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戶部的官吏是沒有資格聽到皇帝對他們的親口宣判的,隨著五百餘人被斬首的旨意下達,刑部尚書領旨而去,朝堂之上瞬間彌漫起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氣氛。


    朱元璋看著百官們說道:“狐狸身上最珍貴的是皮毛,牛羊身上最珍貴的血肉,人最珍貴的是什麽?是節氣是骨頭,望卿等自珍自愛,莫要走上歧途!”


    百官們低下頭表示恭聽聖訓,朱元璋也就在跟他們浪費口舌了,該說的他都已經說了,不聽的也自有其下場。


    隨後結束了今日的朝會,朱標也沒有心情去看五百多人被砍頭,直接跟著朱元璋回了禦書房。


    李善長看上麵的父子二人都走了,他也得回中書省調配人手,把戶部的缺口堵上。


    楊憲則是走出奉天殿,準備去看看那些戶部官員的下場,誰讓他們敢查自己的老底,也不想想自己屁股幹淨麽。


    朱元璋父子走到禦花園,朱標看著自己父皇說道:“整改吏治非一朝一夕,父皇不必為他們煩憂。”


    朱元璋扶著花壇說道:“這個咱知道,隻是替他們惋惜啊,辛苦幾十年才爬到高位,一步行差踏錯就再也回不來頭了。”


    父子倆走了一圈後朱標說道:“科舉大考就在眼前了,父皇可想好了殿試的內容。”


    朱元璋笑道:“咱那裏懂這個,到時候讓劉伯溫寫幾個呈上來,咱挑個合心意的就是了。”


    朱標笑著點點頭:“科舉大考取士三百人,正好可以補充一下戶部的空缺。”


    朱元璋則並不是這麽想的:“咱打算讓他們跟你到山西曆練一下,畢竟是懂文墨的,寫寫算算也好幫你處理遷民事務。”


    朱標聽後以為是自己老爹不放心自己:“父皇,兒臣有把握做好遷民事宜,朝廷各方都急缺人才,與其交到兒臣手中,不如把他們放到更需要人手的地方。”


    朱元璋搖搖頭:“他們大多都是從小不知柴米油鹽的世家子弟,學問或許做得好,但是讓他們直接辦差咱還不放心呢!”


    朱元璋背著手:“跟你去處理遷民是最好的磨練,讓他們好好看一看我大明底層百姓的苦楚往後他們才能知道怎麽處理地方上的事務,這些都不是能從四書五經上學到的。”


    朱標笑了笑,腦海中響起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旋律,知道了自己父皇的意思後,朱標也就沒有推辭的意思了。


    <a href="http://m.xiaoshutingapp.com" id="wzsy">xiaoshutingapp.com</a>


    朱元璋回頭看了眼兒子說道:“到了地方不用管他們是何出身,髒活累活都往他們身上壓,好好看一看他們的成色。”


    朱標點頭應諾,父子倆轉了幾圈,朱元璋就又要回去辦公了,朱標也得去看看關於科舉大考的事宜了。


    朱標回東宮換了一身衣服,然後先去了宋濂的那邊,得知這兩天又幾十名北方考生趕來過來,其中正好有幾名屬於特殊情況,宋濂正準備去向朱元璋請示。


    原來是這次北方來的考生中,都是被地方官員舉薦而來的,其中有四名屬於衙役子弟,這就是不應該的被舉薦的,但是當地官員也特意寫了一封信過來。


    上麵說明了當地的情況,除了官吏家中的孩子外,舉縣都沒有其他合適的人了,所以不得已才特此推薦,如果不同意也可作廢,一切聽從上意。


    朱標想了想還是打算準許了,那個地方朱標是知道的,屬於最北方的邊境了,生活條件惡劣,確實很難再有其他人選了。


    古代其實也是有政審的,囚犯、僧人、道士、商人、娼、優、隸、皂,這些以及其子孫都是不準許參加科舉考試的。


    前麵都還好理解,但是最後兩種卻有些讓人不解了,官吏捕快好歹也算是公家的人,怎麽子孫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了。


    宋濂解釋說,因為捕快幹的活兒,是一種不良之行,得罪人的活計,一種賤業。


    總是要抓人拿人,總是跟壞人壞事打交道,正經人注定不屑於此,所以,隻能讓賤民做。做不良之事者,隻能是不良之人。


    朱標略微有些無語,不過現實也確實如此,地方上的官吏大多都是這樣的,有時候確實找不到人,縣太爺就好抓壯丁幹這個了,畢竟缺了捕快這個武裝力量,縣令還怎麽治理地方的潑皮惡棍。


    朱標記得古希臘城邦的治安員,也是奴隸來做的,公民犯了事,要由地位低賤的奴隸抓他們。每逢開公民大會,好些偷懶不肯出來開會的公民,也是由奴隸拿繩子趕他們出來


    看來古代文明都有其共同性,不過朱標卻打算提升官吏的地位,科舉出身的舉人進士們,出仕後最起碼都是官員,而不是吏。


    官吏之別猶如天地之差,吏一般幹到縣衙的師爺也就是到頭了,他們就是為官員服務的,他們一般都是當地的地頭蛇,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縣令。


    朱標先要給吏們一些上升的渠道,他們或許沒有足夠的才學,但是論起管理地方百姓,收糧納稅等事他們才是行家,他們若是能當上一個縣令也未嚐不可。


    一個地方的縣令,其實並不需要什麽才學,畢竟他管的才多大,但是這種最為重要的基層管吏,必須要對地方百姓民生有足夠的了解。


    這點恰恰就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們最大的問題,他們的眼界太大,總想著治國平天下,兩眼望天,不肯腳踏實地。


    大多數舉人進士們當上縣令後就急著找關係,地方事務其實還是由差役們處理,一代一代就形成習慣,縣令們習慣把心思用在托關係走交情上,差役們習慣性的架空縣令。


    朱標看中科舉人才,但是他更看重能做實事的人才,四書五經總有人會念,但是能幫助朱標治理好地方的人才可就不多了。


    當然不可能把他們一下子提高,而且也不可能讓他們留在當地升職,否則不就形成了地方勢力了,還要限製他們的品級,以及升官的難度。


    而且也不是現在該做的,但是朱標也得好好準備一下,這種事情屬於打破舊的製度,不是輕鬆的事情,等他開始理政了在布局籌劃也不晚。


    自己老爹是個重視製度的人,文人士子們也不會答應,畢竟這屬於搶占了他們的位置,而且此事並不是單有好處,其中弊端也有不少,朱標自己還需要仔細的權衡利弊,並不是一拍腦子就能定下的。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星月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星月語並收藏大明第一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