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範圖說》的事,元昌帝很快就有了定論。<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就算再怎麽憤怒,但元昌帝到底也沒有拿鄭貴妃和寧王如何,而隻是借著此事奪了鄭貴妃的兄長鄭國泰的官職。
鄭家原本靠著鄭貴妃也算得上是大周朝的新貴,可是經此一事,鄭家的頂梁柱鄭國泰卻倒了,若不是鄭貴妃仍安然端坐於宮中,隻怕鄭家就要一朝回到發跡之前的日子了。
雖然鄭貴妃沒受到什麽處置,可鄭國泰被一捊到底,這也是在明晃晃的打鄭貴妃的臉,宮裏的氣氛也因此而瞬間一轉,往日門庭若市的永和宮也因此而漸漸安靜了下來,先前一直被人爭相談論著的,鄭貴妃即將獲封皇貴妃一事,也再無人提起。
一切,就好像突然就回到了原本該有的樣子。
然後,在一次早朝中,元昌帝這麽多年第一次主動提到了立儲之事。
太子於一國來說本就極為重要,重要到甚至被稱之為“國本”,大周朝這麽多年沒立太子,朝中老臣本就有些坐不住了,這時聽元昌帝主動提及,哪裏能有不欣喜若狂的。
也因此,早朝上百官為了到底立端王還是立寧王又吵成了一團。
在前段時間元昌帝有意抬舉著鄭貴妃時,除了那些堅持要按祖製的老臣,朝中其實有不少官員心裏的天秤漸漸偏向了寧王,畢竟若隻論治國之才,寧王與端王差距並不明顯,若元昌帝真的鐵了心要立寧王,縱使真有老臣在奉天殿觸柱,隻怕也是於事無補。(.無彈窗廣告)
不過,在經過了《閨範圖說》之事後,元昌帝處置了鄭國泰,朝中的風向立馬又變了。
如今來說,卻是端王一方占了比較大的優勢。
元昌帝看著為了立儲而爭得麵紅耳赤的文武百官,心裏又漸漸生出了隱隱的怒意。
作為一個頗有決斷的君王,元昌帝尤其不能忍受他的這些臣子對他指指點點,無論是立儲還是立誰,這都該由他這個皇帝決定才是,這些臣子,難道他們以為他們能左右他的決定?
元昌帝往殿內一掃,待看到立於首位正垂眸不語的定國公寧景昌以及稍遠處同樣一語不發的寧致遠,心頭便是一頓。
“你們吵完了嗎?”元昌帝淡淡地掃了百官一眼,“你們以為這裏是菜市場?”
群臣於是齊齊噤聲。
元昌帝這才又轉向寧景昌,問道:“定國公,以你之見,這立儲一事當是如何?”
突然被元昌帝點名,寧景昌倒也並不意外,對著元昌帝一禮,然後道:“回皇上,立儲之事自當由皇上決斷,臣等隻需聽從皇上吩咐便是。”
殿內的文武百官驀地就靜下來。
他們這時都反應過來,然後為自己先前吵嚷而後悔不已。
元昌帝並不是他們在史書上看到過的那些昏君,而是一個英明決斷的明君,他既然在這個時候主動提到了立儲之事,心裏隻怕也早就有了決斷,無論元昌帝想要立端王還是寧王,就算他們吵破了天也斷不會叫他改變主意,那他們這般吵嚷除了徒惹元昌帝的厭惡,又還有何用?
於是,所有人都微低著頭,隻豎著一雙耳朵聽著元昌帝接下來的話。
元昌帝卻隻淡淡地道:“朕還以為,這立儲之事得按著你們爭吵的結果來行事呢。”
說完之後,元昌帝心裏其實也有淡淡的疲憊。
作為君王,他並不是不知道早些立太子於國有益,但這些年因為鄭貴妃,他卻始終在端王和寧王之間猶豫不定。
對於果斷的元昌帝來說,這樣的經曆並不常有。
一個是各方麵都出色的嫡長子,一個是他最寵愛的妃子生的同樣出色的次子,元昌帝會有所猶豫也並不奇怪。
而他猶豫了這麽多年,促使他終於做下決定的,也還是鄭貴妃。
如果說他之前隱隱有立寧王的打算,但在鄭貴妃借著《閨範圖說》生事之後,這個打算卻又被元昌帝完全打消了。
如今無論是鄭貴妃還是寧王,在江南一帶百姓和文人士子心中就無異於那禍國殃民的妖妃和意圖亂了祖宗規矩、居心叵測的皇子。
無論是出於哪種考慮,元昌帝也不可能再有立寧王為太子的打算。
縱使他再怎麽寵著一個女人,可比起他的江山社稷,鄭貴妃到底也隻能往後麵排。
思及此,元昌帝也不再猶豫,偏頭以眼神示意立於龍椅一側的傳旨太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嫡長子承乾,為宗室首嗣,天意所屬,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初詔,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立儲詔書一出,無論先前有怎樣想法的朝臣,這時也隻能山呼萬歲,然後拜見新鮮出爐的太子。
長達二十幾年的儲位之爭,也終於在這一日塵埃落定。
在這之後,原本居於端王府的太子楚承乾以及太子妃溫氏便正式遷於東宮,成為了閑置了二十多年的東宮之主。
儲位一定,無論是朝堂還是後宮,都突然安靜了許多,仿佛突然之間就少了許多紛爭。
而在太子楚承乾和太子妃溫氏入主東宮之後的一個月後,從那日之後就再沒踏出過永和宮一步的鄭貴妃,在打聽到了元昌帝正在禦書房裏批閱奏折時,親手燉了一盅滋補的湯水,然後領著宮人往了禦書房而去。
隻不過一個多月未出永和宮,鄭貴妃隻覺外麵不僅比永和宮裏冷,還有了許多別的變化。
就比如,從前那些見了她隻會巴結討好的低位份的嬪妃,如今雖然麵上仍帶著恭敬,眼裏卻總閃動著異樣的光芒。
都說人走茶涼,她如今還是皇後之下第一人呢,這些人的態度就有了如此改變。
鄭貴妃尾指上的金絲甲套深深嵌進掌心。
就算再怎麽憤怒,但元昌帝到底也沒有拿鄭貴妃和寧王如何,而隻是借著此事奪了鄭貴妃的兄長鄭國泰的官職。
鄭家原本靠著鄭貴妃也算得上是大周朝的新貴,可是經此一事,鄭家的頂梁柱鄭國泰卻倒了,若不是鄭貴妃仍安然端坐於宮中,隻怕鄭家就要一朝回到發跡之前的日子了。
雖然鄭貴妃沒受到什麽處置,可鄭國泰被一捊到底,這也是在明晃晃的打鄭貴妃的臉,宮裏的氣氛也因此而瞬間一轉,往日門庭若市的永和宮也因此而漸漸安靜了下來,先前一直被人爭相談論著的,鄭貴妃即將獲封皇貴妃一事,也再無人提起。
一切,就好像突然就回到了原本該有的樣子。
然後,在一次早朝中,元昌帝這麽多年第一次主動提到了立儲之事。
太子於一國來說本就極為重要,重要到甚至被稱之為“國本”,大周朝這麽多年沒立太子,朝中老臣本就有些坐不住了,這時聽元昌帝主動提及,哪裏能有不欣喜若狂的。
也因此,早朝上百官為了到底立端王還是立寧王又吵成了一團。
在前段時間元昌帝有意抬舉著鄭貴妃時,除了那些堅持要按祖製的老臣,朝中其實有不少官員心裏的天秤漸漸偏向了寧王,畢竟若隻論治國之才,寧王與端王差距並不明顯,若元昌帝真的鐵了心要立寧王,縱使真有老臣在奉天殿觸柱,隻怕也是於事無補。(.無彈窗廣告)
不過,在經過了《閨範圖說》之事後,元昌帝處置了鄭國泰,朝中的風向立馬又變了。
如今來說,卻是端王一方占了比較大的優勢。
元昌帝看著為了立儲而爭得麵紅耳赤的文武百官,心裏又漸漸生出了隱隱的怒意。
作為一個頗有決斷的君王,元昌帝尤其不能忍受他的這些臣子對他指指點點,無論是立儲還是立誰,這都該由他這個皇帝決定才是,這些臣子,難道他們以為他們能左右他的決定?
元昌帝往殿內一掃,待看到立於首位正垂眸不語的定國公寧景昌以及稍遠處同樣一語不發的寧致遠,心頭便是一頓。
“你們吵完了嗎?”元昌帝淡淡地掃了百官一眼,“你們以為這裏是菜市場?”
群臣於是齊齊噤聲。
元昌帝這才又轉向寧景昌,問道:“定國公,以你之見,這立儲一事當是如何?”
突然被元昌帝點名,寧景昌倒也並不意外,對著元昌帝一禮,然後道:“回皇上,立儲之事自當由皇上決斷,臣等隻需聽從皇上吩咐便是。”
殿內的文武百官驀地就靜下來。
他們這時都反應過來,然後為自己先前吵嚷而後悔不已。
元昌帝並不是他們在史書上看到過的那些昏君,而是一個英明決斷的明君,他既然在這個時候主動提到了立儲之事,心裏隻怕也早就有了決斷,無論元昌帝想要立端王還是寧王,就算他們吵破了天也斷不會叫他改變主意,那他們這般吵嚷除了徒惹元昌帝的厭惡,又還有何用?
於是,所有人都微低著頭,隻豎著一雙耳朵聽著元昌帝接下來的話。
元昌帝卻隻淡淡地道:“朕還以為,這立儲之事得按著你們爭吵的結果來行事呢。”
說完之後,元昌帝心裏其實也有淡淡的疲憊。
作為君王,他並不是不知道早些立太子於國有益,但這些年因為鄭貴妃,他卻始終在端王和寧王之間猶豫不定。
對於果斷的元昌帝來說,這樣的經曆並不常有。
一個是各方麵都出色的嫡長子,一個是他最寵愛的妃子生的同樣出色的次子,元昌帝會有所猶豫也並不奇怪。
而他猶豫了這麽多年,促使他終於做下決定的,也還是鄭貴妃。
如果說他之前隱隱有立寧王的打算,但在鄭貴妃借著《閨範圖說》生事之後,這個打算卻又被元昌帝完全打消了。
如今無論是鄭貴妃還是寧王,在江南一帶百姓和文人士子心中就無異於那禍國殃民的妖妃和意圖亂了祖宗規矩、居心叵測的皇子。
無論是出於哪種考慮,元昌帝也不可能再有立寧王為太子的打算。
縱使他再怎麽寵著一個女人,可比起他的江山社稷,鄭貴妃到底也隻能往後麵排。
思及此,元昌帝也不再猶豫,偏頭以眼神示意立於龍椅一側的傳旨太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嫡長子承乾,為宗室首嗣,天意所屬,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初詔,載稽典禮,俯順輿情,謹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立儲詔書一出,無論先前有怎樣想法的朝臣,這時也隻能山呼萬歲,然後拜見新鮮出爐的太子。
長達二十幾年的儲位之爭,也終於在這一日塵埃落定。
在這之後,原本居於端王府的太子楚承乾以及太子妃溫氏便正式遷於東宮,成為了閑置了二十多年的東宮之主。
儲位一定,無論是朝堂還是後宮,都突然安靜了許多,仿佛突然之間就少了許多紛爭。
而在太子楚承乾和太子妃溫氏入主東宮之後的一個月後,從那日之後就再沒踏出過永和宮一步的鄭貴妃,在打聽到了元昌帝正在禦書房裏批閱奏折時,親手燉了一盅滋補的湯水,然後領著宮人往了禦書房而去。
隻不過一個多月未出永和宮,鄭貴妃隻覺外麵不僅比永和宮裏冷,還有了許多別的變化。
就比如,從前那些見了她隻會巴結討好的低位份的嬪妃,如今雖然麵上仍帶著恭敬,眼裏卻總閃動著異樣的光芒。
都說人走茶涼,她如今還是皇後之下第一人呢,這些人的態度就有了如此改變。
鄭貴妃尾指上的金絲甲套深深嵌進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