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節救援新羅
百濟和高句麗於十載內必亡國,朝鮮半島一統,倭國千年之內必不敢犯我華夏。——李淳風
中華在東漢滅亡後,分三國,三國持續時間隻不過幾十年,而朝鮮的三國時間就很長了。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的三國時間長達七百多年。
朝鮮三國的地理位置是在朝鮮半島北麵(今朝鮮位置)的高句麗、處在朝鮮半島西南麵(今韓國靠近中國位置)的百濟以及處在朝鮮半島東南麵(今韓國靠近日本位置)的新羅。
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地域遼闊,實力最為雄厚。新羅和百濟各自半斤八兩,地盤合在一起還沒有高句麗的一半大。
高句麗自持實力可以,在中華三國時期就攻打過魏國曹操的遼東西部。隋文帝時,高句麗又進攻隋朝遼西。隋煬帝曾經三次親征高句麗卻失敗了。
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一次,派兵征伐高句麗兩次。
而作為朝鮮半島上小兄弟的新羅,實力不行,經常受到高句麗和百濟的侵略和打擊。所以,新羅承認大唐天子天可汗的地位,一有不對勁,就馬上向大唐求援。
公元660年,高句麗和百濟再次聯軍入侵新羅,新羅兩個省被高百聯軍攻占,國都被圍,新羅王金春秋化妝為普通百姓,逃跑出來,前來大唐求援。
大唐國都長安城中,金鑾殿上,皇帝李治已經接到了奏報:新羅王金春秋在殿外求見。
李治道:“諸位愛卿,對於此次高句麗和百濟聯軍入侵新羅一事,各位有何高見?”
司空李勣道:“老臣以為若讓高百聯軍滅新羅,則高句麗和百濟必然實力增強,對我大唐而言,則是養虎為患。”
侍中於誌寧道:“陛下,新羅王奉我國為宗主國,其為臣屬國,臣下被番邦入侵,我國不得不救啊。”
諫議大夫褚遂良道:“陛下,太宗皇帝曾經多次征伐過高句麗,而陛下登基後,還未對高句麗動過刀兵,若派遣一能言善辯之士前往新羅,說退高百退兵,則為大功一件。”
見發生了分歧,李治問兵部尚書張孝傑道:“張愛卿,你的意見是什麽?”
“陛下,是戰是勸,全憑陛下定奪,老臣自當遵旨。”老張這個滑頭,根本就是牆頭草。
李勣道:“老臣以為可以宣新羅王和新羅丞相上殿,實際聽聽他們的情況。”
“好吧,宣這二人上殿。”
金春秋是第二十九代新羅王,剛剛三十一歲,就繼承了王位。他就是一個瘦削的年輕人,有著陰鷙的目光和蒼白的臉色。
小金一上殿,就大哭不止,眼淚和鼻涕一大把,一邊叩頭,一邊用唐語大叫道:“天可汗救我新羅百姓啊!”
李治道:“金愛卿暫且止住哭泣,有什麽朕會為你主持公道的。”
金春秋停止了哭泣,道:“聖皇陛下,新羅若滅,則百濟會把新羅麵朝倭國一麵將會被租借給倭國,作為倭國登陸半島,出兵中原的跳板啊。”
金春秋的宰相,也是小金的叔父金舍普道:“是啊,天可汗陛下,現在倭國通過大化革新後,國力日漸強盛,已經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大唐君臣還是頭一次聽聞此言,心中咯噔一下。想不到海外一個小倭國居然有此野心。
太史令李淳風出班道:“陛下,微臣近日夜觀天象,並數次推演,若我大唐出兵與高句麗、百濟和倭國一戰,則我大唐必勝,百濟和高句麗於十載內必亡國,半島一統,倭國千年之內必不敢犯我華夏,若我大唐遲遲不肯出兵,則五胡亂華的慘劇難免會再次重演。所以,我大唐必須出兵與高句麗、百濟和倭國一戰!”
李淳風算起來還是李治的遠房親戚,大唐幾次重要事情的推算都被李淳風言中。
見李半仙明確表態了,禮部尚書許敬宗出班道:“臣附太史令議。”
戶部尚書孔誌約道:“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一名名唐朝的重臣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道:“好吧,金愛卿退下吧,我大唐君臣要商量一下由誰統兵救援貴國,由哪裏出征等具體事宜。大唐會盡快出兵救援貴國的,明日就給你們一個具體的答複。”
“天可汗,萬歲,萬歲,萬萬歲。”
“太好了,我新羅有救了。”金春秋像一個孩童似的拍掌跳了起來。
李治微微頷首,臉上似乎已經帶著戰勝的微笑。
三月十日,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國。又以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兵協同唐朝大軍作戰。
劉仁軌因為上一次遠征西突厥表現卓越,也被蘇定方征發。仁軌率領五千劉家軍跟隨蘇大將軍出兵。
唐軍從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部海邊)乘船橫渡黃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江屯兵據守,蘇定方從東岸出兵,依山擺開陣勢,與百濟軍交戰,唐朝海軍揚帆前行,覆蓋了整個海洋,相繼到達。百濟軍戰敗,死了幾千人,餘眾奔逃潰散。唐軍大部隊乘潮而上,兵力更盛。戰船首尾相連而前,駛入江中,飛槳擊水,擂鼓呐喊,蘇定方率步、騎兵夾江並進,直逼真都城。
距城約二十裏,百濟舉傾國之兵來戰,蘇定方迎擊,一場大戰,打敗了百濟軍,斬殺一萬餘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扶餘隆向北境逃去,蘇定方進軍包圍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義慈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百濟王,率眾堅守。義慈的孫子扶餘文思說:“國王和太子雖然都出了城,但依然活著;叔父統領兵馬,就擅自稱王,如果唐軍撤退,我父子性命就無法保全了。”
於是文思率其左右從城上緣索而下,很多人追隨他,泰無法阻止。蘇定方趁勢命士卒登上城樓,樹起唐朝旗幟。城中人心惶恐,扶餘泰處境窘迫,於是打開城門伏地投降請求保全性命。其大將禰植又帶著義慈來降,太子隆與眾城主皆前來奉表歸誠。
百濟平定後,其國被分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並置帶方州”。五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納入唐朝版圖。左驍衛郎將劉仁願受命率領萬名唐軍並聯合新羅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羅軍,共同守衛百濟府城(注:劉仁願後來繼任熊津都督,檢校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留守百濟)。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一日,百濟國第三十一代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洛陽則天門。至此蘇定方前後消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國王,賞賜的珍寶無法統計,唐廷“賜天下大酺三日”,並加授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禦。
大唐攻滅百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罕見的跨海兩棲作戰,規模空前,體現了唐朝初年強大的水軍建設和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高句麗失去盟國,從此陷入孤立境地,而唐朝卻以百濟故土為戰略據點,對高句麗形成南北夾攻之勢,為後來高句麗的最終滅亡打下堅實基礎。
劉仁軌的官職也升為了檢校將軍兼方州刺史,從三品官職,在朝鮮半島上是代表大唐帝國的一方諸侯了。
百濟和高句麗於十載內必亡國,朝鮮半島一統,倭國千年之內必不敢犯我華夏。——李淳風
中華在東漢滅亡後,分三國,三國持續時間隻不過幾十年,而朝鮮的三國時間就很長了。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的三國時間長達七百多年。
朝鮮三國的地理位置是在朝鮮半島北麵(今朝鮮位置)的高句麗、處在朝鮮半島西南麵(今韓國靠近中國位置)的百濟以及處在朝鮮半島東南麵(今韓國靠近日本位置)的新羅。
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地域遼闊,實力最為雄厚。新羅和百濟各自半斤八兩,地盤合在一起還沒有高句麗的一半大。
高句麗自持實力可以,在中華三國時期就攻打過魏國曹操的遼東西部。隋文帝時,高句麗又進攻隋朝遼西。隋煬帝曾經三次親征高句麗卻失敗了。
大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一次,派兵征伐高句麗兩次。
而作為朝鮮半島上小兄弟的新羅,實力不行,經常受到高句麗和百濟的侵略和打擊。所以,新羅承認大唐天子天可汗的地位,一有不對勁,就馬上向大唐求援。
公元660年,高句麗和百濟再次聯軍入侵新羅,新羅兩個省被高百聯軍攻占,國都被圍,新羅王金春秋化妝為普通百姓,逃跑出來,前來大唐求援。
大唐國都長安城中,金鑾殿上,皇帝李治已經接到了奏報:新羅王金春秋在殿外求見。
李治道:“諸位愛卿,對於此次高句麗和百濟聯軍入侵新羅一事,各位有何高見?”
司空李勣道:“老臣以為若讓高百聯軍滅新羅,則高句麗和百濟必然實力增強,對我大唐而言,則是養虎為患。”
侍中於誌寧道:“陛下,新羅王奉我國為宗主國,其為臣屬國,臣下被番邦入侵,我國不得不救啊。”
諫議大夫褚遂良道:“陛下,太宗皇帝曾經多次征伐過高句麗,而陛下登基後,還未對高句麗動過刀兵,若派遣一能言善辯之士前往新羅,說退高百退兵,則為大功一件。”
見發生了分歧,李治問兵部尚書張孝傑道:“張愛卿,你的意見是什麽?”
“陛下,是戰是勸,全憑陛下定奪,老臣自當遵旨。”老張這個滑頭,根本就是牆頭草。
李勣道:“老臣以為可以宣新羅王和新羅丞相上殿,實際聽聽他們的情況。”
“好吧,宣這二人上殿。”
金春秋是第二十九代新羅王,剛剛三十一歲,就繼承了王位。他就是一個瘦削的年輕人,有著陰鷙的目光和蒼白的臉色。
小金一上殿,就大哭不止,眼淚和鼻涕一大把,一邊叩頭,一邊用唐語大叫道:“天可汗救我新羅百姓啊!”
李治道:“金愛卿暫且止住哭泣,有什麽朕會為你主持公道的。”
金春秋停止了哭泣,道:“聖皇陛下,新羅若滅,則百濟會把新羅麵朝倭國一麵將會被租借給倭國,作為倭國登陸半島,出兵中原的跳板啊。”
金春秋的宰相,也是小金的叔父金舍普道:“是啊,天可汗陛下,現在倭國通過大化革新後,國力日漸強盛,已經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了。”
大唐君臣還是頭一次聽聞此言,心中咯噔一下。想不到海外一個小倭國居然有此野心。
太史令李淳風出班道:“陛下,微臣近日夜觀天象,並數次推演,若我大唐出兵與高句麗、百濟和倭國一戰,則我大唐必勝,百濟和高句麗於十載內必亡國,半島一統,倭國千年之內必不敢犯我華夏,若我大唐遲遲不肯出兵,則五胡亂華的慘劇難免會再次重演。所以,我大唐必須出兵與高句麗、百濟和倭國一戰!”
李淳風算起來還是李治的遠房親戚,大唐幾次重要事情的推算都被李淳風言中。
見李半仙明確表態了,禮部尚書許敬宗出班道:“臣附太史令議。”
戶部尚書孔誌約道:“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一名名唐朝的重臣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道:“好吧,金愛卿退下吧,我大唐君臣要商量一下由誰統兵救援貴國,由哪裏出征等具體事宜。大唐會盡快出兵救援貴國的,明日就給你們一個具體的答複。”
“天可汗,萬歲,萬歲,萬萬歲。”
“太好了,我新羅有救了。”金春秋像一個孩童似的拍掌跳了起來。
李治微微頷首,臉上似乎已經帶著戰勝的微笑。
三月十日,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使持節神丘嵎夷馬韓熊津等一十四道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國。又以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兵協同唐朝大軍作戰。
劉仁軌因為上一次遠征西突厥表現卓越,也被蘇定方征發。仁軌率領五千劉家軍跟隨蘇大將軍出兵。
唐軍從城山(今山東省榮成市東部海邊)乘船橫渡黃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百濟軍沿江屯兵據守,蘇定方從東岸出兵,依山擺開陣勢,與百濟軍交戰,唐朝海軍揚帆前行,覆蓋了整個海洋,相繼到達。百濟軍戰敗,死了幾千人,餘眾奔逃潰散。唐軍大部隊乘潮而上,兵力更盛。戰船首尾相連而前,駛入江中,飛槳擊水,擂鼓呐喊,蘇定方率步、騎兵夾江並進,直逼真都城。
距城約二十裏,百濟舉傾國之兵來戰,蘇定方迎擊,一場大戰,打敗了百濟軍,斬殺一萬餘人,唐軍乘勝攻入外城。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扶餘隆向北境逃去,蘇定方進軍包圍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義慈次子扶餘泰自立為百濟王,率眾堅守。義慈的孫子扶餘文思說:“國王和太子雖然都出了城,但依然活著;叔父統領兵馬,就擅自稱王,如果唐軍撤退,我父子性命就無法保全了。”
於是文思率其左右從城上緣索而下,很多人追隨他,泰無法阻止。蘇定方趁勢命士卒登上城樓,樹起唐朝旗幟。城中人心惶恐,扶餘泰處境窘迫,於是打開城門伏地投降請求保全性命。其大將禰植又帶著義慈來降,太子隆與眾城主皆前來奉表歸誠。
百濟平定後,其國被分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並置帶方州”。五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納入唐朝版圖。左驍衛郎將劉仁願受命率領萬名唐軍並聯合新羅王子金仁泰所率的七千新羅軍,共同守衛百濟府城(注:劉仁願後來繼任熊津都督,檢校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留守百濟)。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一日,百濟國第三十一代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洛陽則天門。至此蘇定方前後消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國王,賞賜的珍寶無法統計,唐廷“賜天下大酺三日”,並加授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禦。
大唐攻滅百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罕見的跨海兩棲作戰,規模空前,體現了唐朝初年強大的水軍建設和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高句麗失去盟國,從此陷入孤立境地,而唐朝卻以百濟故土為戰略據點,對高句麗形成南北夾攻之勢,為後來高句麗的最終滅亡打下堅實基礎。
劉仁軌的官職也升為了檢校將軍兼方州刺史,從三品官職,在朝鮮半島上是代表大唐帝國的一方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