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朱由崧手上沒有可用之人,窺得上意的馬士英便把阮大铖推薦給了朱由崧,但這就捅了馬蜂窩了;不過,對於東林黨人認定的阮大铖就是閹黨、啟用阮大铖就是為閹黨翻案的說法,朱由崧是不認可的。</p>
阮大铖,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其人美髯須,民間又稱“阮胡子”,極具才華,是明季著名的才子;而且一開始,阮大铖是東林元老高攀龍的門生,又與東林烈士左光鬥是同鄉,故阮大铖早年也是東林少年;此人品格固然不甚了了,但與他是不是閹黨,又是不是罪大惡極卻是兩回事。</p>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春,吏科都給事中出缺,按序應是阮大铖當遷,左光鬥遂招其前來上任,哪知道當時東林**首顧憲成及驍將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人以“察典”將近,即將與齊、浙、楚三黨及魏忠賢展開大戰,而天啟三年的“癸亥京察”鬥爭中東林損失又頗大的緣故,準備任用更近東林核心的魏大中來當這個吏科都給事中。</p>
結果一番操弄後,將阮大铖補去了工科,官場上一步慢那是步步慢,由此導致阮大铖與東林結怨;阮大铖請求左光鬥出麵幹預無果,一怒之下就走了魏忠賢的門路。</p>
應該說,阮大铖當時確實並無實質性的助閹黨之劣跡,基本隻是求官而已,此種行徑,蓋為明季官場之常事,就是東林人士亦甚精通,且所謀官職之大、涉及麵之廣幾近匪夷所思,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首輔周延儒之再次被召複登首輔之位,便是複社領袖張溥合朝野之力,勾結“逆案”要犯馮銓,以白銀六萬兩(一說二十萬兩)買通太監與田貴妃,曆時兩年的運作結果,這其中,也有阮大铖貢獻的一萬兩銀子和氣力;而馮銓者,乃魏忠賢義子,是其手下的頭麵人物,著名的魏家閣老。</p>
同是勾結閹黨,賄賂太監和後宮去買官做,而張溥替周延儒這個著名大奸臣買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可依然是正人君子的領袖,阮大铖隻是想索回其當得之職,便成了一輩子的閹黨走狗,一般事體兩樣結果,何也?</p>
莊子曰:“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果然竊國者仁義存焉,信矣。</p>
阮大铖通過魏忠賢門路得官後,又畏被東林圍攻,不到一月即辭官歸鄉,旋即被召回任太常少卿,數月後又乞歸,是以在朝時間極短,即便他想做什麽壞事,也做不得多少。</p>
魏忠賢被崇禎擊垮後,阮大铖當然明白魏忠賢集團肯定是完了,可他對本朝“黨爭”之來龍去脈甚為清楚,崇禎是否會因此對“黨爭”各集團一並打擊,卻一時間吃不準。於是他寫了兩封疏,其中一份獨攻魏忠賢集團,一封則叫《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寫泰昌元年到天啟七年間的整個黨爭過程,並攻東林黨和魏忠賢集團的黨爭,他將兩書送到北京友人楊維垣處,要楊維垣看大勢所趨而遞交其中合適的一封。</p>
誰知當時楊維垣恰好指責東林與魏忠賢集團同為邪黨,正與東林黨人、編修倪元璐互攻,一見到阮大鉞的奏疏自然喜出望外,於是選了能幫自己忙的《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呈上,結果自然是滿朝輿論大嘩。</p>
要知道當時朝中之東林幾為魏氏一掃而空,新君崇禎繼位後撲殺魏黨,東林諸公均寄希望於籍崇禎之力東山再起,在這個關鍵時刻,阮大铖卻指控東林集團和魏忠賢集團均是通內亂國的黨爭派係,若阮氏此疏得用,則非但大批在野東林人士仕途複起之望就此斷絕,就是在朝孑遺者亦處於隨時獲罪的境地,而東林黨孜孜以求重掌大局之心就更別提了,勢必全盤覆滅。</p>
是故東林諸君其時對楊維垣、阮大铖之切齒,猶過於閹黨,就此種下了東林黨對其念念不忘,十數年來一直對其進行狠狠打擊的根源。</p>
此後,在朝野之東林同仇敵愾群起而攻之,重新擔任光祿卿不久的阮大铖被以“陰行讚導”的罪名被定入“逆案”,論贖徒為民,終崇禎一朝十七年,均廢斥在野。</p>
阮大铖被硬拽進“逆案”後獲罪在家閑住,鬱鬱不得誌,於是整天以詩文會友。</p>
阮大鉞本就極具才氣,獲罪的理由確實又很牽強,原又是東林一脈,所以遊宴倡和的詩友中倒有相當部分是東林名士,如範景文、史可法、文震亨、錢秉鐙(澄之)、王思任、茅元儀、張岱等等。</p>
其中明末史學、散文大家張岱在攜三位友人去拜訪他時,就曾對他的際遇有“圓海被謗山居”之歎,以為其名掛“逆案”實屬被“謗”;而陳子龍的弟子夏完淳則說得更為直接,幹脆稱之為“奇禍”、“枉案”。</p>
但此時的阮大铖運氣差到極點了,這不,招惹上的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中的陳貞慧、侯方域等一大群混跡秦淮河上的風流公子哥兒,還有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的孫子顧杲、大儒黃宗羲、禮部員外郎周鑣等朝野清流名人。</p>
</p>
四公子和吳應箕等人看不慣的,不是其他什麽,乃是因阮大胡子區區一個帶罪被廢了多年的安徽鄉下佬,跑到南京不老老實實安分守己地在家呆著,卻四處交遊,其所作詞曲暢行於各種通宵達旦之歌茵舞席上,還竟然非此不歡。</p>
最後還“流傳演唱,與東嘉、中朗、漢卿、白、馬並行”,又得“識者推重,謂之實得詞家正宗嫡派”,阮家戲班更是冠絕當時,號稱金陵第一;兼且其門庭若市,“南中當事多與遊,嗚騶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綣,爭寄腹心”,風頭之健一時無雙;這叫他們這些常年混跡於秦淮河上的大才子們顏麵何存,又怎麽咽得下這口氣?</p>
既然咽不下去,所以就用誣陷的辦法,寫了一張充滿了危言聳聽的不實之詞的《留都防亂公揭》,對阮大铖鳴鼓而攻之,從而對阮大鉞踩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p>
阮大铖,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其人美髯須,民間又稱“阮胡子”,極具才華,是明季著名的才子;而且一開始,阮大铖是東林元老高攀龍的門生,又與東林烈士左光鬥是同鄉,故阮大铖早年也是東林少年;此人品格固然不甚了了,但與他是不是閹黨,又是不是罪大惡極卻是兩回事。</p>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春,吏科都給事中出缺,按序應是阮大铖當遷,左光鬥遂招其前來上任,哪知道當時東林**首顧憲成及驍將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人以“察典”將近,即將與齊、浙、楚三黨及魏忠賢展開大戰,而天啟三年的“癸亥京察”鬥爭中東林損失又頗大的緣故,準備任用更近東林核心的魏大中來當這個吏科都給事中。</p>
結果一番操弄後,將阮大铖補去了工科,官場上一步慢那是步步慢,由此導致阮大铖與東林結怨;阮大铖請求左光鬥出麵幹預無果,一怒之下就走了魏忠賢的門路。</p>
應該說,阮大铖當時確實並無實質性的助閹黨之劣跡,基本隻是求官而已,此種行徑,蓋為明季官場之常事,就是東林人士亦甚精通,且所謀官職之大、涉及麵之廣幾近匪夷所思,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首輔周延儒之再次被召複登首輔之位,便是複社領袖張溥合朝野之力,勾結“逆案”要犯馮銓,以白銀六萬兩(一說二十萬兩)買通太監與田貴妃,曆時兩年的運作結果,這其中,也有阮大铖貢獻的一萬兩銀子和氣力;而馮銓者,乃魏忠賢義子,是其手下的頭麵人物,著名的魏家閣老。</p>
同是勾結閹黨,賄賂太監和後宮去買官做,而張溥替周延儒這個著名大奸臣買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可依然是正人君子的領袖,阮大铖隻是想索回其當得之職,便成了一輩子的閹黨走狗,一般事體兩樣結果,何也?</p>
莊子曰:“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果然竊國者仁義存焉,信矣。</p>
阮大铖通過魏忠賢門路得官後,又畏被東林圍攻,不到一月即辭官歸鄉,旋即被召回任太常少卿,數月後又乞歸,是以在朝時間極短,即便他想做什麽壞事,也做不得多少。</p>
魏忠賢被崇禎擊垮後,阮大铖當然明白魏忠賢集團肯定是完了,可他對本朝“黨爭”之來龍去脈甚為清楚,崇禎是否會因此對“黨爭”各集團一並打擊,卻一時間吃不準。於是他寫了兩封疏,其中一份獨攻魏忠賢集團,一封則叫《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寫泰昌元年到天啟七年間的整個黨爭過程,並攻東林黨和魏忠賢集團的黨爭,他將兩書送到北京友人楊維垣處,要楊維垣看大勢所趨而遞交其中合適的一封。</p>
誰知當時楊維垣恰好指責東林與魏忠賢集團同為邪黨,正與東林黨人、編修倪元璐互攻,一見到阮大鉞的奏疏自然喜出望外,於是選了能幫自己忙的《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呈上,結果自然是滿朝輿論大嘩。</p>
要知道當時朝中之東林幾為魏氏一掃而空,新君崇禎繼位後撲殺魏黨,東林諸公均寄希望於籍崇禎之力東山再起,在這個關鍵時刻,阮大铖卻指控東林集團和魏忠賢集團均是通內亂國的黨爭派係,若阮氏此疏得用,則非但大批在野東林人士仕途複起之望就此斷絕,就是在朝孑遺者亦處於隨時獲罪的境地,而東林黨孜孜以求重掌大局之心就更別提了,勢必全盤覆滅。</p>
是故東林諸君其時對楊維垣、阮大铖之切齒,猶過於閹黨,就此種下了東林黨對其念念不忘,十數年來一直對其進行狠狠打擊的根源。</p>
此後,在朝野之東林同仇敵愾群起而攻之,重新擔任光祿卿不久的阮大铖被以“陰行讚導”的罪名被定入“逆案”,論贖徒為民,終崇禎一朝十七年,均廢斥在野。</p>
阮大铖被硬拽進“逆案”後獲罪在家閑住,鬱鬱不得誌,於是整天以詩文會友。</p>
阮大鉞本就極具才氣,獲罪的理由確實又很牽強,原又是東林一脈,所以遊宴倡和的詩友中倒有相當部分是東林名士,如範景文、史可法、文震亨、錢秉鐙(澄之)、王思任、茅元儀、張岱等等。</p>
其中明末史學、散文大家張岱在攜三位友人去拜訪他時,就曾對他的際遇有“圓海被謗山居”之歎,以為其名掛“逆案”實屬被“謗”;而陳子龍的弟子夏完淳則說得更為直接,幹脆稱之為“奇禍”、“枉案”。</p>
但此時的阮大铖運氣差到極點了,這不,招惹上的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中的陳貞慧、侯方域等一大群混跡秦淮河上的風流公子哥兒,還有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的孫子顧杲、大儒黃宗羲、禮部員外郎周鑣等朝野清流名人。</p>
</p>
四公子和吳應箕等人看不慣的,不是其他什麽,乃是因阮大胡子區區一個帶罪被廢了多年的安徽鄉下佬,跑到南京不老老實實安分守己地在家呆著,卻四處交遊,其所作詞曲暢行於各種通宵達旦之歌茵舞席上,還竟然非此不歡。</p>
最後還“流傳演唱,與東嘉、中朗、漢卿、白、馬並行”,又得“識者推重,謂之實得詞家正宗嫡派”,阮家戲班更是冠絕當時,號稱金陵第一;兼且其門庭若市,“南中當事多與遊,嗚騶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綣,爭寄腹心”,風頭之健一時無雙;這叫他們這些常年混跡於秦淮河上的大才子們顏麵何存,又怎麽咽得下這口氣?</p>
既然咽不下去,所以就用誣陷的辦法,寫了一張充滿了危言聳聽的不實之詞的《留都防亂公揭》,對阮大铖鳴鼓而攻之,從而對阮大鉞踩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