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循聲看去,隻見大殿中央跪著一位身著正三品官服的同僚。(.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他們都覺得這人看起來陌生又熟悉,但一時之間卻想不起來這究竟是何人。


    此時,這位官員略略抬頭。那頭灰白的頭發和斑白稀疏的眉毛,立刻映入眾人的眼簾。


    大臣們看到這裏,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司天監大人啊,難怪大家會覺得陌生又熟悉呢。


    司天局的“監”,謂之為司天監。這個官職位屬正三品,是為數不多的、通過世襲傳承的官位之一。司天監統領著司天局,司天局隸屬於禮部,掌管著天時、曆法,國祭、喪、娶推演良日吉時,還有時節禁忌等等。


    開國之初,穆泰高祖就曾不止一次表示,他非常反感占星、問卜之事。漸漸地,那些每逢“大事”必要“占卜問吉”的陋習,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司天監便成為了一個靠技術吃飯的冷門官職。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能夠事事過問、甚至左右朝廷的決議,這官職的權柄也大大不如從前了。


    大臣們覺得他熟悉,那是因為他們不多不少都曾麻煩過這位老兄弟,拜托他合個八字、算個吉日諸如此類的。覺得他陌生,那還因為司天監很少遇到什麽“要事”需要拿到朝堂上來商討,平時的配角突然發話,那自然是陌生感十足了。


    這麽一想,有些大臣麵上都露出了詫異的表情,不約而同地都在心裏嘀咕,這老兄弟能有什麽“要事”啟奏啊?


    而那些觸覺敏銳的大臣,立刻就想起了司天局最重要的、但最少用的功能――觀察天文地動、風雲氣色,做到提前預知、及時稟報災異。他們的臉色變得有些扭曲,包含著的情緒太過複雜,似是疑惑,似是驚歎。


    難道是司天局預知到了什麽災異嗎?!


    慶和帝看著這位臣子,也愣神了好一會兒。他才把人給認出來後,眉心就微微的收攏了。顯然,他也想起來了司天局最重要的職責了。


    沐浴在不同的目光中,司天監的眼神一直保持著端正平和,聲音裏透出一股滄桑,“臣縱觀曆年的天時氣象文書,以為明年春夏,恐有大雨成災,連綿數年方止。”


    什麽?大雨成災?還綿延數年?


    除了司天監以外,大殿內的所有人都有些表情各異,凝重的、疑惑的、更多是不屑的。


    有幾個性子急躁的大臣,甚至立刻就跳出來反駁。


    有位尖耳猴腮的大臣,一開口就是怒斥:“簡直是一派胡言!今年還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怎麽明年就有突然有大災呢……”


    另外一位大臣的性子稍微平和些,雖然不敢苟同,但言辭較為委婉,“臣以為,如果說明年有雨災、水患,也不是不可信。但是,綿延數年,就有些誇大了。”他扭頭看了看司天監,發現真的是想不起來他的姓,便隻好囫圇地稱呼,“這位大人,您有何證據呢?此事,事關重大,絕不能信口開河、危言聳聽啊。”


    司天監再次從容地拱手行禮,不慌不忙地說:“春夏雨災,在穆泰年間、永定年間均有記載。臣,曾翻閱過前朝遺留下來的天文時錄,裏麵都記載著相似的雨災。兩次雨災相距莫約百二十年,曆時三、四、五年不等。慶和十七年,距永定年記載的雨災之年,恰好百二十年。”


    慶和帝聽著他回話,似乎想到什麽。他收回投放到遠處的目光,一手撐在禦案上,身子微微前傾,忙不迭地問道:“大雨區域在何處?此地大雨,那他處可有大旱?數年究竟是幾年?”


    聽見皇帝發話,那些仍是不屑的大臣,也隻好把吐到嘴邊的犀利言辭再咽了回去。


    司天監回答道:“大雨降於靈河以北,靈河以南則雨水稀薄。因南方水網豐富,不至於成旱,但定然比平日幹燥不少。”


    他沉吟了一下,繼續說:“根據史料記載,大雨初時較為微弱,逐年遞增,盛極而衰,直至恢複尋常。初時大雨愈是微弱,盛時大雨愈盛,受災年數便愈長。”


    滄桑的聲音剛落下後,沉默便開始在大殿內蔓延。


    大臣們都低著頭,表情就這樣隱藏在影子背後,心裏不知道在琢磨著什麽。


    片刻後,冕旒輕輕晃動的聲音,在一片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慶和帝坐直了身子,目光在底下來回掃視了一圈,“諸位愛卿對此有何高見?”


    晉王眉頭緊皺,眼中不時流露出擔憂,“兒臣以為,雨災一事,關係到百姓民生。隻要有一絲可能,都應該趕緊操辦起來,防患於未然。”


    慶和帝聞言,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寧王看見“大哥搶先發話還得了父皇賞識”的這一幕,忍不住在心裏咬牙切齒,沒想到一向老實的大哥,竟然這般奸詐。


    寧王一著急,也顧不得自己到底是信,還是不信了。他隻知道這“憂國憂民”的好名聲,可不能被晉王一人給包圓了。他緊跟晉王的身後出列,幹巴巴地說:“兒臣以為,大哥所言甚是。臣,附議。”


    憂心忡忡地老尚書令,看見兩位王爺都這樣心係百姓,不由地倍感欣慰。[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小時候,他曾聽老祖父提起過永定年間的雨災。大雨過境,天色放晴後,卻是滿目蒼涼。水麵都是漂浮著的屍首,荒山野嶺中也是遍地餓殍。有幸存活下來的,都是麵黃肌瘦,形如骷髏。


    想到這裏,他也跟在兩位王爺的身後,出列啟奏,“臣以為,雨災禍起,饑荒、洪澇,甚至於疫情,定然接踵而至。修壩、囤糧,以防患於未然。”


    慶和帝眼瞼下垂,看著其餘的佇立著的大臣,“諸位愛卿,又以為如何呢?”


    猶猶豫豫中,餘下的大臣都彎下了膝蓋,拱手回話,“臣等,附議。”


    說實在的,這些人的心裏其實是不大相信會有什麽綿延數年的雨災的。不過是看到皇帝一直都沒有反駁司天監,還有兩位王爺、老尚書令擺明車馬支持的態度。他們抱著“槍打出頭鳥”的念頭,就誰也沒有出言反駁。


    而且,他們心裏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司天監看氣象、選吉日的本領很不錯的,這麽多年都沒有出現過差錯。說不定,這一次就像“盲貓碰到瞎老鼠”一樣呢。如果真的是“雨災”,出言反駁的人不僅是千古罪人,還要遺臭萬年呢。


    思來想去,他們都認為,這個時候附議是最安全、妥當的。


    唯一一個還不是很清楚狀況的,估計就隻有魏國公了。他前一刻鍾還沉浸在憤怒當中,現在所有大臣就跪倒一片,口中直道“附議”。他表示,變化太快,不是很能跟得上。


    看大家都是如此,魏國公隻好隨大流地跪倒在地“附議”,然後再在心裏慢慢地把事情捋明白。


    慶和帝看大殿內的意見已經統一了,也沒有再耽擱時間,直接問諸位大臣有何良策?


    皇帝一發話,大臣們便紛紛獻策。


    “春夏暴雨,可能使河水暴漲,水患泛濫,衝毀沿岸的良田、房屋。到時候,百姓定然流離失所。臣以為,築壩修堤、囤糧賑災,都是要務。”


    從前曾經提過,鄭國境內水路發達,從北到南,至西往東。除了沙漠荒地以外,就沒有水路不通之處。若是出現大範圍的洪水泛濫,那麽鄭國就可能成為一片汪洋,更名為“澤國”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因此,慶和帝聞言後,神色就凝重起來了。諸位大臣的心中也如同裝滿了石頭一樣,沉甸甸的。慢慢地,眾人的眼光就都投放到了工部的盧左侍郎身上,看他能有什麽良策。


    說起盧左侍郎,就不得不提臨沂盧家了。


    話說,臨沂盧家和琅琊王家一樣,都是曾經的一等世家、望姓門第。與王家以出任將相為顯貴不同,臨沂盧家,世人又稱之為堤壩盧家、水道盧家。因此,王家需要汲汲營營,甚至用送嫡長女進宮的手段,來保持地位。而盧家就顯得幸運得多了,隻要盧家的傳承不絕,盧家人定能受到朝廷的禮遇和重用。


    如今,工部左侍郎這一官職,就是專門為盧家人而設的,又是一個通過世襲傳承的官職。憑借著那樣一身築壩修堤的本領,盧家已經在這一片大陸上屹立了近二千年。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描述盧家的地位,那麽就是,隻要是鄭國這一片土地上的江流河道,都可以找到盧家人的身影。比如,在開國之初,盧家人曾主持了京都大運河的挖掘。


    比起王家政治投資所麵臨的風險,盧家更像是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隻不過因為遭遇戰亂,盧家差點兒就被當時的亂軍滅門了。經過二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可能是因為盧家人酷愛研究堤壩,而忽視美色的緣故。如今的盧家,基本上是代代單傳,盧左侍郎膝下有一子一女,已經算是超額完全了開枝散葉的任務了。


    盧左侍郎沒有墜了家族先人的名聲,也沒有辜負皇帝和群臣對他的期望。他在聽聞可能出現春夏雨災以後,就已經在腦中分析著鄭國內所有的江水河道。


    隻見他不過是剛剛而立的年紀,舉手投足間帶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的風姿、儀態。可能要經常在外指揮河壩修築,他的皮膚有些黝黑,但仍能辨認出那清俊的五官。


    他在眾人的目光中出列啟奏,闡述地有理有據,“靈河以北,主要的交通河道有三,西秋河、京都大運河、清河。


    後兩者河道平坦、沿途通暢。去年的時候,堤壩也已經完成新的加固。想來,近年是沒有什麽大患的。


    唯獨西秋河,多彎多曲,河穀忽寬忽窄,河道走勢便極易引發洪澇,且其春、夏汛期異常迅猛。如果春夏雨災,恐西秋河流域,必生水患。臣以為,趁秋冬之際,加固、加高堤壩,防西秋水患,於未然。”


    一眾大臣聞言,心中的大石更重,不知道是因為雨災將近,很是什麽別的原因。


    慶和帝把這段話在心裏過了兩遍,就直接大手一揮,把這築壩修堤之事給敲定了下來。他看著盧左侍郎,說:“築壩修堤一事,便交給盧愛卿了,”又看了看兩邊的站隊,循例問了句,“諸位卿家,可有異議?”


    其餘大臣紛紛搖頭,拱手行禮,口中直道:“陛下英明。”


    寧王聽見這番話以後,不禁靈機一動。他恰好在工部曆練,若是能夠參與這個築壩修堤……到時候雨災一來,那他就可以蹭上這筆不世功勳了。這麽想著想著,他突然發現,要是真的有雨災也是很不錯的呢。


    可是,他要怎麽做才能跟著去修壩呢?


    這時,盧左侍郎又說:“陛下,西秋河流域綿長,地形複雜。這麽短時間之內,加固、加高所有要害之處的堤壩,唯獨臣一人,怕是不能兼顧。”


    慶和帝想了想,也是這個道理。那西秋河流域綿長、曲折蜿蜒,每年吞了國庫這麽多的銀子,還是年年小災不斷。想到這裏,他就有些頭疼了,眉頭也跟著微微皺起。


    寧王聽見了盧大人的這番話,簡直要大喜過望。就好比他剛剛開始打瞌睡,就有人遞來了一個枕頭。他看看父皇,眉頭緊皺的樣子,似乎也在此事頭疼。他便馬上調整好表情,掀起衣擺便跪在大殿中央一禮,神情嚴肅地說:“兒臣願為父皇分憂,跟隨盧大人前往西秋河流域,協助築壩修堤。”


    王尚書掃了一眼寧王,心裏既是吃驚又是無奈,敢情他以為這一趟是好差事呢。他在心裏歎一口,然後又安慰自己說:有盧賢侄在一旁指揮,隻要他聽話行事,應該不會捅出什麽簍子吧。


    一看那些大臣們作袖手旁觀狀,慶和帝立刻就明白這些老狐狸在想些什麽,不就是害怕出現雨災決堤後,會因此惹麻煩上身嗎?他雖然心裏憤憤,但也知道雨災緊要,還不到發作他們的好時候。


    慶和帝把目光從那起子大臣的身上移開,第一次正視這個兒子。他想,寧王到底是真心想要“為民請命”,還是偷偷在心裏打什麽餿主意呢。


    寧王在父皇的眼神下,如坐針氈的感覺油然而生。他有些不安,父皇是不是看穿了他的想法,他會一口否決嗎?感覺仿佛過了一季之久,那芒刺在背的感覺終於消失了,他不禁悄悄地舒一口氣。在這個微涼的季節,裏衣居然被汗液給打濕了,便下他意識地收攏了一下肩胛骨。


    慶和帝收回了目光,“盧愛卿,以為寧王如何呢?”


    寧王聽見父皇把決定放到盧大人的手,那顆忐忑的心也安定下來了一些。他想,盧大人的長女和王家表弟似乎有口頭婚約,這麽算起來大家也是親戚呢,盧大人應該不會拒絕他吧?


    盧左侍郎看了看寧王,發現他一臉嚴肅的底下還帶著點忐忑。他在腦海中搜尋了一下,寧王在跟著工部官員擬定春耕計劃的時候,下地也是下地挺利索的,看起來應該是一個能辦實事兒的人吧。


    他想,這樣看來,與其要帶一個老狐狸出去,到時候各種阻攔、各種不妥的,還不如帶著寧王這樣的。雖然要拐上幾拐,但好歹也算是親戚一場嘛。心思一轉,他想明白了以後,便欣然同意帶著寧王前去築壩修堤了。


    寧王得償所願後,心裏的躊躇滿誌已經快要溢出來了,臉上也不自覺地帶上些自得。


    晉王看在眼裏,不由地有些羨慕二弟。他想,如果不是外祖父到案子還壓在身上,這種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他也一定會請命的。


    慶和帝見此,便命人擬定詔書,把修堤築壩這事兒給徹底定了下來。他限盧左侍郎五天之內擬定好章程,呈遞給他過目。然後,這兩人就要即刻出發,不能耽擱這段寶貴的時間。


    此時,西邊出現一道晚霞,那是夕陽在世間留下的最後一道絢爛。


    站得時間有些久了,洪濤感覺腿腳有些發麻。他不著痕跡地換了換重心,心裏直歎,這是年紀大了,這要是從前,再站半天都不是個事兒。


    他抬起眼瞼看著這個熱鬧的大殿,大臣們還討論地熱火朝天的。看樣子,這次大朝會還要持續很長時間呢。但是,大殿內的光線隨著夕陽西下,已經變得有些昏暗。


    見此,洪濤便悄悄地領著一些小太監,把大殿的燭火給點燃了。


    平時的這個時辰,太華殿早已經關閉,如今竟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臣以為春夏暴雨連年,春播、秋收必定遭受大創,受災百姓能夠僥幸逃過洪澇,也要麵臨饑荒。囤糧以備賑災之需,刻不容緩。”


    春夏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如果雨水太多了,春播的時候就能直接把地裏的種子給泡爛、淹死了。錯過春天的發芽,等到秋天的時候,哪裏還能有什麽作物可以收成呢?


    大臣們紛紛點頭,誰也沒有再出言反駁。因為大家都想,既然都已經妥協了,又怎麽能做出一副出爾反爾的樣子?又不是以後都不想在朝堂上混了!


    慶和帝也跟著點點頭,認為囤糧也是應該的。因為,無論是災時、災後,開倉放糧、撫恤百姓都是應當的舉措。


    “關於囤糧,諸位愛卿有何妙計呢?”


    有一位頭腦非常敏銳的大臣,立刻就出列啟奏,“如今形勢,囤糧勢在必行。那囤糧到底要囤多少,怎麽囤,總要有個目標。臣以為,戶部必須核查各地糧倉,統計清楚糧草的缺口,才能做到有效率地囤糧。”


    戶部掌管著國庫,自然也包括各地的糧倉。


    就這樣被當眾點名,戶部的大臣也紛紛出列了。他們表示,徹查糧草儲備容易,隻要翻看曆年帳冊就可以統計了。但是,要大規模地囤糧,就要先蓋加新的糧倉。而且,舊糧倉也需要加固修理,以防抵擋不住暴雨而出現漏水、坍塌。


    工部的大臣們一聽,臉色都變得有些難看。想要開腔反駁,但是他們這些“莊稼漢”和“泥瓦匠”,嘴皮子都不怎麽利索。於是,他們就隻能在心裏默默地吐槽:剛剛築壩修堤是他們的活兒,怎麽囤糧也變成了他們的活計了?


    關於要囤多少糧的問題,一眾大臣都表示,如果按照最壞的打算,災情要持續五個春夏,那麽需要囤積糧草的數量將要突破天際。因為災情這個東西,情況隻會越來越壞,需要的糧草隻會逐年以幾何級遞增,五年的數量累計下來,天際這個形容已經是寫實了,一點兒都不沒有誇大。


    有位經濟頭腦特別好的大臣,把這份賬算明白以後,頓時眉宇間憂愁便凝聚不散。他從大臣的站隊中出列,“臣以為,囤糧數量太過,已經非人力、田力、國力可以承受了。”


    然後,他就言簡意賅地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這個突破天際的數額,就算是用動用了國庫裏全部的庫銀也是買不到的。不是說缺銀子的問題,而是鄭國一年都產不了這麽多的糧草,怎麽買?!保守估計,鄭國上下,包括皇帝在內不吃不喝光勞動,也大概需要三年才能湊齊。這算的還是風調雨順的情況,如果西秋河鬧一場小災,那就肯定不夠的了。


    聞言,大殿又再一次陷入了沉默當中。


    此時,角落裏響起了一個微弱的聲音,期期艾艾地說,如果真的囤積不到這樣多的糧草,可不可以暫時從軍餉中抽調呢?


    聽見這句話的大臣們,都不約而同地在心裏罵了一句,蠢貨!


    聞言,兵部的王尚書即刻出列,神情肅穆地跪倒在大殿中央。


    “明年若是靈河以北遭災,西北的瓦茲、西部的森革,都是位於靈河以北。而且,西秋河源自西北深處的雪山,從這二者之間穿行,而後才進入我國。因此,這些一直對邊關虎視眈眈的外敵,也極有可能遭災。


    無論是想要趁火打劫,還是絕境之時被逼得鋌而走險,外敵叩邊的可能大大增加。內患之際,更是要慎防外敵。臣以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邊關軍餉,絕對不容有失!”


    武將們都紛紛跟著點頭附和,認為這位兵部尚書所言甚是。


    緊接著,又有一位腦子不太清醒的大臣提出,能否追加賦稅,多收一些糧草呢?


    其餘的大臣一聽,明知道百姓要遭災了,不想著減免賦稅,反倒還要增加,這……豈不是跟在乞丐的碗裏抓飯吃一個道理嗎?


    大朝會開到現在,大臣們都有些饑渴難耐了。


    他們都已經不想再跟著這樣的傻子,浪費口舌。他們僅僅是循著聲音看去,仔細打量一番,把人給認準了。經此一役,這人很快就從朝堂上消失,他們要馬上、立刻、即時跟這人徹底地劃清界線。


    從軍餉抽掉不行,增加賦稅更是不行。這樣看來,囤糧一事似乎走進了僵局。


    又過了一段時間,再次有人出列,是專門管理海貿船隊的大臣。


    有的大臣並不支持對外航海貿易的,隻不過這是從高祖時便開始的生意,不好明目張膽地反對。他們看見這人出列,眉頭便緊緊地皺起,這分明是鄭國自己的事情,與海貿有何幹係呢?


    管理船隊的大臣說:“數年前,臣領著船隊到過一些南方蠻國,那裏的糧食大多都是一年兩熟,甚至是一年三熟。土地雖少,但產糧頗多。臣以為,可以派出船隊跟這些蠻國進行貿易,換取糧草。”


    有些腦筋轉得很快、性子比較開明的大臣,很快就接受了這樣的提議。


    但是,有些性子保守的大臣,認為大海蒼茫、路途遙遠的,還是向商行大戶買糧比較妥當。因為,到時候換如果不回來糧食,反倒可能延誤了大事。


    夜幕早已經降臨了,洪濤也領著那群小太監給燭火添了一遍燈油。


    慶和帝沒有給這些大臣僵持、磨蹭的時間,很快就下了定論。


    囤糧之事,兵分兩路。


    一方麵用朝廷的名義向商行大戶購糧,另一方麵特意加派一支船隊,帶著金銀、綢緞等物,前往那些南方蠻國換取糧食。慶和帝還命人擬旨,命東陵侯調派一隊戰船,沿途護衛糧草,一定要平安地把糧草都運送回來。


    兩件大事基本定下後,慶和帝就大手一揮,表示朝會散場了。


    慶和帝踏出太華殿,感受著迎麵而來的涼風,長長地吐出一口鬱氣。他轉頭看向跟在身後的洪濤,聲音很小,似乎被秋風吹得有點破碎。


    “洪濤,你親自到長泰宮告訴賢妃,朕今晚就不過去了,叮囑她早些歇息,不要再熬夜了……”


    方才的朝會,總算是把事情的大方向定下了。他回到勤政殿以後,還要與一些重臣一起商討,爭取早日敲定其中的細節。


    慶和帝想,今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啊,然而他都已經習慣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太妃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抹茶芝士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抹茶芝士控並收藏穿越之太妃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