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暗黃的燈火,黃綠相間的秋葉。
在燈火的映襯下,兩人的臉上都帶著一些明明滅滅的神秘感。
慶和帝的手裏一直牽著薑素敏的手,不曾放鬆絲毫。
“愛妃,喜歡看燈嗎?”慶和帝側頭看向那張完美的側臉,還有明滅的燈火落在眼眸的投影。
薑素敏點點頭,嘴角帶著一絲溫柔如水的笑意。
她從來都是一個俗人,喜歡的都是帶著人間煙火的熱鬧。比如她寧願讀一些亡國詩人的哀思,也欣賞不來那些風花雪月、無病□□的詩作。
薑素敏想起了詩,就想起了那個在賞櫻宴上有大才的王狀元,接著又想起了三公主要和王狀元定下鴛盟的傳言。
“陛下,臣妾曾經聽聞,三公主可是有意招王狀元作駙馬?”
慶和帝聞言,有些皺眉,“這樣的流言,愛妃是從哪裏聽來的?”
薑素敏搖搖頭,“隻是未進宮前,與姐妹閑聊的談資而已。”
慶和帝想了想,就知道這也是有心人的鬧劇,便意有所指地說:“王家狀元郎有大才,做駙馬則太過屈才了。”
薑素敏一下子就明白他話裏的意思了。
無論是因為狀元郎的身份不適合做駙馬,還是皇帝不願再加深皇家與王家的聯係。慶和帝都不會為自己的女兒選擇一個出生琅琊王家的駙馬的。
薑素敏想起了三妹妹曾經對這個男人的迷戀,心裏有些歎息,但又不知道歎息什麽。
兩人又從禦花園沿路折返,慶和帝親自把薑素敏送回長泰宮的後殿,為她理了理腮邊的發絲,“等到元宵節的時候,朕就帶著愛妃到京城的大街上看花燈,如何?”
純和宮。
王德妃跪坐在主座,腰背挺直,世家的風儀在她的身上一覽無遺。
無視了站在跟前的寧王一家,王德妃端起阿槿為她泡好的清茶,細細地品嚐。
寧王和萬氏都束手低頭,站立在原地,唯獨那位還不大搞清楚狀況的側妃,輕微地換了換腳下的重心。
過了一陣子。
“碰”的一聲,王德妃將手裏的茶盞重重地放回案上。
王德妃一臉嚴肅,“阿槿,領著那兩個側妃到偏殿,好好教她們,怎麽做好一個王府側妃。”最後的四個字咬得格外的輕,透出主人的漫不經心。
阿槿領命,快步走到兩位側妃身旁,微微屈膝,“兩位側妃,請跟著奴婢來。”
“阿萬,到本宮的身邊來。”
王德妃向著兒媳招手,示意她到自己的身旁落座,完全無視站在下方的兒子。
她伸手摸了摸萬氏的手心和手背,發現在這個不算涼的時節裏,萬氏的手心滿是濕漉漉的冷汗。
王德妃皺眉,“你小產已經兩個月了,身子怎麽還是這麽弱,要好生將養才是,本宮還是很期待你們的嫡長子的。”
什麽?小產兩個月?
寧王妃小產這樣的大新聞,至今仍然被緊緊地捂在寧王府,居然沒有瞬息就傳遍京城。要是大家知道了,誰都必須讚歎一句,寧王妃真是既識大體又能幹了。
除了出生寒門以外,王德妃對慶和帝選的這個兒媳是十萬分滿意的,為人溫柔識大體,管家絕對是一把手。唯一的缺點就是,對待後宅的手段太過心慈手軟了些。
王德妃轉念一想,這也不算是什麽缺點,以後寧王得了那個位置以後,她也不會有膽子向子嗣下手。
嫡長子?
萬氏聞言心裏不禁苦笑,那個孩兒掉得不明不白,後院的側妃侍妾都有下手的嫌疑,但是寧王就以不能壞了名聲為由,不讓她徹查,還要她把這樣的醜事捂緊了。
心事重重之下,身體怎麽能養好呢。
王德妃原本是要為側妃逾矩一事,責備萬氏幾句的。但是,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內裏有什麽隱情了。
額角像是有什麽東西在竄動,深吸一口氣,王德妃囑咐身邊的大宮女把萬氏送到側殿好生安置。
看著在下首站著的兒子,王德妃的聲音裏透著一股冷意,“跪下。”
寧王隻能依言掀起前擺,雙膝著地,直挺挺的跪在王德妃的跟前,“兒臣有錯,還請母妃明示。”
“你父皇是嫡長子出生,對嫡庶從來就看得很重,你們誰能為陛下誕下嫡長孫,就一定能得他的青睞。本宮更是千叮萬囑,嫡長子為重中之重,怎麽萬氏小產這麽大的事兒都不閉府徹查?”
嫡長孫的好處有很多,慶和帝的青睞是其一。
後繼有人的皇子總是能讓大臣們更看重一些,何況這個後繼之人還是正統(嫡長子)。
王德妃一早就接到宮外遞進來的消息,知道兒媳小產了,其中的究竟卻不明就裏,也沒有機會問個清楚明白。
寧王就隻能把來龍去脈都一一道來。
原來,萬氏在小產以後,第一時間就把後宅所有女人都禁足了,還嚴禁了所有人進出王府。隻是粗略探查以後,寧王發現這件事的主謀有一人,其餘的全部女人都是幫凶。事情牽涉太廣,他便自作主張,把此事不了了之了,就怕傷到他的名聲。
“簡直就是荒唐!荒唐至極!”王德妃極力控製自己才忍住不把茶盞扔兒子的臉上,“到底是什麽樣的女人,讓你連身份、規矩、體統都不顧了?”
寧王也隻能交代那個打頭的女人,那個側妃的來曆。
那是一個四品總兵的女兒,獨女,非常得寵。
“兒臣想著,外祖是兵部尚書,過個幾年未償不可以做到尚書令,相當於大部分的文臣都在兒臣背後支援。兒臣缺的就是真正的兵權,這是兒臣與將領交好的第一步。”
尚書令?!兵權?!
王德妃就要被他氣笑了,先不說慶和帝放不放心一個皇子親外祖做尚書令,就說一個正四品總兵的兵權,這算什麽兵權。
語氣嚴肅中帶著淩厲,“鎮西侯手裏八萬西疆大軍叫兵權,你大哥的外祖淮鄉侯以前那樣的,也叫兵權。”
她的聲音裏不禁帶上質問,“一個正四品的總兵,能給你帶來什麽兵權?!”他能領兵幫你圍了整個京城,還是圍了整個皇宮,有能耐到你要縱著他的女兒在後宅行凶!
後麵的這句話,被尚有理智的王德妃吞回肚子裏。
寧王張了張嘴,好似要把想說的話咽回去。但是,最後還是吞吞吐吐地說了出來,“他們跟兒臣都不是一路人,無法結交。”
王德妃非常失望,失望得連一肚子的火氣都泄下去了。
她一早就知道,這個兒子天資一般,便隻能從小就開始為他籌謀,想方設法地為他鏟除後來者。
不然,她堂堂的世家嫡枝嫡女,怎麽會用到那些肮髒的不入流的手段?
王德妃雖然精通大部分的陰謀詭計,但是骨子裏卻是個驕傲的性子(這種驕傲是家世、才學、能力帶來的)。
她原本的計劃是把兒子□□好了,到最後,直接來一場光明正大較量。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可是……
王德妃陷入了沉默,眼神冰冷地看著跪在地上的兒子。
寧王跪得時間有些久了,看上去也添了些狼狽,隻是風姿還是很好,腰背依舊跪得挺直。
“你知道本宮為何讓你在席間為大皇子向陛下求情嗎?”
王德妃兩天前就往寧王府傳遞消息,讓寧王在家宴說出那番話來,也算是在皇室成員麵前擺明態度。
寧王心裏一直對此存疑,最後是在王德妃再三暗示下,才說出來的。
看著兒子那個略帶茫然的表情,王德妃心裏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她隻好提點一下,好讓兒子明白她的用意,“《史記》有雲:景帝嚐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於栗姬。”
寧王恍然大悟,史記說的是栗姬,但是用到他的身上也十分的有道理。若果他在父皇與朝臣麵前展現他的容人之量,可以善待被圈禁的大哥。那麽,他在大家的眼裏就是一個可以把家國江山相托之人了。
王德妃也沒有提醒他,明日的朝堂上他會麵臨一場大戰,隻是語重心長的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你的經史要重新學一遍了。”
寧王雙手交疊於額前,躬身叩首,“兒臣謹尊母妃的教誨。”
“天氣漸涼了,就不要隨意到水邊走動了。”
月光銀白似霜,夜色寂涼如水。
純和宮後殿宮牆的葡萄架下,一襲華麗的裙擺鋪設在碎石小道上。
王德妃獨自一人,靜靜地斜靠在藤椅上,眼神放空,但是腦子裏思緒不停地翻騰。
世家,世家,世卿世祿才叫世家,一旦長時間離開政治中心,所謂的世家就名存實亡了。
當年,琅琊王家快要沒落了。
王家僅有父親一人是能上大朝會的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其餘的子弟不是沒有踏入仕途,就是僅僅是一些普通的地方父母官。
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肩負著中興家族的重任,毅然決然地入了東宮了。
想到這個天資一般的兒子,王德妃又再一次歎氣,她能教他風姿儀態,教他如何討好他的父皇,還可以教他如何揣摩人心,但是……
她不會教他怎麽做一個好皇帝啊!
她能為他鏟除競爭者,也能為他籌謀皇位,但是……
她不能替代他打理朝政!
王德妃心裏權衡了一番,她以往就是為寧王謀劃太多,現在就應該讓自己成長起來。
她想,她從現在開始就要學會放手。
皇帝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在朝堂中打滾磨礪出來的。
在燈火的映襯下,兩人的臉上都帶著一些明明滅滅的神秘感。
慶和帝的手裏一直牽著薑素敏的手,不曾放鬆絲毫。
“愛妃,喜歡看燈嗎?”慶和帝側頭看向那張完美的側臉,還有明滅的燈火落在眼眸的投影。
薑素敏點點頭,嘴角帶著一絲溫柔如水的笑意。
她從來都是一個俗人,喜歡的都是帶著人間煙火的熱鬧。比如她寧願讀一些亡國詩人的哀思,也欣賞不來那些風花雪月、無病□□的詩作。
薑素敏想起了詩,就想起了那個在賞櫻宴上有大才的王狀元,接著又想起了三公主要和王狀元定下鴛盟的傳言。
“陛下,臣妾曾經聽聞,三公主可是有意招王狀元作駙馬?”
慶和帝聞言,有些皺眉,“這樣的流言,愛妃是從哪裏聽來的?”
薑素敏搖搖頭,“隻是未進宮前,與姐妹閑聊的談資而已。”
慶和帝想了想,就知道這也是有心人的鬧劇,便意有所指地說:“王家狀元郎有大才,做駙馬則太過屈才了。”
薑素敏一下子就明白他話裏的意思了。
無論是因為狀元郎的身份不適合做駙馬,還是皇帝不願再加深皇家與王家的聯係。慶和帝都不會為自己的女兒選擇一個出生琅琊王家的駙馬的。
薑素敏想起了三妹妹曾經對這個男人的迷戀,心裏有些歎息,但又不知道歎息什麽。
兩人又從禦花園沿路折返,慶和帝親自把薑素敏送回長泰宮的後殿,為她理了理腮邊的發絲,“等到元宵節的時候,朕就帶著愛妃到京城的大街上看花燈,如何?”
純和宮。
王德妃跪坐在主座,腰背挺直,世家的風儀在她的身上一覽無遺。
無視了站在跟前的寧王一家,王德妃端起阿槿為她泡好的清茶,細細地品嚐。
寧王和萬氏都束手低頭,站立在原地,唯獨那位還不大搞清楚狀況的側妃,輕微地換了換腳下的重心。
過了一陣子。
“碰”的一聲,王德妃將手裏的茶盞重重地放回案上。
王德妃一臉嚴肅,“阿槿,領著那兩個側妃到偏殿,好好教她們,怎麽做好一個王府側妃。”最後的四個字咬得格外的輕,透出主人的漫不經心。
阿槿領命,快步走到兩位側妃身旁,微微屈膝,“兩位側妃,請跟著奴婢來。”
“阿萬,到本宮的身邊來。”
王德妃向著兒媳招手,示意她到自己的身旁落座,完全無視站在下方的兒子。
她伸手摸了摸萬氏的手心和手背,發現在這個不算涼的時節裏,萬氏的手心滿是濕漉漉的冷汗。
王德妃皺眉,“你小產已經兩個月了,身子怎麽還是這麽弱,要好生將養才是,本宮還是很期待你們的嫡長子的。”
什麽?小產兩個月?
寧王妃小產這樣的大新聞,至今仍然被緊緊地捂在寧王府,居然沒有瞬息就傳遍京城。要是大家知道了,誰都必須讚歎一句,寧王妃真是既識大體又能幹了。
除了出生寒門以外,王德妃對慶和帝選的這個兒媳是十萬分滿意的,為人溫柔識大體,管家絕對是一把手。唯一的缺點就是,對待後宅的手段太過心慈手軟了些。
王德妃轉念一想,這也不算是什麽缺點,以後寧王得了那個位置以後,她也不會有膽子向子嗣下手。
嫡長子?
萬氏聞言心裏不禁苦笑,那個孩兒掉得不明不白,後院的側妃侍妾都有下手的嫌疑,但是寧王就以不能壞了名聲為由,不讓她徹查,還要她把這樣的醜事捂緊了。
心事重重之下,身體怎麽能養好呢。
王德妃原本是要為側妃逾矩一事,責備萬氏幾句的。但是,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內裏有什麽隱情了。
額角像是有什麽東西在竄動,深吸一口氣,王德妃囑咐身邊的大宮女把萬氏送到側殿好生安置。
看著在下首站著的兒子,王德妃的聲音裏透著一股冷意,“跪下。”
寧王隻能依言掀起前擺,雙膝著地,直挺挺的跪在王德妃的跟前,“兒臣有錯,還請母妃明示。”
“你父皇是嫡長子出生,對嫡庶從來就看得很重,你們誰能為陛下誕下嫡長孫,就一定能得他的青睞。本宮更是千叮萬囑,嫡長子為重中之重,怎麽萬氏小產這麽大的事兒都不閉府徹查?”
嫡長孫的好處有很多,慶和帝的青睞是其一。
後繼有人的皇子總是能讓大臣們更看重一些,何況這個後繼之人還是正統(嫡長子)。
王德妃一早就接到宮外遞進來的消息,知道兒媳小產了,其中的究竟卻不明就裏,也沒有機會問個清楚明白。
寧王就隻能把來龍去脈都一一道來。
原來,萬氏在小產以後,第一時間就把後宅所有女人都禁足了,還嚴禁了所有人進出王府。隻是粗略探查以後,寧王發現這件事的主謀有一人,其餘的全部女人都是幫凶。事情牽涉太廣,他便自作主張,把此事不了了之了,就怕傷到他的名聲。
“簡直就是荒唐!荒唐至極!”王德妃極力控製自己才忍住不把茶盞扔兒子的臉上,“到底是什麽樣的女人,讓你連身份、規矩、體統都不顧了?”
寧王也隻能交代那個打頭的女人,那個側妃的來曆。
那是一個四品總兵的女兒,獨女,非常得寵。
“兒臣想著,外祖是兵部尚書,過個幾年未償不可以做到尚書令,相當於大部分的文臣都在兒臣背後支援。兒臣缺的就是真正的兵權,這是兒臣與將領交好的第一步。”
尚書令?!兵權?!
王德妃就要被他氣笑了,先不說慶和帝放不放心一個皇子親外祖做尚書令,就說一個正四品總兵的兵權,這算什麽兵權。
語氣嚴肅中帶著淩厲,“鎮西侯手裏八萬西疆大軍叫兵權,你大哥的外祖淮鄉侯以前那樣的,也叫兵權。”
她的聲音裏不禁帶上質問,“一個正四品的總兵,能給你帶來什麽兵權?!”他能領兵幫你圍了整個京城,還是圍了整個皇宮,有能耐到你要縱著他的女兒在後宅行凶!
後麵的這句話,被尚有理智的王德妃吞回肚子裏。
寧王張了張嘴,好似要把想說的話咽回去。但是,最後還是吞吞吐吐地說了出來,“他們跟兒臣都不是一路人,無法結交。”
王德妃非常失望,失望得連一肚子的火氣都泄下去了。
她一早就知道,這個兒子天資一般,便隻能從小就開始為他籌謀,想方設法地為他鏟除後來者。
不然,她堂堂的世家嫡枝嫡女,怎麽會用到那些肮髒的不入流的手段?
王德妃雖然精通大部分的陰謀詭計,但是骨子裏卻是個驕傲的性子(這種驕傲是家世、才學、能力帶來的)。
她原本的計劃是把兒子□□好了,到最後,直接來一場光明正大較量。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可是……
王德妃陷入了沉默,眼神冰冷地看著跪在地上的兒子。
寧王跪得時間有些久了,看上去也添了些狼狽,隻是風姿還是很好,腰背依舊跪得挺直。
“你知道本宮為何讓你在席間為大皇子向陛下求情嗎?”
王德妃兩天前就往寧王府傳遞消息,讓寧王在家宴說出那番話來,也算是在皇室成員麵前擺明態度。
寧王心裏一直對此存疑,最後是在王德妃再三暗示下,才說出來的。
看著兒子那個略帶茫然的表情,王德妃心裏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她隻好提點一下,好讓兒子明白她的用意,“《史記》有雲:景帝嚐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於栗姬。”
寧王恍然大悟,史記說的是栗姬,但是用到他的身上也十分的有道理。若果他在父皇與朝臣麵前展現他的容人之量,可以善待被圈禁的大哥。那麽,他在大家的眼裏就是一個可以把家國江山相托之人了。
王德妃也沒有提醒他,明日的朝堂上他會麵臨一場大戰,隻是語重心長的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你的經史要重新學一遍了。”
寧王雙手交疊於額前,躬身叩首,“兒臣謹尊母妃的教誨。”
“天氣漸涼了,就不要隨意到水邊走動了。”
月光銀白似霜,夜色寂涼如水。
純和宮後殿宮牆的葡萄架下,一襲華麗的裙擺鋪設在碎石小道上。
王德妃獨自一人,靜靜地斜靠在藤椅上,眼神放空,但是腦子裏思緒不停地翻騰。
世家,世家,世卿世祿才叫世家,一旦長時間離開政治中心,所謂的世家就名存實亡了。
當年,琅琊王家快要沒落了。
王家僅有父親一人是能上大朝會的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其餘的子弟不是沒有踏入仕途,就是僅僅是一些普通的地方父母官。
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肩負著中興家族的重任,毅然決然地入了東宮了。
想到這個天資一般的兒子,王德妃又再一次歎氣,她能教他風姿儀態,教他如何討好他的父皇,還可以教他如何揣摩人心,但是……
她不會教他怎麽做一個好皇帝啊!
她能為他鏟除競爭者,也能為他籌謀皇位,但是……
她不能替代他打理朝政!
王德妃心裏權衡了一番,她以往就是為寧王謀劃太多,現在就應該讓自己成長起來。
她想,她從現在開始就要學會放手。
皇帝從來都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在朝堂中打滾磨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