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崗上的飛龍》在矩順德府三十三點六公裏的大山裏,有一個三麵環山,一麵臨河的小村莊。


    <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隻因在古代的時候,至於能古到那個朝代已無從考證。


    就在這個小村莊的西南有一個光禿禿,麵積大概有二個足球場大小的石頭崗。


    在一個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後的子夜。


    有一條渾身長著金色磷片的龍,從滾著烏雲的閃電中,首尾交騰地落在了這個光禿禿的山崗上。


    四個龍足把山崗的四個角踩出了四個很深的足坑。


    龍尾落處把石崗的西北處掃出了一條長長的溝,也就是這道溝後來成了樹木茂盛,溪水常流的豐饒之地。


    因為龍足踩成的四個龍坑,形成了四個一年四季泉水不斷的潭坑。


    溝裏的流水就是從這個潭坑裏流出來的,在崗下匯聚一處向北流淌。


    傳說這條溝裏不論種什麽莊稼,都長的異常的壯。


    種麥子收成比溝外種的收成高二倍以上,種玉米每棵結的棒子都是二,三個,而且又粗又大。


    種蔬菜也格外的長勢好,一句話種什麽都是大豐收。


    那個年代,村裏就有一能人,當然這個人就是村裏的甲長。


    他看中了臥龍崗上的四個龍潭和崗下流淌的溪水,就和村裏的地主商量,讓村裏的佃農修了一條水渠。


    這條水渠正好從村中央過,把臥龍崗村分成了村東和村西。


    []這條一年四季流淌的清水渠,澆灌了村北的土地,收獲著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糧食。


    流過村裏的渠水,在澆灌土地的同時,也成了村民們舀米洗菜,漿衣洗裳的地方。


    甲長是這個村最大的官,也就相當現在的村長。


    他在這個水渠修成後,就在官牆上貼了一張告村民書。


    規劃了水渠的上段為飲用水,中段為洗蔬舀米區,未段才可洗衣漿衫。


    民國十一年,冬無一場雪,夏無半滴雨,整個丘陵山區大河見底,小河幹涸河床爆裂。


    三鄉五裏,七溝八寨別說澆灌土地用水,就是生活用水都無處尋覓。


    無水熬粥的百姓,隻有乞求上蒼憐憫。


    各村各莊的保長率眾敲鑼打鼓,焚香禱告。


    跪在龍王廟前的百姓,望空而拜。


    他們頂著烈日的烘烤,抬著龍王爺,龍王奶奶圍著龍王廟轉圈。


    然後在敲鑼打鼓地抬著龍王爺和龍王奶奶,沿著村中的中要街道遊行。


    一路走一路往天空撒拋紙錢,金銀元寶。


    高喊著“老天爺賜福百姓,下場透雨吧!”


    盡管百姓誠心乞求,跪拜塵埃,可也沒有感動龍王爺眨眨眼,打個噴嚏。


    還是臥龍崗的保長危難之機深明大義,解三鄉五裏百姓於危難之中,慷慨解囊,用四個龍潭流出的泉水,幫三鄉五裏,七溝八寨渡過了缺水幹旱之年。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大恩人,集資在臥龍崗村外的龍王廟旁,立了一塊高一丈八,寬一米六的石碑,用以表彰這位在天災麵前,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視危難中的百姓為一家人。


    這個人就是馮玉坤的爺爺,馮德孝的爹。


    公元一九二三年的冬天,老天爺一連下了一個月零三天的暴雪。


    漫天飛舞的鵝毛雪片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村裏的積雪厚度達到了二米多。


    低窪地的房屋都被這厚厚的積雪所淹埋,人們不得不從屋內一點一點的向外掏個洞,也好從雪堆裏鑽出來吸些新鮮空氣。


    馮德孝的院子是臥龍崗村的最高處,也就是古時飛龍臥崗的龍頭地。


    院門口並排長有二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相傳這是龍嘴上的二根龍須所化。


    漫天飛舞的雪片,不分白天夜裏無休無止的從天而降。


    忽然在一個黎明時分,暴雪驟然而止,一道彩虹橫跨在臥龍崗村後的山梁山。


    也就在這個時候,從馮德孝的院落裏,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


    姚氏誕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嬰,村裏人都說是這個男嬰給村民帶來了福運,讓飛舞了一個月零三天的大雪停了下來。


    這個嬰兒就是本部小說的主人公一馮玉坤。


    飛舞了一個月零三天的暴雪是停了,可村裏的積雪還阻礙了村民的出行,就甭說參加生產勞動了。


    那個年代村裏的土地有一半是地主的,剩下一半才是臥龍崗村民的,每家每戶最多不過畝把地。


    如果這畝把地不夠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你可以租種地主家的土地,但收成的二分之一做為租金是要上檄的。


    這就導致了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生活狀態。


    窮人租種地主的土地,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收獲的糧食的一半還得上檄地主。


    臥龍崗四周的村莊都是望天收的土地,老天爺的淚水流的多,噴嚏打的勤,土地就不缺墒,自然收成就好。


    如果老天爺貪睡忘了打噴嚏,土地沒了雨水的滋潤,收成就沒了,或是減少產量。


    這樣以來窮人的日子就越發不好過了,青黃不接地的時候,挖草根,啃樹皮的光景都曾有過。


    唯獨臥龍崗村不缺水,因為有那四個春夏秋冬噴湧的足潭,澆灌著臥龍崗村的土地。


    馮德孝和妻子姚氏自從有了兒子馮玉坤後,雖然家道清貧,但還是把這個出生時有異樣天氣的兒子當成掌上珠。


    姚氏的奶水少,根本就夠小兒子吸吮。


    每到這個時候小家夥就扯著嗓子哭,那哭聲宏亮的整個村子都能聽得到。


    有好心的孕婦聽到嬰兒的啼哭,就知道小家夥沒有吃飽,放下自己的孩子,來到馮德孝的家中,從姚氏手中接過孩子,撩起自己的衣襟讓馮玉坤吃些奶水。


    就在馮玉坤訝訝學語,一扭一扭學走路的時候,姚氏又給他添了一個小妹妹,取名叫馮珍妮。


    小丫頭長得那個叫漂亮,明亮的大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星閃著光芒。


    小巧玲瓏的嘴唇旁,一笑兩個小酒窩甚是討人喜歡。


    馮德孝和姚氏,雖然生活過得很是艱苦,但有兩個孩子環繞漆下,也苦中有甜,愁中有樂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宇宙中的第二個地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憤怒的小小蝸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憤怒的小小蝸牛並收藏宇宙中的第二個地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