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判斷,南蠻子的救援部隊更多的可能是從淮安宿遷一線沿運河東岸北進,或者是從海州出兵,近由沂州境內直插嶧縣城西;而在這兩種可能之間,本官更傾向於南朝兵馬會自宿遷北上,畢竟,要是從海州、沂州方向繞行的話,行軍路線會很長,是不容易逃過我軍探哨耳目的。”</p>


    馬光遠說到這,在地圖上駱馬湖以北的沂水、武河、西迦河的位置上點了點:“稍後貴部就前出至三河之間,然後沿河巡查、實施必要之警戒。”</p>


    馬光遠其實隻給了阿碩一個選擇,所以沒得挑的阿碩當即領命道:“請固山額真大人放心,雨勢緩和之後,我部就離營南下。”</p>


    還沒等馬光遠再說些什麽,一名馬光遠的親兵入內報告道:“主子,雨小了。”</p>


    馬光遠立刻領著一眾手下來到營帳口向外望去,隻見雨勢果然小了許多、天空也漸漸明亮起來了。</p>


    於是,馬光遠便下令道:“傳本官將令,各部再攻一次,這次務必拿下了嶧縣······”</p>


    清軍大隊以圖佳部的撥什庫、壯達、分得撥什庫、馬甲、步甲為先鋒,緩緩的從四門再次湧入嶧縣縣城,然後一路接收勇士營放棄的縣衙、縣學、城隍廟、報國寺等地,並慢慢逼近了位於城內十字街中心位置的鍾鼓樓。</p>


    至此,關係勇士營第二戰兵營存亡的最後一戰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p>


    然而,正當清軍已經吃到了鍾鼓樓上勇士營殘餘弓箭手射出的弓箭、接下來雙方即將再次進入肉搏狀態時,清軍後方突然想起來刺耳的金鑼聲。</p>


    怎麽回事?</p>


    一眾清軍茫然四顧,但很快似乎明白了什麽,立刻倒退了回去······</p>


    </p>


    勇士營這邊也聽到了清軍後方響起的金鑼聲,因此眾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歸真卿身上,等待著歸真卿對此的最後判斷。</p>


    歸真卿咬牙切齒的想了幾秒,在斷定清軍沒必要施展“苦肉計”後,毅然決然的命令道:“留下二百守軍,其餘人兵分四路沿大街展開反擊!真要是陷阱,我也認了,能打到現在,我們也已經對得起朝廷,對得起陛下了。”</p>


    既然歸真卿做了決定,剩餘的勇士營指揮官就各領著100士兵順著十字大街向四門反攻過去,一下子兜住了清軍的後衛。</p>


    不過清軍的後衛正是原來的前鋒,即圖佳率領的滿八旗兵馬,因此麵對優勢數量的明軍,基本上是以一打四的滿八旗兵還是打出了自己的真實實力,並用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拖住了勇士營的反擊力量,掩護剩下的清軍退出嶧縣縣城。</p>


    由於清軍是從四門退出嶧縣的,所以,一開始隻有從北門退出的清軍看到了令人他們驚恐的一幕----一直數千人規模的騎兵,以勢不可擋的氣勢正在由慢及快的向自己撲來。</p>


    明軍怎麽會從北麵殺出的呢?</p>


    這似乎有些奇怪了,要知道,按照馬光遠的判斷,明軍要出現,也是應該是從南麵或東麵攻來的,頂了天也就算從西麵運河方向攻來,完全不應該是從北方出現的。</p>


    應該說,馬光遠的判斷大部分是準確的。</p>


    清軍麵前這支高舉“皇明京營燕山師”旗號的明軍騎兵,的的確確是從宿遷過的黃河和運河,但接下來,燕山師沒有直接順著運河北上,而是先開往了郯城,再於郯城西北方向越過沂水、武河,進而北行至嶧縣正東六十裏外越過西嫁河,再沿沂蒙山西麓邊緣北上至棗莊一線,最後才從棗莊方向南下嶧縣的,因此這才出現了明軍騎兵從北麵殺出,攻擊馬光遠部腹背的一幕。</p>


    燕山師的行軍路線實際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確定清軍在嶧縣外圍沒有針對明軍援兵布設下天羅地網----清軍既然要伏擊救援嶧縣的明軍,口子就不能張的太大,否則就會出現兩種狀況,一個狀況是明軍援兵在清軍伏兵抵達前吃掉了馬光遠部,然後來了一個金蟬脫殼;另一種狀況則是明軍援兵還沒有進清軍的包圍圈呢,就發現了清軍的布置,轉身逃跑了,讓距離過遠、無法及時封口的清軍最終徒勞無功。</p>


    並且,為了確保自己的行動出乎清軍的意外,燕山師還特意在蘭山一線多滯留了一天一夜,以觀察周邊清軍可能的動向。</p>


    幾經偵察之後,燕山師並沒有發現清軍伏兵的跡象,因此得出判斷,清軍要麽是沒有伏兵,要麽就是伏兵距離過遠了,既然如此,燕山師指揮層自然就不會客氣了,立刻采取了以快打慢的戰術,先繞路抵達棗莊,再從棗莊南下,打正在攻擊嶧縣的清軍一個措手不及。</p>


    不得不說,燕山師的行動確實達到了奇襲的作用,這不,匆忙從嶧山城中撤出的清軍馬光遠部根本就來不及整隊列陣,也來不及撤回己方大營固守,便將迎來了燕山師的狂暴衝擊。</p>


    或許是為了給己方步隊爭取時間,所以,馬光遠也豁出去了,這不,他帶著僅有的700多馬隊----馬部原來還剩下880騎,其中有140騎被派往東南、南、東等方向執行偵察任務,此時還沒有歸建,因此即便算上阿碩部蒙古騎兵,也不過740騎而已----迅速出營,然後迎著燕山師的第一波次衝擊隊伍反擊過去。</p>


    燕山師的衝擊部隊是以旅為單位,因為第一波次是一字排開的900名騎兵,就雙方兵力對比和戰場寬度來說,兩支騎兵隊伍的的確確能進行一場基本上勢均力敵的馬戰。</p>


    但問題是,燕山師這邊,在雙方騎兵正式衝撞前,按老規矩,掏出了要賠懷揣的短火銃,衝著清軍騎兵就是迎頭一擊----明軍騎兵裝備的要麽是6管前裝線膛燧發短火銃要麽是4管前裝燧發短火銃,都是能快速連發的那種,而明軍騎兵的習慣是,在接戰前至少射出2~3發子彈,因此取每人射擊2.5發的平均值,第一波次明軍至少射出了2200多發子彈----當即就打得清軍方麵人仰馬翻!</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caler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caler並收藏南明之我是弘光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