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即後世京、津全境,以及晉、冀北部地區。唐漢時期,這裏便是中原統治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
其州城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
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這也使的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也使得如今統治中原的大宋政權,一直感受其威脅,不敢有絲毫怠慢之心與其對峙。
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遊牧騎兵善攻,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都有重大影響。
並入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現如今也是遼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遼國“漢人”問題最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這些漢族百姓,促使這些地方的興盛繁榮。
生活在這一帶的漢族百姓。由於在唐末五代時期與少數民族長期相處。其後又在遼國統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們的生活習俗和中原漢族產生了不小的差別。
其實真要說起來,生活在遼國境內的漢人。有時也不知道,他們到底還算不是算漢人。無論在大遼還是大宋,他們的身份都非常尷尬不受信任。
大遼了收賣這些地方的漢人,用科舉、任官跟婚姻來使漢人忠於他們。可又不信任大多數“非我族類”的漢人,大多將其置於社會的最底層。
反過來大宋這邊,對於這些生活在大遼的百姓,覺得他們被“胡化”。不能視為正統的漢人,同樣對逃入宋境的這類漢人多有歧視。並指其為“番”或“虜”。
打從宋朝建國之後,麵對當時還稱契丹國的大遼。其統領的鐵騎能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脅。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廣植樹木以為屏障。
宋太祖趙匡胤甚至為了收複燕雲十六州,還專門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跟大遼贖回失地。並且在河北東路,興建大名府與大遼進行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曾試圖一舉收複燕雲地區,在高梁河與遼軍展開激戰,結果最終宋軍大敗,且趙光義中箭,最後乘驢車逃走。
之後北宋與大遼也進行了長期的兩國戰爭,始終都未能收複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與大遼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後。宋遼邊境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隻是正如趙孝錫所說的那樣,盟約永遠都是用來撕毀的。那怕大遼與大宋簽定了停戰協議,可發生在兩國邊境的小規模衝突。幾乎就沒怎麽停止過。
每到大遼冬季缺糧之時,就會派遣小股精銳騎兵,深入大宋境內劫掠。這種搶奪物資跟人口的行動,也被大遼人稱為冬季的‘打草穀’行動。
而缺少精銳騎兵的大宋邊軍,麵對這些來去如風的大遼騎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門要塞。對於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莊。卻沒辦法進行有效的保護。
長久以來,生活在宋朝境內的百姓。也飽受這種大遼騎兵的劫掠之苦。甚至發展到最後,隻能遠離家鄉,離開這種是非之地。
可敢於搬走的百姓,畢竟還是在少數。對於大多數百姓而言,他們對於國家其實概念不深。隻要誰能替他們提供保護,那麽他們就視誰為統治者。
此次大宋興兵伐遼,真正覺得欣喜若狂的,正是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對他們而言,期盼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也是他們覺得最安寧的一次。
不時能看到,從他們村頭經過,穿戴整齊軍容嚴整的騎軍騎兵。他們也第一次覺得,大宋也有了精銳的騎兵,他們也不用在擔心,承受那些大遼騎兵的劫掠了。
因為趙煦禦駕親征的原因,集結在邊境的眾軍,也開始整裝待發。為了打好這一仗,也為了保證趙煦的絕對安全,騎軍指揮使張亭光,親自坐鎮中軍大營。
其手下的一萬精銳鐵騎,也時刻護衛在趙煦左右。至於另外兩路大軍,則由趙煦選定的兩位經驗豐富的老將,親自做鎮指揮伐遼之戰。
根據章惇的指揮,三路大軍不能過於冒進,采取三路合圍步步緊逼的方式。一點點,吞食掉大遼在燕雲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後收複全境。
麵對來勢洶洶的大宋軍隊,耶律洪基主動示弱般,將國都後撤到大遼中京。其在南京與西京的兵力,同樣大多采取守勢,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鋒一般。
看著從前麵打探得來的消息,趙煦也覺得,大遼看上去實力真的衰弱了不少。這仗還沒打,他們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這不是明顯的逃跑嗎?
事實上,如今統領南京與西京的,正是大遼的新太子耶律圖。這位被立為接班人的大遼太子,很清楚這是耶律洪基對他的一次考驗。
隻要他能打好這一仗,也許他就能順理成章,成為大遼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裏似乎也有過這種暗示。給其派遣的部隊數量,同樣不在少數。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樣集結了大批的遼國精兵。以騎兵的速度,何時南下支援,都隻是時
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大遼大體的作戰方針,便是先守後攻。
擁有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地理優勢,他們就算采用守勢,也能消耗大宋的銳氣。同時也能借助這種大宋給予大遼的緊迫感,讓那些部族首領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相比趙煦看到大遼方麵的情況,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樣啟程出發的趙孝錫,卻清楚這並非什麽好事。相反,大遼這一招很陰險,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
偏偏這種戰術,沒到最後大宋方麵就算意識到,也很有可能來不及。到時候,大宋軍隊長途跋涉,又經過曆次血戰之後,要麽將士體力精力下降,要麽就是驕兵必敗。
而在中京集結了大批精銳鐵騎的大遼,完全能夠依靠這些為生存而戰的部族騎兵,對遠到而來的大宋軍隊進行反攻。那時候,才是真正決定勝敗的時刻。
隻是意識到這一點,趙孝錫卻清楚,說出來估計沒人能信。加上這個時候,大宋從上到小,都渴望一場勝利來提振士氣,又怎麽會考慮這麽多事情呢?
麵對這種情況,趙孝錫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襲大遼錦州的計劃。一旦大遼集結在中京的精銳南下,他就直撲大遼的中京,迫其騎兵返回救援。
到那個時候,也許雙方拚的就是速度,還有雙方的膽量。畢竟,坐鎮中京的是他們的皇帝,其次也是一個戰略要地,被斷絕了後路的遼兵,又會作何感想呢?
抵達邊境的趙煦,召見了三位統兵將領,還特意到騎軍營走了一圈。看著這些軍容嚴整的騎軍,趙煦也不得不佩服,趙孝錫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銳騎師。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許他會真心佩服這位堂兄。很可惜,牽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讓趙孝錫,聲譽跟威望比他這個皇帝還高。
聽著騎軍將士如雷般的萬歲之聲,趙煦也覺得很滿足。特意在邊關設宴,招待了騎軍各營統領。這也算是,對這支天子騎軍,一個額外的獎賞。
三路大軍抵達之後,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隊,很快進入朔州境內。這一路大軍,由步兵為主,騎兵負責側應,全計兵力也達到近十萬人。
因為準備充分,加上有騎軍遊騎兵負責哨探之職。這一路大軍很順利,開始攻城略地般,收複與大宋臨近的一些大遼邊城。捷報頻傳至趙煦處,自然令其喜笑顏開。
隻是戰報收的比趙煦很快的趙孝錫,卻從這種大軍收複的邊城中,看到遼軍在這些小縣城,布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漢屬軍,甚至很多不戰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裏的百姓,契丹族的大遼人幾乎沒有,就連一些年青力壯的漢族百姓,在開戰之前就被押解一空。這意味著,戰前的擔心最終還是出現了。
如今被保留在這些被占領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為了保證這些城池的安全,也為了彰顯大宋的王師風範,大宋方麵還需要提供糧草救濟這些百姓。
看到這種情況的趙孝錫,立刻連發數封密信,將情況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讓他們建言,無論如何要保證,部隊糧草補給的安全。
如若宋軍的補給線被斷,除了進入遼國境內的大軍有危險。那些沒了救濟的城中百姓,隻怕也會製造事端。這樣一來,大宋就真的被動了!
其州城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
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這也使的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也使得如今統治中原的大宋政權,一直感受其威脅,不敢有絲毫怠慢之心與其對峙。
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遊牧騎兵善攻,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都有重大影響。
並入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現如今也是遼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遼國“漢人”問題最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這些漢族百姓,促使這些地方的興盛繁榮。
生活在這一帶的漢族百姓。由於在唐末五代時期與少數民族長期相處。其後又在遼國統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們的生活習俗和中原漢族產生了不小的差別。
其實真要說起來,生活在遼國境內的漢人。有時也不知道,他們到底還算不是算漢人。無論在大遼還是大宋,他們的身份都非常尷尬不受信任。
大遼了收賣這些地方的漢人,用科舉、任官跟婚姻來使漢人忠於他們。可又不信任大多數“非我族類”的漢人,大多將其置於社會的最底層。
反過來大宋這邊,對於這些生活在大遼的百姓,覺得他們被“胡化”。不能視為正統的漢人,同樣對逃入宋境的這類漢人多有歧視。並指其為“番”或“虜”。
打從宋朝建國之後,麵對當時還稱契丹國的大遼。其統領的鐵騎能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脅。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廣植樹木以為屏障。
宋太祖趙匡胤甚至為了收複燕雲十六州,還專門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跟大遼贖回失地。並且在河北東路,興建大名府與大遼進行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曾試圖一舉收複燕雲地區,在高梁河與遼軍展開激戰,結果最終宋軍大敗,且趙光義中箭,最後乘驢車逃走。
之後北宋與大遼也進行了長期的兩國戰爭,始終都未能收複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與大遼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後。宋遼邊境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隻是正如趙孝錫所說的那樣,盟約永遠都是用來撕毀的。那怕大遼與大宋簽定了停戰協議,可發生在兩國邊境的小規模衝突。幾乎就沒怎麽停止過。
每到大遼冬季缺糧之時,就會派遣小股精銳騎兵,深入大宋境內劫掠。這種搶奪物資跟人口的行動,也被大遼人稱為冬季的‘打草穀’行動。
而缺少精銳騎兵的大宋邊軍,麵對這些來去如風的大遼騎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門要塞。對於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莊。卻沒辦法進行有效的保護。
長久以來,生活在宋朝境內的百姓。也飽受這種大遼騎兵的劫掠之苦。甚至發展到最後,隻能遠離家鄉,離開這種是非之地。
可敢於搬走的百姓,畢竟還是在少數。對於大多數百姓而言,他們對於國家其實概念不深。隻要誰能替他們提供保護,那麽他們就視誰為統治者。
此次大宋興兵伐遼,真正覺得欣喜若狂的,正是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對他們而言,期盼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也是他們覺得最安寧的一次。
不時能看到,從他們村頭經過,穿戴整齊軍容嚴整的騎軍騎兵。他們也第一次覺得,大宋也有了精銳的騎兵,他們也不用在擔心,承受那些大遼騎兵的劫掠了。
因為趙煦禦駕親征的原因,集結在邊境的眾軍,也開始整裝待發。為了打好這一仗,也為了保證趙煦的絕對安全,騎軍指揮使張亭光,親自坐鎮中軍大營。
其手下的一萬精銳鐵騎,也時刻護衛在趙煦左右。至於另外兩路大軍,則由趙煦選定的兩位經驗豐富的老將,親自做鎮指揮伐遼之戰。
根據章惇的指揮,三路大軍不能過於冒進,采取三路合圍步步緊逼的方式。一點點,吞食掉大遼在燕雲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後收複全境。
麵對來勢洶洶的大宋軍隊,耶律洪基主動示弱般,將國都後撤到大遼中京。其在南京與西京的兵力,同樣大多采取守勢,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鋒一般。
看著從前麵打探得來的消息,趙煦也覺得,大遼看上去實力真的衰弱了不少。這仗還沒打,他們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這不是明顯的逃跑嗎?
事實上,如今統領南京與西京的,正是大遼的新太子耶律圖。這位被立為接班人的大遼太子,很清楚這是耶律洪基對他的一次考驗。
隻要他能打好這一仗,也許他就能順理成章,成為大遼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裏似乎也有過這種暗示。給其派遣的部隊數量,同樣不在少數。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樣集結了大批的遼國精兵。以騎兵的速度,何時南下支援,都隻是時
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大遼大體的作戰方針,便是先守後攻。
擁有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地理優勢,他們就算采用守勢,也能消耗大宋的銳氣。同時也能借助這種大宋給予大遼的緊迫感,讓那些部族首領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相比趙煦看到大遼方麵的情況,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樣啟程出發的趙孝錫,卻清楚這並非什麽好事。相反,大遼這一招很陰險,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
偏偏這種戰術,沒到最後大宋方麵就算意識到,也很有可能來不及。到時候,大宋軍隊長途跋涉,又經過曆次血戰之後,要麽將士體力精力下降,要麽就是驕兵必敗。
而在中京集結了大批精銳鐵騎的大遼,完全能夠依靠這些為生存而戰的部族騎兵,對遠到而來的大宋軍隊進行反攻。那時候,才是真正決定勝敗的時刻。
隻是意識到這一點,趙孝錫卻清楚,說出來估計沒人能信。加上這個時候,大宋從上到小,都渴望一場勝利來提振士氣,又怎麽會考慮這麽多事情呢?
麵對這種情況,趙孝錫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襲大遼錦州的計劃。一旦大遼集結在中京的精銳南下,他就直撲大遼的中京,迫其騎兵返回救援。
到那個時候,也許雙方拚的就是速度,還有雙方的膽量。畢竟,坐鎮中京的是他們的皇帝,其次也是一個戰略要地,被斷絕了後路的遼兵,又會作何感想呢?
抵達邊境的趙煦,召見了三位統兵將領,還特意到騎軍營走了一圈。看著這些軍容嚴整的騎軍,趙煦也不得不佩服,趙孝錫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銳騎師。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許他會真心佩服這位堂兄。很可惜,牽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讓趙孝錫,聲譽跟威望比他這個皇帝還高。
聽著騎軍將士如雷般的萬歲之聲,趙煦也覺得很滿足。特意在邊關設宴,招待了騎軍各營統領。這也算是,對這支天子騎軍,一個額外的獎賞。
三路大軍抵達之後,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隊,很快進入朔州境內。這一路大軍,由步兵為主,騎兵負責側應,全計兵力也達到近十萬人。
因為準備充分,加上有騎軍遊騎兵負責哨探之職。這一路大軍很順利,開始攻城略地般,收複與大宋臨近的一些大遼邊城。捷報頻傳至趙煦處,自然令其喜笑顏開。
隻是戰報收的比趙煦很快的趙孝錫,卻從這種大軍收複的邊城中,看到遼軍在這些小縣城,布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漢屬軍,甚至很多不戰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裏的百姓,契丹族的大遼人幾乎沒有,就連一些年青力壯的漢族百姓,在開戰之前就被押解一空。這意味著,戰前的擔心最終還是出現了。
如今被保留在這些被占領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為了保證這些城池的安全,也為了彰顯大宋的王師風範,大宋方麵還需要提供糧草救濟這些百姓。
看到這種情況的趙孝錫,立刻連發數封密信,將情況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讓他們建言,無論如何要保證,部隊糧草補給的安全。
如若宋軍的補給線被斷,除了進入遼國境內的大軍有危險。那些沒了救濟的城中百姓,隻怕也會製造事端。這樣一來,大宋就真的被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