剛“開館編纂”,真正到塵埃落定,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呢,東林黨人的“好日子”,自然還在後麵呢。
既然對東林黨人的清洗還在逐漸加碼的過程中,既然魏忠賢等人幹的還算可以,所以,為了堅定閹黨保持戰鬥力,同心同德為朝廷“斂財”,天啟帝便采取了重賞魏忠賢,以為眾人榜樣的措施,於是,天啟六年二月,以“鹵薄大駕成”的名義,蔭魏忠賢子弟一人為都督僉事。
其實,魏忠賢已經得到過不少蔭蒙了,之前在天啟五年時就以“慶陵工成”而世蔭都督同知,以“門工”蔭其弟侄“一人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一人為都督同知”,就連魏忠賢的外甥傅應星也蔭了左都督,完全是一副雞犬升天的架勢。
可天啟帝覺得還不夠,於是以東廠拿捕的後金間諜武長春說事----“長春敵間,不獲且為亂,賴廠臣忠智立奇勳”----並結合此次寧遠大捷中魏忠賢在後方支援(指確保糧餉供應並提供了紅夷大炮)的功勞,“詔封忠賢侄良卿為肅寧伯,賜宅第、莊田、鐵券”,這就有些離譜了,也難怪東林黨的殘餘並閹黨的其餘反對者因此橫加指責。
然而,別人越是反對,天啟帝就越不以為然,甚至公然弄權為樂,在萬人側目中繼續加封魏良卿為肅寧侯、寧國公等世爵,最終讓魏忠賢得了一個“九千歲”的稱號,就此為魏忠賢日後的遭遇預埋了伏筆。
好在,這些都還是後話,至少在天啟六年,魏忠賢和所謂的閹黨那可都是風光無限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