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曹丕迫切需要劉曄這樣的人呢?原因隻有兩個字,互補。
跟劉曄一樣,曹丕也有自知之明,至於知人之明,因為前世的家學淵源,確實也不錯,所以曹丕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麽。
現在曹丕需要三樣東西:看事的眼、殺人的刀、治人的典。
所謂看事的眼,意思就是大局觀,這並非說曹丕沒有大局觀,相反,如果說這這個紛亂的年代誰最有大局觀,那絕對是他曹丕,因為曹丕可以清楚地知道曆史發展的軌跡。
曹丕需要的大局觀是微觀中的大局觀,就是在每一次事件,每一個時間節點,曹丕應該做什麽,怎麽做,才能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有利的位置。說白了曹丕現在最強的殺手鐧不是雜交水稻,而是他清楚曆史的走向,因為他曹操長子的身份,他不乏改變曆史的機會,但是改變了曆史是不是就是對自己好?要知道把曆史一改,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就會出現,他就意味著他最強大的殺手鐧失效。所以改不改、在什麽時候改,都有講究。
對於改過曆史之後的利害權衡,事態發展預判,曹丕甚至不如一個普通人,因為曹丕的心裏已經有了既定的曆史軌跡記憶,改過曆史之後就會發生一係列不可預知的變化,所有相關的人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對於腦中隻有古今典籍而缺乏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曹丕來說,預判事態發展是很困難的。比如他現在如果找機會幹掉劉備,事情會怎麽發展,他就不知道了。
但是劉曄卻不一樣,第一,他是當代人,而且是名門望族,說明此人有著豐富的主流社會生活經驗,對於事情的預判絕對比曹丕要強。第二,他是個讀書人,而且是個聰明的讀書人,從他不像劉備一樣用皇族頭銜折騰和選擇投靠曹操就可以看出,此人有自知之明,還深諳自保之道。這樣的人看人看事的角度一定是多維的、理性的,曹丕需要的,正是一個能夠看清事情本質的人,比起曹丕,他更懂得當代人的心態,無論是大人物或者是小人物,而曹丕隻能從曆史的記載中的行為去判斷一個人。曆史記載是對是錯,誰知道?
而殺人的刀就是狠辣、殺伐決斷。曹丕很清楚自己的弱點,那就是心不夠狠,他是生活在法製社會、享受著和平、安定、公平社會機製的現代人,無論他如何有家學淵源,那是僅限於勾心鬥角,要上升到殺人放火,不是說他曹丕不敢,而是他的生活經曆導致其思維定式注定了他在勾心鬥角中優先會選擇智鬥,這是所有生活在法製社會下的人共有的思維定式。可是現在是漢末,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漢末,有時候根本不需要智鬥,五百個刀斧手加上摔杯為號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關鍵是如何掌握這個度,什麽時候該殺,什麽時候不該殺,曹丕受現代人思維影響,很難做出精準的判斷。
但是劉曄卻不一樣,從他十三歲殺人到設計殺死地方惡霸,已經足以證明他有殺伐決斷的性格,該殺的時候絕對不手軟,而且殺人之後他還活得好好的,說明此人清楚什麽人能殺。這也是曹丕所需要的。
至於治人的典,曹丕想到的是潁川的陳家,從他認識的陳諶和曆史記載的陳群就可以看出,陳家是這個時代甚至一直到隋朝的一種典型代表,即家天下的思維代表。先家,再天下。比如陳群製定的九品中正製就是把所有出仕之路鋪在了世家大族的腳下,幾乎斷掉了所有寒門士子的青雲之誌。
在曹丕看來,劉曄其實也是家天下的代表,不然他也不會頂著皇親國戚頭銜和當地望族的身份屈居人下,不帶沒有想過用自己的力量中興漢室,還去投靠別人,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的心態,和潁川陳家一般無二。
可是劉曄和潁川陳家終究有那麽一點不同,那就是劉曄身上終究流著漢室宗親的血,這就注定了他和同是家天下心態的其他大族走不到一起,曆史是曹丕登基,立國號為魏,推行九品中正製選官,九品中正製裏就有一個看家世姓氏的評估品級標準,劉姓作為前朝第一姓氏,絕對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品級,所以在這方麵,劉曄跟陳家等家族是對立的。
曆史的曹丕立國,依靠了地方大族的力量,最終曹魏也自己也被地方大族取而代之,現在的曹丕可不希望再碰到這個情況,但是現在的現實就是,讀書人都在地方大族裏麵,甚至能夠打仗的將領大多也出自地方大族,文治武功都需要教育,自學成才的能有幾人,所以現在治世大族力量必不可少,可是卻需要製衡,如何製衡?那就是在地方大族內部豎立起對立的階級,劉曄的宗親血脈就是和地方大族不可調和的矛盾,雖然靠他一人無法對抗天下世族,但是隻要給予他足夠的便利和權利,憑他的智慧跟狠辣,自然會找到追隨的盟友,能夠讓雙方不斷內耗,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雖然這一切看起來還很遠,可是曹丕的腦中早就有了一個雛形。他不想做曆史上那個舞文弄墨的曹丕,他想做一個不一樣的魏帝,獨一無二的魏帝。
看事的眼、殺人的刀、治人的典。隻是他穿越之後日思夜想的計劃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想法和計劃,需要一步步去完善。
但是現在,就在眼前,這三樣計劃裏最重要的版圖已經出現在了麵前,眼前這個官職不高並且非常年輕的漢室宗親,曹丕需要此人死心塌地的做自己的幕僚,而非曹操的,本來曹丕以為自己沒有機會見到此人,但是想不到夏侯淵把這個天大的機會送到了自己的麵前,那必須要把握住!不惜任何代價!
“曹操最恨結黨營私,我該如何跟他建立聯係,再讓他追隨於我?”
“先生有禮。”曹丕同樣作大揖回禮,一個招賢計劃漸漸在腦中成型。
跟劉曄一樣,曹丕也有自知之明,至於知人之明,因為前世的家學淵源,確實也不錯,所以曹丕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麽。
現在曹丕需要三樣東西:看事的眼、殺人的刀、治人的典。
所謂看事的眼,意思就是大局觀,這並非說曹丕沒有大局觀,相反,如果說這這個紛亂的年代誰最有大局觀,那絕對是他曹丕,因為曹丕可以清楚地知道曆史發展的軌跡。
曹丕需要的大局觀是微觀中的大局觀,就是在每一次事件,每一個時間節點,曹丕應該做什麽,怎麽做,才能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有利的位置。說白了曹丕現在最強的殺手鐧不是雜交水稻,而是他清楚曆史的走向,因為他曹操長子的身份,他不乏改變曆史的機會,但是改變了曆史是不是就是對自己好?要知道把曆史一改,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就會出現,他就意味著他最強大的殺手鐧失效。所以改不改、在什麽時候改,都有講究。
對於改過曆史之後的利害權衡,事態發展預判,曹丕甚至不如一個普通人,因為曹丕的心裏已經有了既定的曆史軌跡記憶,改過曆史之後就會發生一係列不可預知的變化,所有相關的人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對於腦中隻有古今典籍而缺乏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曹丕來說,預判事態發展是很困難的。比如他現在如果找機會幹掉劉備,事情會怎麽發展,他就不知道了。
但是劉曄卻不一樣,第一,他是當代人,而且是名門望族,說明此人有著豐富的主流社會生活經驗,對於事情的預判絕對比曹丕要強。第二,他是個讀書人,而且是個聰明的讀書人,從他不像劉備一樣用皇族頭銜折騰和選擇投靠曹操就可以看出,此人有自知之明,還深諳自保之道。這樣的人看人看事的角度一定是多維的、理性的,曹丕需要的,正是一個能夠看清事情本質的人,比起曹丕,他更懂得當代人的心態,無論是大人物或者是小人物,而曹丕隻能從曆史的記載中的行為去判斷一個人。曆史記載是對是錯,誰知道?
而殺人的刀就是狠辣、殺伐決斷。曹丕很清楚自己的弱點,那就是心不夠狠,他是生活在法製社會、享受著和平、安定、公平社會機製的現代人,無論他如何有家學淵源,那是僅限於勾心鬥角,要上升到殺人放火,不是說他曹丕不敢,而是他的生活經曆導致其思維定式注定了他在勾心鬥角中優先會選擇智鬥,這是所有生活在法製社會下的人共有的思維定式。可是現在是漢末,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漢末,有時候根本不需要智鬥,五百個刀斧手加上摔杯為號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關鍵是如何掌握這個度,什麽時候該殺,什麽時候不該殺,曹丕受現代人思維影響,很難做出精準的判斷。
但是劉曄卻不一樣,從他十三歲殺人到設計殺死地方惡霸,已經足以證明他有殺伐決斷的性格,該殺的時候絕對不手軟,而且殺人之後他還活得好好的,說明此人清楚什麽人能殺。這也是曹丕所需要的。
至於治人的典,曹丕想到的是潁川的陳家,從他認識的陳諶和曆史記載的陳群就可以看出,陳家是這個時代甚至一直到隋朝的一種典型代表,即家天下的思維代表。先家,再天下。比如陳群製定的九品中正製就是把所有出仕之路鋪在了世家大族的腳下,幾乎斷掉了所有寒門士子的青雲之誌。
在曹丕看來,劉曄其實也是家天下的代表,不然他也不會頂著皇親國戚頭銜和當地望族的身份屈居人下,不帶沒有想過用自己的力量中興漢室,還去投靠別人,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的心態,和潁川陳家一般無二。
可是劉曄和潁川陳家終究有那麽一點不同,那就是劉曄身上終究流著漢室宗親的血,這就注定了他和同是家天下心態的其他大族走不到一起,曆史是曹丕登基,立國號為魏,推行九品中正製選官,九品中正製裏就有一個看家世姓氏的評估品級標準,劉姓作為前朝第一姓氏,絕對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品級,所以在這方麵,劉曄跟陳家等家族是對立的。
曆史的曹丕立國,依靠了地方大族的力量,最終曹魏也自己也被地方大族取而代之,現在的曹丕可不希望再碰到這個情況,但是現在的現實就是,讀書人都在地方大族裏麵,甚至能夠打仗的將領大多也出自地方大族,文治武功都需要教育,自學成才的能有幾人,所以現在治世大族力量必不可少,可是卻需要製衡,如何製衡?那就是在地方大族內部豎立起對立的階級,劉曄的宗親血脈就是和地方大族不可調和的矛盾,雖然靠他一人無法對抗天下世族,但是隻要給予他足夠的便利和權利,憑他的智慧跟狠辣,自然會找到追隨的盟友,能夠讓雙方不斷內耗,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雖然這一切看起來還很遠,可是曹丕的腦中早就有了一個雛形。他不想做曆史上那個舞文弄墨的曹丕,他想做一個不一樣的魏帝,獨一無二的魏帝。
看事的眼、殺人的刀、治人的典。隻是他穿越之後日思夜想的計劃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想法和計劃,需要一步步去完善。
但是現在,就在眼前,這三樣計劃裏最重要的版圖已經出現在了麵前,眼前這個官職不高並且非常年輕的漢室宗親,曹丕需要此人死心塌地的做自己的幕僚,而非曹操的,本來曹丕以為自己沒有機會見到此人,但是想不到夏侯淵把這個天大的機會送到了自己的麵前,那必須要把握住!不惜任何代價!
“曹操最恨結黨營私,我該如何跟他建立聯係,再讓他追隨於我?”
“先生有禮。”曹丕同樣作大揖回禮,一個招賢計劃漸漸在腦中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