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序幕


    第一章2020年的迷茫者們


    2020年最後一周發行的紐約時報用二十個短語來定義了這一整年:


    cklivesmatter


    brainlinkall


    blursday


    magi


    circuitbreaker


    tag


    d


    essentialworkers


    ttenthecurve


    frontlineworkers


    endorphins......


    這些詞語大多都圍繞著兩件事。


    梅林的到來和covid-19的大流行。


    現在也許不應該叫他梅林。


    因為梅林大概率不是他的真名,誰在意呢,他不管叫什麽,都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裏給整個藍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年無疑是迷茫的一年,腦機連接技術、超級續航的鋰電池無疑在告訴著人們,科技上實現了全新的突破。


    未來一片光明。


    即便這些技術是一家華國企業研發的。


    但是當時所有西方世界的民眾們都充滿信心,認為我們在這些技術上追趕上來異常容易。


    然而具體到微觀層麵,活躍在大家周圍更多的是永無止境的增長數字,以及隨處可以聽到醫療崩潰的消息。


    在這時,還得知了魔法相關的信息。


    即便距離magi體係被提出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但是我仍然搞不懂到底要怎麽去計算宇宙坐標係。


    哪怕是我腳下這顆星球的宇宙坐標係。


    種種事情疊加之下,讓當年的人們陷入了無比的迷茫當中。


    根據2030年阿美利肯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的大學畢業生中,選擇gap一年的比例是最高的。


    除了這項數據之外,當年的anp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十二個月下跌,即便再腦機連接手機上市的那一個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依然在下跌。


    消費者信心指數在當年的年底觸碰到了2013年3月的曆史最低點。


    阿美利肯股市更是從高點下跌了33%,要知道當時美聯儲還沒有加息。


    但是同時悲觀中蘊含著樂觀,在短短五個月時間裏,阿美利肯的股市創下了曆史新高。


    五個月的複蘇帶來了164%的年回報。


    消費端的缺乏信心,和投資端的觸底反彈,兩件事都在告訴我,2020年人們的迷茫。


    2020年發生的事讓我想起了德魯·迪克森在亞馬遜上寫的一篇令人難以置信的文章,這篇文章裏有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想象一下,現在是2007年,一群研究分析師正在討論亞馬遜2020年的收入情況。其中一組分析師(我們稱他們為“價值投資”組)認為亞馬遜在2020年將有270億美元的收入。


    但另一組(我們稱他們為“價值投機”組)認為亞馬遜此時的收入將達到370億美元。


    兩組幾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存在分歧。他們對預期的gdp增長率、亞馬遜的利潤率以及亞馬遜2020年的盈利情況有不同的假設。然而,盡管存在差異,但事實證明這兩個群體都錯了。


    因為亞馬遜的收入在2020年不是270億美元或370億美元,而是3860億美元!


    在2020年也是未來巨變的前夜,所有人都在迷茫,無法猜測也沒有能力去推測未來會怎樣。


    從投資的角度出發,大家選擇把票投給大公司,投給巨頭們,讓他們引領自己走出迷茫時期,相信這些曾經成功的企業在未來依舊會成功。


    而從消費的角度出發,大家並不信任未來的自己會比現在的自己過得更好,選擇節衣縮食來為自己儲備未來的過冬糧食。


    隻是和所有人預計的都不一樣,covid-19因為特效藥的出現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法師對藍星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甚至深刻改變了現代人的所有生活方式。


    包括我現在在寫的這篇文章,如果是十五年前會有不下百萬人看到,而現在一萬人都沒有。


    第二章繞不開的科創生物


    從信息化時代最早開始,我們提起巨頭一定是提到阿美利肯的企業。從最早的貝爾電話公司,到後來的藍色巨人ibm,再到個人pc時代的雙雄微軟和apple,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big4——google、amazon、apple和facebook。


    這些企業讓阿美利肯在全世界攫取利益的同時,更加讓全世界的人們相信一件事,隻有阿美利肯能夠帶領藍星未來的發展,隻有阿美利肯有能力推動藍星科技的前進。


    這一現象是什麽時候被改變了呢?


    科創生物一定是繞不開的企業。


    同時它也是新時代前夜所無法繞開的企業。


    作為法師在藍星的一個抓手,法師在藍星貫徹自己意誌的具體實施企業。


    科創生物享受到了太多科技降維打擊所帶來的紅利。


    以至於到了今天,藍星可能會有人不知道梅林,不知道magi,不知道獅城的科學城,但是絕對不會有人不知道科創生物。


    所有人都在使用科創生物的產品,在使用科創生物提供的服務。


    科創生物是現在這個年代,ibm、微軟、amazon、apple、facebook等所有企業的統稱。


    在科創生物的存在下,之前的巨頭們就像落日的餘暉消失在海平麵上。


    所有人不會再想到阿美利肯的科技企業,沒有人再認為阿美利肯的科技企業們能夠做到虛擬世界,能夠做到生物計算機,能夠做到生物通信。


    哪怕是阿美利肯的資本家們,同樣不相信我們能做到。


    科創生物做出腦機連接手機的時候,華爾街爭搶著給矽穀的腦機連接創業企業投資,基本上都是兩千萬美元起投。


    哪怕你這家企業,昨天才在車庫裏成立,隻有三個人,那我也是兩千萬美元投給你。


    所有投資者們的投資熱情高漲。


    等到科創生物拿出腦機連接vr之後,形勢開始發生變化,華爾街隻會相信一些有成果的企業。


    對於創業企業,哪怕他們的團隊全部是mit、斯坦福、普林斯頓這些一流頂尖院校畢業的相關專業博士甚至是教授,資本也不會投太多錢給他們。


    在這個時期,馬斯克的neuralink還能享受300億美元的估值,而其他腦機連接的創業公司,兩千萬的估值都享受不到了。


    再到虛擬現實設備未來發布後,隻要是科創生物涉足的領域,或者說,隻要是法師涉及的領域,所有資本對這個領域全部投放棄票。


    摩根在neuralink上前後投了有二三十億美元,最後他們哪怕虧本也要把neuralink的股票全部出售。


    並且再也不進入腦機連接領域。


    其他的投資機構也同樣如此,整個腦機連接領域、vr領域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一片蕭條。


    用華國的話來說,就是一鯨生而萬物落。


    科創生物就像是鯨魚,把整個生態圈的營養掠奪一空。


    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阿美利肯的企業,同時還包括華國的企業。


    華國的互聯網企業和阿美利肯的互聯網企業,不管是起家的方式,還是上市前後的資本運作,以及在虛擬世界影響下選擇的退路都具有高度相似性。


    我猜這和他們都是華爾街資本孵化出來的有關。


    華國的互聯網巨頭被稱為bat,bat和阿美利肯的互聯網巨頭一樣,都保留少部分人維持主業的正常運作,大部分精力都轉向了金融行業。


    安卓蘋果均可。】


    互聯網業務早已不盈利了,還能從他們的年報利潤來源中看出他們是互聯網巨頭的,隻有藍星二號的利潤分成。


    科創生物從一家實繳資本不足一千萬美元的企業,成為世界的唯一的巨頭,僅僅花了不到二十年時間。


    達成了所有互聯網企業都想做到,但是沒有做到的目標:


    那就是讓所有用戶都生存在自己提供的生態裏。


    穀歌想做,從e瀏覽器、youtube到穀歌搜索、穀歌地圖、穀歌應用商店再到android係統。


    微軟同樣想做,從操作係統到桌麵娛樂xbox再到大手筆收購暴雪。


    apple就更不用說了,蘋果全家桶,從軟件到硬件的全方位一體化產品構建。


    隻是這些企業再怎麽努力,也不可能做到,讓用戶隻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科創生物做到了。


    借助虛擬世界這一在藍星上隻有概念而無實物的載體,讓人們在虛擬世界裏就能夠滿足現實世界裏的絕大多數需求。


    在藍星二號裏,構建了一個接近真實的藍星世界,同時提供的服務比真實世界的服務價格低不止十倍。


    我都不記得我有多久沒有在現實世界中開過車了。


    在藍星二號裏,你可以出現在藍星的任何一條街道任何一個路段,選擇任何一輛曆史上存在過的車輛,把油門踩到你希望的角度。


    哪怕撞得車毀人亡,也不過是重新載入。


    我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會覺得我有問題,這樣的生活不是挺好嗎?


    會覺得我作為紐約時報的主編,即便在現實世界裏也能享受到和虛擬世界相差無幾的生活質量,而對大多數掙紮在溫飽線附近的人來說,虛擬世界極大程度上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


    我並不是討厭虛擬世界,我隻是不喜歡這種所有人都生活在虛擬世界裏的感覺。


    雖然我這篇文章是在虛擬世界的電腦前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敲下的。


    回到科創生物,科創生物讓人們見識到了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偉力一覽無餘。


    科技才是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最有力的護城河。


    以至於現實世界中,投資需求極端萎縮,所有的產業資本在投資之前,都會問一個問題:你的技術壁壘在哪裏?


    技術成為當代所有投資人都關注的問題。


    第三章食品行業的大洗牌


    在虛擬世界出來之後,所有行業都很悲觀。


    認為需求會萎縮,人們在虛擬世界裏得到滿足之後,還會需要在現實世界裏的滿足嗎?


    隻有食品行業很樂觀。


    認為虛擬世界依然無法為現實世界的人提供足夠的能量補充。


    大家覺得外賣行業和餐飲行業的春天要來了。


    本來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隨著外賣的普及,越來越少的人選擇自己做飯。


    即便在紐約,一份外賣的送餐費在10美元上下浮動,但是外賣行業依然以每年50%的速度在飛速發展。


    但是沒想到的是藍星二號在開始投入使用之後,再配合大規模鋪開的生物通信網絡。


    最先被洗牌的是食品行業。


    存在上百年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這些在當年出現史無前例的巨額虧損。


    同時在兩年後星巴克成為食品行業裏首家倒下的巨頭。


    虛擬世界帶來的是口味的繁複化,隻要你能夠把味道複現出來,那麽就能夠把味道在虛擬世界裏複刻。


    比如說現實世界裏,我們研發了一道菜,我很難知道大家是否會喜歡它的口味。


    但是在虛擬世界裏,我可以給無數的人品嚐,得到對方的反饋。


    如果好評足夠多,那麽我就可以把這道菜正式納入我現實世界中的菜單中,為用戶提供。


    人們很早之前就知道,地域、人種、成長環境是會對一個人的口味造成差異化的。


    虛擬世界讓餐飲集團能夠定製化口味,包括炸雞這種看似一個配方可以用上百年的產品,依然會被更加定製化的口味打敗。


    至於為什麽星巴克是第一家倒下的巨頭,那是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們能夠針對用戶提供他想要的口味。


    而用戶可以線上充分品嚐數十種的咖啡味道,同時不會讓他攝入任何的咖啡因。


    用戶在選定自己希望的口味之後,再去線下取餐就好了。


    利用這一策略的瑞幸咖啡,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就把星巴克逼得倒閉了。


    至於為什麽星巴克不采用相同的策略,我想你應該去問問霍華德。


    不過我猜測是沒有談好價格,瑞幸選擇把很大一部分股份出讓給阿狸,以換取藍星二號感知錄入的權限。


    而星巴克遲遲就價格無法和這些有權限的互聯網巨頭們談好。


    不過好消息是apple收購了已經破產的星巴克,我們能夠在不久的未來看到星巴克的重生。


    除了餐飲業利用感覺錄入,然後把這種感覺提供給用戶,讓用戶確定他最希望的口味,確定之後現實世界裏再提供給對方之外。


    還有一些行業試圖借助虛擬世界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marijuana。


    meta就和marijuana集團合作,為阿美利肯的虛擬世界用戶提供各種口味的marijuana。


    82中文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身為法師的我隻想追求真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烏鴉一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烏鴉一號並收藏身為法師的我隻想追求真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