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遷雖然被擱置了,但北京城裏人心惶惶,有門路的人都想辦法南下了,就是一時走不開的,也想辦法開始向京外轉移家財。</p>
“眼下兌換飛票的生意好嗎?”</p>
順和店北京支店負責人楊華芝回複道:“回賀公公的話,現在形勢緊張,兌飛票的生意特別紅火,這不,開年以來,才一個多月,就已經開出去一百三十萬兩的飛票了。”</p>
在順和店存銀子兌飛票時是需要支付百分之五的手續費的----支取的時候不需要----因此光開出去這130萬兩飛票,就等於獲得了6.5萬兩的營收,也難怪楊華芝說生意好呢。</p>
接替段煒出任福王京邸管事內監的賀甫想了想,又問道:“那北京城裏,還有其他人做這個生意的嗎?”</p>
楊華芝回複道:“這些年晉商和徽商也效仿本號,在做飛票生意,當然,他們用的名字不一樣,晉商那邊叫錢票、徽商叫銀票或商票,但實質是一樣的,不過,眼下闖逆已經打到了山西,晉商錢票已經沒有人敢兌了,至於徽商這邊,現在有實力,敢做這生意的也不多了。”</p>
晉商是因為老巢被李自成占領了,所以失去了信用,進而無人問津,但南直隸這邊,張獻忠已經被趕進四川了,明政府在南直隸、湖廣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統治基本完好,那為什麽在江南擁有極大勢力的徽商也不敢做飛票通兌的生意了呢?</p>
其實,在南直隸、江西、浙江等地,徽商還是敢繼續做飛票生意的,但幫助北京城裏的權貴,把銀子運往南方,他們想做也做不了。</p>
怎麽可能呢?鹽漕一體,徽商難道不能通過漕運船隻把銀錢運回南方嗎?</p>
本來是能的,可誰讓這股把家財運往南方的風氣是在正月後,朝廷南遷提議曝光後才興起的,在天寒地凍、運河冰結、河漕中斷的現在,徽商可沒有能力通過陸路把銀子運回南方去的,所以,對於突如其來的這股風潮,徽商想賺也賺不了。</p>
</p>
那麽福王府就能賺這筆錢了?</p>
是的,但福王府不是走運河這條路,而是由海路南運,這不,為了運輸這些銀子,福海號根據朱由崧的指示,會在二月末渤海灣化凍後向塘沽派出至少4艘淮甲運銀船,來接運白銀南下,屆時為了銀船安全,遼海分艦隊也派出數艘淮丙巡航艦前來護航的。</p>
既然福王府能通過海路運銀南下,那徽商就不會如法效仿嗎?</p>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們,徽商沒有船,要知道,天津這邊的確有船,但那是給崇禎南撤準備的,在皇帝隨時可能南撤的當口,誰都不能挪用;至於民船這邊,也不是沒有,但這些船都掌握在天津、山東等處的北地商人手中。</p>
在過去,徽商跟掌握對朝貿易及對日走私貿易的山東、天津商人之間的合作是非常少的,因此事到臨頭了,徽商再想跟在天津有船的北地商人合作,已經是不可能了----至少雙方之間沒有信任度,因此當幾十萬兩銀子放在一條船上,誰敢保證對方就不會起了什麽壞心思,到時候,人船銀皆失,彼此還要互相扯皮、互相猜忌呢。</p>
至於徽商自己搞到了船,船上全部是自己人押運,也沒有屁用,因為隻要他們敢運,福王府就敢派遼海分艦隊在半途搶劫了。</p>
因此,心有七竅的徽商在評估風險後,大多也不敢接這份生意,賺這筆銀子。</p>
賀甫當然也是明白這個理的,所以他沒有追問原因,隻是問道:“開出去的飛票都做過特別記印了嗎?”</p>
為什麽要在順和店北京支店發出去的飛票上動手腳,當然是為了將來拒絕支付做準備,但這層意思朱由崧誰也沒有告訴過,所以,下麵人的也隻是遵命行事而已。</p>
話說,這麽麻煩幹什麽,為什麽不發行大麵額的專門飛票,以為現有通用飛票的區別呢?</p>
第一個原因跟徽商來不及承運白銀南下,無法承接銀票或商票匯兌生意一樣,順和店這邊也來不及印製超大麵額的飛票,並將相關消息傳遞給各地的支店知曉。</p>
第二個原因是,存銀人對大麵額飛票有天然的不信任,因此他們每每都指明要一些方便兌換(不引起承兌人注意)的小麵額飛票,其中連順和店之前廣受各地商人歡迎的“壹仟兩”、“伍佰兩”這兩種麵額----順和店截止到目前,一共發現了“壹仟兩”、“伍佰兩”、“叁佰兩”、“壹佰兩”、“伍拾兩”、“貳拾兩”、“拾兩”、“伍兩”等八種麵額的飛票----都大受冷落,相反倒是“壹佰兩”、“五十兩”這兩種麵額更受歡迎。</p>
因此,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為了針對這些大戶日後化整為零、分散支領,所以朱由崧才特意要求在近階段於北京發出的飛票上都做了記號。</p>
“回賀公公的話,都按總號的意思,做好了記號,保證各地支店一查驗就能看出是北京發出的。”</p>
賀甫想了想,說明道:“一百三十萬兩的確不少了,但咱家以為或可以更多,這樣吧,你秘密派人放出口風去,就說眼下南運困難,再要開兌飛票,順和店的風險就大了,所以過兩天規費要漲一個點。”</p>
賀甫這是準備反其道而行之,對此,楊華芝有些擔心:“五個點已經很高了,再漲人家未必就會來了。”</p>
賀甫胸有成竹的說道:“這倒不用你擔心,正所謂,該來的終歸會來的,不會來的,你就是把費用降下去,他也不會來。”</p>
楊華芝明了道:“也是,時局緊迫,現在著急的應該是那些王公大臣。”</p>
賀甫點點頭:“這是這個理。”</p>
意猶未盡的賀甫隨即補充道:“你且注意看了,若是接下來三天內,來開飛票的人持續增多或保持現有規模,你立刻把規費漲上去,然後三天一調,最高允許你調到十五個點。”</p>
楊華芝眨了眨眼:“十五個點?”</p>
“對!”賀甫確認道。“十五個點,等十五個點後,若還有人願意來開飛票,我們也不能再收了。”</p>
楊華芝不解道:“這麽高的賺頭為什麽不繼續做呢?”</p>
賀甫幽幽的回應道:“就怕到時候收了銀子,也沒辦法運出去北京城了······</p>
“眼下兌換飛票的生意好嗎?”</p>
順和店北京支店負責人楊華芝回複道:“回賀公公的話,現在形勢緊張,兌飛票的生意特別紅火,這不,開年以來,才一個多月,就已經開出去一百三十萬兩的飛票了。”</p>
在順和店存銀子兌飛票時是需要支付百分之五的手續費的----支取的時候不需要----因此光開出去這130萬兩飛票,就等於獲得了6.5萬兩的營收,也難怪楊華芝說生意好呢。</p>
接替段煒出任福王京邸管事內監的賀甫想了想,又問道:“那北京城裏,還有其他人做這個生意的嗎?”</p>
楊華芝回複道:“這些年晉商和徽商也效仿本號,在做飛票生意,當然,他們用的名字不一樣,晉商那邊叫錢票、徽商叫銀票或商票,但實質是一樣的,不過,眼下闖逆已經打到了山西,晉商錢票已經沒有人敢兌了,至於徽商這邊,現在有實力,敢做這生意的也不多了。”</p>
晉商是因為老巢被李自成占領了,所以失去了信用,進而無人問津,但南直隸這邊,張獻忠已經被趕進四川了,明政府在南直隸、湖廣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統治基本完好,那為什麽在江南擁有極大勢力的徽商也不敢做飛票通兌的生意了呢?</p>
其實,在南直隸、江西、浙江等地,徽商還是敢繼續做飛票生意的,但幫助北京城裏的權貴,把銀子運往南方,他們想做也做不了。</p>
怎麽可能呢?鹽漕一體,徽商難道不能通過漕運船隻把銀錢運回南方嗎?</p>
本來是能的,可誰讓這股把家財運往南方的風氣是在正月後,朝廷南遷提議曝光後才興起的,在天寒地凍、運河冰結、河漕中斷的現在,徽商可沒有能力通過陸路把銀子運回南方去的,所以,對於突如其來的這股風潮,徽商想賺也賺不了。</p>
</p>
那麽福王府就能賺這筆錢了?</p>
是的,但福王府不是走運河這條路,而是由海路南運,這不,為了運輸這些銀子,福海號根據朱由崧的指示,會在二月末渤海灣化凍後向塘沽派出至少4艘淮甲運銀船,來接運白銀南下,屆時為了銀船安全,遼海分艦隊也派出數艘淮丙巡航艦前來護航的。</p>
既然福王府能通過海路運銀南下,那徽商就不會如法效仿嗎?</p>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們,徽商沒有船,要知道,天津這邊的確有船,但那是給崇禎南撤準備的,在皇帝隨時可能南撤的當口,誰都不能挪用;至於民船這邊,也不是沒有,但這些船都掌握在天津、山東等處的北地商人手中。</p>
在過去,徽商跟掌握對朝貿易及對日走私貿易的山東、天津商人之間的合作是非常少的,因此事到臨頭了,徽商再想跟在天津有船的北地商人合作,已經是不可能了----至少雙方之間沒有信任度,因此當幾十萬兩銀子放在一條船上,誰敢保證對方就不會起了什麽壞心思,到時候,人船銀皆失,彼此還要互相扯皮、互相猜忌呢。</p>
至於徽商自己搞到了船,船上全部是自己人押運,也沒有屁用,因為隻要他們敢運,福王府就敢派遼海分艦隊在半途搶劫了。</p>
因此,心有七竅的徽商在評估風險後,大多也不敢接這份生意,賺這筆銀子。</p>
賀甫當然也是明白這個理的,所以他沒有追問原因,隻是問道:“開出去的飛票都做過特別記印了嗎?”</p>
為什麽要在順和店北京支店發出去的飛票上動手腳,當然是為了將來拒絕支付做準備,但這層意思朱由崧誰也沒有告訴過,所以,下麵人的也隻是遵命行事而已。</p>
話說,這麽麻煩幹什麽,為什麽不發行大麵額的專門飛票,以為現有通用飛票的區別呢?</p>
第一個原因跟徽商來不及承運白銀南下,無法承接銀票或商票匯兌生意一樣,順和店這邊也來不及印製超大麵額的飛票,並將相關消息傳遞給各地的支店知曉。</p>
第二個原因是,存銀人對大麵額飛票有天然的不信任,因此他們每每都指明要一些方便兌換(不引起承兌人注意)的小麵額飛票,其中連順和店之前廣受各地商人歡迎的“壹仟兩”、“伍佰兩”這兩種麵額----順和店截止到目前,一共發現了“壹仟兩”、“伍佰兩”、“叁佰兩”、“壹佰兩”、“伍拾兩”、“貳拾兩”、“拾兩”、“伍兩”等八種麵額的飛票----都大受冷落,相反倒是“壹佰兩”、“五十兩”這兩種麵額更受歡迎。</p>
因此,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為了針對這些大戶日後化整為零、分散支領,所以朱由崧才特意要求在近階段於北京發出的飛票上都做了記號。</p>
“回賀公公的話,都按總號的意思,做好了記號,保證各地支店一查驗就能看出是北京發出的。”</p>
賀甫想了想,說明道:“一百三十萬兩的確不少了,但咱家以為或可以更多,這樣吧,你秘密派人放出口風去,就說眼下南運困難,再要開兌飛票,順和店的風險就大了,所以過兩天規費要漲一個點。”</p>
賀甫這是準備反其道而行之,對此,楊華芝有些擔心:“五個點已經很高了,再漲人家未必就會來了。”</p>
賀甫胸有成竹的說道:“這倒不用你擔心,正所謂,該來的終歸會來的,不會來的,你就是把費用降下去,他也不會來。”</p>
楊華芝明了道:“也是,時局緊迫,現在著急的應該是那些王公大臣。”</p>
賀甫點點頭:“這是這個理。”</p>
意猶未盡的賀甫隨即補充道:“你且注意看了,若是接下來三天內,來開飛票的人持續增多或保持現有規模,你立刻把規費漲上去,然後三天一調,最高允許你調到十五個點。”</p>
楊華芝眨了眨眼:“十五個點?”</p>
“對!”賀甫確認道。“十五個點,等十五個點後,若還有人願意來開飛票,我們也不能再收了。”</p>
楊華芝不解道:“這麽高的賺頭為什麽不繼續做呢?”</p>
賀甫幽幽的回應道:“就怕到時候收了銀子,也沒辦法運出去北京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