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尚書台,魚不智一臉懵逼。
前麵談得好好的,兩位尚書表現出明顯善意,魚不智自忖不會是錯覺,【拓土英傑】的名頭還是能唬不少人的。但等他說明來意,畫風隨即大變,兩位尚書想都沒想就結束了對話,一點回旋餘地都沒留,顯然尚書們認為,所提之事完全不具備操作可能。
涼州軍竊據中央,地方諸侯割據自治,國家實際處於分治狀態,然而無論涼州軍,抑或絕大多數地方諸侯,都沒有撥亂反正的意願,甚至心照不宣地維持著這種局勢,各玩各的,互不幹涉。
如此大環境下,尚書台作為國家政治中樞的作用被嚴重削弱,中央實際掌控的區域非常有限,王令難出司隸。而司隸自有郡國級地方政府,尚書台有製訂總體計劃的權力,執行是地方的事,至於地方政府做的好不好,自有上計製度考核,中央無權在具體事務上指手畫腳。尚書台失去全國治理的舞台,又沒辦法直接插手地方事務,無處施展,無所適從,處境尷尬。
除此之外,人事頻繁變動對尚書台的影響也很大。
從涼州軍192年6月進長安開始算:7月,馬日磾為太傅,隸尚書事,不過馬日磾8月便奉旨杖節鎮撫關東,尚書台處於無三公狀態;直到9月楊彪出任司空,隸尚書事;12月,周忠任太尉,參錄尚書事……短短數月時間,主持三公換不停,尚書台能正常運轉才是怪事。
現在尚書台基本癱瘓,基層官吏勉強撐場麵,不是沒有原因的。
基層官吏權力有限,涼州軍那些大佬又是稍不順心就要砍人的野蠻人,多做多錯,還不如劃水明哲保身安全,但凡有風險的事情都沒人願意去做。
可無論如何,在東漢政權架構中,尚書台就是國家行政中樞決策機構,從法理層麵講,很多事情必須得通過尚書台,否則憑什麽讓地方政府聽話?甭管現在有沒有地方諸侯願意聽中央指令,必要的時候,地方就是可以用類似“沒有中央公文”的借口打太極,誰都不能指責他不對。
可問題是,尚書台難道不是國家政治中樞?
新拓之地歸屬管轄權,的確應該從國家層麵給個正式說法。
被尚書台委婉回絕,換作別的事,魚不智明知事不可為,說不定捏著鼻子也就認了,可高原飛地非比尋常,砸在手裏是會出人命的。隻需想想高原大地上星羅棋布的部落,想想羌人的咆哮和怒吼,魚不智就覺得頭大如鬥,不把飛地扔出去,天知道逐鹿領要付出多少代價。
有機會得上,沒有機會製造機會也得上!
在遊戲中魚不智薄有虛名,但帝都藏龍臥虎,他這玩家諸侯初來乍到,想蕩起些許漣漪都不容易,如果能找到在長安有影響力的人或許會好一些。然而遺憾的是,魚不智至今還沒找到勾搭那些朝中大佬的機會,搜盡枯腸,楞是找不到能幫忙的人,此時站在長安街頭,頗有舉目無親之感。
思索片刻,奔驛站,傳送膚施。
魚不智在朝中的確沒人,但朱儁肯定有!
好歹是東漢名將,侍奉過幾朝天子的老臣,位高權重,在朝中幾十年,沒些老友故舊才是怪事。前段時間巴郡缺官吏,朱儁還熱心地幫忙張羅,幫魚不智從司隸的世家豪族網羅到一些人手,共二十餘人,雖說都是沒能在史書上留下痕跡的人物,中人之資,但別忘了魚不智是玩家諸侯,巴郡又不在中原,朱儁能找來這麽多人,不難看到他在朝中仍有相當影響力。
膚施守軍都知道朱儁看重逐鹿領主,魚不智跟在自己家中一樣,一路暢通無阻直入太守府。朱儁在書房捧著竹簡消遣時光,見魚不智敲門進來,他似乎也沒覺得意外,微微點頭,平靜道:“來了啊。”
“來了。”
朱儁放下竹簡,招呼魚不智坐下。
“麵色如此難看,這是到哪碰了一鼻子灰?”
“大人慧眼如炬,不過還是猜錯了一點,我可是連著碰了兩鼻子灰……”魚不智頹然道,將在綿竹和長安的遭遇從頭到尾說了一番,沒有半點隱瞞。兩位尚書擺明因為位卑無權不敢接招,魚不智雖然失望,對兩人並無惡感,但對老奸巨猾的劉焉卻是怨氣衝天,話語間沒有留半分情麵,直呼“老賊”。
朱儁楞了半晌,隨即啞然失笑。
魚不智在朱儁麵前執晚輩禮,風度表現一向都極好,朱儁從未見過魚不智如此憤怒,居然對一位漢室宗親、同時是自己頂頭上司的人口出惡言。不過朱儁是漢室死忠,魚不智參加曆次全國戰役和陣營任務都站漢室這邊,早被朱儁認證為“忠直之士”,最近更是接連為國開疆拓土,在朱儁心中地位持續提升,現在大概已經升級為國家棟梁級別,隻要不作死反漢家天子,朱儁就會盡量維護,壓根沒認為這廝欠修理,反倒生出同仇敵愾的情緒。
不就是罵了某位不成器的漢室宗親嗎?
罵罵而已,又不是什麽大事。
話說回來,難道劉焉不該罵?
董卓挾天子和百官西遷長安,臨走前火燒洛陽,連漢室陵寢都給扒了,關東群雄痛心疾首,你劉焉身為漢家血脈,對此可曾有任何表示?不出兵,不參戰,不捐錢糧,始終保持沉默什麽都不做,一個連屁都不敢放的廢物!
想起這些事,朱儁心裏就不爽。
好吧,舊帳姑且不提,魚不智好不容易在高原占了塊飛地,為國拓土,劉焉貴為州牧,不出兵打仗也就罷了,居然連守土之職也敢推得一幹二淨。難怪魚不智氣得罵他老賊。
在朱儁眼中,劉焉就是個無大義、無血性的老奸政客。
拋開大義節操,再論遠近親疏。
益州叛亂之後,劉焉跟朱儁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河套,沒交道沒來往,兩人形同陌路。魚不智跟朱儁的聯係可就緊密多了,龍領在上郡境內,兩人都麵臨著河套羌胡的威脅,朝廷放棄河套是當前大環境,兩人隻能守望相助,雖無盟約,卻有事實上的盟友關係,且兩人貌似都在漢室陣營,對異族態度都很強硬,可謂誌同道合,彼此信任度極高,有些忘年交的意思。
無論大義、親疏、抑或理念、彼此認同度,魚不智都甩開劉焉幾條街,再加上這次魚不智發怒緣於高原飛地,事關國家利益和大義,劉焉的做法被鄙視是必然的。魚不智罵劉焉,朱儁站那邊,完全不會有任何懸念。
罵得對!
罵得好!
沒毛病!
老夫也想罵,可老夫以前畢竟侍奉過幾朝天子,實在拉不下那臉皮……
朱儁拈須傾聽,愜意品茗,淡笑不語。
待魚不智平靜下來,朱儁才悠然問道:“接下來有何打算?”
“大人乃漢室名臣宿將,在朝中頗有根基,能否找人幫忙說服尚書台?”
“就知道你打老夫主意,”朱儁笑哂然一笑,斷然拒絕:“這件事不行。”
“哈?”
“不是老夫不想幫,而是你的想法不可能實現,長安肯定不會出公文。”
“為何?”
朱儁瞥了魚不智一眼,皺眉道:“尊王攘夷,乃千古顛撲不破之至理,為國開疆,也是足以名垂青史之功績,無論如何褒獎都不為過。然今時不同往日,朝中亂了,天下亂了,沒有多少人關心……”
朱儁神情平靜,心情卻無比沉重。
尊王攘夷喊了幾百年,長期以來被視為最重要的宗法製度。
所謂攘夷,是指抵禦異族,魚不智接連在異族地盤上為漢家搶奪土地,把“攘夷”推向了全新高度,別看占地不多,象征意義極大。魚不智請求朝廷接手,以行動行動表達了“尊王”立場。朱儁認為魚不智完美詮釋了何謂“尊王攘夷”,妥妥的大漢棟梁,可棟梁沒好報,巴郡將士流血流汗打下來的土地,地方不要,中央不理,燙手山芋砸魚不智手上,甩都甩不掉,這算什麽事嘛?
魚不智小心翼翼道:“多找些人說項,或許有效果吧……”
“糊塗!”朱儁皺眉道:“我且問你,長安現在誰做主?”
“當然是涼州軍。”
“你找州府接管高原飛地,劉焉不答應,是不想擔責任和風險,對吧?”
“沒錯!”
“既如此,涼州軍憑什麽為你得罪劉焉?”
魚不智如夢初醒,一時間無言以對。
發不發公文,決定權不在尚書台,而是在涼州軍手中。
誠如朱儁所言,涼州軍憑什麽得罪劉焉?
涼州軍竊據京城,挾持天子百官自保,最擔心關東諸侯打著“清君側”旗號卷土重來,想當年董卓那樣的軍事強人都扛不住關東聯手,李傕、郭汜跟董卓比差得遠,更沒底氣跟全天下為敵。目前涼州軍盡可能保持低調,避免激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堅決不刷存在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魚不智希望中央出麵主持公道,簡直跟把涼州軍放火上烤沒多少區別。
另一方麵,李傕郭汜肯定不想跟益州府翻臉。
他們敵人已經夠多了,十九路諸侯的陰影至今尚未徹底消散,劉焉或許不是什麽好東西,但劉焉起碼沒起兵攻打涼州軍,在涼州軍看來,益州府都比關東諸侯可愛得多。高原飛地在益州邊境附近,進不了涼州軍的嘴,倘若長安發文讓益州府接盤,豈不是相當於逼著劉焉成為敵人?
涼州大佬們腦子不怎麽靈光,但不代表他們傻。
害人害己的事,涼州軍絕對不會做。
前麵談得好好的,兩位尚書表現出明顯善意,魚不智自忖不會是錯覺,【拓土英傑】的名頭還是能唬不少人的。但等他說明來意,畫風隨即大變,兩位尚書想都沒想就結束了對話,一點回旋餘地都沒留,顯然尚書們認為,所提之事完全不具備操作可能。
涼州軍竊據中央,地方諸侯割據自治,國家實際處於分治狀態,然而無論涼州軍,抑或絕大多數地方諸侯,都沒有撥亂反正的意願,甚至心照不宣地維持著這種局勢,各玩各的,互不幹涉。
如此大環境下,尚書台作為國家政治中樞的作用被嚴重削弱,中央實際掌控的區域非常有限,王令難出司隸。而司隸自有郡國級地方政府,尚書台有製訂總體計劃的權力,執行是地方的事,至於地方政府做的好不好,自有上計製度考核,中央無權在具體事務上指手畫腳。尚書台失去全國治理的舞台,又沒辦法直接插手地方事務,無處施展,無所適從,處境尷尬。
除此之外,人事頻繁變動對尚書台的影響也很大。
從涼州軍192年6月進長安開始算:7月,馬日磾為太傅,隸尚書事,不過馬日磾8月便奉旨杖節鎮撫關東,尚書台處於無三公狀態;直到9月楊彪出任司空,隸尚書事;12月,周忠任太尉,參錄尚書事……短短數月時間,主持三公換不停,尚書台能正常運轉才是怪事。
現在尚書台基本癱瘓,基層官吏勉強撐場麵,不是沒有原因的。
基層官吏權力有限,涼州軍那些大佬又是稍不順心就要砍人的野蠻人,多做多錯,還不如劃水明哲保身安全,但凡有風險的事情都沒人願意去做。
可無論如何,在東漢政權架構中,尚書台就是國家行政中樞決策機構,從法理層麵講,很多事情必須得通過尚書台,否則憑什麽讓地方政府聽話?甭管現在有沒有地方諸侯願意聽中央指令,必要的時候,地方就是可以用類似“沒有中央公文”的借口打太極,誰都不能指責他不對。
可問題是,尚書台難道不是國家政治中樞?
新拓之地歸屬管轄權,的確應該從國家層麵給個正式說法。
被尚書台委婉回絕,換作別的事,魚不智明知事不可為,說不定捏著鼻子也就認了,可高原飛地非比尋常,砸在手裏是會出人命的。隻需想想高原大地上星羅棋布的部落,想想羌人的咆哮和怒吼,魚不智就覺得頭大如鬥,不把飛地扔出去,天知道逐鹿領要付出多少代價。
有機會得上,沒有機會製造機會也得上!
在遊戲中魚不智薄有虛名,但帝都藏龍臥虎,他這玩家諸侯初來乍到,想蕩起些許漣漪都不容易,如果能找到在長安有影響力的人或許會好一些。然而遺憾的是,魚不智至今還沒找到勾搭那些朝中大佬的機會,搜盡枯腸,楞是找不到能幫忙的人,此時站在長安街頭,頗有舉目無親之感。
思索片刻,奔驛站,傳送膚施。
魚不智在朝中的確沒人,但朱儁肯定有!
好歹是東漢名將,侍奉過幾朝天子的老臣,位高權重,在朝中幾十年,沒些老友故舊才是怪事。前段時間巴郡缺官吏,朱儁還熱心地幫忙張羅,幫魚不智從司隸的世家豪族網羅到一些人手,共二十餘人,雖說都是沒能在史書上留下痕跡的人物,中人之資,但別忘了魚不智是玩家諸侯,巴郡又不在中原,朱儁能找來這麽多人,不難看到他在朝中仍有相當影響力。
膚施守軍都知道朱儁看重逐鹿領主,魚不智跟在自己家中一樣,一路暢通無阻直入太守府。朱儁在書房捧著竹簡消遣時光,見魚不智敲門進來,他似乎也沒覺得意外,微微點頭,平靜道:“來了啊。”
“來了。”
朱儁放下竹簡,招呼魚不智坐下。
“麵色如此難看,這是到哪碰了一鼻子灰?”
“大人慧眼如炬,不過還是猜錯了一點,我可是連著碰了兩鼻子灰……”魚不智頹然道,將在綿竹和長安的遭遇從頭到尾說了一番,沒有半點隱瞞。兩位尚書擺明因為位卑無權不敢接招,魚不智雖然失望,對兩人並無惡感,但對老奸巨猾的劉焉卻是怨氣衝天,話語間沒有留半分情麵,直呼“老賊”。
朱儁楞了半晌,隨即啞然失笑。
魚不智在朱儁麵前執晚輩禮,風度表現一向都極好,朱儁從未見過魚不智如此憤怒,居然對一位漢室宗親、同時是自己頂頭上司的人口出惡言。不過朱儁是漢室死忠,魚不智參加曆次全國戰役和陣營任務都站漢室這邊,早被朱儁認證為“忠直之士”,最近更是接連為國開疆拓土,在朱儁心中地位持續提升,現在大概已經升級為國家棟梁級別,隻要不作死反漢家天子,朱儁就會盡量維護,壓根沒認為這廝欠修理,反倒生出同仇敵愾的情緒。
不就是罵了某位不成器的漢室宗親嗎?
罵罵而已,又不是什麽大事。
話說回來,難道劉焉不該罵?
董卓挾天子和百官西遷長安,臨走前火燒洛陽,連漢室陵寢都給扒了,關東群雄痛心疾首,你劉焉身為漢家血脈,對此可曾有任何表示?不出兵,不參戰,不捐錢糧,始終保持沉默什麽都不做,一個連屁都不敢放的廢物!
想起這些事,朱儁心裏就不爽。
好吧,舊帳姑且不提,魚不智好不容易在高原占了塊飛地,為國拓土,劉焉貴為州牧,不出兵打仗也就罷了,居然連守土之職也敢推得一幹二淨。難怪魚不智氣得罵他老賊。
在朱儁眼中,劉焉就是個無大義、無血性的老奸政客。
拋開大義節操,再論遠近親疏。
益州叛亂之後,劉焉跟朱儁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河套,沒交道沒來往,兩人形同陌路。魚不智跟朱儁的聯係可就緊密多了,龍領在上郡境內,兩人都麵臨著河套羌胡的威脅,朝廷放棄河套是當前大環境,兩人隻能守望相助,雖無盟約,卻有事實上的盟友關係,且兩人貌似都在漢室陣營,對異族態度都很強硬,可謂誌同道合,彼此信任度極高,有些忘年交的意思。
無論大義、親疏、抑或理念、彼此認同度,魚不智都甩開劉焉幾條街,再加上這次魚不智發怒緣於高原飛地,事關國家利益和大義,劉焉的做法被鄙視是必然的。魚不智罵劉焉,朱儁站那邊,完全不會有任何懸念。
罵得對!
罵得好!
沒毛病!
老夫也想罵,可老夫以前畢竟侍奉過幾朝天子,實在拉不下那臉皮……
朱儁拈須傾聽,愜意品茗,淡笑不語。
待魚不智平靜下來,朱儁才悠然問道:“接下來有何打算?”
“大人乃漢室名臣宿將,在朝中頗有根基,能否找人幫忙說服尚書台?”
“就知道你打老夫主意,”朱儁笑哂然一笑,斷然拒絕:“這件事不行。”
“哈?”
“不是老夫不想幫,而是你的想法不可能實現,長安肯定不會出公文。”
“為何?”
朱儁瞥了魚不智一眼,皺眉道:“尊王攘夷,乃千古顛撲不破之至理,為國開疆,也是足以名垂青史之功績,無論如何褒獎都不為過。然今時不同往日,朝中亂了,天下亂了,沒有多少人關心……”
朱儁神情平靜,心情卻無比沉重。
尊王攘夷喊了幾百年,長期以來被視為最重要的宗法製度。
所謂攘夷,是指抵禦異族,魚不智接連在異族地盤上為漢家搶奪土地,把“攘夷”推向了全新高度,別看占地不多,象征意義極大。魚不智請求朝廷接手,以行動行動表達了“尊王”立場。朱儁認為魚不智完美詮釋了何謂“尊王攘夷”,妥妥的大漢棟梁,可棟梁沒好報,巴郡將士流血流汗打下來的土地,地方不要,中央不理,燙手山芋砸魚不智手上,甩都甩不掉,這算什麽事嘛?
魚不智小心翼翼道:“多找些人說項,或許有效果吧……”
“糊塗!”朱儁皺眉道:“我且問你,長安現在誰做主?”
“當然是涼州軍。”
“你找州府接管高原飛地,劉焉不答應,是不想擔責任和風險,對吧?”
“沒錯!”
“既如此,涼州軍憑什麽為你得罪劉焉?”
魚不智如夢初醒,一時間無言以對。
發不發公文,決定權不在尚書台,而是在涼州軍手中。
誠如朱儁所言,涼州軍憑什麽得罪劉焉?
涼州軍竊據京城,挾持天子百官自保,最擔心關東諸侯打著“清君側”旗號卷土重來,想當年董卓那樣的軍事強人都扛不住關東聯手,李傕、郭汜跟董卓比差得遠,更沒底氣跟全天下為敵。目前涼州軍盡可能保持低調,避免激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堅決不刷存在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魚不智希望中央出麵主持公道,簡直跟把涼州軍放火上烤沒多少區別。
另一方麵,李傕郭汜肯定不想跟益州府翻臉。
他們敵人已經夠多了,十九路諸侯的陰影至今尚未徹底消散,劉焉或許不是什麽好東西,但劉焉起碼沒起兵攻打涼州軍,在涼州軍看來,益州府都比關東諸侯可愛得多。高原飛地在益州邊境附近,進不了涼州軍的嘴,倘若長安發文讓益州府接盤,豈不是相當於逼著劉焉成為敵人?
涼州大佬們腦子不怎麽靈光,但不代表他們傻。
害人害己的事,涼州軍絕對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