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子鞠躬道:“不敢勞李軍使下問,小子免貴姓馮,單名一個道字,瀛州景城人也。”


    李曜猛吃了一驚,失聲道:“你是馮道?”


    馮道也被李曜一驚,遲疑道:“小子正是馮道,李軍使何故……這般訝異?”


    李曜忽然醒悟過來,心中雖然仍是震驚非常,但嘴上卻道:“哦……無事,無事,隻是某曾有一友人,其子也名馮道,如今算來,其年歲堪堪也與你相仿,是以方才有些錯愕。”


    馮道自然料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李軍使會在這種事情上說謊,當下不禁一愣,心裏也怕李曜當真認識自己的父親,不由遲疑道:“未知軍使貴友高姓大名?”


    李曜心裏好笑,嘴上卻道:“某那位友人,卻不是瀛洲人,他姓馮,字玉祥……”他倒不是故意開一個這時代無人知曉的玩笑,隻是姓馮的名人,除了麵前這位長樂老,也就數馮玉祥馮大帥了,所以下意識就用了這個名兒。


    馮道聽完,鬆了口氣,微笑道:“原來隻是貴友郎君與小子同名……誤會而已,家嚴並非表字玉祥。”


    李曜一邊不停地打量馮道,這個曆史上唯一的一個“十朝元老”,去世時與孔子同歲(七十三歲)的“長樂老”,心中忽然升起一個想法:“如果,我想辦法把他留在身邊,曆史會不會發生變化?馮道,算不算得上是一個能夠改變五代曆史的人物呢?”


    他的心裏一時猶豫起來。


    李曜心念電轉,回憶一下史書中對馮道的記載,似乎……他是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五代曆史的,這個十朝元老的一聲,曆經了幾乎整個五代。


    李曜記得自己家中有本舊書,書中有一段鼓詞,說道:“從此後朱溫家爺們滅了人理,落了個扒灰賊頭血染沙。沙陀將又做了唐皇帝,不轉眼生鐵又在火灰上爬。石敬瑭奪了他丈人的碗,倒踏門的女婿靠著嬌娃。李三娘的漢子又做了劉高祖,咬臍郎登極忒也軟匝。郭雀兒的兵來擋不住,把一個後漢的江山又白送給他。姑夫的家業又落在他妻侄手,柴世宗販傘的本領倒不差。五代八君轉眼過,日光摩蕩又屬了趙家。”


    從朱溫篡唐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前後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卻是王朝頻繁更迭,亂世之亂,尤過三國。按照後世的算法,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中原地區便經曆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六姓十四個皇帝。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短命的皇帝所統領的必是一批短命的大臣。有的暈頭轉向,稀裏糊塗,還沒弄明白新朝是怎麽回事,脖子上就憑白無故多了個碗口大的疤;有的是樹倒猢猻散,昨夜榮華富貴高朋滿座,今朝便成過眼煙雲,“事君猶傭者”罷了。


    但是卻偏偏有一個人,於亂世之中悠然自處,先後事後唐四帝、後晉二帝,再事後漢、後周和契丹,四姓五朝一共十個皇帝,而且在各朝都是官居相位,進退得當,“久叨祿位”將近三十年,屢經國破君亡而始終屹立不倒,直至七十三歲而得善終。這個人,就是李曜如今麵前的小道子——馮道。


    馮道的個人品性涵養本書前文已然有述,不再贅言。此時李曜所思索的,乃是馮道“影響五代”的能力。


    思來想去,李曜覺得馮道是有這個能力的。在李存勖時期,馮道大約還影響不了天下走向,但當李存勖身死,李嗣源即位,馮道似乎很快就有了這樣的影響力。


    馮道與李嗣源君臣相合六年,那六年恐怕是馮道最為開心的六年,也是為官最有作為的六年。李嗣源雖然武將出身,讀書甚少,但他關心民間疾苦,勤儉樸素,不失為五代難得的明君,馮道也正是在他手下,才得以真正放心做了六年賢臣良相。


    在一次宴飲之後,李嗣源問馮道:“為政,什麽最重要?”馮道捋著他稀疏的胡子,一本正經地回答:“一定要以愛惜百姓為重。”李嗣源又問:“當今天下富足,百姓可以過得好嗎?”馮道卻長歎一聲:“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臣還記得進士聶夷中有一首《傷田家詩》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這首詩雖不典雅,但卻說盡了農家的情狀,做君主的不能不知道啊!”李嗣源聽後深受震動,由衷地說:“此詩甚好。”於是命侍臣抄下來,貼在龍案一角,自己經常誦讀。


    影響皇帝,從而影響天下,在君主製下是十分淺顯的道理,馮道此時便有了這樣的能力。他接下來做了一件事,算是為天下讀書人做的。後來他曆經數朝,朝官們絕大多數十分尊敬他,隻怕也有此事的功勞,那就是雕版印書。


    馮道擅長寫文章,他的文章典雅清麗,蘊涵深意,深受君王喜愛。他為明宗加徽號寫了三篇頌文,滿朝官員看後都無話可說。身為文人的馮道念念不忘弘揚儒家思想。由於在唐以前,書籍都是手抄本,讀書人輾轉抄寫,是以古書的錯誤越來越多。當時印刷術已在民間流行,但印的都是日曆和佛教典籍,儒家經典著作的印刷書籍還沒有出現。


    於是,馮道與做宰相不久的李愚商議刻印儒家典籍,兩人一拍即合,立即奏請明宗,讓國子監核定儒家經典《九經》,組織刻工雕印。據《五代會要》記載,後唐長興三年二月,“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後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廣頒天下,如諸色人等要寫經書,並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


    雖說這雕印儒經的工作,從長興三年(932年)開始,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曆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才全部完成,但其發起人卻是馮道無疑。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首次將原來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九經》用雕版印刷,是中國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它開創了經書采用印刷之先河,而馮道在此之中功不可沒。這是馮道影響文化傳承的地方。


    史敬瑭篡位之後,馮道屢辭相位,皆不許。史敬瑭為了留住他,甚至多次親自上馮道家中,到了最後,言語之中已有了威脅意味,馮道隻好留下,繼續為相。後來,馮道又替石敬瑭出使契丹。歸來後,馮道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石敬瑭下詔廢掉樞密院,將其職權歸入了中書省,由馮道主持,馮道身兼宰相和樞密使,朝中大權盡握手中。不久,又加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凡屬政務,石敬瑭都向馮道問計。此時的馮道,要說影響天下政局,隻怕不足為過。


    但馮道深知,在石敬瑭手下為官,是典型的“伴君如伴虎”,甚至是“苟全性命於亂世”,於是能推就推,能溜就溜,凡事都不輕易表態。譬如石敬瑭向馮道問起用兵之策,馮道立刻十分謙恭地回答:“陛下曆經多難,創成大業,神威睿智,人所共知。軍事討伐之事,全憑自行裁斷。臣隻是一介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曆代成規,不敢有絲毫失誤。軍事之事,臣確實不知。臣在明宗朝時,陛下問臣軍事大事,臣也是這樣回答他。”突然聽了這一番大道理,石敬瑭也是哭笑不得,隻得隨他去了。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五月,石敬瑭臨死前,囑托馮道輔立幼子石重睿為君。但石敬瑭剛剛咽氣,馮道便與天平節度使、侍衛馬前都虞侯景延光商計,擁立齊王石重貴為帝,是為晉出帝。可見這時的馮道,已經有擁立君主的巨大名望了。


    而後數朝暫且不說,就說這五代前半截,馮道便能影響天下大局至此,那麽將他呆在身邊,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隻怕就真能改變曆史……


    李曜心中忽然忍不住跳出一個想法:“也許,我能讓五代十國根本沒法出現……天下,何必非要經曆那樣一個慘絕人寰的亂世?”


    這個想法一旦萌生,就再也壓製不住,隻是李曜卻沒有想好,該如何讓五代十國不再出現。


    馮道看著麵前的李軍使臉色數變,到後來似乎有些激動,心中有些擔心,小聲問了一句:“李軍使?可是身子不適?”


    李曜猛然清醒過來,忙搖頭道:“非也,隻是忽然想到,如今鄭張氏死無對證,隻有那叫鄭小河的孩兒屍身可以為證,此乃孤證,隻怕難使李存信認罪。譬如鄭張氏說李存信本要霸占她,此事她若活著,乃是一證言,可她此時……這卻難辦了。”


    馮道聽了,也皺起眉頭,剛要說話,忽然聽見外頭一聲春雷般的喝問:“你是李存信的牙兵旅帥怎的!俺家軍使叫俺來守住此地,那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甭想從俺朱八戒麵前過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唐再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東唐再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