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第一更到!中華民國的農業機械化主要是在北方推廣得比較全麵,而在南方地區,則因為丘陵、山區比較多,同時地主也多如牛毛,搞農改投入比較大,所以暫時沒普及,隻是把拖拉機、打穀機之類的小型農機普及了一下。


    盡管沒有普及機械化農業,但是拖拉機的出現卻也大大提升了南方的農業生產力。


    加上化肥的推廣,中國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加上又是屬於精耕細作型的,使得南方糧食產量比北方都要高。


    不過隨著移民的展開,各地區的農業產出將會增加。


    本身南洋地區的越南、暹羅就是糧食產量比較大的地區,外加移民出去的農業人口也有很多將生產糧食。


    加上北方機械化農業再搞一下,再加上稅收再整一下,基本上在南方種糧食是沒多大前途的。


    有先見之明的地主早就轉型了,很多改種果樹去了。


    而在偏遠山區,此時人口遷移出來,那些地主就更鬱悶了,山區雖然是山區,但是人被遷移出去了,就更沒人給他們種地了。


    其中一位地主,在人走光了之後,一怒之下把地全拿出所有的錢,修了兩個羊圈,買了一群山羊,把村裏的田地都改成放羊的牧場。


    這名地主後來大獲成功,沒幾年腰包就鼓起來了。


    山區盡管不能搞機械化農業,但是山羊吃草不用考慮地形啊!而且這樣大好的牧場就在眼前。


    人走了未必不是好事。


    以前人口密集,村裏不是莊稼就是果樹什麽的,哪敢大規模的放羊啊?那時候放羊。


    得人去看,而且羊一多就看不過來,滿地亂跑去吃人莊稼,這種放養模式自然是搞不起來的。


    現在不一樣了,人都走光了,在田間地頭、山上圈起柵欄,中午時把山羊趕出去。


    吃一個下午的草,傍晚時趕回羊圈不就行了?當然,養羊得有技術才行。


    最關鍵的還是小羊成活率問題。


    羊圈用來排糞的空隙也容易把小羊的腳夾住,和大羊光在一起,很容易被踩死。


    可以建三個羊圈,沒產仔的母羊與種羊關一個羊圈。


    閹割掉的公羊關一個羊圈。


    產仔的母羊和小羊關一個羊圈,而且設置成一個個小隔間,裏麵放上鹽水泡黃豆,加強母羊營養,同時小羊與母羊關一起,也就不會走散。


    把草場用柵欄閣起來進行輪放,放羊的時候,分三波放。


    分別放入不同的草場。


    再把防疫抓好,挑選好種羊。


    基本上就搞定了。


    規模大的話,請兩個員工來,在有分工的情況下,一個人管上五六百頭山羊都是沒啥問題的。


    到時候賣羊,賣羊糞,在山區的個人產值不就上去了!把羊趕到山上吃草,說不定還能搞個什麽‘草藥羊’的特種養殖。


    一些地主受此啟發,人家不養羊,人家養牛。


    南方水牛雖然肉質不如黃牛好,但是黃牛肉適合紅燒、幹吃之類的,水牛肉則適合煲湯,同時水牛肉性涼,黃牛肉則溫燥一些,盡管都是補脾髒的,但水牛肉的養生價值更高一些。


    加上牛皮、牛角是工業產品,也是那些洋行到處收的東西,當然現在全是自己加工了,洋行都因為沒啥生意,在中國各地區倒閉了一家又一家。


    還有牛筋可是補品的說,這些都是能賣錢的。


    而且水牛吃得粗,南方到處都是的蘆葦都能大口大口的吃下去。


    有的人則搞綜合養殖,養羊、養牛、養雞、養鴨。


    不過養雞不是普通路子,而是搞藥膳養殖,在農村養雞拚不過養雞場,但是中國曆代都有一種奢侈品——藥膳。


    給家畜喂草藥,成為有錢人享受的東西。


    當然,南方那些可以機械化耕作的土地不是自己想種什麽就種什麽,得申報農業部進行規劃。


    江遠川現在是農業部部長,正帶著一群農業部技術官員到處考察、規劃。


    “目前中央在進行大規模移民和農業資源開發,這樣一來,糧食產地就變多了,但傳統行政區內的商品糧基地,再加上新增新政區的糧食產出,如果不及時調整,不出幾年,全國產出的糧食將大大超出了我國四億人口的糧食所需,加上藩屬國和糧食出口都多太了,到時候糧價將大幅度跳水,結果就是農民破產,農墾公司虧損。”


    江遠川在會議上對農業部官員們說道。


    剛忙完兒子婚禮的江遠川,也很快又投入到了農業規劃當中。


    “正是因為當前先進農業技術迅速推廣,所以糧食產量增長速度超乎想像,我國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並且向糧食產能過剩方麵發展,因此我國的農業急需轉型。


    在棉花種植方麵,我們即將要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種棉業,但也不是可以毫無節製的擴充下去。


    所以我們要走全麵的農業自給自足化,同時要把農業從主要生產糧食,轉型到生產肉類,讓老百姓從主要吃穀物變成隻要吃肉……”江遠川敘述完主要的調整方向之後,繼續說道:“首先將緯度30~40這一帶,變更為主要生產大豆和玉米,同時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區,大麵積種植油菜花、向日葵,總的來說,就是在全國建設出足夠自身消耗並出口的商品食用油生產基地,並建立足夠龐大的飼料生產基地及肉類生產基地。


    肉類也將從主要的養豬業轉變為養牛業……”農業資源多了,並不是壞事。


    全拿去生產糧食,那才是壞事。


    當有了足夠多的農業資源之後,中華民國的底氣也就足了,首先就是商品食用油。


    此時西方人還根本就沒有種植什麽大豆,油脂工業也不是太發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歐洲油脂工業轉而生產軍工品。


    加上美國棉籽油減產,所以都來中國購買大豆油、菜籽油。


    江渝在戰爭爆發前就對油脂工業進行了布置,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還是供不應求,各榨油廠都是超負荷運轉。


    此時中國老百姓,普遍還是吃豬油。


    同時賣油的是一大桶一大桶的賣,買的也是這樣買。


    豬油商品化比較繁瑣,加上養豬業規模將會縮小。


    肉類供應將從豬肉變成牛肉,養殖業將增加養牛業規模,減少養豬業規模。


    所以豬油供應將會減少。


    而農戶自己養豬也不是那麽流行了,因為農業生產方式已經改變,不再是傳統的那種人多地少,能多養頭豬算一頭的時期了。


    所以市場上的商品食用油需求量必然增加。


    同時出口糧食也是有市場極限的。


    要各種農業產品一起出口,所以把糧食產能轉換為食用油產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山東生產花生油,四川、東北、河南、河北、蘇北這一帶,可以大規模種植大豆,中亞地區同樣可以種植大豆。


    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區,則建立不同規模的油菜籽生產基地,即可以生產油菜籽,也可以發展養蜂業。


    還能產出蔬菜。


    養蜂業也是可以機械化的,如後世美國的養蜂業開發出了許多機械化工具。


    一個人能管理一千群蜜蜂。


    商品食用油的銷售可以學後世的外資,搞小桶裝的食用油。


    然後壟斷中國所有附屬國的商品食用油供應,還可以壟斷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以及歐洲、南美一些國家的商品食用油市場,從而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食用油出口國。


    除了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這四種主力油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棕櫚油。


    棕櫚油是熱帶植物油,棕櫚樹的產油量很大,所以棕櫚油很便宜,主要用來當作油炸食品的用油。


    棕櫚油是熱帶油,所以將在熱帶大規模種植。


    江遠川提出的方案,就是增加油料作物種植和飼料作物種植,小麥種植麵積可以縮減一些。


    如今中國的糧食生產基地確實多得很,特別是在南洋地區,越南、暹羅的農業資源由於中國民族資本的介入,已經開始使用更先進的農業技術了,糧食產量將會大大提高。


    中南省也將成為一個大規模的水稻生產基地。


    加上開墾的新田,中南半島就已是一個超大糧倉,一年種植三季水稻沒有問題,不過很多是種植兩季。


    口感差的三季稻是用來出口給日本,以及國際上的其他國家的。


    本土吃的是兩季稻,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搞出來的小站稻,以及東北大米、香米、黑米之類的則屬於優質大米,大量供應中華民國本土市場。


    其他的還有南華共和國,也有很多水稻產出,至於呂宋省的農業開發程度比較高,那裏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沒什麽商品糧。


    同時蒙古、中亞開發出來後,也能生產很多小麥。


    蒙古地區也是可以種小麥的,北水南調一搞,蒙古就緊挨著,農業生產是很便利的。


    此時世界人口才十六億,糧食出口競爭很大。


    不過在機械化農業下,糧食成本比較低,因此中國糧食出口不怕競爭。


    實在出口不掉,可以搞糧食援助,提升一下國際形象。


    糧食誰都在生產,但是油料生產方麵,各國就比較缺乏規模化和產業化,如大豆這個未來的食用油主力,現在也就隻有中國在大規模生產。


    因此江渝讓他老爹往油料作物生產這方麵下功夫,同時也可以搞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特色食品生產。


    優質的農產品出口,價格自然也就更貴,同時可以供應國內市場,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質量。


    特色食品就太多了,如金華火腿,內涵絕對完爆什麽法國鵝肝,還有諸如宣威火腿,也叫雲腿,目前被財團的罐頭廠生產出了‘雲腿午餐肉’、‘雲腿大片’,都膾炙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銷往歐洲戰場,深受兩個陣營的士兵歡迎。


    而在經濟層麵上來說,江遠川提出的這個規劃方案,就是自給自足,避免中國進口太多農產品而使外匯流失。


    同時通過可持續發展農產品出口來換取大量外匯,外匯換來了,自然不是放在手上貶值,而是拿去購買原材料和購買海外資產。


    進口農產品是肯定會進口一些的,不過也就是進口那些中國生產不了的優質農產品,不過顯然不多。


    中國版圖從極北延伸到赤道,甚至是延伸到南半球了,極少有什麽農作物是生產不了的。


    同時也因為這個年代人口少,世界各國鋪麵沒有什麽糧食壓力,因此中國可以把開發出來的農業資源拿去發展畜牧業,也可以大量種植玉米來發展養牛業。


    這並不會降低個人生產總值,隻不過產出同等重量的食物,所需的土地大大增加,但卻提高了食品規格等級。


    如此就又消耗掉了一些土地資源,從而使中國開發出大量農業資源後,不會造成產能過剩,同時又提高了國民生活質量水平,又使每個農業生產人員都有錢賺。


    同時也因為江渝在農業技術研究下肯砸錢,而且研究方向也非常明確,使得中華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


    先進的生產工具,加上不斷改良的品種,以及規模化的生產和科學化的管理,都讓農業生產力不僅研發了出來,而且還應用到了實際生產領域。


    隻要新增的行政區域的農業資源開發出來,再加上北水南調工程把蒙古、內蒙、甘肅、新疆東部這一片地區的農牧業資源開發出來,中國在隻有差不多五億人口的情況下,自給自足是非常簡單的。


    要知道中國的國土麵積,已是美國的兩倍,盡管在有用的土地方麵有些水分在內,但卻也架不住如此巨大的國土麵積。


    當然,要開發出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首先是道路交通問題,南洋地區好解決,鐵路公路不需要修多少就能通到港口,然後用遠洋商船進行運輸。


    東北行政區、中亞行政區、北海行政區的地勢都比較平坦,也就是北海行政區的山稍微多一些,但也隻是零零星星的,平坦的地區占多數,同時也就是冷一些。


    總體來說,這三個開發的地區,鐵路和公路都是比較好修的,盡管冬季這些地區都不好開工,哈薩克斯坦地區和東北地區處於同一個緯度,所以也像東北那樣冷,所以冬天修不了路,北海地區則隻有半年時間呢個修路。


    移民過去的人口,冬天必須躲在家裏的熱炕上。


    (未完待續。


    。


    rt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第一軍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雨流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雨流痕並收藏民國第一軍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