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顧青未突然睜開眼。
她是被外麵傳來的那有些淒厲的嗚咽聲驚醒的。
在定國公府辦喪事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聲音,總會叫人往那鬼神之說上去想。
不過,顧青未凝神細聽了一會兒,發現那隻不過是冬夜的風雪聲罷了,事實上,雖然時下京中女眷多信佛信道,但顧青未自己卻是從來都不敬鬼神的。
若是已經死去的定國公寧致遠能再度出現在她麵前,或許她才會稍稍驚訝一些吧。
想到寧致遠,顧青未便不由有些失神。
他們做了幾十年的怨偶,一年也見不了幾麵說不上幾句話,就算見麵說話,也都是冷冰冰的,完全不似別的夫妻那般。
有時候,顧青未會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
卻沒想到,寧致遠這就走在了她前麵。
不得不承認,顧青未是真的鬆了一口氣的,他們這幾十年的相敬如冰,總算是過去了。
她忍不住幽幽歎了口氣。
人一上了年紀覺就淺,這一醒過來,再想睡卻已經沒有睡意了。
屋裏亮著黯淡的燭光,因為顧青未的吩咐,外間也沒有留人值夜。
顧青未起身披了件衣裳,來到窗邊,將窗戶推開了一點往外看,外麵夾著風雪的夜色正濃,應是子時左右。
窗戶的方向正好遙遙對著設了靈堂的寧遠堂,雖然被院牆擋著看不到,但隱隱還能聽到那邊傳來的有些飄渺的細碎聲響。
顧青未突然想起,自打寧致遠合了眼,她還沒去看過他一次。
反應現在睡不著,不如,她就去見上他最後一麵,也好,全了他們這幾十年的夫妻“情分”?
她於是沒有驚動院子時原丫鬟們,自己穿好衣裳,外麵又穿了件大氅,略整理了下儀容,然後提了隻燈籠往寧遠堂而去。
深夜的定國公府幾乎見不著人影,隻餘黯淡的燭光與顧青未手裏的燈籠發出的暖色光芒遙遙交映。
府裏各處掛著的白色布幔與路上的積雪似要融為一體,偶爾隨夜風飄動,便足以叫人心驚。
若是個膽子稍小的人走在這樣的夜裏,非得被嚇個屁滾尿流。
顧青未獨自走向寧遠堂,她輕緩的腳步聲在這夜裏顯得尤其的明顯,傳到這濃如墨的夜色裏,又讓人有可怖的空洞之感。
但無論麵上還是心裏,顧青未都隻覺一片平和。
寧遠堂作為靈堂所在,燈火明亮如白晝,顧青未將手中燈籠隨意置於院門處,兩隻手攏入袖中緩步上前。
夜裏的靈堂很是冷清,沒有了白日裏前來吊唁之人,隻靈前仍跪著顧青未的兒子和兒媳,以及他們的一雙兒女。
四人連著跪了大半夜,原本很有些困頓,聽到這來得突兀的腳步聲,精神齊齊一振,然後同時回過頭去。
“母親!”
“祖母!”
四人驚訝之餘,連忙起身迎接。
顧青未往她的獨子身上看了一眼,心裏忍不住歎了口氣。
她這輩子大抵是沒什麽子女緣,隻得了這麽一個兒子不說,因為她與寧致遠的關係,連帶著也與兒子並不親近。
說是母子,但其中卻少有那母子的情分。
不僅是兒子,就連孫子孫女,雖然平時見了她格外的恭敬,但總也少了祖孫之間的親昵。
但顧青未也隻這般感歎了一句,便將這件事放開了。
她的兒子都已經三十幾歲的人了,孫子孫女大的也是十幾歲了,她若是一直因這些事而鬱結於心,又哪裏能安然活到現在?
朝著兒子媳婦孫子孫女點了點頭,顧青未看向停在正中央的棺槨,淡淡道:“你們今天也累了,先回院子裏休息吧,我想與你們父親和祖父說說話。”
顧青未能發現兒子麵上的猶豫之色。
不過,她在國公府向來威嚴,所以對麵三十幾歲的男子終是道:“既然母親想與父親話別,那兒子就不打擾母親了,兒子會留幾個人在院子外候著,母親若有任何吩咐,盡管使喚他們便是,萬不要累到母親了。”
顧青未點點頭,然後目送四人漸漸遠去。
這偌大的靈堂,便隻餘顧青未一人。
有夜風從大開的院門吹入,揚起掛在靈堂裏的白紗,更襯得這靈堂空曠、清冷、陰森。
甚至還有冰涼的雪花順勢飄了進來,最後又因為屋裏的溫度而融化成一點小小的小跡。
尋了張椅子拖至棺槨前,顧青未靜靜地看著棺中被收拾一新的寧致遠。
從寧致遠合眼,她就因“悲痛”得數次昏厥而隻能在院子裏歇著,寧致遠的身後事都交給了兒子兒媳,顧青未是半點沒有沾手。
顧青未從前以為,她對寧致遠其實是沒有怨的,看透一切之後,寧致遠在她心裏也隻不過一個住在同一屋簷之下的陌生人,誰會對不相幹的人心存怨恨呢?
可到寧致遠閉眼,她才發覺,原來她終是做不到世人眼中那般的賢惠大度。
許久之後,顧青未微微一笑,道:“你死了。”
“皇上下旨輟朝三日,賜祭並親寫祭文,還遣百官臨吊,你看看,你就算是死了,也死得這般風光,叫人不得不羨慕。”
“不過,再風光,也終究也是死了。”
顧青未說完這些話便再無言語,守在寧致遠的靈前,她從未覺得有什麽時候像此刻這般心中安寧。
她確實對寧致遠心中存怨,但這份怨,也不致叫她恨其死。
他們曾經也是恩愛過的,哪怕隻是因為許久以前的那點溫暖,就算之後的歲月裏隻剩下了冰涼,她也不會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
所以寧致遠的壽終正寢叫她長舒了一口氣。
可是……
舒了這口氣,顧青未卻發現,長久以來支撐著她的那股氣沒有了,她心裏竟漸漸就彌漫出淡淡的悵然來。
為什麽而悵然呢?
顧青未也找不到答案。
這些年來,寧致遠其實不隻一次的想要求得她的原諒,可是,她要如何原諒呢?
她於是又想起了寧致遠病重期間,洞虛道長來到定國公府那日,她在外麵聽到的那番話。
她是被外麵傳來的那有些淒厲的嗚咽聲驚醒的。
在定國公府辦喪事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聲音,總會叫人往那鬼神之說上去想。
不過,顧青未凝神細聽了一會兒,發現那隻不過是冬夜的風雪聲罷了,事實上,雖然時下京中女眷多信佛信道,但顧青未自己卻是從來都不敬鬼神的。
若是已經死去的定國公寧致遠能再度出現在她麵前,或許她才會稍稍驚訝一些吧。
想到寧致遠,顧青未便不由有些失神。
他們做了幾十年的怨偶,一年也見不了幾麵說不上幾句話,就算見麵說話,也都是冷冰冰的,完全不似別的夫妻那般。
有時候,顧青未會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
卻沒想到,寧致遠這就走在了她前麵。
不得不承認,顧青未是真的鬆了一口氣的,他們這幾十年的相敬如冰,總算是過去了。
她忍不住幽幽歎了口氣。
人一上了年紀覺就淺,這一醒過來,再想睡卻已經沒有睡意了。
屋裏亮著黯淡的燭光,因為顧青未的吩咐,外間也沒有留人值夜。
顧青未起身披了件衣裳,來到窗邊,將窗戶推開了一點往外看,外麵夾著風雪的夜色正濃,應是子時左右。
窗戶的方向正好遙遙對著設了靈堂的寧遠堂,雖然被院牆擋著看不到,但隱隱還能聽到那邊傳來的有些飄渺的細碎聲響。
顧青未突然想起,自打寧致遠合了眼,她還沒去看過他一次。
反應現在睡不著,不如,她就去見上他最後一麵,也好,全了他們這幾十年的夫妻“情分”?
她於是沒有驚動院子時原丫鬟們,自己穿好衣裳,外麵又穿了件大氅,略整理了下儀容,然後提了隻燈籠往寧遠堂而去。
深夜的定國公府幾乎見不著人影,隻餘黯淡的燭光與顧青未手裏的燈籠發出的暖色光芒遙遙交映。
府裏各處掛著的白色布幔與路上的積雪似要融為一體,偶爾隨夜風飄動,便足以叫人心驚。
若是個膽子稍小的人走在這樣的夜裏,非得被嚇個屁滾尿流。
顧青未獨自走向寧遠堂,她輕緩的腳步聲在這夜裏顯得尤其的明顯,傳到這濃如墨的夜色裏,又讓人有可怖的空洞之感。
但無論麵上還是心裏,顧青未都隻覺一片平和。
寧遠堂作為靈堂所在,燈火明亮如白晝,顧青未將手中燈籠隨意置於院門處,兩隻手攏入袖中緩步上前。
夜裏的靈堂很是冷清,沒有了白日裏前來吊唁之人,隻靈前仍跪著顧青未的兒子和兒媳,以及他們的一雙兒女。
四人連著跪了大半夜,原本很有些困頓,聽到這來得突兀的腳步聲,精神齊齊一振,然後同時回過頭去。
“母親!”
“祖母!”
四人驚訝之餘,連忙起身迎接。
顧青未往她的獨子身上看了一眼,心裏忍不住歎了口氣。
她這輩子大抵是沒什麽子女緣,隻得了這麽一個兒子不說,因為她與寧致遠的關係,連帶著也與兒子並不親近。
說是母子,但其中卻少有那母子的情分。
不僅是兒子,就連孫子孫女,雖然平時見了她格外的恭敬,但總也少了祖孫之間的親昵。
但顧青未也隻這般感歎了一句,便將這件事放開了。
她的兒子都已經三十幾歲的人了,孫子孫女大的也是十幾歲了,她若是一直因這些事而鬱結於心,又哪裏能安然活到現在?
朝著兒子媳婦孫子孫女點了點頭,顧青未看向停在正中央的棺槨,淡淡道:“你們今天也累了,先回院子裏休息吧,我想與你們父親和祖父說說話。”
顧青未能發現兒子麵上的猶豫之色。
不過,她在國公府向來威嚴,所以對麵三十幾歲的男子終是道:“既然母親想與父親話別,那兒子就不打擾母親了,兒子會留幾個人在院子外候著,母親若有任何吩咐,盡管使喚他們便是,萬不要累到母親了。”
顧青未點點頭,然後目送四人漸漸遠去。
這偌大的靈堂,便隻餘顧青未一人。
有夜風從大開的院門吹入,揚起掛在靈堂裏的白紗,更襯得這靈堂空曠、清冷、陰森。
甚至還有冰涼的雪花順勢飄了進來,最後又因為屋裏的溫度而融化成一點小小的小跡。
尋了張椅子拖至棺槨前,顧青未靜靜地看著棺中被收拾一新的寧致遠。
從寧致遠合眼,她就因“悲痛”得數次昏厥而隻能在院子裏歇著,寧致遠的身後事都交給了兒子兒媳,顧青未是半點沒有沾手。
顧青未從前以為,她對寧致遠其實是沒有怨的,看透一切之後,寧致遠在她心裏也隻不過一個住在同一屋簷之下的陌生人,誰會對不相幹的人心存怨恨呢?
可到寧致遠閉眼,她才發覺,原來她終是做不到世人眼中那般的賢惠大度。
許久之後,顧青未微微一笑,道:“你死了。”
“皇上下旨輟朝三日,賜祭並親寫祭文,還遣百官臨吊,你看看,你就算是死了,也死得這般風光,叫人不得不羨慕。”
“不過,再風光,也終究也是死了。”
顧青未說完這些話便再無言語,守在寧致遠的靈前,她從未覺得有什麽時候像此刻這般心中安寧。
她確實對寧致遠心中存怨,但這份怨,也不致叫她恨其死。
他們曾經也是恩愛過的,哪怕隻是因為許久以前的那點溫暖,就算之後的歲月裏隻剩下了冰涼,她也不會做出什麽不該做的事。
所以寧致遠的壽終正寢叫她長舒了一口氣。
可是……
舒了這口氣,顧青未卻發現,長久以來支撐著她的那股氣沒有了,她心裏竟漸漸就彌漫出淡淡的悵然來。
為什麽而悵然呢?
顧青未也找不到答案。
這些年來,寧致遠其實不隻一次的想要求得她的原諒,可是,她要如何原諒呢?
她於是又想起了寧致遠病重期間,洞虛道長來到定國公府那日,她在外麵聽到的那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