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守城作戰,但在自身零傷亡的情況下,毫不費力地全殲敵軍第一波攻勢所有兵力,高達六七百人,這樣的戰績,別說折原平,就連折嗣禮也不禁對李曜刮目相看。
折家兵這些年來作戰,囿於自身實力的關係,殲敵方麵每次也無非幾百人或者了不起破千,但是這樣的戰績已經很不錯了,真刀真槍跟人家打出這樣的戰績,誰敢說折家兵不是一支強兵?要不是人口不夠,折家兵比之沙陀精騎也不遑多讓。
然而,折嗣禮不得不承認,單獨一個折家,打不出李曜這等“神仙仗”。
“嗣禮兄,我等此戰,已然勝了。”折嗣禮正想著心事,卻冷不防聽見李曜說了這麽一句。
他奇道:“定難軍雖然受挫,實力仍強,軍使何以這般肯定,此戰至此便已然勝了?”
李曜微微一笑,指了指遠處,道:“拓跋氏與其餘各家貌合神離,不知不覺間,就打成了添油戰術,嘿,我等諸人,此番功勞簿上免不得要超遷幾轉了。”
“添油戰術?”折嗣禮有些錯愕,下意識朝李曜手指地方向望去,才知道李曜所指何事。
添油戰術實際是一種試探型攻擊的方法。範指使用小股部隊逐次攻擊的方法,就象給油燈添油,一次不夠、再加點還不夠、再加,結果卻是次次不夠,於是很無謂的白白損失了兵力,卻達不到其預定戰術目標。
“添油戰術”嚴格的說,並不是一種戰爭術語,添油戰術被運用的原因並不總是被作為試探性攻擊,有時候也會因為地形,氣候和裝備原因而被指揮官迫不得已使用。譬如著名的溫泉關戰役,波斯軍隊就是因為地形的限製而不得不將部隊逐一投入戰場。
一般情況下,添油戰術不會被指揮官主動采用。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是初期對敵情掌握不足或錯誤判讀戰略態勢,導致在第一波次的戰鬥中投入的兵力不足以達成戰略戰術目的,同時又遭遇到敵猛烈反擊而蒙受巨大損失並且難以撤離戰場。指揮官會因為急於達成戰爭目標而在預備力量沒有充分集結和有效整合之前就投入戰場,導致出現與第一波次進攻相同的結果。
相對於攻擊性作戰來說,在有防禦陣地的防禦戰中,添油戰術倒是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防禦部隊依靠有效的防禦工事在各個地段部分投入兵力對敵部隊進行阻擊和襲擾,以達成遲滯敵進攻速度、消耗敵有生力量和摧毀敵進攻意誌的目的。這一點在斯大林格勒巷戰和上甘嶺坑道戰中都得以體現。
然而就李曜所了解,這個戰術僅限於防禦作戰,攻擊作戰時則要堅決避免。攻擊作戰最好的辦法其實無非就是寥寥十六字:後勤充足、快速機動、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縱觀古今中外的著名戰役,這十六個字都有體現。不過,後勤充足被李曜擺在第一位,可能霸王項羽會表示不同意,因為他破釜沉舟了嘛。其實不然,破釜沉舟之後,隻是表麵項羽把戰鬥時間的截止日期給定下來,在那個日期之前,楚軍還是有充足的後勤的。
李曜稍微將添油戰術做了解釋,折嗣禮帶兵許久,自然聞之恍然,點頭道:“原來是這般意思。李軍使所言甚是有理,這種打法對於進攻而言,的確乃是大忌。”
李曜笑了笑,道:“戰爭的勝負,有時候就是比較作戰雙方誰犯的錯更少。‘諸葛一生唯謹慎’,這謹慎二字,就看帶兵的將領如何理解。王四鎮常出奇兵,以少勝多尋常事耳,然則始終不肯打石堡會戰,何也?非是王四鎮不勇,實乃得不償失,為謹慎計,是以不肯。”
李曜口中所謂“王四鎮”,自然不是有人名叫王四鎮,此語乃指玄宗朝時的王忠嗣將軍,此人比“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更厲害,曾經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在大唐總兵力五十二萬人的時代,他擁兵近二十七萬左右,而且是邊軍百戰勁旅,真真是比安祿山那個“兵雄天下”還要更名副其實。所幸王忠嗣乃是忠臣良帥,否則天下之禍早已發生。
王忠嗣原名訓,華州鄭縣人。其父王海賓,豐安軍使,以驍勇著稱,後與吐蕃作戰犧牲。王忠嗣時年僅九歲,玄宗以其父死於國事,而將他收養宮中,並賜名“忠嗣”。可以說,王忠嗣很有可能自小就把玄宗當作自己的父親,或者大半個父親。
王忠嗣長大後,雄毅寡言,謹嚴持重,而且武略出眾。玄宗與之論兵法,王忠嗣應答如流,玄宗大為稱讚,認為他將來必為良將。其後王忠嗣即從軍邊疆。當時,吐蕃、突厥等經常襲擾唐境,王忠嗣在抵禦外族入侵的戰鬥中,智勇雙全,戰功卓著,因而屢次升遷。開元二十九年(741),任朔方節度使(治所在今寧夏靈武),擔當起防禦突厥的重任。天寶元年至三年(742—744),王忠嗣乘突厥內亂,多次消滅其主力,迫使突厥餘眾於天寶四年(745)降唐。王忠嗣因此被進封為清源縣公,並兼任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天寶五年(746),為加強對吐蕃的防禦,王忠嗣被任為河西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和隴右節度使(治所在今青海省樂都),仍兼朔方、河東兩節度使。至此,他身佩四帥之印,控疆萬裏,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為大唐開國以來所未有。唐代中期的許多名將如李光弼、哥舒翰等都是他的部下,為他所提拔,這些人最後都成為抵抗和反擊安祿山叛軍的重要人物。若非王忠嗣留下的那些能征慣戰之軍、英勇忠節之將,安史之亂時唐廷根本無人可用,無兵可調!
玄宗好戰,許多邊將也就生事邀功。王忠嗣從少年起,就以勇敢自負,但自任將領後,卻以持重安邊為務。他認為:“國家升平之時,將帥當撫慰士卒,勤加訓練而已,不可耗費國家之力以邀取功名。”王忠嗣藏大弓於袋中,以示不用。軍中卻日夜思戰,王忠嗣為照顧士氣,就派探子偵察敵情,發現敵人防備有隙,才出奇兵襲擊,所以師出必勝,士卒樂為其用。
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蓄意反叛,王忠嗣察其陰謀,於天寶六年(747)數次奏稱安祿山必反。但唐玄宗正寵信安祿山,宰相李林甫又妒忌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朝為相,因而他的警告被置之不理。不久,卻允許王忠嗣辭去朔方、河東節度使。
玄宗欲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南),詢問攻取之策,王忠嗣說:“石堡城形勢險固,非死數萬人不能攻克,不如等待有利時機再行攻打。”唐玄宗很是不滿。將軍董延光請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令王忠嗣分兵協助。王忠嗣奉詔,但董延光卻反倒表示不悅。
王忠嗣的部將李光弼勸他說:“你將數萬之眾交給董延光,為了愛護士卒而不立重賞,士卒怎能盡力作戰?如攻石堡城不下,董延光就會歸罪於你。”王忠嗣回答說:“攻克石堡城也不足以製敵,不攻也無害於國,我豈能以數萬士卒之命保全我的職位?我受朝廷罪責,最重是到邊遠地方任一小官,那我也甘心情願。”李光弼非常感動地說:“您能行古人之事,這是我所不及的。”
董延光攻石堡城不下,果然歸罪於王忠嗣,宰相李林甫又使人誣告王忠嗣謀反。玄宗大怒,令三司(刑部,禦史台、大理寺)嚴辦,王忠嗣幾陷極刑。他親自提拔的部將,己就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力陳王忠嗣之冤,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不顧君臣之禮,抓著玄宗的衣袖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打消了對王忠嗣處以極刑之意(無風注:其實我個人估計玄宗很有可能是看見哥舒翰如此不顧一切為王忠嗣求情,意識到邊關將士心在忠嗣,恐殺之引起邊關震動,故而假作從諫之態,此帝王心術也)。
天寶六年(747)十一月,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移為漢東郡(今湖北省隨州)太守。天寶八年(749),王忠嗣得暴病去世,終年45歲。
不知是可笑、可憐還是可悲的是,就在王忠嗣去世的這一年,玄宗強令哥舒翰率兵6萬多人攻石堡城,結果死亡大半,才得攻克,卻僅俘獲吐蕃守軍4百人,果不出王忠嗣所料。
其實說實話,玄宗從讓王忠嗣兼任四鎮節度起,就已經開始糊塗了。王忠嗣的確是忠臣不假,但作為君王,將天下強兵全部交給他,這個頭一開,禍事遲早要來。果不其然,王忠嗣沒有絲毫背主之心,可人家安祿山卻未必,玄宗信任安祿山之時,一如信任王忠嗣一般,可他哪裏知道安祿山焉能與王忠嗣相比!終於鬧了個安史之亂,盛世大唐,至此傾覆。
王忠嗣當年威行天下,無論蕃漢,提起王忠嗣少有不敬者,折嗣禮聽李曜提起王忠嗣,也不禁肅然起敬,整了整麵色,才肅然道:“不錯,王四鎮忠貞不二,天下景仰,其人智勇雙全,料事如神,石堡之戰,前前後後皆不出其所料,實乃世之神將是也。”
李曜笑了笑,朝城外努了努嘴:“城外這些定難軍,自以為謹慎,卻根本不知何為謹慎,何為怯弱,何為不智。前番他們第一波攻勢出兵八百左右,被某一把火燒了個骨灰遍地,這次卻還不知道悔悟,又搞出添油戰術,派兵這麽兩三千,這不是為某等送功勞來了?”
折嗣禮轉頭一看,果然看見城外定難軍見火油燒光,又派出了一波攻勢,緩緩逼近城池。
李曜麵色平靜,心如止水,搖頭道:“若是拓跋兄弟技止於此,某倒是失望得很了。某擺下這麽大的陣勢,卻碰不到足堪一戰的對手,豈是幸事?”
折嗣禮愕然,看著李曜,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隻好幹笑一聲,道:“那……眼下這一波敵軍?軍使如何破之?”
李曜冷然一笑,指著前方城外敵軍道:“嗣禮兄請看,此來之敵軍可是拓跋氏之兵?”
折嗣禮定睛一看,旋即搖頭,道:“此來之兵當在兩千五百人左右,拓跋氏部族軍應為三百左右,至多不會超過五百,其餘皆是黨項七家之兵。”
李曜哂然一笑:“拓跋兄弟這等時候,不以戰勝對手,攻城掠寨為要,反而盤算心機,欲意借刀殺人,用某手中之利器,去斬黨項七氏之手腳,這等卑劣行徑,即便黨項七氏今日怒氣衝天之下沒來得及想明白,可日後哪裏會想不明白的?今後他拓跋氏孤立無援之時,才知今日種下的乃是苦果……嘿,有時候交好一友,比擊敗一敵更難呐。”
折嗣禮誠懇點頭:“軍使高論。”
李曜心道:“這話雖然是我說的,但道理卻是李嘉誠的。李嘉誠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其實這就是最好的合作構架,合作的雙方如果都懂得這個道理,合作便會順利,便會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實現雙贏。如今拓跋氏本身也隻是剛剛崛起,根基還不甚厚,其實最是應該團結黨項民族本部的時候,做出這等故意消耗盟友實力的事來,看似賺了兵力,實則虧了道義,長遠上來看,正是王忠嗣那個不願打石堡時的觀點:‘得不償失’。”
但李曜卻不清楚,拓跋思恭和拓跋思諫其實都是打算團結黨項各部的,隻是他們平時表現出一種態度,即團結是必要的,但預防他們實力膨脹也是必要的。於是他們以下,包括拓跋思謙、拓跋思恩等輩,就以一種“謹慎”的心態,先防備人家會不會實力膨脹,出現取代拓跋氏之勢,再才考慮團結之事。因而,出現如今這等局麵,就不足為奇了。
折嗣禮見李曜這次望著前進的定難軍又不言不語,心中忖道:“李軍使說還有許多手段沒使,這次不知該如何應對了?”不禁問道:“軍使,眼下這一波攻勢……?”
李曜卻並沒有要換應對方式的意思,淡淡道:“拓跋氏盛情難卻,用黨項七部的人頭為某等邀功,隻是某卻對人頭不感興趣……骨灰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傳令:繼續放他們靠近,三個基數火油罐準備,等足以全麵覆蓋之時砸出,神箭手立刻火矢引燃,直接火化超度便是了。”
折家兵這些年來作戰,囿於自身實力的關係,殲敵方麵每次也無非幾百人或者了不起破千,但是這樣的戰績已經很不錯了,真刀真槍跟人家打出這樣的戰績,誰敢說折家兵不是一支強兵?要不是人口不夠,折家兵比之沙陀精騎也不遑多讓。
然而,折嗣禮不得不承認,單獨一個折家,打不出李曜這等“神仙仗”。
“嗣禮兄,我等此戰,已然勝了。”折嗣禮正想著心事,卻冷不防聽見李曜說了這麽一句。
他奇道:“定難軍雖然受挫,實力仍強,軍使何以這般肯定,此戰至此便已然勝了?”
李曜微微一笑,指了指遠處,道:“拓跋氏與其餘各家貌合神離,不知不覺間,就打成了添油戰術,嘿,我等諸人,此番功勞簿上免不得要超遷幾轉了。”
“添油戰術?”折嗣禮有些錯愕,下意識朝李曜手指地方向望去,才知道李曜所指何事。
添油戰術實際是一種試探型攻擊的方法。範指使用小股部隊逐次攻擊的方法,就象給油燈添油,一次不夠、再加點還不夠、再加,結果卻是次次不夠,於是很無謂的白白損失了兵力,卻達不到其預定戰術目標。
“添油戰術”嚴格的說,並不是一種戰爭術語,添油戰術被運用的原因並不總是被作為試探性攻擊,有時候也會因為地形,氣候和裝備原因而被指揮官迫不得已使用。譬如著名的溫泉關戰役,波斯軍隊就是因為地形的限製而不得不將部隊逐一投入戰場。
一般情況下,添油戰術不會被指揮官主動采用。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是初期對敵情掌握不足或錯誤判讀戰略態勢,導致在第一波次的戰鬥中投入的兵力不足以達成戰略戰術目的,同時又遭遇到敵猛烈反擊而蒙受巨大損失並且難以撤離戰場。指揮官會因為急於達成戰爭目標而在預備力量沒有充分集結和有效整合之前就投入戰場,導致出現與第一波次進攻相同的結果。
相對於攻擊性作戰來說,在有防禦陣地的防禦戰中,添油戰術倒是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防禦部隊依靠有效的防禦工事在各個地段部分投入兵力對敵部隊進行阻擊和襲擾,以達成遲滯敵進攻速度、消耗敵有生力量和摧毀敵進攻意誌的目的。這一點在斯大林格勒巷戰和上甘嶺坑道戰中都得以體現。
然而就李曜所了解,這個戰術僅限於防禦作戰,攻擊作戰時則要堅決避免。攻擊作戰最好的辦法其實無非就是寥寥十六字:後勤充足、快速機動、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縱觀古今中外的著名戰役,這十六個字都有體現。不過,後勤充足被李曜擺在第一位,可能霸王項羽會表示不同意,因為他破釜沉舟了嘛。其實不然,破釜沉舟之後,隻是表麵項羽把戰鬥時間的截止日期給定下來,在那個日期之前,楚軍還是有充足的後勤的。
李曜稍微將添油戰術做了解釋,折嗣禮帶兵許久,自然聞之恍然,點頭道:“原來是這般意思。李軍使所言甚是有理,這種打法對於進攻而言,的確乃是大忌。”
李曜笑了笑,道:“戰爭的勝負,有時候就是比較作戰雙方誰犯的錯更少。‘諸葛一生唯謹慎’,這謹慎二字,就看帶兵的將領如何理解。王四鎮常出奇兵,以少勝多尋常事耳,然則始終不肯打石堡會戰,何也?非是王四鎮不勇,實乃得不償失,為謹慎計,是以不肯。”
李曜口中所謂“王四鎮”,自然不是有人名叫王四鎮,此語乃指玄宗朝時的王忠嗣將軍,此人比“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更厲害,曾經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在大唐總兵力五十二萬人的時代,他擁兵近二十七萬左右,而且是邊軍百戰勁旅,真真是比安祿山那個“兵雄天下”還要更名副其實。所幸王忠嗣乃是忠臣良帥,否則天下之禍早已發生。
王忠嗣原名訓,華州鄭縣人。其父王海賓,豐安軍使,以驍勇著稱,後與吐蕃作戰犧牲。王忠嗣時年僅九歲,玄宗以其父死於國事,而將他收養宮中,並賜名“忠嗣”。可以說,王忠嗣很有可能自小就把玄宗當作自己的父親,或者大半個父親。
王忠嗣長大後,雄毅寡言,謹嚴持重,而且武略出眾。玄宗與之論兵法,王忠嗣應答如流,玄宗大為稱讚,認為他將來必為良將。其後王忠嗣即從軍邊疆。當時,吐蕃、突厥等經常襲擾唐境,王忠嗣在抵禦外族入侵的戰鬥中,智勇雙全,戰功卓著,因而屢次升遷。開元二十九年(741),任朔方節度使(治所在今寧夏靈武),擔當起防禦突厥的重任。天寶元年至三年(742—744),王忠嗣乘突厥內亂,多次消滅其主力,迫使突厥餘眾於天寶四年(745)降唐。王忠嗣因此被進封為清源縣公,並兼任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天寶五年(746),為加強對吐蕃的防禦,王忠嗣被任為河西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和隴右節度使(治所在今青海省樂都),仍兼朔方、河東兩節度使。至此,他身佩四帥之印,控疆萬裏,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為大唐開國以來所未有。唐代中期的許多名將如李光弼、哥舒翰等都是他的部下,為他所提拔,這些人最後都成為抵抗和反擊安祿山叛軍的重要人物。若非王忠嗣留下的那些能征慣戰之軍、英勇忠節之將,安史之亂時唐廷根本無人可用,無兵可調!
玄宗好戰,許多邊將也就生事邀功。王忠嗣從少年起,就以勇敢自負,但自任將領後,卻以持重安邊為務。他認為:“國家升平之時,將帥當撫慰士卒,勤加訓練而已,不可耗費國家之力以邀取功名。”王忠嗣藏大弓於袋中,以示不用。軍中卻日夜思戰,王忠嗣為照顧士氣,就派探子偵察敵情,發現敵人防備有隙,才出奇兵襲擊,所以師出必勝,士卒樂為其用。
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蓄意反叛,王忠嗣察其陰謀,於天寶六年(747)數次奏稱安祿山必反。但唐玄宗正寵信安祿山,宰相李林甫又妒忌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朝為相,因而他的警告被置之不理。不久,卻允許王忠嗣辭去朔方、河東節度使。
玄宗欲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南),詢問攻取之策,王忠嗣說:“石堡城形勢險固,非死數萬人不能攻克,不如等待有利時機再行攻打。”唐玄宗很是不滿。將軍董延光請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令王忠嗣分兵協助。王忠嗣奉詔,但董延光卻反倒表示不悅。
王忠嗣的部將李光弼勸他說:“你將數萬之眾交給董延光,為了愛護士卒而不立重賞,士卒怎能盡力作戰?如攻石堡城不下,董延光就會歸罪於你。”王忠嗣回答說:“攻克石堡城也不足以製敵,不攻也無害於國,我豈能以數萬士卒之命保全我的職位?我受朝廷罪責,最重是到邊遠地方任一小官,那我也甘心情願。”李光弼非常感動地說:“您能行古人之事,這是我所不及的。”
董延光攻石堡城不下,果然歸罪於王忠嗣,宰相李林甫又使人誣告王忠嗣謀反。玄宗大怒,令三司(刑部,禦史台、大理寺)嚴辦,王忠嗣幾陷極刑。他親自提拔的部將,己就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力陳王忠嗣之冤,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宮,哥舒翰不顧君臣之禮,抓著玄宗的衣袖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打消了對王忠嗣處以極刑之意(無風注:其實我個人估計玄宗很有可能是看見哥舒翰如此不顧一切為王忠嗣求情,意識到邊關將士心在忠嗣,恐殺之引起邊關震動,故而假作從諫之態,此帝王心術也)。
天寶六年(747)十一月,王忠嗣被貶為漢陽太守,第二年移為漢東郡(今湖北省隨州)太守。天寶八年(749),王忠嗣得暴病去世,終年45歲。
不知是可笑、可憐還是可悲的是,就在王忠嗣去世的這一年,玄宗強令哥舒翰率兵6萬多人攻石堡城,結果死亡大半,才得攻克,卻僅俘獲吐蕃守軍4百人,果不出王忠嗣所料。
其實說實話,玄宗從讓王忠嗣兼任四鎮節度起,就已經開始糊塗了。王忠嗣的確是忠臣不假,但作為君王,將天下強兵全部交給他,這個頭一開,禍事遲早要來。果不其然,王忠嗣沒有絲毫背主之心,可人家安祿山卻未必,玄宗信任安祿山之時,一如信任王忠嗣一般,可他哪裏知道安祿山焉能與王忠嗣相比!終於鬧了個安史之亂,盛世大唐,至此傾覆。
王忠嗣當年威行天下,無論蕃漢,提起王忠嗣少有不敬者,折嗣禮聽李曜提起王忠嗣,也不禁肅然起敬,整了整麵色,才肅然道:“不錯,王四鎮忠貞不二,天下景仰,其人智勇雙全,料事如神,石堡之戰,前前後後皆不出其所料,實乃世之神將是也。”
李曜笑了笑,朝城外努了努嘴:“城外這些定難軍,自以為謹慎,卻根本不知何為謹慎,何為怯弱,何為不智。前番他們第一波攻勢出兵八百左右,被某一把火燒了個骨灰遍地,這次卻還不知道悔悟,又搞出添油戰術,派兵這麽兩三千,這不是為某等送功勞來了?”
折嗣禮轉頭一看,果然看見城外定難軍見火油燒光,又派出了一波攻勢,緩緩逼近城池。
李曜麵色平靜,心如止水,搖頭道:“若是拓跋兄弟技止於此,某倒是失望得很了。某擺下這麽大的陣勢,卻碰不到足堪一戰的對手,豈是幸事?”
折嗣禮愕然,看著李曜,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隻好幹笑一聲,道:“那……眼下這一波敵軍?軍使如何破之?”
李曜冷然一笑,指著前方城外敵軍道:“嗣禮兄請看,此來之敵軍可是拓跋氏之兵?”
折嗣禮定睛一看,旋即搖頭,道:“此來之兵當在兩千五百人左右,拓跋氏部族軍應為三百左右,至多不會超過五百,其餘皆是黨項七家之兵。”
李曜哂然一笑:“拓跋兄弟這等時候,不以戰勝對手,攻城掠寨為要,反而盤算心機,欲意借刀殺人,用某手中之利器,去斬黨項七氏之手腳,這等卑劣行徑,即便黨項七氏今日怒氣衝天之下沒來得及想明白,可日後哪裏會想不明白的?今後他拓跋氏孤立無援之時,才知今日種下的乃是苦果……嘿,有時候交好一友,比擊敗一敵更難呐。”
折嗣禮誠懇點頭:“軍使高論。”
李曜心道:“這話雖然是我說的,但道理卻是李嘉誠的。李嘉誠說,‘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10%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其實這就是最好的合作構架,合作的雙方如果都懂得這個道理,合作便會順利,便會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實現雙贏。如今拓跋氏本身也隻是剛剛崛起,根基還不甚厚,其實最是應該團結黨項民族本部的時候,做出這等故意消耗盟友實力的事來,看似賺了兵力,實則虧了道義,長遠上來看,正是王忠嗣那個不願打石堡時的觀點:‘得不償失’。”
但李曜卻不清楚,拓跋思恭和拓跋思諫其實都是打算團結黨項各部的,隻是他們平時表現出一種態度,即團結是必要的,但預防他們實力膨脹也是必要的。於是他們以下,包括拓跋思謙、拓跋思恩等輩,就以一種“謹慎”的心態,先防備人家會不會實力膨脹,出現取代拓跋氏之勢,再才考慮團結之事。因而,出現如今這等局麵,就不足為奇了。
折嗣禮見李曜這次望著前進的定難軍又不言不語,心中忖道:“李軍使說還有許多手段沒使,這次不知該如何應對了?”不禁問道:“軍使,眼下這一波攻勢……?”
李曜卻並沒有要換應對方式的意思,淡淡道:“拓跋氏盛情難卻,用黨項七部的人頭為某等邀功,隻是某卻對人頭不感興趣……骨灰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傳令:繼續放他們靠近,三個基數火油罐準備,等足以全麵覆蓋之時砸出,神箭手立刻火矢引燃,直接火化超度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