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大定元年(陳太建十三年,西元581)二月,隋王楊堅受禪,大赦,改元開皇,定都長安。楊隋承北周之業,天下已得七八,又解決了皇室的胡漢種族問題。相形之下,以六朝正朔所在自居的陳朝,名實俱為偏安江左的******了。三百年來南北天塹的大江,已不過如一衣帶水。
大約就在這一年(隋開皇元年、陳太建十三年)的某日,隋太子洗馬陸爽在長安的家中來了八位客人,他們是劉臻(字宣摯,沛國相人)、顏之推(字介,建康人)、盧思道(字子行,範陽人)、李若(頓丘人)、蕭該(蘭陵人)、辛德源(字孝基,狄道人)、薛道衡(字玄卿,汾陰人)、魏澹(字彥深,曲陽人)。賓主盡歡,作長夜之會。
家主人陸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少有神童之名,作為藏書家留名後世。隋書和北史中都曾記載:北周滅齊之後,征召齊的著名文臣入長安,陸爽與陽休之、袁叔德等十餘人同行,諸人多攜輜重,隻有陸爽行李裏塞了幾千卷書,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相當於一個郡縣級的移動圖書館。
而這幾位客人也是鼎鼎大名,顏之推、盧思道、薛道衡不消說了,日後在中國的文化和學術史上他們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劉臻於《隋書文學傳》居首,以精研兩漢書時稱“漢聖”。蕭該見《隋書儒林傳》,出身蕭梁帝胄,與顏之推一起在江陵陷沒後流落北方(不同的是他直接出仕北周,而顏之推則東逃北齊,多遭了一場滅國左衽之事)。魏澹、辛德源在後世與主人陸爽於隋書同傳,他們的遭遇也頗為相似,都曾出仕北齊為文學之臣,周滅齊後被征入關中。李若出身頓丘李氏,父祖世代以文學名,他本人少年聰穎,北齊時即以文采與崔儦並有聲鄴下,時稱“京師灼灼,崔儦李若”。
總之這幾個人,薈萃了江左衣冠、河朔世族、關中儒者,實魏晉以降三百年亂世之燼餘。他們聚到一處,乘酒興高談闊論,南腔北調,不知不覺就說到了語音上。顏之推蕭該是江南人,自不免要嘲笑北人語雜胡虜,而劉盧李魏當也毫不示弱,以河洛正音自居,嗤南人之音染蠻夷。眾人上溯遠古,近證方音,剖析古今音變、南北分野,慨歎百年間音韻諸家隅於畛域,互有參差。說著說著,竟一聲一韻的討論其“正音”來。洛陽居天下之中,自是語音最正,而金陵自晉室南渡,河洛世家聚居相襲,去洛音不遠。於是以洛陽、金陵為正,“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將三百年南北通塞、胡漢竄謬一一辨別分明。其間,南人顏之推蕭該又占了上風,往往眾人爭論,最後還是要以他二人為準。
這時候,魏澹忽然對隨侍一旁的陸爽之子陸詞(字法言)說道:“小子,你看我們在此論難音韻,疑處悉盡,你何不記錄下來,天下之正音,我數人定則定矣”。陸詞時年大約剛剛二十歲,在席間是插不上嘴的,他忙取來紙筆,就著燭光,將眾人討論的要點一一記錄。
不覺雄雞唱白,長夜已盡。眾人宿醉,盡歡而散。隻留下陸詞望著那張記滿了支脂、魚虞、先仙、尤侯的紙發愣……
陸詞後來的經曆,可謂平淡無奇,釋褐承奉郎,典型的文學侍從之官。他雖然家學淵源,但比起父親和父親的那些好友來默默無聞,史書既沒有記載他的官聲,也沒有留下他什麽文名逸事。甚至除了釋褐官外,連他後麵的宦曆也付之闕如。唯一記載的一件事居然是他的罷官,而且罷的極其冤枉。他父親陸爽曾經建議隋文帝為太子楊勇的幾個兒子“依春秋之義”改個好名字,結果開皇二十年,隋文帝廢掉了太子勇,惱羞之餘,莫名的想起這件事來,居然遷怒於已死9年的陸爽,順便把陸詞的官也擼掉了。平庸半生的陸詞,糊裏糊塗的丟了鐵飯碗,白衣一身回到了故鄉。
大概就是在到家拆行李的時候,陸詞又看到了開皇初年那個夜晚記下的那張紙。父親和先賢們於燭光間把酒高論的身影,恍惚還在眼前,而二十年的時間,轉瞬即逝了。
當年已年屆五旬的盧思道,早在兩年後的開皇三年就去世了,是夜宴諸人中走的最早的。與他年紀差不多的顏之推與陸爽同死於開皇十一年、魏澹受隋文帝命寫完《魏史》後不久也謝世了。性滑稽、善諷詠的李若亦在那前後死去。劉臻卒於三年前的開皇十八年。辛德源跟隨蜀王楊秀去了蜀地,已經許久不通音訊,不知生死(實際上可能也已經死了)。還在的兩人:薛道衡正在朝中得寵,掌握樞要,太子諸王爭與結交,聲名一時無兩,恐怕早就忘了陸詞這倒了黴的故舊之子了。蕭該則已成學術權威,奉詔與何妥一起正定經史,結果兩人各執己見,書久不成,為文帝所譴,但依然開班講學,著書立說,弟子如雲,名動京師。
“他們或者已經走入了曆史,或者還引領著時代,隻有我,渾渾噩噩已到了他們當年的年紀,卻一事無成、一事無成……”
百無聊賴,陸詞開始重新研究這張紙。隔了多年,記憶已經模糊了,好在他生長在學術之家,從小受父親嚴教、經曆過標準讀書音的訓練,所以先賢所記的原則,可以自行驗證。他找到當時流行的各家韻書,大概有呂靜的《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然後以紙上記錄為準繩,對諸家一一辯證、調整、分聲別韻。
然而其間或有疑難不懂的地方,敝居鄉裏,竟不知道與誰切磋……死者在天上靜靜看著他,生者在殿堂上早已忘記了他。
昔日顔盧蕭劉、薛魏李辛,以及父親陸爽,他們是多麽的幸運啊,交相辯難、互為知音。天下雅言,數人一夕而定。而今小子煢煢孑立,欲問無人。
左還是嶺南
大約就在這一年(隋開皇元年、陳太建十三年)的某日,隋太子洗馬陸爽在長安的家中來了八位客人,他們是劉臻(字宣摯,沛國相人)、顏之推(字介,建康人)、盧思道(字子行,範陽人)、李若(頓丘人)、蕭該(蘭陵人)、辛德源(字孝基,狄道人)、薛道衡(字玄卿,汾陰人)、魏澹(字彥深,曲陽人)。賓主盡歡,作長夜之會。
家主人陸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少有神童之名,作為藏書家留名後世。隋書和北史中都曾記載:北周滅齊之後,征召齊的著名文臣入長安,陸爽與陽休之、袁叔德等十餘人同行,諸人多攜輜重,隻有陸爽行李裏塞了幾千卷書,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相當於一個郡縣級的移動圖書館。
而這幾位客人也是鼎鼎大名,顏之推、盧思道、薛道衡不消說了,日後在中國的文化和學術史上他們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劉臻於《隋書文學傳》居首,以精研兩漢書時稱“漢聖”。蕭該見《隋書儒林傳》,出身蕭梁帝胄,與顏之推一起在江陵陷沒後流落北方(不同的是他直接出仕北周,而顏之推則東逃北齊,多遭了一場滅國左衽之事)。魏澹、辛德源在後世與主人陸爽於隋書同傳,他們的遭遇也頗為相似,都曾出仕北齊為文學之臣,周滅齊後被征入關中。李若出身頓丘李氏,父祖世代以文學名,他本人少年聰穎,北齊時即以文采與崔儦並有聲鄴下,時稱“京師灼灼,崔儦李若”。
總之這幾個人,薈萃了江左衣冠、河朔世族、關中儒者,實魏晉以降三百年亂世之燼餘。他們聚到一處,乘酒興高談闊論,南腔北調,不知不覺就說到了語音上。顏之推蕭該是江南人,自不免要嘲笑北人語雜胡虜,而劉盧李魏當也毫不示弱,以河洛正音自居,嗤南人之音染蠻夷。眾人上溯遠古,近證方音,剖析古今音變、南北分野,慨歎百年間音韻諸家隅於畛域,互有參差。說著說著,竟一聲一韻的討論其“正音”來。洛陽居天下之中,自是語音最正,而金陵自晉室南渡,河洛世家聚居相襲,去洛音不遠。於是以洛陽、金陵為正,“捃選精切,除削疏緩”,將三百年南北通塞、胡漢竄謬一一辨別分明。其間,南人顏之推蕭該又占了上風,往往眾人爭論,最後還是要以他二人為準。
這時候,魏澹忽然對隨侍一旁的陸爽之子陸詞(字法言)說道:“小子,你看我們在此論難音韻,疑處悉盡,你何不記錄下來,天下之正音,我數人定則定矣”。陸詞時年大約剛剛二十歲,在席間是插不上嘴的,他忙取來紙筆,就著燭光,將眾人討論的要點一一記錄。
不覺雄雞唱白,長夜已盡。眾人宿醉,盡歡而散。隻留下陸詞望著那張記滿了支脂、魚虞、先仙、尤侯的紙發愣……
陸詞後來的經曆,可謂平淡無奇,釋褐承奉郎,典型的文學侍從之官。他雖然家學淵源,但比起父親和父親的那些好友來默默無聞,史書既沒有記載他的官聲,也沒有留下他什麽文名逸事。甚至除了釋褐官外,連他後麵的宦曆也付之闕如。唯一記載的一件事居然是他的罷官,而且罷的極其冤枉。他父親陸爽曾經建議隋文帝為太子楊勇的幾個兒子“依春秋之義”改個好名字,結果開皇二十年,隋文帝廢掉了太子勇,惱羞之餘,莫名的想起這件事來,居然遷怒於已死9年的陸爽,順便把陸詞的官也擼掉了。平庸半生的陸詞,糊裏糊塗的丟了鐵飯碗,白衣一身回到了故鄉。
大概就是在到家拆行李的時候,陸詞又看到了開皇初年那個夜晚記下的那張紙。父親和先賢們於燭光間把酒高論的身影,恍惚還在眼前,而二十年的時間,轉瞬即逝了。
當年已年屆五旬的盧思道,早在兩年後的開皇三年就去世了,是夜宴諸人中走的最早的。與他年紀差不多的顏之推與陸爽同死於開皇十一年、魏澹受隋文帝命寫完《魏史》後不久也謝世了。性滑稽、善諷詠的李若亦在那前後死去。劉臻卒於三年前的開皇十八年。辛德源跟隨蜀王楊秀去了蜀地,已經許久不通音訊,不知生死(實際上可能也已經死了)。還在的兩人:薛道衡正在朝中得寵,掌握樞要,太子諸王爭與結交,聲名一時無兩,恐怕早就忘了陸詞這倒了黴的故舊之子了。蕭該則已成學術權威,奉詔與何妥一起正定經史,結果兩人各執己見,書久不成,為文帝所譴,但依然開班講學,著書立說,弟子如雲,名動京師。
“他們或者已經走入了曆史,或者還引領著時代,隻有我,渾渾噩噩已到了他們當年的年紀,卻一事無成、一事無成……”
百無聊賴,陸詞開始重新研究這張紙。隔了多年,記憶已經模糊了,好在他生長在學術之家,從小受父親嚴教、經曆過標準讀書音的訓練,所以先賢所記的原則,可以自行驗證。他找到當時流行的各家韻書,大概有呂靜的《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然後以紙上記錄為準繩,對諸家一一辯證、調整、分聲別韻。
然而其間或有疑難不懂的地方,敝居鄉裏,竟不知道與誰切磋……死者在天上靜靜看著他,生者在殿堂上早已忘記了他。
昔日顔盧蕭劉、薛魏李辛,以及父親陸爽,他們是多麽的幸運啊,交相辯難、互為知音。天下雅言,數人一夕而定。而今小子煢煢孑立,欲問無人。
左還是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