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古山主峰雖然有124.5米,在一片平地上也是突兀,但本身並不具有懸崖峭壁,相反四麵具都是緩坡,所以當初勇士營第一戰兵營在修建威海衛要塞外圍防禦工事的時候,對奈古山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造。</p>
這些改造包括:第一,將山嶺上的大小樹木全部砍伐一空;第二,在必要的位置用炸藥將緩坡削為陡壁;第三,在某些不合適炸山的位置用水泥修出近乎直上直下的角度;第四,在另外一些方便上山的位置處遍插高度不算太高、但絕對礙腳的低矮----高度大約到人的小腿肚的位置----木刺樁陣;第五,在必要的位置設立哨樓、箭樓等據點,並布設滾木礌石。</p>
因而,在對奈古山總體改造完成後,上山的道路就隻剩下了從威海衛西門起始的那一條了,但真若從這條路上山的話,肯定是會遭到威海衛城西門方向的明軍炮火夾擊的,所以,接到葉臣命令的曾大田、湯傑、蔣昌平討論來、討論去,最終決定還是從另一時空古寨南路的方向,向奈古山實施仰攻。</p>
之所以從這個方向進行仰攻,主要從南坡向上,可以同時攻擊奈古山的主峰、次峰及環翠樓,並且相對於改造後動輒65~70°的奈古山北坡和西坡來說,部分地段坡度僅為40~50°南坡算是相對比較緩和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坡度達到45~55°的東坡都要緩和一些。</p>
主意已定,三部清軍便行動起來,其中曾大田率500名部下在奈古山東北坡虛張聲勢,湯傑率300名部下在南坡中段偏西的方向向上進攻奈古山次峰,至於蔣昌平則率領手下300士兵向南坡東段的環翠樓一線發現進攻。</p>
為了克服被修削成近乎90°角的山坡底部,三路清軍還各自準備了飛梯之類的攀登工具,但等他們真正開始進攻時,這才發現,這座山的難打!</p>
這不,由於仰角不夠,清軍的紅衣火炮根本沒辦法從位於山腳下的火炮發射陣地向對奈古山上的明軍哨樓、箭樓及環翠樓進行轟擊,但居高臨下的明軍濟州師右廂旅所部卻能輕而易舉的從奈古山上觀察到清軍的一舉一動,然後通過信號旗通知威海衛城內的守軍及進行內部協調,所以,曾、湯、蔣三部發動後沒多久----清軍先登的敢死隊員們才剛剛從垂直麵爬到了勉強可以行走、攀爬的地段----實施機動防禦的守軍便已經到位了。</p>
到位後的明軍並沒有馬上實施壓製,而是放任清軍向上行走了一段,直到努力傾斜身子的清軍行動艱難的進入了自己有效射程後,這才打出了手中的銃彈及射出了手中的弓箭。</p>
</p>
在木刺樁陣的間隙中,以傾斜身體的方式才能保持平衡的清軍,在麵對守軍的打擊時是很難躲閃的,也很難通過快速前進來規避後續更多的打擊,所以,清軍保全自身的最好方式是直接趴在地上,然後用手中的盾牌,小心的保護自己的要害----曾、湯、蔣三部的披甲率實在不高,因此敢死隊員們可以說人手一麵盾牌,但部分盾牌是臨時趕工出來的,所以形製並不統一,什麽古怪形製都有。</p>
清軍趴下後,銃彈的威懾立刻就消失了,但由於清軍先登部隊手中的盾牌並不能遮蔽敢死隊員的全身,所以拋射的弓箭有時候還能給對手造成傷害,不過,也聊勝於無,所以,守軍便放出了大殺器----礌石,</p>
守軍對地形修正過,所以石頭沿著坡道向下滾落時,不會輕易彈起,因此對於其行進路線上的敵人來說,完全是碾壓效果,即便是進攻者頭再鐵、身子也包了鐵(盔鎧齊全),挨一下也跟被瘋牛正麵撞了一樣,即便不直接被砸死,也絕對會失去了戰鬥力的。</p>
因此,當清軍發現守軍丟下礌石後,急中生智的他們便設法把十幾麵盾牌湊起來,頂在了最前麵;也許清軍的意圖是即便不能用盾牌擋住礌石,但隻要有了角度,就可能使礌石下落的角度發生偏轉;可誰知道,守軍丟下的礌石份量不下於二十斤,這麽重的物件在加速度的加持下,蘊藏的動能可謂驚人,不僅直接砸穿了清軍匆忙布設的盾牌陣,還在趴了一地的清軍中製造了可怕的腥風血雨。</p>
即便那些從礌石攻擊中僥幸逃生的清軍也被同伴的傷亡給嚇到了,當即連滾帶爬的向山腳方向逃去,如此,湯傑、蔣昌平兩部的第一次攻擊就這麽被輕輕鬆鬆的打敗了;就連在北麓虛張聲勢的曾大田部,也在丟下5~6具屍體後,不得不偃旗息鼓。</p>
可要是拿不下奈古山的話,就等於沒辦法從威海衛城的西城門、即迎宣門方向攻入城內----威海衛城於永樂元年建成,乃磚、石相間之結構,城高三丈、闊二丈,周長六裏一十八步(每步五尺),城設四門,各附設甕城,其中東西兩門的甕城城門是向南設置的,也就是說,威海衛西門其實是正對奈古山上山之路的,如此就形成了一個連環套,即要想奪取西城門就必須先奪取奈古山,要想拿下奈古山,就必須奪取迎宣門----而威海東門文昌門太靠近海邊了,進攻者容易受到海上炮火的打擊,也是不合適展開進攻的。</p>
若是東西兩門都無法實施攻擊,那清軍也就隻能從南北兩麵實施強攻了,但一南一北,中間又有奈古山和大海分隔,兩路清軍彼此之間不能呼應,就等同於各自為戰,這絕對不是清軍統帥完顏·葉臣所樂見的景象。</p>
此外,如果清軍選擇從南北兩麵進攻威海衛,也就意味著,需要派部隊提防裏口山中的小股明軍從南麵殺出,攻擊南線部隊的側背----這些數量不明的明軍或許不能對清軍大隊造成什麽大的威脅,但光是在攻城的關鍵時候進行襲擾,就足以給清軍製造不小的麻煩了。</p>
故而葉臣一直以為與其到時候專門留兵提防裏口山中的明軍,倒不如,拿下奈古山後,改南北兩麵進攻,為西北兩麵進攻為宜----且奈古山居高臨下,能輕易的發現明軍各個方向的動靜,有利於清軍統一進攻。</p>
既然葉臣這邊主意已定,那麽為了向葉臣有所交代,曾大田、湯傑、蔣昌平三部就不得不再次向奈古山發現新一輪的進攻······</p>
這些改造包括:第一,將山嶺上的大小樹木全部砍伐一空;第二,在必要的位置用炸藥將緩坡削為陡壁;第三,在某些不合適炸山的位置用水泥修出近乎直上直下的角度;第四,在另外一些方便上山的位置處遍插高度不算太高、但絕對礙腳的低矮----高度大約到人的小腿肚的位置----木刺樁陣;第五,在必要的位置設立哨樓、箭樓等據點,並布設滾木礌石。</p>
因而,在對奈古山總體改造完成後,上山的道路就隻剩下了從威海衛西門起始的那一條了,但真若從這條路上山的話,肯定是會遭到威海衛城西門方向的明軍炮火夾擊的,所以,接到葉臣命令的曾大田、湯傑、蔣昌平討論來、討論去,最終決定還是從另一時空古寨南路的方向,向奈古山實施仰攻。</p>
之所以從這個方向進行仰攻,主要從南坡向上,可以同時攻擊奈古山的主峰、次峰及環翠樓,並且相對於改造後動輒65~70°的奈古山北坡和西坡來說,部分地段坡度僅為40~50°南坡算是相對比較緩和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坡度達到45~55°的東坡都要緩和一些。</p>
主意已定,三部清軍便行動起來,其中曾大田率500名部下在奈古山東北坡虛張聲勢,湯傑率300名部下在南坡中段偏西的方向向上進攻奈古山次峰,至於蔣昌平則率領手下300士兵向南坡東段的環翠樓一線發現進攻。</p>
為了克服被修削成近乎90°角的山坡底部,三路清軍還各自準備了飛梯之類的攀登工具,但等他們真正開始進攻時,這才發現,這座山的難打!</p>
這不,由於仰角不夠,清軍的紅衣火炮根本沒辦法從位於山腳下的火炮發射陣地向對奈古山上的明軍哨樓、箭樓及環翠樓進行轟擊,但居高臨下的明軍濟州師右廂旅所部卻能輕而易舉的從奈古山上觀察到清軍的一舉一動,然後通過信號旗通知威海衛城內的守軍及進行內部協調,所以,曾、湯、蔣三部發動後沒多久----清軍先登的敢死隊員們才剛剛從垂直麵爬到了勉強可以行走、攀爬的地段----實施機動防禦的守軍便已經到位了。</p>
到位後的明軍並沒有馬上實施壓製,而是放任清軍向上行走了一段,直到努力傾斜身子的清軍行動艱難的進入了自己有效射程後,這才打出了手中的銃彈及射出了手中的弓箭。</p>
</p>
在木刺樁陣的間隙中,以傾斜身體的方式才能保持平衡的清軍,在麵對守軍的打擊時是很難躲閃的,也很難通過快速前進來規避後續更多的打擊,所以,清軍保全自身的最好方式是直接趴在地上,然後用手中的盾牌,小心的保護自己的要害----曾、湯、蔣三部的披甲率實在不高,因此敢死隊員們可以說人手一麵盾牌,但部分盾牌是臨時趕工出來的,所以形製並不統一,什麽古怪形製都有。</p>
清軍趴下後,銃彈的威懾立刻就消失了,但由於清軍先登部隊手中的盾牌並不能遮蔽敢死隊員的全身,所以拋射的弓箭有時候還能給對手造成傷害,不過,也聊勝於無,所以,守軍便放出了大殺器----礌石,</p>
守軍對地形修正過,所以石頭沿著坡道向下滾落時,不會輕易彈起,因此對於其行進路線上的敵人來說,完全是碾壓效果,即便是進攻者頭再鐵、身子也包了鐵(盔鎧齊全),挨一下也跟被瘋牛正麵撞了一樣,即便不直接被砸死,也絕對會失去了戰鬥力的。</p>
因此,當清軍發現守軍丟下礌石後,急中生智的他們便設法把十幾麵盾牌湊起來,頂在了最前麵;也許清軍的意圖是即便不能用盾牌擋住礌石,但隻要有了角度,就可能使礌石下落的角度發生偏轉;可誰知道,守軍丟下的礌石份量不下於二十斤,這麽重的物件在加速度的加持下,蘊藏的動能可謂驚人,不僅直接砸穿了清軍匆忙布設的盾牌陣,還在趴了一地的清軍中製造了可怕的腥風血雨。</p>
即便那些從礌石攻擊中僥幸逃生的清軍也被同伴的傷亡給嚇到了,當即連滾帶爬的向山腳方向逃去,如此,湯傑、蔣昌平兩部的第一次攻擊就這麽被輕輕鬆鬆的打敗了;就連在北麓虛張聲勢的曾大田部,也在丟下5~6具屍體後,不得不偃旗息鼓。</p>
可要是拿不下奈古山的話,就等於沒辦法從威海衛城的西城門、即迎宣門方向攻入城內----威海衛城於永樂元年建成,乃磚、石相間之結構,城高三丈、闊二丈,周長六裏一十八步(每步五尺),城設四門,各附設甕城,其中東西兩門的甕城城門是向南設置的,也就是說,威海衛西門其實是正對奈古山上山之路的,如此就形成了一個連環套,即要想奪取西城門就必須先奪取奈古山,要想拿下奈古山,就必須奪取迎宣門----而威海東門文昌門太靠近海邊了,進攻者容易受到海上炮火的打擊,也是不合適展開進攻的。</p>
若是東西兩門都無法實施攻擊,那清軍也就隻能從南北兩麵實施強攻了,但一南一北,中間又有奈古山和大海分隔,兩路清軍彼此之間不能呼應,就等同於各自為戰,這絕對不是清軍統帥完顏·葉臣所樂見的景象。</p>
此外,如果清軍選擇從南北兩麵進攻威海衛,也就意味著,需要派部隊提防裏口山中的小股明軍從南麵殺出,攻擊南線部隊的側背----這些數量不明的明軍或許不能對清軍大隊造成什麽大的威脅,但光是在攻城的關鍵時候進行襲擾,就足以給清軍製造不小的麻煩了。</p>
故而葉臣一直以為與其到時候專門留兵提防裏口山中的明軍,倒不如,拿下奈古山後,改南北兩麵進攻,為西北兩麵進攻為宜----且奈古山居高臨下,能輕易的發現明軍各個方向的動靜,有利於清軍統一進攻。</p>
既然葉臣這邊主意已定,那麽為了向葉臣有所交代,曾大田、湯傑、蔣昌平三部就不得不再次向奈古山發現新一輪的進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