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聽完王同的問題後,張口想說什麽,卻又好像不知該從何說起,略一思考後才緩緩對王同說:“是的,我的確覺得今天這場大雨,很像是有人操縱,就像是上次的那場一樣,但我之所以把兩場大雨聯係在一起,更多是一種直覺。(.棉、花‘糖’小‘說’)之前我們對如何調動大雨,百思不得其解,但通過剛才那場雨,我好像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說到這裏,王教授停了下來,端起茶杯,微微喝了幾口,仍在思索著什麽似的,由此看來,他對自己發現的線索,好像也沒完全思考清楚。


    但大家一聽他這麽說,就更加吃驚了――對於調動大雨,連那個自稱小李父親的人,都不知道其中詳細的秘密,隻知道與一種貓頭鷹相關,但我們這次在北麵的山坡上,卻並沒遇到貓頭鷹啊,既然如此,王教授為何又說他發現了什麽蛛絲馬跡?


    “您的意思是說,那種藍色的液滴和大雨有關?”鄭旭忽然說道,王教授微微一愣,好像鄭旭一下子猜中了他的心思,讓他感到有點意外,他有些吃驚地看了看鄭旭,連連點了點頭。


    我們就更加糊塗了,難道王教授知道那種液滴是什麽東西?要不他怎麽斷定那種藍色的液滴,與那場大雨有關呢?當我把這個疑問提出來後,王教授卻搖了搖頭說:“我從沒見過這種東西,也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麽?”


    “既然這樣,您是怎麽知道那個藍色的液滴,和大雨有關呢?難道完全憑直覺?”沒等我說話,胡夢就立即追問道。


    王教授又搖了搖頭:“大家都看到了,那個藍色的液滴可以吞食葉子,實際上應該是一種生物,隻是它的形狀特殊,看起來好像一個液滴罷了,但你們可能有一點沒注意到――就是它吞食完葉子後,葉片在它體內先變紅,然後就消失不見了,之後又變成了藍色。這個過程能說明什麽呢?說明它可以把葉子快速分解、消化、然後再完全吸收,能夠如此快分解葉子的生物,史料上倒是有過記載。”


    ”什麽生物,我怎麽從未聽說過?”,我也是搞考古的,也讀了浩如煙海的史料,但王教授說的這種記載,我卻從沒讀到過,連聽說都沒聽說過,當然,對於曆史和考古,我們的知識無法與王教授相提並論――王教授簡直是一部百科全書,好像沒有他不知道的東西。[.超多好看小說]


    “是一種蠶”,王教授緩緩地說,“你們也都知道,中國是最早養蠶、並生產絲綢的國家,根據咱們的考古發現,最早的絲綢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了,也就是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中國的絲綢也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之一,這才有了後來的絲綢之路等,當時中國嚴禁把蠶帶往國外,凡是有私帶蠶蛹著,是要被處死的。


    而關於養蠶技術的書,也屬於國家重要機密,隻有一些負責農事的官員,才有資格查閱,但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的一些吳越和中原地區的人,為了躲避戰亂,而渡海去了日本,並把蠶繭還有養蠶的技術,都帶了過去。後來,這些養蠶的技術被輯錄成一本書,名字就叫《養蠶方技》,成書大概是中國的唐代,並且是用漢字寫成,現在這本書還完好的保存著,是日本國寶級文物之一。


    在這本書裏,記載了很多關於養蠶的相關知識,其中就提到了一種很奇怪的蠶,叫做‘洞蠶’。


    這種洞蠶吐出來的蠶絲品質極好,據說可以保存千年而依然能光鮮亮麗,這種蠶絲製成的絲綢,觸感如少女柔嫩細膩的肌膚,男人貼身穿上後,會覺得心搖神蕩,如和美女相擁而眠,並且冬暖夏涼,舒適無比。當然,這種絲綢也極為昂貴,一件這種絲綢製成的內衣,可以價值連城。


    除了蠶絲的品質卓絕外,這種洞蠶吐絲速度快、數量多,算是蠶中的極品。


    此外,書中還提到這種洞蠶消化葉子的速度非常驚人――當它吞食葉子後,可以看到葉子在它體內瞬間變紅,然後又幾乎能瞬間變成和蠶同樣的顏色――這種現象,和那個藍色的液滴是不是很像?還有,這種蠶的生活特性也很特別。


    一般的蠶都可以放在竹筐內人工飼養,但這種蠶卻是‘野蠶’,隻能生活在深山中的洞穴裏。並且這種洞穴的洞口必須極小,頂多有碗口大小,因此,為了采集蠶絲,必須用一種身體很小的猴子,這種猴子隻有嬰兒般大小,要經過長久的馴化,才能成功把蠶絲從洞內取出來。


    但猴子再經過怎麽訓練,畢竟不如人,它們在采集這種蠶絲時,會對蠶絲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也不能把洞內所有的蠶絲都采集出來,而且,在馴化這種猴子時,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在日本的彌生時代,一些人專門高價尋找侏儒,讓其進洞采集這種蠶絲,以至於使當時身材越矮小的侏儒,其身價就越高。


    書中還提到了這種洞蠶另外一個神奇的特性。隻要這種洞蠶一爬出洞來,不出一個時辰,必定會風雨大作――即使前一個時辰還風和日麗,晴空萬裏;除了這些之外,書中還記載說,這種洞蠶樣子很特別,在外形上,和一般的蠶毫無相似之處,但至於這種蠶究竟是什麽樣子,書中卻無一字提及,之所以這樣,有的研究者覺得這還是為了保密。”


    王同聽完王教授的這番講述後,卻連連搖頭:“如果真像您所講的那樣,即使那些液滴是您說的洞蠶,但這也隻能證明,那些洞蠶可以預測是否下雨,而不能說明它們能調動大雨,關於如何調動風雨的謎團,我們仍未能解開。”


    聽完王同的話,我、張大軍、胡夢、秦晴都連連點頭,覺得王同的這種推測,完全符合邏輯。但隻有王教授和鄭旭沒表示讚同,這讓我們感到有點意外,按說,王教授和鄭旭是我們幾個人中,邏輯推理能力最強的,尤其是鄭旭,其分析複雜線索的能力,更令我們望塵莫及,但對於王同這種合情合理的推測,他們為何好像不太讚同呢?


    “王同說的也很有道理,但大家可能忽視了一點”,鄭旭語氣依舊很平靜,但不知為什麽,她隻要一說話,就好像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我們所有的注意力,瞬間就被吸引過去了。“就是在雨滴落下來前,那些藍色的液滴發出一種細微的叫聲,那種聲音很微弱,和蜜蜂的嗡嗡聲差不多,不仔細聽,根本發現不了,但我卻注意到了。


    我還發現,隨著那種嗡嗡聲,那團烏雲才迅速地移動到我們頭頂,而當那種嗡嗡聲嘎然而止時,雨滴就砸了下來,也就是說,那種嗡嗡聲和下雨之間,有某種時間上的巧合。我當時忽然有種奇怪的聯想――仿佛覺得那些藍色的液滴,好像是由巫師化身而成,而那種嗡嗡聲,就是巫師用來調動風雨的咒語。”


    作為深受西方教育影響的王同,好像對鄭旭這種推測很不以為然,他微笑著對鄭旭說:“你可是刑偵專家,你說的這些,好像都是主觀推測,還不能做證據吧?”


    鄭旭也微微笑了笑:“你說的對,僅憑這些,當然還不能斷定那場雨和液滴發出的聲音有關,但除此之外,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當液滴那種微弱的嗡嗡聲響起後,在極短的時間內,我至少看到三條蛇、從不同的洞口爬出來,並且開始往附近樹上爬,這說明什麽?”


    “說明那種細微的聲音可以召喚蛇,因此蛇才從洞中爬了出來,我們之前也都知道了,這個城內的所有動物的智商都很高,既然如此,那麽蛇也可能聽懂液滴的那種召喚聲,對嗎?”胡夢猜測到,其實胡夢的這種想法,和我的完全一樣。


    但鄭旭則搖了搖頭:“蛇是沒有耳朵的,因此它是用顎骨來感知來自空氣和地麵的震動,從而‘聽’到聲音,但那種液滴發出的聲音極其微弱,從距離上判斷,我覺得那些蛇、並不是因為聽到那種聲音後才出來的,而是因為地表的溫度突然變冷。”


    地麵上的溫度突然變冷?這個結論太出乎我們意料了!


    “蛇是冷血動物,也就是說,它的體溫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尤其對地表的溫度變化更敏感,隻有地表溫度突然變冷,才可能出現我看到的那種情景――蛇從洞中爬出來,並且往樹上爬,因為樹幹的溫度變化還沒那麽快。


    並且,當下雨後,我們往山坡下跑了一段距離後,我注意觀察了一下周圍,發現有另外兩條蛇,已經往樹幹上爬了一米左右,這就更加證實了我的猜測。


    所以,對於那種藍色的液滴為何能調動風雨,我也和王教授一樣,突然有了答案――很可能那種藍色液滴發出聲音,能導致地表溫度突然下降,而地表溫度的突然下降,會傳導到空氣,使那個區域的氣壓突然變低,這就會導致烏雲突然往我們所在區域移動,並且那麽稠密的烏雲遇到冷空氣時,肯定是會下起磅礴大雨來。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謎我們搞不清,比如那團烏雲,為何會那麽黑、那麽低?即使我們知道地麵溫度變化,引起了氣壓變化而導致了下雨,但那團烏雲又是怎麽來的?這一係列問題我們現在還不清楚。”


    我不得不再折服於鄭旭的觀察力和推理能力,那些細微的變化,除了她和王教授外,我們恐怕誰都沒注意到。可聽鄭旭這麽一說,不知為什麽,我忽然想到那道黑色的彩虹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皇陵守墓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清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清兆並收藏皇陵守墓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