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八月中皇太極派和碩成親王嶽托為揚武大將軍,多羅安平貝勒杜度為副帥,統帥右翼軍;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和碩肅親王豪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為副帥,統左翼軍,兩路清軍號稱12萬人,共同進攻大明。</p>


    當年九月二十二日,嶽托部從密雲北麵的牆子嶺一線,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明軍薊鎮總兵吳國俊率部阻擊,激戰一番後抵敵不足,一路潰退到密雲。</p>


    於是薊遼總督吳阿衡親自應敵,但由於準備太過不足,結果吳阿衡戰死當場。</p>


    嶽托部勢如破竹的同時,多爾袞部也於當年九月二十八日,於青山關一線毀邊牆而入。</p>


    隨即,兩部清軍在北京郊區的通州一帶會師,並因此對北京形成了極大的威脅。</p>


    麵對清軍的威脅,崇禎皇帝隻能十萬火急的詔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昇,攜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西總兵虎大威等部入衛京師,並第三次賜予盧象昇尚方劍,由盧象昇督率各路勤王援兵。</p>


    不過,鑒於清軍前三次攻入京畿,都成功得手,各路明軍根本奈何不了清軍,因此對清軍實力早已經心生畏懼的崇禎皇帝便有和議的意願,在加上崇禎最信任的內閣大學士楊嗣昌一向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因此崇禎皇帝便暗示時任兵部尚書的陳新甲與清廷展開秘密接觸。</p>


    但崇禎皇帝是個要麵子的人,生怕“款虜”的事情泄漏後會影響他生前的統治和身後的名聲,同時也考慮到如果能夠給予清軍必要的重創,更利於和談的進行,因此當主戰的盧象昇表示“陛下命臣為督師,臣隻知有戰而已”後,崇禎皇帝便又動搖了,所以便讓盧象昇去跟楊嗣昌、高起潛商議具體的禦敵方略。</p>


    說起來也真是湊巧,盧象昇此時身負熱孝、楊嗣昌也身負熱孝、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母親也剛剛去世,原本也是應該丁憂的,甚至高起潛也有至親過世,因此大明帝國在崇禎十一年的命運都交托到了一群披麻戴孝者的手中,實在是有些不詳。</p>


    更可悲的是,這群主導大明帝國命運的大臣、大太監之間的意見還不一致----楊嗣昌堅決主和,陳新甲唯楊嗣昌之命是從,盧象昇堅決主戰,而高起潛窺視崇禎皇帝的態度,也站在主和派一邊----因此,盧象昇與楊嗣昌、高起潛的會麵以不歡而散告終。</p>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楊嗣昌的主和意見的確有合理的一麵,但就當時而言,主戰派卻是大流,並且事關士大夫是否失節的大防,因此已經不能為父盡孝的盧象昇堅持為國盡忠也是合情合理的,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無非是戰略出發點不同而已。</p>


    但政治鬥爭從來與溫文爾雅的君子之爭無關,更多的是你死我活的黨同伐異,因此既然話不投機,那麽楊嗣昌和高起潛自然要拿盧象昇這隻“雞”來嚇唬主戰派這群“猴”的。</p>


    因此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盧象昇身為兵部尚書,總督天下勤王兵馬,可在楊嗣昌、高起潛的製約下,僅能指揮宣府、大同、山西三地兵馬,不到2萬人,甚至連他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天雄軍,也被高起潛扣留著,指揮不動。</p>


    </p>


    這還不算,楊嗣昌提請崇禎皇帝任命陳新甲為宣大總督,結果,陳新甲一上任就從盧象昇手中分去一半的兵力,如此一來,盧象昇手上就隻剩下不到1萬兵馬;但事情還沒有完,稍後著名逃跑將軍、大同總兵王樸又以回防大同為借口率兵離京而去,又帶走了一半的兵力,至此堂堂督師,手中就隻剩下數千兵馬可用,簡直可憐可悲可歎。</p>


    而就在崇禎朝廷內部這種紛紛擾擾、毫無和氣的狀況中,多爾袞、嶽托所率領的左右兩翼清軍在京郊通州會師後,再次分路向京畿腹地攻掠,結果良鄉、涿州等軍事要衝之地都遭到了攻擊。</p>


    到了當年十一月初的時候,清軍攻至直隸中部的定州、高陽一帶,致仕回鄉榮養的孫承宗以76歲高齡率領家人和鄉鄰參與了高陽縣城的防守,但由於高陽兵少城矮,因此堅守幾日後,高陽被清軍攻克了,不甘受辱的孫承宗隨即在城破後自縊殉國,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也在高陽保衛戰中相繼戰死······</p>


    隨著清軍主力南下,盧象昇部也跟著南下禦敵,雙方數次交鋒,互有殺傷。</p>


    而手握重兵而又避敵怯戰的高起潛不僅不配合夾擊清軍,反而屢次嘲諷、阻撓盧象升的作戰行動,並向崇禎進讒言將戰局不利的責任誣蔑到盧象升頭上,致使盧象升多次遭到崇禎的嚴旨切責。</p>


    如果不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薛國觀在崇禎麵前求情,盧象昇很可能重蹈袁崇煥當年火線入獄的覆轍----雖然兩人的性質完全不同----饒是如此也落了一個被奪銜降職、罰以戴罪之身剿敵的處分,對此,已經悲憤到無語的盧象昇做出了戰死沙場的決定。</p>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昇領兵進駐巨鹿的賈莊,此時,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裏,盧象昇便派遣隨軍行動的兵部主事楊廷麟去聯絡高部,但高起潛對盧象昇合兵的建議理都不理。</p>


    十二月十二日,盧象昇領兵至蒿水橋一線,被清軍主力包圍。</p>


    盧象昇命虎大威護左翼,楊國柱護右翼,自領親兵於中軍架炮設弩,與清軍決戰,自當日辰時直戰至當日未時,炮盡矢窮,但已經抱定不勝就殉國的盧象昇一直沒有下令突圍,隻是命令各部與清軍展開肉搏。</p>


    盧部現有力量並非什麽精銳,因此與清軍精騎展開搏鬥後,盧部士卒大多戰死,見勢不妙的虎大威便欲帶著盧象昇衝出重圍,但盧象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率親兵躍馬衝陣,最終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caler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caler並收藏南明之我是弘光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