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安城城北,有一間不起眼的小房子,周邊街坊知道這裏數年之前住著一對父女,姓陳,為人和善。女兒長相清麗,就是可惜又聾又啞,父女二人靠當壚賣酒為生。
街坊也著實喜歡這個愛穿著杏黃裙子的女子,每次拎了足秤的清酒之後,即使知道這女子聽不到,也會誇讚幾分,偶爾也會替她埋怨幾句老天不公之內的話,而她雖然聽不到,但是個心靈的姑娘,看到表情便能猜到些許,有些羞喜做著在眾人眼裏更添喜愛的蒼白無力的辯駁動作。再想到後來的時候,皆歎了口氣,都罵了聲這狗-娘養的世道。
如今房屋多年沒有修繕,已然破敗。一袒胸文士提酒將門推開,年久失修的房門吱呀一響應聲塌下。李顯彰就那麽安靜的倚在院門口,也不進去。隻是徑直的看著,看著院子裏荒廢了的水井,和蛛網密布房間,一物一景都是還是當年的模樣,就連這晾衣的竹竿,還是當年最後見到的四散淩亂模樣。
李顯彰像是看到了她穿著杏黃裙子好不容易打了桶水上來,然後又用衣袖抹去額間汗漬的模樣,他眯著眼,含著笑,喃喃的喚了句。“陳葦。”
隨後又提酒離開,往李安城外走。
當年杏黃今何在,前番李郎提酒來。
數年前,本有些家財的李顯彰寒窗苦讀史子經集八百部,身邊就一個花了一萬銀錢從別人手上買過來的小書童。當時李顯彰初見他的時候,他是那群售賣的孩童之中最瘦弱的一個,但他又與周圍人不一樣,眼神倔強又高傲的不成樣子。李顯彰還愣了愣,隨後在人販子還沒說出價錢的時候,特立獨行的喊了個一萬,他覺得這個小子值一萬,比那群人的總合還要高。就像他覺得自己的才華能力壓天下一般。
可是,都不被待見,他初出茅廬便在一家清宴上將桌上清流一個一個點名道姓批了過去,從華而不實到狗屁不通。氣的一眾老夫子斯文掃地,破口大罵,拂袖離席而去。更有甚者,本以為詞意通天,又另成一家的氣象,在此黃口小兒嘴裏卻是一文不值狗屁不通,指著還在喝酒一臉輕狂的李顯彰連連說了三個你字,然後倒地昏厥過去。
第二日,李顯彰的家舍便被人拆了,院裏全是牲畜糞便,那會還小的更一萬眼眸通紅,泫然欲泣,折過身子就要回去找人拚命。李顯彰攔住他,笑意森然,也不嫌棄庭院髒亂難聞,進了房間,從房屋裏拿出兩塊沾滿泄物的靈牌,用布包裹好,隨後掏出火折子,一把火燒了自家宅院。
帶著更一萬頭也不回的離開,數月之後,李閑秋坐在山上飲酒,更一萬站在身後,麵色冷淡,心裏卻是暢快之極。
城裏瘋傳,袁夫子講經數載,女兒未婚卻身懷六甲,秦書生守孝期間與在青樓飲酒,白相公花了十金,讓人捉刀代筆寫下《菩薩蠻》,張冠李戴於自身。諸如此類,不堪入耳,聖人麵目大白於世,像此類小道消息往往會比其他的快得多。
原本衣冠楚楚的眾人,隻要出門,背後便被指指點點,風言風語下哪能抬得起頭,畢竟人言可畏呐。袁夫子教書幾載,家裏卻出了如此有傷風化的事,無臉之下跳河自盡。白相公承受不住,覺得這座城待不下去,便將家裏所有的東西變賣出去,換成碎銀精細,背井離鄉,才出城百裏,便被山盜給劫了。
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人,就連山盜都嫌棄他提不起刀,砍不了人,擄上山寨也是浪費糧食,就地解決。還龜縮在城裏受人詬罵的清流覺得奇怪,一個就算了,兩個三個接連被劫殺這才覺得這隻是陰謀,告到縣衙。縣老爺早就受夠了這些呱噪的人,連自己辦個案子,那些人都指手畫腳一番,關鍵是自己還奈何不了這麽一群人,現在舒爽多了,痛打落水狗誰不會,尤其這麽些背著賢良名號做了一通道德淪喪的事,一通殺威棍,全部趕了出去。
這群清流沒辦法,白天受人指罵也就算了,要論口,哪裏是這些嚼了一輩子舌根的娘們對手,想動手?較起真來這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還真比不過這些凶狠婆娘。到了晚上,時不時有些老太太把些破爛菜葉扔到清流的院子,還有小孩子對著大門撒尿。
中原幾千年的儒道禮儀深入人心,已然是桎梏般存在。不然當年徐暄與唐瑾兒的私奔,為何顛沛流離去長安那麽遠的地方,即便是去了長安,還不照樣是受人鄙夷,這個汙名可是要背一輩子的。哪怕最後徐暄位極人臣,景州唐家依舊不待見他,亦不認那個女兒。
事到臨頭,秦書生怎麽會想不到事後人是誰?當初眼見李顯彰跪在院門,磕了幾個頭之後,一把火燒了院房,又不動聲色的離開,還以為是他認了命,出了口惡氣的眾人還好生在勾欄地推杯換盞慶祝了一番,誰知這一切都被李顯彰的小書童,看在眼裏,隻要出席了這場酒宴的士子清流無一不名聲掃地,這輩子算是到了頭了。秦書生心裏惆悵,終日與酒為伴,流連楚館數日後上吊身亡。
李顯彰之後便了無牽掛,隻是性格依舊我行我素,輕狂至極,天下人皆白眼所待,唯獨對身邊小書童青眼相加。主仆二人也就這樣走一路行一路,沒錢了便擺個攤子替人寫書念信,賺些銀錢又收場。
直至大雪紛飛日,在李安城遇見了陳家啞娘。
原本主仆二人過著用烈酒過寒冬的日子,李安城又屬啞娘家最為實在,李顯彰主仆二人便經常在這裏買酒,一來二去倒也熟絡,有時候囊中羞澀也沒多大關係,便幫著陳家送酒,事後也能嚐到一點暖胃的飯菜。
尤其是除夕漸近那會,周邊街坊都來預定酒水不說,李顯彰還給支了個招,預定十斤往上的,附送楹聯一副,如此一來,生意更是紅火。而陳家雖然到了李安城數年之久,但啞娘嘴不能言,耳不能聽,又不識字,著實是不便出門。就連這個青安坊對她來說也如異地一般,置辦什物都是陳父送酒歸來順便而為。
李顯彰與更一萬幫著陳氏父女送了一通日子的酒水。待到除夕新夜,滿城皆歡的時候。順理成章的,李顯彰二人便留在陳家的院子裏,一起過了這個除夕,李顯彰提筆寫楹聯,一路汪洋恣肆。啞娘不識字,也看不懂這字寫的好不好,隻是拍手嬌笑,一汪秋水如月牙。
而陳父則是一臉慈和,同李顯彰幾番交談之下,覺得李顯彰除了舉止有些輕狂,和儀裝有些放浪形骸之外,倒覺得是個君子,文采學識猶是斐然。而那個沉默寡言卻又辦事機靈的更一萬,他更是欣喜。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除夕過後,到了元宵佳節,城裏更是熱鬧非凡。
啞娘每日洗完衣裳,在院子角落晾曬以後。拿著小板凳蹲在院裏針繡,時不時還抬頭望一眼外頭。李顯彰見了這景象,心下一動,牽過她的手,想帶著她出去賞玩一番。
才到院門,陳父從裏屋出來。李顯彰再是專行,也不能不看陳父的臉色。啞娘更是低下頭,悄然將手縮回。
李顯彰正想同陳父說一番道理,卻見陳父笑著點點頭,擺手示意自己同意。
李顯彰微笑回應,再也沒有顧忌,牽著啞娘便往城裏最熱鬧的地方跑。城裏一路張燈結彩,大紅燈籠掛了幾條街,花樣各異。啞娘說不出話,隻會激動的一手指著大紅燈籠,一手扯著他的袖袍讓他看。
李安城是西夏平王轄地所在,周邊匪盜肅清,人皆安頓,自然有些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像春節新歲這般的盛大節日,街頭潮流湧動。像以前,徐江南和衛澈就喜歡這般節日,往人群裏麵湊,男的便摸銀袋,女的便好生感受一番燕瘦環肥。
玩到傍晚,華燈初上,大紅燈籠綻放光彩,恰如天燈一般。
李顯彰像是想到了什麽一般,牽著她的手便往護城河跑,元宵佳節又名花燈節,顧名思義,每年這個時辰,總有小姐會將自己的心願寫在紙條上,更有直白的,直接寫上看上的公子名字,放在特質的花燈上,讓它順流而下。
果不其然,護城河同樣行人擁擠,小姐們一副含羞帶笑的模樣,搖曳生姿。書生公子更是手持折扇,哪怕春寒料峭,亦是有模有樣的騷包姿態。護城河上亦是一景,各色花燈流淌而下,搖搖晃晃。水上一燈,水下一影,交相輝映。
後來平王府的花燈放下,足有半人之高,下方是蓮花狀的底,上麵是體態妖嬈的女子,神情嬌俏,裙帶翩躚,活靈活現。河道兩旁的行人早就被這美妙絕倫的花燈吸引住視線。原本啞娘就隻是牽著李顯彰的袖子,行人擁擠無意的一個衝撞,啞娘便被裹挾在人流之中,一瞬間便消失不見。
李顯彰再是智計百出,對這種情景也隻能是束手無策,依著人流找下去,他知道啞娘對著一切都不熟悉,走不遠。
大約找了半個小時,他見著啞娘站在東門石橋上,翹首以盼,見著他,原本的焦慮神色全被喜悅衝替,朝著他揮手示意,頭上還帶著一個草圈,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弄的。
李顯彰那一會覺得吧,這一輩子應該就是這個女子了。
李顯彰也旁若無人朝著她說了一句話。她聽不到,但是周圍的人都聽到了,歡喜恭賀著將她從橋上推搡下來。
那一年她十七,李顯彰二十又五,未入天下評。
……
可惜的是,天有不測風雲。
李顯彰哪怕自認自己能算雲雨,卻沒算到小人。
幾日過後,生意依舊,李顯彰到啞娘小院的時候,陳父已經不在,李顯彰沒見著送酒的驢車,便知道陳父又是上門去了。
見著李顯彰和更一萬的時候,啞娘神色雀躍,從房間原本的供盤上拿下個蘋果,用井水衝洗一下,遞到了更一萬的手裏。隨後拎了倆壇子酒,又拿出一張紙條,遞給李顯彰。
上麵寫著,清酒二壇,城南昌西坊李家。
李顯彰笑了笑,以示自己知道了。一手拎一酒壇,帶著更一萬往城南走去。大約一個時辰左右,找到昌西坊,四下打聽,整個坊內就沒有個姓李的人家。
李顯彰丟下酒壇轉身便跑,嘴角噙著冷笑,臉色陰沉的可怕。更一萬不敢詢問,喘氣跟隨。
回到城北,院門大開。裏麵淩亂一片,晾衣杆散落在地。
陳父抱著渾身濕透的啞女哭聲喑啞。
李顯彰輕聲走了過去,聲音有些陰森說道:“你知道是誰,對吧?”
陳父卻如同失魂落魄的遊鬼一般,不聞不理。
李顯彰也不顧其他,一把推開陳父,抱起啞女便往城外走,更一萬麵色淒涼跟在後麵。
……
李安城外。
而今,原本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包上野草遍布,還開有幾顆叫不出名字的野花。
這裏就是埋著那女子的地方。更一萬不知所蹤。
李顯彰背靠著墳塋上,一條腿彎曲,喝著酒,一臉嘲諷神色。
“想我李顯彰自詡聰明一世,沒想到到頭來護不住一個弱女子。啞娘,你說可笑不可笑?”
“嗬,從護城河回來之後,你爹就神色異常,他隻道是晚上沒休息好,我卻不疑有他。”
“這個仇你爹不替你記著,我可替你記得深呢,那些人一個個都走不了。世人都知道李顯彰小肚雞腸的很,隻是讓你等了這麽些年,不怨我吧?”
“當年如果不是我要帶你出門,你就不會平王府上的人看上了。也就不會有這回事了。說起來,這事還得怪在我頭上。但如果不是這事,我和一萬也查不到景王那裏,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你的名字了,你說是不是啊?陳葦。”
“陳葦,你不知道,這些年我走了好多的城。可惜那酒都不是我要的味道。”
“陳葦,陳葦,比我李顯彰好聽多了。”
……
李顯彰一句一飲酒,直到酒盡。隨手摘下墳丘上的一朵野花,手指旋扭,眼神怔怔的盯著同杏黃一般顏色的花瓣。
“其實我也知道這些你都聽不到的,但是我還是想說。”
李顯彰字字珠圓,重複了一次數年之前在元宵節那夜對她說的話。
“我娶你好不好?不說話就當你默認了。”
他深夜離開,驀地想起當年他爹跳江自盡時,在屋裏寫下的話,無人伴我以歌,無人伴我以酒,亦無人伴我以白首。
淚如雨下。
這一年,李顯彰三十又二,陳葦十七。
街坊也著實喜歡這個愛穿著杏黃裙子的女子,每次拎了足秤的清酒之後,即使知道這女子聽不到,也會誇讚幾分,偶爾也會替她埋怨幾句老天不公之內的話,而她雖然聽不到,但是個心靈的姑娘,看到表情便能猜到些許,有些羞喜做著在眾人眼裏更添喜愛的蒼白無力的辯駁動作。再想到後來的時候,皆歎了口氣,都罵了聲這狗-娘養的世道。
如今房屋多年沒有修繕,已然破敗。一袒胸文士提酒將門推開,年久失修的房門吱呀一響應聲塌下。李顯彰就那麽安靜的倚在院門口,也不進去。隻是徑直的看著,看著院子裏荒廢了的水井,和蛛網密布房間,一物一景都是還是當年的模樣,就連這晾衣的竹竿,還是當年最後見到的四散淩亂模樣。
李顯彰像是看到了她穿著杏黃裙子好不容易打了桶水上來,然後又用衣袖抹去額間汗漬的模樣,他眯著眼,含著笑,喃喃的喚了句。“陳葦。”
隨後又提酒離開,往李安城外走。
當年杏黃今何在,前番李郎提酒來。
數年前,本有些家財的李顯彰寒窗苦讀史子經集八百部,身邊就一個花了一萬銀錢從別人手上買過來的小書童。當時李顯彰初見他的時候,他是那群售賣的孩童之中最瘦弱的一個,但他又與周圍人不一樣,眼神倔強又高傲的不成樣子。李顯彰還愣了愣,隨後在人販子還沒說出價錢的時候,特立獨行的喊了個一萬,他覺得這個小子值一萬,比那群人的總合還要高。就像他覺得自己的才華能力壓天下一般。
可是,都不被待見,他初出茅廬便在一家清宴上將桌上清流一個一個點名道姓批了過去,從華而不實到狗屁不通。氣的一眾老夫子斯文掃地,破口大罵,拂袖離席而去。更有甚者,本以為詞意通天,又另成一家的氣象,在此黃口小兒嘴裏卻是一文不值狗屁不通,指著還在喝酒一臉輕狂的李顯彰連連說了三個你字,然後倒地昏厥過去。
第二日,李顯彰的家舍便被人拆了,院裏全是牲畜糞便,那會還小的更一萬眼眸通紅,泫然欲泣,折過身子就要回去找人拚命。李顯彰攔住他,笑意森然,也不嫌棄庭院髒亂難聞,進了房間,從房屋裏拿出兩塊沾滿泄物的靈牌,用布包裹好,隨後掏出火折子,一把火燒了自家宅院。
帶著更一萬頭也不回的離開,數月之後,李閑秋坐在山上飲酒,更一萬站在身後,麵色冷淡,心裏卻是暢快之極。
城裏瘋傳,袁夫子講經數載,女兒未婚卻身懷六甲,秦書生守孝期間與在青樓飲酒,白相公花了十金,讓人捉刀代筆寫下《菩薩蠻》,張冠李戴於自身。諸如此類,不堪入耳,聖人麵目大白於世,像此類小道消息往往會比其他的快得多。
原本衣冠楚楚的眾人,隻要出門,背後便被指指點點,風言風語下哪能抬得起頭,畢竟人言可畏呐。袁夫子教書幾載,家裏卻出了如此有傷風化的事,無臉之下跳河自盡。白相公承受不住,覺得這座城待不下去,便將家裏所有的東西變賣出去,換成碎銀精細,背井離鄉,才出城百裏,便被山盜給劫了。
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人,就連山盜都嫌棄他提不起刀,砍不了人,擄上山寨也是浪費糧食,就地解決。還龜縮在城裏受人詬罵的清流覺得奇怪,一個就算了,兩個三個接連被劫殺這才覺得這隻是陰謀,告到縣衙。縣老爺早就受夠了這些呱噪的人,連自己辦個案子,那些人都指手畫腳一番,關鍵是自己還奈何不了這麽一群人,現在舒爽多了,痛打落水狗誰不會,尤其這麽些背著賢良名號做了一通道德淪喪的事,一通殺威棍,全部趕了出去。
這群清流沒辦法,白天受人指罵也就算了,要論口,哪裏是這些嚼了一輩子舌根的娘們對手,想動手?較起真來這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還真比不過這些凶狠婆娘。到了晚上,時不時有些老太太把些破爛菜葉扔到清流的院子,還有小孩子對著大門撒尿。
中原幾千年的儒道禮儀深入人心,已然是桎梏般存在。不然當年徐暄與唐瑾兒的私奔,為何顛沛流離去長安那麽遠的地方,即便是去了長安,還不照樣是受人鄙夷,這個汙名可是要背一輩子的。哪怕最後徐暄位極人臣,景州唐家依舊不待見他,亦不認那個女兒。
事到臨頭,秦書生怎麽會想不到事後人是誰?當初眼見李顯彰跪在院門,磕了幾個頭之後,一把火燒了院房,又不動聲色的離開,還以為是他認了命,出了口惡氣的眾人還好生在勾欄地推杯換盞慶祝了一番,誰知這一切都被李顯彰的小書童,看在眼裏,隻要出席了這場酒宴的士子清流無一不名聲掃地,這輩子算是到了頭了。秦書生心裏惆悵,終日與酒為伴,流連楚館數日後上吊身亡。
李顯彰之後便了無牽掛,隻是性格依舊我行我素,輕狂至極,天下人皆白眼所待,唯獨對身邊小書童青眼相加。主仆二人也就這樣走一路行一路,沒錢了便擺個攤子替人寫書念信,賺些銀錢又收場。
直至大雪紛飛日,在李安城遇見了陳家啞娘。
原本主仆二人過著用烈酒過寒冬的日子,李安城又屬啞娘家最為實在,李顯彰主仆二人便經常在這裏買酒,一來二去倒也熟絡,有時候囊中羞澀也沒多大關係,便幫著陳家送酒,事後也能嚐到一點暖胃的飯菜。
尤其是除夕漸近那會,周邊街坊都來預定酒水不說,李顯彰還給支了個招,預定十斤往上的,附送楹聯一副,如此一來,生意更是紅火。而陳家雖然到了李安城數年之久,但啞娘嘴不能言,耳不能聽,又不識字,著實是不便出門。就連這個青安坊對她來說也如異地一般,置辦什物都是陳父送酒歸來順便而為。
李顯彰與更一萬幫著陳氏父女送了一通日子的酒水。待到除夕新夜,滿城皆歡的時候。順理成章的,李顯彰二人便留在陳家的院子裏,一起過了這個除夕,李顯彰提筆寫楹聯,一路汪洋恣肆。啞娘不識字,也看不懂這字寫的好不好,隻是拍手嬌笑,一汪秋水如月牙。
而陳父則是一臉慈和,同李顯彰幾番交談之下,覺得李顯彰除了舉止有些輕狂,和儀裝有些放浪形骸之外,倒覺得是個君子,文采學識猶是斐然。而那個沉默寡言卻又辦事機靈的更一萬,他更是欣喜。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除夕過後,到了元宵佳節,城裏更是熱鬧非凡。
啞娘每日洗完衣裳,在院子角落晾曬以後。拿著小板凳蹲在院裏針繡,時不時還抬頭望一眼外頭。李顯彰見了這景象,心下一動,牽過她的手,想帶著她出去賞玩一番。
才到院門,陳父從裏屋出來。李顯彰再是專行,也不能不看陳父的臉色。啞娘更是低下頭,悄然將手縮回。
李顯彰正想同陳父說一番道理,卻見陳父笑著點點頭,擺手示意自己同意。
李顯彰微笑回應,再也沒有顧忌,牽著啞娘便往城裏最熱鬧的地方跑。城裏一路張燈結彩,大紅燈籠掛了幾條街,花樣各異。啞娘說不出話,隻會激動的一手指著大紅燈籠,一手扯著他的袖袍讓他看。
李安城是西夏平王轄地所在,周邊匪盜肅清,人皆安頓,自然有些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像春節新歲這般的盛大節日,街頭潮流湧動。像以前,徐江南和衛澈就喜歡這般節日,往人群裏麵湊,男的便摸銀袋,女的便好生感受一番燕瘦環肥。
玩到傍晚,華燈初上,大紅燈籠綻放光彩,恰如天燈一般。
李顯彰像是想到了什麽一般,牽著她的手便往護城河跑,元宵佳節又名花燈節,顧名思義,每年這個時辰,總有小姐會將自己的心願寫在紙條上,更有直白的,直接寫上看上的公子名字,放在特質的花燈上,讓它順流而下。
果不其然,護城河同樣行人擁擠,小姐們一副含羞帶笑的模樣,搖曳生姿。書生公子更是手持折扇,哪怕春寒料峭,亦是有模有樣的騷包姿態。護城河上亦是一景,各色花燈流淌而下,搖搖晃晃。水上一燈,水下一影,交相輝映。
後來平王府的花燈放下,足有半人之高,下方是蓮花狀的底,上麵是體態妖嬈的女子,神情嬌俏,裙帶翩躚,活靈活現。河道兩旁的行人早就被這美妙絕倫的花燈吸引住視線。原本啞娘就隻是牽著李顯彰的袖子,行人擁擠無意的一個衝撞,啞娘便被裹挾在人流之中,一瞬間便消失不見。
李顯彰再是智計百出,對這種情景也隻能是束手無策,依著人流找下去,他知道啞娘對著一切都不熟悉,走不遠。
大約找了半個小時,他見著啞娘站在東門石橋上,翹首以盼,見著他,原本的焦慮神色全被喜悅衝替,朝著他揮手示意,頭上還帶著一個草圈,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弄的。
李顯彰那一會覺得吧,這一輩子應該就是這個女子了。
李顯彰也旁若無人朝著她說了一句話。她聽不到,但是周圍的人都聽到了,歡喜恭賀著將她從橋上推搡下來。
那一年她十七,李顯彰二十又五,未入天下評。
……
可惜的是,天有不測風雲。
李顯彰哪怕自認自己能算雲雨,卻沒算到小人。
幾日過後,生意依舊,李顯彰到啞娘小院的時候,陳父已經不在,李顯彰沒見著送酒的驢車,便知道陳父又是上門去了。
見著李顯彰和更一萬的時候,啞娘神色雀躍,從房間原本的供盤上拿下個蘋果,用井水衝洗一下,遞到了更一萬的手裏。隨後拎了倆壇子酒,又拿出一張紙條,遞給李顯彰。
上麵寫著,清酒二壇,城南昌西坊李家。
李顯彰笑了笑,以示自己知道了。一手拎一酒壇,帶著更一萬往城南走去。大約一個時辰左右,找到昌西坊,四下打聽,整個坊內就沒有個姓李的人家。
李顯彰丟下酒壇轉身便跑,嘴角噙著冷笑,臉色陰沉的可怕。更一萬不敢詢問,喘氣跟隨。
回到城北,院門大開。裏麵淩亂一片,晾衣杆散落在地。
陳父抱著渾身濕透的啞女哭聲喑啞。
李顯彰輕聲走了過去,聲音有些陰森說道:“你知道是誰,對吧?”
陳父卻如同失魂落魄的遊鬼一般,不聞不理。
李顯彰也不顧其他,一把推開陳父,抱起啞女便往城外走,更一萬麵色淒涼跟在後麵。
……
李安城外。
而今,原本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包上野草遍布,還開有幾顆叫不出名字的野花。
這裏就是埋著那女子的地方。更一萬不知所蹤。
李顯彰背靠著墳塋上,一條腿彎曲,喝著酒,一臉嘲諷神色。
“想我李顯彰自詡聰明一世,沒想到到頭來護不住一個弱女子。啞娘,你說可笑不可笑?”
“嗬,從護城河回來之後,你爹就神色異常,他隻道是晚上沒休息好,我卻不疑有他。”
“這個仇你爹不替你記著,我可替你記得深呢,那些人一個個都走不了。世人都知道李顯彰小肚雞腸的很,隻是讓你等了這麽些年,不怨我吧?”
“當年如果不是我要帶你出門,你就不會平王府上的人看上了。也就不會有這回事了。說起來,這事還得怪在我頭上。但如果不是這事,我和一萬也查不到景王那裏,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你的名字了,你說是不是啊?陳葦。”
“陳葦,你不知道,這些年我走了好多的城。可惜那酒都不是我要的味道。”
“陳葦,陳葦,比我李顯彰好聽多了。”
……
李顯彰一句一飲酒,直到酒盡。隨手摘下墳丘上的一朵野花,手指旋扭,眼神怔怔的盯著同杏黃一般顏色的花瓣。
“其實我也知道這些你都聽不到的,但是我還是想說。”
李顯彰字字珠圓,重複了一次數年之前在元宵節那夜對她說的話。
“我娶你好不好?不說話就當你默認了。”
他深夜離開,驀地想起當年他爹跳江自盡時,在屋裏寫下的話,無人伴我以歌,無人伴我以酒,亦無人伴我以白首。
淚如雨下。
這一年,李顯彰三十又二,陳葦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