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薛瑩,不,那時候她叫穆幸福,是一個孤兒。[]孤兒這也不算什麽,畢竟這世界上無父無母的人也不算少。
但,她是一個在寺院裏長大的孤兒。
出生沒多久,她就被人扔在了離感孝寺不遠的路上。因為是個女娃,放了三天,都沒有人抱她回去養――那個時候的農村經濟條件還不是很好,這種生了女娃就扔掉的情況還時有發生。雖然有好心人時不時喂她喝點水,但一個嬰兒擺在外頭三天三夜,風吹蚊咬,身子早已奄奄一息。
最後,是感孝寺的主持釋國瑛將她抱了回去,並將她撫養成人。鎮子上以穆姓居多,主持便為她取名為穆幸福,本來是祝福,奈何多年後網絡語流行起來,“木幸福”等同於“沒幸福”,反倒令這個祝福顯得古怪起來。
也正是因為有這麽一個身世,從小到大她都是“異類”,遭受了無數或同情或鄙夷的目光。農村沒有秘密,她這個“被尼姑養大的女娃”名聲都遠播到隔壁鎮去了。而小孩們是非觀不明確,從大人的講述中知道她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也就對她充滿了排斥,將跟她說話視為恥辱。
除了她,感孝寺裏都是尼姑,但說實話,除了主持,其他人都是一些隻會念佛經的半文盲――在感孝寺出家的,不少都是忍受不了家裏虐待或守寡之後不想再嫁的農村婦女。她們對她也不算差,隻是,一方是出家人,一方是個小女娃,雙方的共同語言是挺難找的。
小的時候,尼姑們做功課,她就坐在寺院門口看外麵的世界,耳邊是眾人念經的嘈雜聲,但心裏卻是一片茫然。到了年紀,上了學,情況仍然沒有多大改變,但她總算找到了人生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幾乎是所有長輩都對她說過的:好好學習。[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主持師父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寺院裏的尼姑嬸嬸尼姑婆婆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學校裏的老師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她自然也就把這十分珍貴的“囑托”當成了人生最高目標。
她並不聰明,但幸好她的娛樂活動幾乎為零,所以她能拿出全部的時間投入到學習這件事上,也因此她的成績一向不錯。
所以她的身份就變成了“那個被尼姑養大的成績還不錯的女娃子”。
上了初中之後,她開始住校,隻有寒暑假的時候會回感孝寺住。節日時,會有縣福利院的人來慰問她,給她送慰問金和過冬衣物。她也是從福利院的人口中得知,她四歲時,主持曾經試過把她送到福利院裏去,畢竟那裏的環境相對寺院來說,更適合一個孩子的成長。結果過了一個月,主持去看她的時候發現她身上帶傷,才知道她會被福利院的其他孩子偷偷欺負,但是她年紀小,再加上從小說的是鄉音,跟福利院裏的老師交流不暢,被欺負了也不敢說。
看見主持,她撲過去就是一陣大哭,死活不鬆手。摸了摸她瘦了一大圈的身子骨,主持長歎一口氣,最後還是把她接回了寺裏。
福利院的人試探著問她,現在還想不想到縣城裏去住,她想了想,還是決定留在寺院裏。不管別人是怎麽看的,但她已經把感孝寺當成了自己家。或許這個家跟別的正常家庭有點不同,但依然是她心底最終的避風港。
她的身份是孤兒,能夠免費接受教育。在別的女孩上完初中,紛紛外出打工掙錢之後,她因為考上了高中而能夠繼續上學,在這一點上,她已經比其他女同學要幸運得多了。
她不希望自己停止學業,從小到大,別人對她幾乎是沒有任何要求的,唯一一個就隻有好好學習這一點,如果連讀書這項“工作”都沒有了,她真的不知道下一個目標該往何處。
心無雜念全身心投入學習的結果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順利考上重點大學,然後繼續依仗國家政策進入了最高等學府。
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身邊不再有人知道自己的身世,更不再有竊竊私語和異樣的目光,她興奮不已,簡直像是換了個人似的開始變得活潑起來。眼界開闊了,交了朋友,世界仿佛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然而好景不長,大二開學後不久,在學院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會議上,最好的朋友上台競選,不知道為什麽就把她的身世作為了演講主題。她至今沒有想明白那個人是什麽時候知道自己的身世的,更不明白一個在寺院被尼姑養大的小孩這件事,跟那個人競選學生會主席有什麽關係。總之結果就是,好朋友的演講感動哭了好多人,順利當選“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貌美”的學生會主席,而她,則被打回原形,重新回到了那個充滿異樣眼神的世界。
仿佛從天堂被打入地獄。
好朋友當選了學生會主席,給了她很多照顧,助學金、勵誌獎學金,甚至不知道誰讚助的棉被棉衣,等等等等,每一次都會被大肆宣揚,成為那個好朋友的光榮“業績”。
當然,那個時候她已經不把她當好朋友了,雖然那個“好朋友”一直對外宣稱兩個人是鐵閨蜜,但她也明白,那不過是為了顯示那個人的“屈尊紆貴”和“寬宏大量”而已。畢竟,兩個人的差距是那麽大,她相貌平平,沉默寡言,出身有那麽點難以啟齒,而另外一個人不但容貌出眾、性格開朗,還鋼琴舞蹈樣樣精通,傳說還是個富二代。
所謂雲泥之別,不過如此。
沉默,沉默,更多的沉默,她重新將自己封鎖起來,與別人的交流減到最少,完全拒絕交心,整天流連圖書館――最起碼,在那裏聽到的聲音會少很多。而得到的助學金獎學金之類的,轉手就匿名捐了出去,一點也不想沾手。
所有人都覺得她應該對那個“好朋友”感激涕零,但她真的做不到。
但大家反而覺得那樣的她才是正常的,再怎麽說也是在尼姑廟長大的孤兒,性格孤僻一點、扭曲一點無可厚非。
現在回想起來,她那時的表現是“任性”了。其實隻要她稍微放下一點自尊心,忍過最初的別扭,她還是可以跟同學們打好交道的,她也還是可以擁有一段比較豐富的大學生活的。但是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麽了,大概是不管她做什麽都會帶上那個人的影子,所以她才會表現得那麽頹廢。
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絕不會再像之前那麽蠢,死死抱著那可憐兮兮的自尊心,以至於浪費了那難能可貴的青春。
在沉默中度過了大學剩下的三年,臨近畢業,她才驀然驚醒過來。大家都開始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國的出國。她也曾猶豫過自己要不要讀研究生,畢竟除了讀書,她什麽都不會。
結果“好朋友”又找上門來了,直言考慮到她的身世比較特殊,如果她想要讀研究生的話,她可以幫忙出麵找學院裏的老師求求情,看看能不能爭取一個定向保研名額。她當時不知道怎麽心裏憋了火,直接就說自己不讀研究生了。
但,她是一個在寺院裏長大的孤兒。
出生沒多久,她就被人扔在了離感孝寺不遠的路上。因為是個女娃,放了三天,都沒有人抱她回去養――那個時候的農村經濟條件還不是很好,這種生了女娃就扔掉的情況還時有發生。雖然有好心人時不時喂她喝點水,但一個嬰兒擺在外頭三天三夜,風吹蚊咬,身子早已奄奄一息。
最後,是感孝寺的主持釋國瑛將她抱了回去,並將她撫養成人。鎮子上以穆姓居多,主持便為她取名為穆幸福,本來是祝福,奈何多年後網絡語流行起來,“木幸福”等同於“沒幸福”,反倒令這個祝福顯得古怪起來。
也正是因為有這麽一個身世,從小到大她都是“異類”,遭受了無數或同情或鄙夷的目光。農村沒有秘密,她這個“被尼姑養大的女娃”名聲都遠播到隔壁鎮去了。而小孩們是非觀不明確,從大人的講述中知道她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也就對她充滿了排斥,將跟她說話視為恥辱。
除了她,感孝寺裏都是尼姑,但說實話,除了主持,其他人都是一些隻會念佛經的半文盲――在感孝寺出家的,不少都是忍受不了家裏虐待或守寡之後不想再嫁的農村婦女。她們對她也不算差,隻是,一方是出家人,一方是個小女娃,雙方的共同語言是挺難找的。
小的時候,尼姑們做功課,她就坐在寺院門口看外麵的世界,耳邊是眾人念經的嘈雜聲,但心裏卻是一片茫然。到了年紀,上了學,情況仍然沒有多大改變,但她總算找到了人生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幾乎是所有長輩都對她說過的:好好學習。[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主持師父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寺院裏的尼姑嬸嬸尼姑婆婆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學校裏的老師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她自然也就把這十分珍貴的“囑托”當成了人生最高目標。
她並不聰明,但幸好她的娛樂活動幾乎為零,所以她能拿出全部的時間投入到學習這件事上,也因此她的成績一向不錯。
所以她的身份就變成了“那個被尼姑養大的成績還不錯的女娃子”。
上了初中之後,她開始住校,隻有寒暑假的時候會回感孝寺住。節日時,會有縣福利院的人來慰問她,給她送慰問金和過冬衣物。她也是從福利院的人口中得知,她四歲時,主持曾經試過把她送到福利院裏去,畢竟那裏的環境相對寺院來說,更適合一個孩子的成長。結果過了一個月,主持去看她的時候發現她身上帶傷,才知道她會被福利院的其他孩子偷偷欺負,但是她年紀小,再加上從小說的是鄉音,跟福利院裏的老師交流不暢,被欺負了也不敢說。
看見主持,她撲過去就是一陣大哭,死活不鬆手。摸了摸她瘦了一大圈的身子骨,主持長歎一口氣,最後還是把她接回了寺裏。
福利院的人試探著問她,現在還想不想到縣城裏去住,她想了想,還是決定留在寺院裏。不管別人是怎麽看的,但她已經把感孝寺當成了自己家。或許這個家跟別的正常家庭有點不同,但依然是她心底最終的避風港。
她的身份是孤兒,能夠免費接受教育。在別的女孩上完初中,紛紛外出打工掙錢之後,她因為考上了高中而能夠繼續上學,在這一點上,她已經比其他女同學要幸運得多了。
她不希望自己停止學業,從小到大,別人對她幾乎是沒有任何要求的,唯一一個就隻有好好學習這一點,如果連讀書這項“工作”都沒有了,她真的不知道下一個目標該往何處。
心無雜念全身心投入學習的結果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順利考上重點大學,然後繼續依仗國家政策進入了最高等學府。
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身邊不再有人知道自己的身世,更不再有竊竊私語和異樣的目光,她興奮不已,簡直像是換了個人似的開始變得活潑起來。眼界開闊了,交了朋友,世界仿佛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然而好景不長,大二開學後不久,在學院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會議上,最好的朋友上台競選,不知道為什麽就把她的身世作為了演講主題。她至今沒有想明白那個人是什麽時候知道自己的身世的,更不明白一個在寺院被尼姑養大的小孩這件事,跟那個人競選學生會主席有什麽關係。總之結果就是,好朋友的演講感動哭了好多人,順利當選“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貌美”的學生會主席,而她,則被打回原形,重新回到了那個充滿異樣眼神的世界。
仿佛從天堂被打入地獄。
好朋友當選了學生會主席,給了她很多照顧,助學金、勵誌獎學金,甚至不知道誰讚助的棉被棉衣,等等等等,每一次都會被大肆宣揚,成為那個好朋友的光榮“業績”。
當然,那個時候她已經不把她當好朋友了,雖然那個“好朋友”一直對外宣稱兩個人是鐵閨蜜,但她也明白,那不過是為了顯示那個人的“屈尊紆貴”和“寬宏大量”而已。畢竟,兩個人的差距是那麽大,她相貌平平,沉默寡言,出身有那麽點難以啟齒,而另外一個人不但容貌出眾、性格開朗,還鋼琴舞蹈樣樣精通,傳說還是個富二代。
所謂雲泥之別,不過如此。
沉默,沉默,更多的沉默,她重新將自己封鎖起來,與別人的交流減到最少,完全拒絕交心,整天流連圖書館――最起碼,在那裏聽到的聲音會少很多。而得到的助學金獎學金之類的,轉手就匿名捐了出去,一點也不想沾手。
所有人都覺得她應該對那個“好朋友”感激涕零,但她真的做不到。
但大家反而覺得那樣的她才是正常的,再怎麽說也是在尼姑廟長大的孤兒,性格孤僻一點、扭曲一點無可厚非。
現在回想起來,她那時的表現是“任性”了。其實隻要她稍微放下一點自尊心,忍過最初的別扭,她還是可以跟同學們打好交道的,她也還是可以擁有一段比較豐富的大學生活的。但是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麽了,大概是不管她做什麽都會帶上那個人的影子,所以她才會表現得那麽頹廢。
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絕不會再像之前那麽蠢,死死抱著那可憐兮兮的自尊心,以至於浪費了那難能可貴的青春。
在沉默中度過了大學剩下的三年,臨近畢業,她才驀然驚醒過來。大家都開始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國的出國。她也曾猶豫過自己要不要讀研究生,畢竟除了讀書,她什麽都不會。
結果“好朋友”又找上門來了,直言考慮到她的身世比較特殊,如果她想要讀研究生的話,她可以幫忙出麵找學院裏的老師求求情,看看能不能爭取一個定向保研名額。她當時不知道怎麽心裏憋了火,直接就說自己不讀研究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