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暮勸不動劉備。
不管是側麵繞圈子,旁敲側擊告訴劉備大漢快不行了,讓他早做準備。
還是直奔主題,讓他離開盧植去找皇甫嵩,都不行。
因為這兩件事都背離劉備價值觀。
別看劉備後來顛沛流離,依附過不少人。
但要知道,投奔是投奔,投降是投降,二者是兩個概念。
在劉備一生流浪的生涯之中,他投奔過曹操,投奔過袁紹,投奔過劉表,投奔過很多人。
但唯獨沒有投降過任何人。
因為在古人的認知裏,投奔就是去做客,當你的客人,二者關係至少在名義上對等。
比如劉備第一次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向漢獻帝幫劉備請封,封劉備為豫州牧。
而當時曹操的官職是什麽?
是兗州牧、司隸校尉。
在官職上,劉備和曹操幾乎對等,沒有誰高誰低的差別。
而投降,就是成為你的臣子,你的附庸。
要是劉備當時候是投降了曹操,而不是投奔曹操,曹操會幫劉備請封為和自己品秩大小差不多的官?
用腳指頭想都不可能。
所以投奔可以,投降卻不行。
同理。
現在劉備在盧植賬下。
盧植是他的老師,他可以離開別人,是因為別人和他的關係對等,雙方沒有從屬關係。
但和盧植有。
他們有師生關係這個牽絆在。
一旦劉備離開了盧植,去投奔皇甫嵩,那在道義上,就屬於背棄師長,說嚴重點,都可以算是欺師滅祖了。
除非盧植親口下令讓他去支援皇甫嵩,這樣就是尊師命,反倒是一種尊敬師父的體現。
但不管是以劉備的身份還是陳暮的身份,都不可能去找盧植要這份命令。
主將看得起你,是你的幸運。
你要是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和主將談條件的資格,想要得寸進尺要更多的東西,那就是典型的不識抬舉,白眼狼的行為。
任何一個主將在發現自己器重的下屬居然有想要投靠別人的打算,都會覺得不高興。
就好像你在公司被上司看重,你卻一門心思想去別的部門,那上司臉麵何在?
因此在這兩點上,不管陳暮從哪個角度去勸說劉備,都行不通。
不過陳暮也不會在這方麵做計較,一定死纏爛打要劉備接受自己的提議。
謀士嘛,其實就是參謀。
至於老大願不願意聽你的,是他的事情。
你的事情,就是把分內的任務做好,把最好的方案拿出來就行。
如果老大不聽從你的方案,除非你另起爐灶自己當老大。不然的話,那就老老實實聽天由命吧。
反正愛笑的男孩子運氣肯定不會太差,劉備既然能當一國君主,機會總是會有的。
二人出了廳堂,劉備搖頭說道:“四弟,我知你的提議是為了我好,若是別人,我必然聽從你之計策。但讓我離開老師,我萬萬做不到。此事你也不要放在心上,先去好好休息吧。”
“嗯,我知道。”
陳暮點點頭,正準備說一些自己並沒有放在心上的話語,還未等他說,外麵忽然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
“發生什麽事了。”
劉備疑惑不解,邁步走到中庭。
陳暮跟在身後,發現外麵走進來七八個士兵,提著掃帚和水桶,領頭的人正是之前被劉備救下的那中年漢子。
那人姓胡,叫胡誌,廣平武安南鄉人,本是有幾畝田的自耕農,後來妻子患病,他不得不把田地出售給當地豪強為妻子治病,結果病沒治好,田地也沒了。
無奈之下,他帶著兩個兒子當了豪強的田奴徒附,黃巾起義時,他依附的豪強被人殺了,糧食也被人搶走,被迫之下,不得不跟著人造反。
劉備軍破了羅市賊,俘虜了他們這些小卒,當時胡誌惶恐自己和兩個兒子會被殺,驚懼之下臉色蒼白,冷汗直冒,讓陳暮懷疑他得了瘟疫,差點當場把他拋棄。
還好劉備安撫了他,把自己的馬讓給了胡誌,如此仁義舉動,收攏了那一千多降卒。
從那以後,胡誌就跟自己兩個兒子說,他們一家三口已經把命交給了劉中郎,以後劉中郎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
由於在易陽劫掠倉庫時不錯的表現,抓到了十幾個想偷跑的降卒,陳暮對胡家父子非常滿意,就任命胡誌為新兵一個屯長,兩個兒子各為伍長。
按照之前陳暮下達的命令,胡誌等數名新來的屯長現在正應該在城外操練新兵士卒,怎麽跑到這裏來了?
“中郎,軍候。”
胡誌看到劉備和陳暮,慌忙行禮。
劉備詫異道:“胡誌,你來此做甚?”
胡誌彎著腰,露出討好的笑容:“回稟中郎,小人本在營中操練士卒,早訓結束之後,吃罷午食,就想著來尋中郎求些事情。到了府上看到門庭敗落,無士兵值守,便想著打掃一二,為中郎站崗立哨。”
劉備連連擺手:“我不過是軍中一普通中郎官而已,又不是什麽將軍校尉,哪需要部曲把守。爾等隻需精心操練,待日後殺敵建功,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陳暮卻說道:“胡誌,你有什麽事情就說吧。”
胡誌略微遲疑,見劉備和陳暮都在等著他開口,便忙不迭向身後招了招手,後麵走進來一個半大孩子,衣衫襤褸,瘦骨嶙峋。
“中郎,軍候。這孩子叫武旬,是我一同鄉之子,之前在半路上遇到,父母在易陽被火燒死了,我見他可憐,便藏在了軍中。我知道小人自己都朝不保夕,更何況還去心疼他人,隻是他父母與我也算舊識,我實在於心不忍......”
胡誌拉著那孩子當場給劉備陳暮跪下。
其實這孩子的確是胡誌的同鄉,也是武安人,但胡誌和他並不認識。
冀州是黃巾的大本營,這裏很多百姓都是太平道的信徒,武旬就出生在一個信徒家中。
黃巾起義之後,武旬的父母參與了造反,結果易陽城大戰,陳暮下令放火,武旬的父母就在大火中喪生,唯獨他活了下去。
官軍看武旬的年紀就知道不是黃巾反賊,就給他放了。
但孩子也就十一二歲,哪裏能自己一個人活下去。剛好遇到胡誌,出於同鄉的情懷,哪怕不認識,也咬牙把他收入了劉備軍裏。
像這種年紀小的孩子在黃巾軍甚至在冀州各地到處都有,父母死後如果沒有其他親屬宗族或者同鄉扶持,就隻能當流浪兒,一般要不了多久就得餓死。
<a id="wzsy" href="http://www.siluke.com">siluke.com</a>
劉備陳暮他們從幽州一路走來,在路邊看到這樣流離失所,沒有家園的流浪兒童何止數十,成百上千都有了。
不過漢朝時同鄉情誼和宗族情誼非常牢固,胡誌看在同鄉的情麵上收留了這名叫武旬的幸運兒。
所以嚴格來說,陳暮就是武旬間接的殺父殺母仇人。
聽到胡誌的話,陳暮瞳孔微微一縮。
他讓劉備在城裏放火,原因在於孟震的前鋒軍人少,無法掌控局麵。
火勢一起,城內大亂,黃巾軍就很難積蓄力量抱團襲擊。
事實上那場火也的確達到了效果,於羝根到頭來也不過聚集了幾千人。大部分的人馬都因為火勢起來,各自逃竄而無法組織起有效反擊能力。
雖然事出有因,可不管怎麽說,武旬的父母也的確是因為那場大火而死,陳暮總歸是要負一些責任。
哪怕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陳暮現在的身份是官軍,而他們是反賊。
官軍殺賊,天經地義。
但父母是反賊不假,孩子是無辜的。
如果沒有胡誌的話,武旬大概也就隻能餓死這一條路可走了。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這是個無解的命題。
隻能說,這吃人的世道啊......
陳暮搖搖頭,把腦子裏的胡思亂想去掉,目光看向劉備。
劉備自然也清楚這一點,唉歎一聲,上去把二人拉起來,責怪道:“胡誌,你既是我軍中士卒,便是我之手足兄弟。你同鄉之子,亦是我之親人,我怎麽會責罵自己的手足,趕走自己的親人呢?以後這孩子就跟著你吧,務必要將他照料。”
胡誌大喜過望,感恩戴德道:“謝謝中郎,謝謝中郎。我雖年老體衰,但亦知忠義。是中郎給了我一家三口和這孩子飯吃,我也希望能為中郎出點力氣,不能殺敵時,請允許我為中郎清掃庭院,站崗巡邏。”
劉備本想推辭,但胡誌心裏過意不去,一定要如此,無奈之下,他也隻得同意。
其實三國幾位君主當中,劉備曹操孫堅孫策的武力值都不低,孫堅孫策劉備就不多說,馬上打來的天下。
曹操也是位猛人,《三國誌·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裏。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這又是個誤會曹操的地方,很多人以為是曹操懷疑呂伯奢要舉報他,所以才殺人一家。實際上是呂伯奢的兒子和門客真的要把曹操抓了獻給董卓,這才奮起反抗。
除了這段記載以外,曹魏驃騎將軍孫資的玄孫,晉朝史學家孫盛的《異同雜語》中記載,曹操曾經刺殺過張讓。
“太祖嚐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曹操曾私入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衛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牆邊時,縱身一跳,逾牆而出。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三國時期能幹出大事業的,除了聰明過人,有絕佳的智慧以外,武力值也都不低。
所以劉備雖然現在有兩三千人馬,但他和關羽張飛一起馳騁,向來都不帶護衛。
畢竟就算有人想來刺殺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武力比不比得過他們。
不過胡誌一番心意,推辭掉難免傷了他的心,劉備也隻能勉強同意,答應了他給自己看家護院的請求。
不管是側麵繞圈子,旁敲側擊告訴劉備大漢快不行了,讓他早做準備。
還是直奔主題,讓他離開盧植去找皇甫嵩,都不行。
因為這兩件事都背離劉備價值觀。
別看劉備後來顛沛流離,依附過不少人。
但要知道,投奔是投奔,投降是投降,二者是兩個概念。
在劉備一生流浪的生涯之中,他投奔過曹操,投奔過袁紹,投奔過劉表,投奔過很多人。
但唯獨沒有投降過任何人。
因為在古人的認知裏,投奔就是去做客,當你的客人,二者關係至少在名義上對等。
比如劉備第一次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向漢獻帝幫劉備請封,封劉備為豫州牧。
而當時曹操的官職是什麽?
是兗州牧、司隸校尉。
在官職上,劉備和曹操幾乎對等,沒有誰高誰低的差別。
而投降,就是成為你的臣子,你的附庸。
要是劉備當時候是投降了曹操,而不是投奔曹操,曹操會幫劉備請封為和自己品秩大小差不多的官?
用腳指頭想都不可能。
所以投奔可以,投降卻不行。
同理。
現在劉備在盧植賬下。
盧植是他的老師,他可以離開別人,是因為別人和他的關係對等,雙方沒有從屬關係。
但和盧植有。
他們有師生關係這個牽絆在。
一旦劉備離開了盧植,去投奔皇甫嵩,那在道義上,就屬於背棄師長,說嚴重點,都可以算是欺師滅祖了。
除非盧植親口下令讓他去支援皇甫嵩,這樣就是尊師命,反倒是一種尊敬師父的體現。
但不管是以劉備的身份還是陳暮的身份,都不可能去找盧植要這份命令。
主將看得起你,是你的幸運。
你要是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和主將談條件的資格,想要得寸進尺要更多的東西,那就是典型的不識抬舉,白眼狼的行為。
任何一個主將在發現自己器重的下屬居然有想要投靠別人的打算,都會覺得不高興。
就好像你在公司被上司看重,你卻一門心思想去別的部門,那上司臉麵何在?
因此在這兩點上,不管陳暮從哪個角度去勸說劉備,都行不通。
不過陳暮也不會在這方麵做計較,一定死纏爛打要劉備接受自己的提議。
謀士嘛,其實就是參謀。
至於老大願不願意聽你的,是他的事情。
你的事情,就是把分內的任務做好,把最好的方案拿出來就行。
如果老大不聽從你的方案,除非你另起爐灶自己當老大。不然的話,那就老老實實聽天由命吧。
反正愛笑的男孩子運氣肯定不會太差,劉備既然能當一國君主,機會總是會有的。
二人出了廳堂,劉備搖頭說道:“四弟,我知你的提議是為了我好,若是別人,我必然聽從你之計策。但讓我離開老師,我萬萬做不到。此事你也不要放在心上,先去好好休息吧。”
“嗯,我知道。”
陳暮點點頭,正準備說一些自己並沒有放在心上的話語,還未等他說,外麵忽然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
“發生什麽事了。”
劉備疑惑不解,邁步走到中庭。
陳暮跟在身後,發現外麵走進來七八個士兵,提著掃帚和水桶,領頭的人正是之前被劉備救下的那中年漢子。
那人姓胡,叫胡誌,廣平武安南鄉人,本是有幾畝田的自耕農,後來妻子患病,他不得不把田地出售給當地豪強為妻子治病,結果病沒治好,田地也沒了。
無奈之下,他帶著兩個兒子當了豪強的田奴徒附,黃巾起義時,他依附的豪強被人殺了,糧食也被人搶走,被迫之下,不得不跟著人造反。
劉備軍破了羅市賊,俘虜了他們這些小卒,當時胡誌惶恐自己和兩個兒子會被殺,驚懼之下臉色蒼白,冷汗直冒,讓陳暮懷疑他得了瘟疫,差點當場把他拋棄。
還好劉備安撫了他,把自己的馬讓給了胡誌,如此仁義舉動,收攏了那一千多降卒。
從那以後,胡誌就跟自己兩個兒子說,他們一家三口已經把命交給了劉中郎,以後劉中郎就是他們的再生父母。
由於在易陽劫掠倉庫時不錯的表現,抓到了十幾個想偷跑的降卒,陳暮對胡家父子非常滿意,就任命胡誌為新兵一個屯長,兩個兒子各為伍長。
按照之前陳暮下達的命令,胡誌等數名新來的屯長現在正應該在城外操練新兵士卒,怎麽跑到這裏來了?
“中郎,軍候。”
胡誌看到劉備和陳暮,慌忙行禮。
劉備詫異道:“胡誌,你來此做甚?”
胡誌彎著腰,露出討好的笑容:“回稟中郎,小人本在營中操練士卒,早訓結束之後,吃罷午食,就想著來尋中郎求些事情。到了府上看到門庭敗落,無士兵值守,便想著打掃一二,為中郎站崗立哨。”
劉備連連擺手:“我不過是軍中一普通中郎官而已,又不是什麽將軍校尉,哪需要部曲把守。爾等隻需精心操練,待日後殺敵建功,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陳暮卻說道:“胡誌,你有什麽事情就說吧。”
胡誌略微遲疑,見劉備和陳暮都在等著他開口,便忙不迭向身後招了招手,後麵走進來一個半大孩子,衣衫襤褸,瘦骨嶙峋。
“中郎,軍候。這孩子叫武旬,是我一同鄉之子,之前在半路上遇到,父母在易陽被火燒死了,我見他可憐,便藏在了軍中。我知道小人自己都朝不保夕,更何況還去心疼他人,隻是他父母與我也算舊識,我實在於心不忍......”
胡誌拉著那孩子當場給劉備陳暮跪下。
其實這孩子的確是胡誌的同鄉,也是武安人,但胡誌和他並不認識。
冀州是黃巾的大本營,這裏很多百姓都是太平道的信徒,武旬就出生在一個信徒家中。
黃巾起義之後,武旬的父母參與了造反,結果易陽城大戰,陳暮下令放火,武旬的父母就在大火中喪生,唯獨他活了下去。
官軍看武旬的年紀就知道不是黃巾反賊,就給他放了。
但孩子也就十一二歲,哪裏能自己一個人活下去。剛好遇到胡誌,出於同鄉的情懷,哪怕不認識,也咬牙把他收入了劉備軍裏。
像這種年紀小的孩子在黃巾軍甚至在冀州各地到處都有,父母死後如果沒有其他親屬宗族或者同鄉扶持,就隻能當流浪兒,一般要不了多久就得餓死。
<a id="wzsy" href="http://www.siluke.com">siluke.com</a>
劉備陳暮他們從幽州一路走來,在路邊看到這樣流離失所,沒有家園的流浪兒童何止數十,成百上千都有了。
不過漢朝時同鄉情誼和宗族情誼非常牢固,胡誌看在同鄉的情麵上收留了這名叫武旬的幸運兒。
所以嚴格來說,陳暮就是武旬間接的殺父殺母仇人。
聽到胡誌的話,陳暮瞳孔微微一縮。
他讓劉備在城裏放火,原因在於孟震的前鋒軍人少,無法掌控局麵。
火勢一起,城內大亂,黃巾軍就很難積蓄力量抱團襲擊。
事實上那場火也的確達到了效果,於羝根到頭來也不過聚集了幾千人。大部分的人馬都因為火勢起來,各自逃竄而無法組織起有效反擊能力。
雖然事出有因,可不管怎麽說,武旬的父母也的確是因為那場大火而死,陳暮總歸是要負一些責任。
哪怕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陳暮現在的身份是官軍,而他們是反賊。
官軍殺賊,天經地義。
但父母是反賊不假,孩子是無辜的。
如果沒有胡誌的話,武旬大概也就隻能餓死這一條路可走了。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這是個無解的命題。
隻能說,這吃人的世道啊......
陳暮搖搖頭,把腦子裏的胡思亂想去掉,目光看向劉備。
劉備自然也清楚這一點,唉歎一聲,上去把二人拉起來,責怪道:“胡誌,你既是我軍中士卒,便是我之手足兄弟。你同鄉之子,亦是我之親人,我怎麽會責罵自己的手足,趕走自己的親人呢?以後這孩子就跟著你吧,務必要將他照料。”
胡誌大喜過望,感恩戴德道:“謝謝中郎,謝謝中郎。我雖年老體衰,但亦知忠義。是中郎給了我一家三口和這孩子飯吃,我也希望能為中郎出點力氣,不能殺敵時,請允許我為中郎清掃庭院,站崗巡邏。”
劉備本想推辭,但胡誌心裏過意不去,一定要如此,無奈之下,他也隻得同意。
其實三國幾位君主當中,劉備曹操孫堅孫策的武力值都不低,孫堅孫策劉備就不多說,馬上打來的天下。
曹操也是位猛人,《三國誌·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裏。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這又是個誤會曹操的地方,很多人以為是曹操懷疑呂伯奢要舉報他,所以才殺人一家。實際上是呂伯奢的兒子和門客真的要把曹操抓了獻給董卓,這才奮起反抗。
除了這段記載以外,曹魏驃騎將軍孫資的玄孫,晉朝史學家孫盛的《異同雜語》中記載,曹操曾經刺殺過張讓。
“太祖嚐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曹操曾私入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衛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牆邊時,縱身一跳,逾牆而出。
從這裏就能看出來,三國時期能幹出大事業的,除了聰明過人,有絕佳的智慧以外,武力值也都不低。
所以劉備雖然現在有兩三千人馬,但他和關羽張飛一起馳騁,向來都不帶護衛。
畢竟就算有人想來刺殺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武力比不比得過他們。
不過胡誌一番心意,推辭掉難免傷了他的心,劉備也隻能勉強同意,答應了他給自己看家護院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