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秀成旗開得勝
撚軍一向是聚眾為撚,分而為民,真要圍剿起來的確困難,這也是朝廷花了上百年時間都沒辦法完全肅清的原因。
不過,李秀成卻不比那些朝廷武將,他本就出身太平軍,太平軍征戰天下時所用之術與撚軍同出一轍,李秀成深知流寇的這種作戰方式,更對撚軍上下頭目了解得一清二楚,和珅提議由他掛帥出征,也正是看重他這一點。
李秀成領兵出京後,不再像僧格林沁剿撚時原先的那般按部就班地作戰,他利用手上新式陸軍裝備、人員素質的優勢,再加上對撚軍行動方式的了解,先是大膽地把大部分部隊化整為零,相互配合,各司其職,以遊擊戰對遊擊戰,向撚軍撒開了一張大網。
同時,李秀成再用軍令對地方進行大肆整頓,在撚軍出入頻繁的地區采取連戶製度,讓地方官員配合,使得撚軍無法再能輕易隱藏在民間,從而進一步壓縮了撚軍的生存地區。
這幾招雖然瞧上去不起眼,沒多久就讓撚軍上下叫苦不迭,撚軍難剿的最大原因就是一個“藏”字,李秀成對症下『藥』,恰恰打中了撚軍的軟肋,使得撚軍為了生存空間,隻能從隱身之處重新聚集在一起,妄圖集中兵力打散李秀成那些分散出去的軍隊。
可撚軍怎麽都沒想到,李秀成早就把他們的一舉一動全算在了心裏,撚軍聚,他手下的陸軍同時也捏緊了拳頭,更借著撚軍主力暴『露』的一瞬間,抓緊戰機,利用陸軍洋槍洋炮優勢,實行重點設防﹑堅壁清野,果斷包圍的戰略展開了尾追﹑迎擊。
李秀成不愧是名將。 隻此一戰,就一舉擊潰了撚軍大部,當場擊斃撚軍重要頭目賴文光、任柱等人,殲滅撚軍三萬,招降近五萬。
撚軍另一主要力量的張宗禹﹑張琢所部聞訊大恐,連夜掉頭而去,南渡黃河惶惶而逃。
李秀成乘勝追擊,尾隨而進。 在河南濟源附近擊潰張琢兵馬。 張琢當場被生擒活捉,張宗禹領手下殘餘力量拚死衝出重圍,向西逃竄。
張琢被俘後,被李秀成派人打入囚車押往京城。
一路上,張琢對李秀成投靠朝廷向往日弟兄下手是罵聲不絕,可李秀成卻毫不在意,不僅如此還關照押送親兵不得封其口,用其刑。 故意任他辱罵直至到京城。
李秀成這麽做是有其深意,他作為一個降王想要得到朝廷的真正信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出征前,和珅故意指點過他,想要以此翻身,打勝仗是必須地。
但做人更要懂得自汙。 張琢如此大罵李秀成,恰中下懷,他不去阻止為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心意。
果然不出所料。
此事很快就傳遍天下,雖然民間有不少人對李秀成的為人很為不恥,但在朝廷眼裏卻是大為滿意,尤其是慈禧等原本就對用李秀成有些猶豫不決的人,因為這事漸漸消去了對他的疑慮,並借著連戰連捷的戰功,下旨厚賞,以示嘉獎勉勵。
稍作整頓兵馬。 李秀成沒有多做耽擱,立即提兵尾追張宗禹,不給他有絲毫喘息之機。
張宗禹前些時候大勝僧格林沁,手中還握有二十萬重兵,可謂是意氣風發,心中想著逐鹿中原,問鼎九州的念頭。 可如今才一轉眼,他就變成了一條喪家之犬。 惶惶不可終日。
為了保命到處流竄,一仗接著一仗。 眼睜睜地瞧著自己地大軍崩分離兮,被李秀成追打得連氣都喘不過來。
這時候,任憑傻子都能看得出來,撚軍的失敗已經是注定了。 如此結果,朝中由於僧格林沁之死而產生的悲觀論調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上下一團的洋洋喜氣。
為此最為高興的還有兩人,那就是舉薦李秀成的和珅與起用他的左宗棠。
李秀成如此大功,更代表著他們有識人之明,就連慈禧也在朝堂中當眾誇耀左宗棠這將選地好,高興之餘,不僅大方地賞了勞苦功高的李秀成一個三等侯之位,還授了左宗棠東閣大學士之銜。
“呸!一個投降的長『毛』居然成了候爵?朝廷裏的這些人簡直就是瞎了眼!”
李秀成封候,最為不滿的就是革職在家地曾國荃。
在他看來,要不是李秀成和左宗棠,自己那裏能落到如此下場?尤其是左宗棠這家夥,如不是他這個掃把星去彈劾自己,這候爵的榮耀早就是他的了,哪裏還能輪得到李秀成頭上?
曾國藩微微睜了睜眼,瞧了瞧坐在自己麵前的曾國荃,忍不住暗暗搖頭。
自己這個弟弟雖然有將才,可卻實在不是個能幹大事地人,氣量狹小不算,還太過狂妄自大,上次為了一己私利居然視朝廷軍令不顧,稱病拒絕領兵,如果不是因為他曾國藩在朝中的威望,換個人那裏隻是革職這麽簡單?
“大哥!這左宗棠欺人太甚!你可要為我做主啊!”
“你胡說些什麽!”曾國藩淩厲的目光向曾國荃一掃,就訓斥道:“他左季高是兵部尚書,如此作為又有何錯?明明是你先拒絕出征,這才惹出如此麻煩!如今,你卻眼紅別人得了功勞,難道想讓我這張老臉跑去,幫你去顛倒黑白不成?”
曾國荃一臉委屈地道:“大哥,這話可不能這麽說!他左宗棠和你多年交情,再怎麽著應瞧在你的麵上,不能因為這等小事就彈劾於我。
可他倒好,不僅使我丟官革職,居然還把李秀成這等逆賊給請了出來!要不是他這麽欺人太甚,我又如何有今日之困?再說了,滅撚之功現在落到這個李逆頭上,我實在是不甘心啊!”
“不甘心?哼!”曾國藩冷冷反問道:“機會本是你的,可你自己未把握住,又能怪得了誰?當初左季高左一封信,又一件兵部勘合求你的時候,是誰在家裝病不出的?你也是長帶兵之人,應當知道軍情如火的道理。
這事要換了我,不用朝廷下旨,早就請天子劍砍了你地腦袋!”
被曾國藩如此一罵,曾國荃臉上頓時青一陣紅一陣,喃喃著半天說不出話來。
不過,他對李秀成拔了頭籌,借剿撚撈了這麽多好處實在心有不甘,勸著曾國藩看在兄弟的麵上。
想辦法在太後那邊為自己進進言,讓自己替代在前線地李秀成,完成這剿撚的最後一擊,也好撈點功勞,以功補過。
“放肆!曾老九!此話以後休得提起!”
曾國藩不聽還好,一聽就火了!這擺明著搶功的下作事他怎麽能做得出來?再說,李秀成這次剿撚成功,現在正是國之良將。
有功之臣,他曾國荃嘴裏還一口一個李逆,偽王地叫,這些話要是傳了出去,不免得被人瞧笑話。
曾國藩當即狠狠地把曾國荃教訓了一番。 讓他這些日那裏都不準去,好好在家修身養『性』,反省反省。 至於那些話再也不得提起,如果以後再不改。
就不要怪他這個做大哥的不客氣!
曾國荃從來沒有見過曾國藩發這麽大的火,一驚之下倒也老實了許多。 可這些隻不過是表麵上的,他心裏卻依舊憤憤不平。
另外,曾國荃對曾國藩這些年地做法漸漸也有了不滿,尤其是他韜光養晦地策略,更讓這位曾九帥所不屑,有時候,曾國荃甚至想到。
假如當年曾國藩不按朝廷地旨意撤除湘軍地,或許現在更是另一種情況。
假如手握重兵,就算是皇帝想辦自己也得盤算盤算,哪裏有現在這種窩囊氣受?早知如今何必當初,要不是曾國藩膽子太小,這天下甚至可能是他們曾家的了……。
曾國荃心中這種念頭一閃而過,不由得埋怨起曾國藩的優柔寡斷,膽小怕事的『性』格。 如果是他曾九帥的話。 哪裏會有今天這種局麵?輕輕歎了一聲。
曾國荃忍不住有些後悔,後悔自己當年沒有力勸曾國藩擁兵自立。 更後悔過早地把太平天國滅掉,從而失去了手中絕對的兵權。
曾國藩這時候並不知道曾國荃肚子裏在想些什麽,還以為他被自己訓斥後正在反思呢。
瞧著這個似乎怎麽都長不大的九弟,曾國藩又安慰了他幾句,讓他趁著賦閑在家地機會好好讀讀書,等撚軍全滅後,作為大哥,他自然會想辦法,使他官複原職。
等到曾國荃諾諾退去後,曾國藩不知道怎麽地心裏一陣陣的煩躁。 不僅是因為曾國荃的原因,更因為現在複雜的朝局讓他感到不安。
他現在已經是位及人臣,自和珅主動請辭後,朝中的地位就以他最高了。
但多年地官宦生涯,幾起幾落,加上對和珅的了解,他卻已經察覺到和珅這次請辭絕對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雖然他不明白真正的原因,也知道自己從和珅處探問不到什麽,他憑著他的直覺,他隱約猜到和珅與西太後慈禧之間可能有著外人所不知道地隔閡。
這隔閡究竟是什麽,曾國藩不能判斷,更想不明白,眼下平靜的朝局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他似乎已經嗅到,有一場狂風暴雨,不知道在什麽時候,就落到這千年的古都之中。
撚軍一向是聚眾為撚,分而為民,真要圍剿起來的確困難,這也是朝廷花了上百年時間都沒辦法完全肅清的原因。
不過,李秀成卻不比那些朝廷武將,他本就出身太平軍,太平軍征戰天下時所用之術與撚軍同出一轍,李秀成深知流寇的這種作戰方式,更對撚軍上下頭目了解得一清二楚,和珅提議由他掛帥出征,也正是看重他這一點。
李秀成領兵出京後,不再像僧格林沁剿撚時原先的那般按部就班地作戰,他利用手上新式陸軍裝備、人員素質的優勢,再加上對撚軍行動方式的了解,先是大膽地把大部分部隊化整為零,相互配合,各司其職,以遊擊戰對遊擊戰,向撚軍撒開了一張大網。
同時,李秀成再用軍令對地方進行大肆整頓,在撚軍出入頻繁的地區采取連戶製度,讓地方官員配合,使得撚軍無法再能輕易隱藏在民間,從而進一步壓縮了撚軍的生存地區。
這幾招雖然瞧上去不起眼,沒多久就讓撚軍上下叫苦不迭,撚軍難剿的最大原因就是一個“藏”字,李秀成對症下『藥』,恰恰打中了撚軍的軟肋,使得撚軍為了生存空間,隻能從隱身之處重新聚集在一起,妄圖集中兵力打散李秀成那些分散出去的軍隊。
可撚軍怎麽都沒想到,李秀成早就把他們的一舉一動全算在了心裏,撚軍聚,他手下的陸軍同時也捏緊了拳頭,更借著撚軍主力暴『露』的一瞬間,抓緊戰機,利用陸軍洋槍洋炮優勢,實行重點設防﹑堅壁清野,果斷包圍的戰略展開了尾追﹑迎擊。
李秀成不愧是名將。 隻此一戰,就一舉擊潰了撚軍大部,當場擊斃撚軍重要頭目賴文光、任柱等人,殲滅撚軍三萬,招降近五萬。
撚軍另一主要力量的張宗禹﹑張琢所部聞訊大恐,連夜掉頭而去,南渡黃河惶惶而逃。
李秀成乘勝追擊,尾隨而進。 在河南濟源附近擊潰張琢兵馬。 張琢當場被生擒活捉,張宗禹領手下殘餘力量拚死衝出重圍,向西逃竄。
張琢被俘後,被李秀成派人打入囚車押往京城。
一路上,張琢對李秀成投靠朝廷向往日弟兄下手是罵聲不絕,可李秀成卻毫不在意,不僅如此還關照押送親兵不得封其口,用其刑。 故意任他辱罵直至到京城。
李秀成這麽做是有其深意,他作為一個降王想要得到朝廷的真正信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出征前,和珅故意指點過他,想要以此翻身,打勝仗是必須地。
但做人更要懂得自汙。 張琢如此大罵李秀成,恰中下懷,他不去阻止為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也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心意。
果然不出所料。
此事很快就傳遍天下,雖然民間有不少人對李秀成的為人很為不恥,但在朝廷眼裏卻是大為滿意,尤其是慈禧等原本就對用李秀成有些猶豫不決的人,因為這事漸漸消去了對他的疑慮,並借著連戰連捷的戰功,下旨厚賞,以示嘉獎勉勵。
稍作整頓兵馬。 李秀成沒有多做耽擱,立即提兵尾追張宗禹,不給他有絲毫喘息之機。
張宗禹前些時候大勝僧格林沁,手中還握有二十萬重兵,可謂是意氣風發,心中想著逐鹿中原,問鼎九州的念頭。 可如今才一轉眼,他就變成了一條喪家之犬。 惶惶不可終日。
為了保命到處流竄,一仗接著一仗。 眼睜睜地瞧著自己地大軍崩分離兮,被李秀成追打得連氣都喘不過來。
這時候,任憑傻子都能看得出來,撚軍的失敗已經是注定了。 如此結果,朝中由於僧格林沁之死而產生的悲觀論調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上下一團的洋洋喜氣。
為此最為高興的還有兩人,那就是舉薦李秀成的和珅與起用他的左宗棠。
李秀成如此大功,更代表著他們有識人之明,就連慈禧也在朝堂中當眾誇耀左宗棠這將選地好,高興之餘,不僅大方地賞了勞苦功高的李秀成一個三等侯之位,還授了左宗棠東閣大學士之銜。
“呸!一個投降的長『毛』居然成了候爵?朝廷裏的這些人簡直就是瞎了眼!”
李秀成封候,最為不滿的就是革職在家地曾國荃。
在他看來,要不是李秀成和左宗棠,自己那裏能落到如此下場?尤其是左宗棠這家夥,如不是他這個掃把星去彈劾自己,這候爵的榮耀早就是他的了,哪裏還能輪得到李秀成頭上?
曾國藩微微睜了睜眼,瞧了瞧坐在自己麵前的曾國荃,忍不住暗暗搖頭。
自己這個弟弟雖然有將才,可卻實在不是個能幹大事地人,氣量狹小不算,還太過狂妄自大,上次為了一己私利居然視朝廷軍令不顧,稱病拒絕領兵,如果不是因為他曾國藩在朝中的威望,換個人那裏隻是革職這麽簡單?
“大哥!這左宗棠欺人太甚!你可要為我做主啊!”
“你胡說些什麽!”曾國藩淩厲的目光向曾國荃一掃,就訓斥道:“他左季高是兵部尚書,如此作為又有何錯?明明是你先拒絕出征,這才惹出如此麻煩!如今,你卻眼紅別人得了功勞,難道想讓我這張老臉跑去,幫你去顛倒黑白不成?”
曾國荃一臉委屈地道:“大哥,這話可不能這麽說!他左宗棠和你多年交情,再怎麽著應瞧在你的麵上,不能因為這等小事就彈劾於我。
可他倒好,不僅使我丟官革職,居然還把李秀成這等逆賊給請了出來!要不是他這麽欺人太甚,我又如何有今日之困?再說了,滅撚之功現在落到這個李逆頭上,我實在是不甘心啊!”
“不甘心?哼!”曾國藩冷冷反問道:“機會本是你的,可你自己未把握住,又能怪得了誰?當初左季高左一封信,又一件兵部勘合求你的時候,是誰在家裝病不出的?你也是長帶兵之人,應當知道軍情如火的道理。
這事要換了我,不用朝廷下旨,早就請天子劍砍了你地腦袋!”
被曾國藩如此一罵,曾國荃臉上頓時青一陣紅一陣,喃喃著半天說不出話來。
不過,他對李秀成拔了頭籌,借剿撚撈了這麽多好處實在心有不甘,勸著曾國藩看在兄弟的麵上。
想辦法在太後那邊為自己進進言,讓自己替代在前線地李秀成,完成這剿撚的最後一擊,也好撈點功勞,以功補過。
“放肆!曾老九!此話以後休得提起!”
曾國藩不聽還好,一聽就火了!這擺明著搶功的下作事他怎麽能做得出來?再說,李秀成這次剿撚成功,現在正是國之良將。
有功之臣,他曾國荃嘴裏還一口一個李逆,偽王地叫,這些話要是傳了出去,不免得被人瞧笑話。
曾國藩當即狠狠地把曾國荃教訓了一番。 讓他這些日那裏都不準去,好好在家修身養『性』,反省反省。 至於那些話再也不得提起,如果以後再不改。
就不要怪他這個做大哥的不客氣!
曾國荃從來沒有見過曾國藩發這麽大的火,一驚之下倒也老實了許多。 可這些隻不過是表麵上的,他心裏卻依舊憤憤不平。
另外,曾國荃對曾國藩這些年地做法漸漸也有了不滿,尤其是他韜光養晦地策略,更讓這位曾九帥所不屑,有時候,曾國荃甚至想到。
假如當年曾國藩不按朝廷地旨意撤除湘軍地,或許現在更是另一種情況。
假如手握重兵,就算是皇帝想辦自己也得盤算盤算,哪裏有現在這種窩囊氣受?早知如今何必當初,要不是曾國藩膽子太小,這天下甚至可能是他們曾家的了……。
曾國荃心中這種念頭一閃而過,不由得埋怨起曾國藩的優柔寡斷,膽小怕事的『性』格。 如果是他曾九帥的話。 哪裏會有今天這種局麵?輕輕歎了一聲。
曾國荃忍不住有些後悔,後悔自己當年沒有力勸曾國藩擁兵自立。 更後悔過早地把太平天國滅掉,從而失去了手中絕對的兵權。
曾國藩這時候並不知道曾國荃肚子裏在想些什麽,還以為他被自己訓斥後正在反思呢。
瞧著這個似乎怎麽都長不大的九弟,曾國藩又安慰了他幾句,讓他趁著賦閑在家地機會好好讀讀書,等撚軍全滅後,作為大哥,他自然會想辦法,使他官複原職。
等到曾國荃諾諾退去後,曾國藩不知道怎麽地心裏一陣陣的煩躁。 不僅是因為曾國荃的原因,更因為現在複雜的朝局讓他感到不安。
他現在已經是位及人臣,自和珅主動請辭後,朝中的地位就以他最高了。
但多年地官宦生涯,幾起幾落,加上對和珅的了解,他卻已經察覺到和珅這次請辭絕對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雖然他不明白真正的原因,也知道自己從和珅處探問不到什麽,他憑著他的直覺,他隱約猜到和珅與西太後慈禧之間可能有著外人所不知道地隔閡。
這隔閡究竟是什麽,曾國藩不能判斷,更想不明白,眼下平靜的朝局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他似乎已經嗅到,有一場狂風暴雨,不知道在什麽時候,就落到這千年的古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