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一二百號人,足以將開封府需要耕的地都耕一遍了,當然,前提是人家願意。
自然,是有人不大願意的。
然而這個時候,開封府的人說了,來這裏實習,當然是各方麵都要實習到,這邊所有官員,上至府尊下至小吏,中間還有皇親國戚,該幹活全都幹活,你們什麽功名也沒有,又怎能破例呢?
大家一想,好像也有點道理,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有點不開心呢。
此時,選出來的齋長們就起到作用了,紛紛約束各自齋中學子,說還沒有做就喊退縮,這不是我們讀書人的風格。就算有再大不滿,大不了你回去之後退學吧。
這時,也沒誰好意思眾目睽睽之下退出了,否則此情此景,很可能被鄙視。
尤其是鄭凇那個齋,他們看到小齋長都扛起了鋤頭,怎麽好意思退縮。不僅不好意思退縮,好些年紀大的學子,還過去要幫鄭凇幹活。
看到這麽一副同學友愛的畫麵,教授們都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雲雁回的微笑也稍微變了一點味道,“大家幹活辛苦了,也可以在旁邊喝點飲品,休息一下。嗯,說起來我約的人也應該到了,我去門口迎一下。”
說著,雲雁回匆匆離開了。
大部分學子,都沒怎麽注意雲雁回的行動,唯有鄭凇心中隱隱覺得有點不對。
“他去接誰?”
鄭凇齋裏的學子瞟了一眼,“雲先生忙得很,誰知道是印課本的事,還是采購的事?”
雲雁回在教務處掛了個處長的名頭,這並非正式的學官,便和大相國寺裏自己成立的節會辦差不多。教務處的人什麽雜事都管,大多卻不必上課。
但是,眾學子出於尊敬,也會喊教務處的人一聲先生。尤其是雲雁回,自從他們知道雲雁回不是廚子,而是管過食堂,而且還主編《開封府報》後,更覺得喊一聲先生也不冤了。
自然,說起雲雁回要去忙了,大家想的還是什麽後勤上的問題。
鄭凇卻搖了搖頭,覺得這個時候約的人,定然和他們的實踐有關係。但是大家都不以為然,鄭凇也不好說什麽,隻是繼續幹活了。
這剛剛開始,在開封府官員的教導下,大家進行了耕種,最初還是很有勁頭的。正幹得熱火朝天,有人看到雲雁回同一名青年儒生慢慢走過來。
那儒生雖然穿著沒有品級的衣服,但是他的打扮很有特色。
——袖口有係帶,隨時可以把袖子紮緊方便寫字;肩上掛著一個大布袋,鼓鼓囊囊,隱約露出紙筆一角;胸口,還掛著一個工作牌。
大口袋,小牌牌。這個,是非常典型的《東京日報》記者的打扮啊,他們為了采訪方便,逐漸人人都習慣了背個口袋,裏麵裝著文房用具,而且還經過改良,方便攜帶使用。
這直接導致如今東京坊間,很多百姓管他們叫“大口袋”。
看到一個大口袋和雲雁回一起走過來,有些機靈的,已經猜到會發生什麽事了。
比如鄭凇,他就嘴角一抽。
雖說和表叔相處不多,然而他的日常生活中,真是常常聽到阿翁、堂哥描述他是如何不留痕跡坑人,還要叫被坑的人反過來感謝他。現在看到這一幕,頓時覺得非常熟悉,真是“聞名不如見麵”啊。
雲雁回笑嘻嘻地給大家介紹:“這位是《東京日報》的記者,李禦史,他聽聞咱們府學的學子踐行農事,特來采訪。待會兒咱們選出幾個學生代表,接受一下訪問哈。”
一時之間,現場就熱鬧了起來,很多學子都陷入了興奮的情緒中,尤其家裏並不在城區的學子,對於《東京日報》與記者,他們更多的是久聞其名。
現在不但見到了,還有可能接受采訪,怎能叫大家不激動呢?別說,本來有點累的,現在都覺得又充滿了力量,奮力揮動起鋤頭來。
爹娘,我要上報紙了!
眾人抱著這種心情,現場氣氛自然更加高漲了。
就是鄭凇還有一些熟知套路的學子,在心底嘀咕了一下。什麽聽聞啊,明明是你聯係的吧。
《東京日報》愈發成熟,而城市這麽大,這些記者哪能真的在街上跑來跑去找新聞線索,自然是下麵的衙門和居民主動提供,而記者們還要挑選一下,看看哪些有價值才做。
李澤雲看到氣氛這麽好,也感歎道:“其實我一直挺羨慕開封府的,坐累了就出來種種地,這裏就像一個‘世內桃源’。種豆南衙下,不失為一種樂趣啊。”
對於開封府,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看法。雲雁回認為自己在開源節流,官員們覺得休閑身心,學子們有些畏懼勞累,而李澤雲則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雲雁回當然不會去“糾正”他的想法,他微微一笑,說道:“是啊,學生們也可開心了,在別處怎麽能體驗到老百姓的生活呢。隻有真正感受過,才知道他們想要什麽啊。來,小李,先采訪一下我們書院的學官,我去找幾個學子來。”
“好的。”李澤雲把文具都拿了出來,擺開架勢,開始采訪開封府學的學官。
這些學官都和雲雁回通過氣的,說起今天的實踐課,簡直是口若懸河,摳死了一個道理,從各個角度闡述這樣做對學生有什麽好處,直將這種行為吹成了未來讀書人必不可少的功課,是教書育人的新風向標。
李澤雲飛速記錄,不時還點頭讚同。
那一邊,雲雁回則去找學生。這種時間,當然是挑選齋長們啦,這就是現成的優秀學生代表。而這種行為,也無形中讓齋長這個身份又抬高了。後來每一屆的開封府學各齋齋長競選,都更加激烈了。
雲雁回找了幾個齋長,經義齋的也有,治事齋的也有,去接受李澤雲的采訪。
這些人雲雁回也是想過的,他們平時都屬於比較擁戴府學和教授的,方才幫著“平亂”,幹活也很勤懇,雖然沒有通氣,但是可以想象他們接受采訪時會說出什麽話來。
果然,這幾個齋長不但一麵倒地支持實踐課,還非常自覺地代表了所有學子,一口一個我們大家都非常高興有這次機會,我們大家都覺得有了更多感受,學到了新的東西,對於未來,無論從政還是為人,都有很大的幫助雲雲……
到了兩日後,稿子出來了,登上了《東京日報》三版頭條,立刻被學生們爭相傳閱。
他們看到了,這東京中幾乎所有人也看到了。放假的時候,學生們外出或是回家,都會被問起這件事來,並且誇讚他們。
和其他學院的學子交流時,收獲的也是羨慕的目光——人家想種還種不到呢,這是開封府的地啊。
到此時,某些人哪裏還好意思提起自己當初表達過不滿,那些有一瞬間想轉學的學生更是打消了念頭——告訴家裏人自己根本不是報紙上說的那樣,既吃不了苦日後也不想做一個了解民生的官員,所以想要轉學?
別開玩笑了!官家每年還意思一下,種一下地呢!
更多的,則是漸漸自己也改變了想法:咦,這樣一看,好像這種做法還真的不錯啊。嗯,當時隻是我沒想清楚,才會覺得不滿,現在看來,這的確是為了我們好的哇。
種地太棒了,我愛種地!
……
漸漸天氣冷了,快到雙宜和沈括成親的時候,因為沈括工作在東京,而且官家賜了幢新房,所以喜事還是放在東京辦,他家裏人提前趕到了東京來。
沈括家人斯文有禮,非常有教養,都是好相處的人,對新娘子沒有什麽不滿的。
相反,他們覺得雙宜年歲比起一般新嫁娘稍大,可是身體好啊,不像沈括,從小調養身體,而且還是官家賜婚,麵子裏子都有了,哪會不滿。
雖說一應事宜有鄭家協助,但是雲雁回還是有親自去檢查采辦之類的事宜,並不把所有事情都甩手,還有婚宴席麵也接過手來。
鄭家自己有繡坊、鋪子,雲雁回檢查時看到了,想起來也是時候給學生們做冬季校服了。
開封府學的春天校服很簡單,就是統一的圓領大袖的長袍。冬天,其他學校都是不準備衣裳的,學生自己加衣服。
雲雁回就喜歡看人穿得一樣,也是他非要人家學生操練時必須排列得特別整齊。這春夏校服是另外一個學官從一個常做校服的地方弄來的,做完後雲雁回才覺得有點不滿意。
沒有logo!簡單粗暴的那種logo啊!
所以,這一次雲雁回跑去和包拯提議,在鄭家的鋪子裏做一批冬衣。學生們日常花銷有學田收益用,他們還幫種了地,這麽些福利還是不能吝嗇的,在鄭家的鋪子還能有折打。
包拯一想也是,冬衣能穿挺久呢,大筆一揮,批了經費。
雲雁回便叫鄭家的鋪子按照他畫的款式,做了一批大衣,最大的要求就是保暖,背後還要繡上“開封府學”四個大字。為了耐髒,自然用的也是深色的料子。
待做好之後,往府學一送,學生們拿著校服,都露出了奇怪的神情。
這校服……保暖是保暖,然而也太……醜了,穿上以後整個人就像一頭熊一樣,背後竟然還有字,顯得很奇怪,讓臭美的年青學子怎麽樂意穿上哦。
因為也沒有強製要求穿著,一開始,大家都放在衣櫃裏不願意穿,但是天氣越來越冷後就有人發現,一件校服就十分保暖,當被子蓋都夠了,又耐髒又耐磨,罩在外麵穿,醜是醜了點,但是實用啊。
眾學生想著,反正是在學校裏麵,醜也是自己人看了吧。
於是漸漸的,不用人說滿學校都穿了冬季校服。
再之後,開始有人英勇地穿出去,沒想到,竟然被汴京市民圍觀了。而且大家不是嫌棄的眼神,而是非常羨慕、欣賞。
眾人簡直莫名其妙……
不過就是這樣,導致大家好像又增添了集體榮譽感,無論大家羨慕衣服到底是因為厚還是那是府學的校服,反正每次投西大街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成群結隊,像一群大熊過街時,都會引發豔羨的圍觀……
自然,是有人不大願意的。
然而這個時候,開封府的人說了,來這裏實習,當然是各方麵都要實習到,這邊所有官員,上至府尊下至小吏,中間還有皇親國戚,該幹活全都幹活,你們什麽功名也沒有,又怎能破例呢?
大家一想,好像也有點道理,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有點不開心呢。
此時,選出來的齋長們就起到作用了,紛紛約束各自齋中學子,說還沒有做就喊退縮,這不是我們讀書人的風格。就算有再大不滿,大不了你回去之後退學吧。
這時,也沒誰好意思眾目睽睽之下退出了,否則此情此景,很可能被鄙視。
尤其是鄭凇那個齋,他們看到小齋長都扛起了鋤頭,怎麽好意思退縮。不僅不好意思退縮,好些年紀大的學子,還過去要幫鄭凇幹活。
看到這麽一副同學友愛的畫麵,教授們都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雲雁回的微笑也稍微變了一點味道,“大家幹活辛苦了,也可以在旁邊喝點飲品,休息一下。嗯,說起來我約的人也應該到了,我去門口迎一下。”
說著,雲雁回匆匆離開了。
大部分學子,都沒怎麽注意雲雁回的行動,唯有鄭凇心中隱隱覺得有點不對。
“他去接誰?”
鄭凇齋裏的學子瞟了一眼,“雲先生忙得很,誰知道是印課本的事,還是采購的事?”
雲雁回在教務處掛了個處長的名頭,這並非正式的學官,便和大相國寺裏自己成立的節會辦差不多。教務處的人什麽雜事都管,大多卻不必上課。
但是,眾學子出於尊敬,也會喊教務處的人一聲先生。尤其是雲雁回,自從他們知道雲雁回不是廚子,而是管過食堂,而且還主編《開封府報》後,更覺得喊一聲先生也不冤了。
自然,說起雲雁回要去忙了,大家想的還是什麽後勤上的問題。
鄭凇卻搖了搖頭,覺得這個時候約的人,定然和他們的實踐有關係。但是大家都不以為然,鄭凇也不好說什麽,隻是繼續幹活了。
這剛剛開始,在開封府官員的教導下,大家進行了耕種,最初還是很有勁頭的。正幹得熱火朝天,有人看到雲雁回同一名青年儒生慢慢走過來。
那儒生雖然穿著沒有品級的衣服,但是他的打扮很有特色。
——袖口有係帶,隨時可以把袖子紮緊方便寫字;肩上掛著一個大布袋,鼓鼓囊囊,隱約露出紙筆一角;胸口,還掛著一個工作牌。
大口袋,小牌牌。這個,是非常典型的《東京日報》記者的打扮啊,他們為了采訪方便,逐漸人人都習慣了背個口袋,裏麵裝著文房用具,而且還經過改良,方便攜帶使用。
這直接導致如今東京坊間,很多百姓管他們叫“大口袋”。
看到一個大口袋和雲雁回一起走過來,有些機靈的,已經猜到會發生什麽事了。
比如鄭凇,他就嘴角一抽。
雖說和表叔相處不多,然而他的日常生活中,真是常常聽到阿翁、堂哥描述他是如何不留痕跡坑人,還要叫被坑的人反過來感謝他。現在看到這一幕,頓時覺得非常熟悉,真是“聞名不如見麵”啊。
雲雁回笑嘻嘻地給大家介紹:“這位是《東京日報》的記者,李禦史,他聽聞咱們府學的學子踐行農事,特來采訪。待會兒咱們選出幾個學生代表,接受一下訪問哈。”
一時之間,現場就熱鬧了起來,很多學子都陷入了興奮的情緒中,尤其家裏並不在城區的學子,對於《東京日報》與記者,他們更多的是久聞其名。
現在不但見到了,還有可能接受采訪,怎能叫大家不激動呢?別說,本來有點累的,現在都覺得又充滿了力量,奮力揮動起鋤頭來。
爹娘,我要上報紙了!
眾人抱著這種心情,現場氣氛自然更加高漲了。
就是鄭凇還有一些熟知套路的學子,在心底嘀咕了一下。什麽聽聞啊,明明是你聯係的吧。
《東京日報》愈發成熟,而城市這麽大,這些記者哪能真的在街上跑來跑去找新聞線索,自然是下麵的衙門和居民主動提供,而記者們還要挑選一下,看看哪些有價值才做。
李澤雲看到氣氛這麽好,也感歎道:“其實我一直挺羨慕開封府的,坐累了就出來種種地,這裏就像一個‘世內桃源’。種豆南衙下,不失為一種樂趣啊。”
對於開封府,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看法。雲雁回認為自己在開源節流,官員們覺得休閑身心,學子們有些畏懼勞累,而李澤雲則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雲雁回當然不會去“糾正”他的想法,他微微一笑,說道:“是啊,學生們也可開心了,在別處怎麽能體驗到老百姓的生活呢。隻有真正感受過,才知道他們想要什麽啊。來,小李,先采訪一下我們書院的學官,我去找幾個學子來。”
“好的。”李澤雲把文具都拿了出來,擺開架勢,開始采訪開封府學的學官。
這些學官都和雲雁回通過氣的,說起今天的實踐課,簡直是口若懸河,摳死了一個道理,從各個角度闡述這樣做對學生有什麽好處,直將這種行為吹成了未來讀書人必不可少的功課,是教書育人的新風向標。
李澤雲飛速記錄,不時還點頭讚同。
那一邊,雲雁回則去找學生。這種時間,當然是挑選齋長們啦,這就是現成的優秀學生代表。而這種行為,也無形中讓齋長這個身份又抬高了。後來每一屆的開封府學各齋齋長競選,都更加激烈了。
雲雁回找了幾個齋長,經義齋的也有,治事齋的也有,去接受李澤雲的采訪。
這些人雲雁回也是想過的,他們平時都屬於比較擁戴府學和教授的,方才幫著“平亂”,幹活也很勤懇,雖然沒有通氣,但是可以想象他們接受采訪時會說出什麽話來。
果然,這幾個齋長不但一麵倒地支持實踐課,還非常自覺地代表了所有學子,一口一個我們大家都非常高興有這次機會,我們大家都覺得有了更多感受,學到了新的東西,對於未來,無論從政還是為人,都有很大的幫助雲雲……
到了兩日後,稿子出來了,登上了《東京日報》三版頭條,立刻被學生們爭相傳閱。
他們看到了,這東京中幾乎所有人也看到了。放假的時候,學生們外出或是回家,都會被問起這件事來,並且誇讚他們。
和其他學院的學子交流時,收獲的也是羨慕的目光——人家想種還種不到呢,這是開封府的地啊。
到此時,某些人哪裏還好意思提起自己當初表達過不滿,那些有一瞬間想轉學的學生更是打消了念頭——告訴家裏人自己根本不是報紙上說的那樣,既吃不了苦日後也不想做一個了解民生的官員,所以想要轉學?
別開玩笑了!官家每年還意思一下,種一下地呢!
更多的,則是漸漸自己也改變了想法:咦,這樣一看,好像這種做法還真的不錯啊。嗯,當時隻是我沒想清楚,才會覺得不滿,現在看來,這的確是為了我們好的哇。
種地太棒了,我愛種地!
……
漸漸天氣冷了,快到雙宜和沈括成親的時候,因為沈括工作在東京,而且官家賜了幢新房,所以喜事還是放在東京辦,他家裏人提前趕到了東京來。
沈括家人斯文有禮,非常有教養,都是好相處的人,對新娘子沒有什麽不滿的。
相反,他們覺得雙宜年歲比起一般新嫁娘稍大,可是身體好啊,不像沈括,從小調養身體,而且還是官家賜婚,麵子裏子都有了,哪會不滿。
雖說一應事宜有鄭家協助,但是雲雁回還是有親自去檢查采辦之類的事宜,並不把所有事情都甩手,還有婚宴席麵也接過手來。
鄭家自己有繡坊、鋪子,雲雁回檢查時看到了,想起來也是時候給學生們做冬季校服了。
開封府學的春天校服很簡單,就是統一的圓領大袖的長袍。冬天,其他學校都是不準備衣裳的,學生自己加衣服。
雲雁回就喜歡看人穿得一樣,也是他非要人家學生操練時必須排列得特別整齊。這春夏校服是另外一個學官從一個常做校服的地方弄來的,做完後雲雁回才覺得有點不滿意。
沒有logo!簡單粗暴的那種logo啊!
所以,這一次雲雁回跑去和包拯提議,在鄭家的鋪子裏做一批冬衣。學生們日常花銷有學田收益用,他們還幫種了地,這麽些福利還是不能吝嗇的,在鄭家的鋪子還能有折打。
包拯一想也是,冬衣能穿挺久呢,大筆一揮,批了經費。
雲雁回便叫鄭家的鋪子按照他畫的款式,做了一批大衣,最大的要求就是保暖,背後還要繡上“開封府學”四個大字。為了耐髒,自然用的也是深色的料子。
待做好之後,往府學一送,學生們拿著校服,都露出了奇怪的神情。
這校服……保暖是保暖,然而也太……醜了,穿上以後整個人就像一頭熊一樣,背後竟然還有字,顯得很奇怪,讓臭美的年青學子怎麽樂意穿上哦。
因為也沒有強製要求穿著,一開始,大家都放在衣櫃裏不願意穿,但是天氣越來越冷後就有人發現,一件校服就十分保暖,當被子蓋都夠了,又耐髒又耐磨,罩在外麵穿,醜是醜了點,但是實用啊。
眾學生想著,反正是在學校裏麵,醜也是自己人看了吧。
於是漸漸的,不用人說滿學校都穿了冬季校服。
再之後,開始有人英勇地穿出去,沒想到,竟然被汴京市民圍觀了。而且大家不是嫌棄的眼神,而是非常羨慕、欣賞。
眾人簡直莫名其妙……
不過就是這樣,導致大家好像又增添了集體榮譽感,無論大家羨慕衣服到底是因為厚還是那是府學的校服,反正每次投西大街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成群結隊,像一群大熊過街時,都會引發豔羨的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