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自從平州一戰之後,董明和便對朱定北推崇備至。並不僅僅因為他饋贈的海戰兵書,更因為對朱定北小小年紀就深諳兵法謀略,審時度勢力挽狂瀾的能力。
他二人借著錢悔相互往來信件,這些年下來交情不同於常人。
以董明和的聰慧,他自然明白對方的處境。第一次見麵時,他隻為朱定北性情疏朗卻隻能被困在洛京而惋惜,現如今,他已經明白,鎮北侯府世孫的身份對朱定北而言意味著什麽,也已然清楚他與皇帝陛下暗中的交鋒。
他告知朱定北皇帝陛下將親軍交於他統管,並不是在表明立場,也不曾背棄辜負皇帝的信任。當然,也並不是因為報恩。董明和生性穩重,行事果決有大將之風,但骨子裏還是有著文儒世家出身的偏重情感的一麵——從他因黃煜而做出的抉擇便可見一般。
他這麽做隻是出於私心,想給摯友提一個醒,讓他不至於在將來陷入危局。
寧衡見朱定北麵色有異,正要出聲詢問,後者便將手中細紙條遞給他。寧衡見了上麵所寫也是一驚,這件事情皇帝辦得極其隱蔽,連寧家都沒有得到絲毫風聲,若不是董明和今日告知,恐怕他們都還以為皇帝開了一次私庫,國庫這些年又因異變天災而吃緊,已然沒有精力和財力培養私軍。
沒想到,皇帝陛下不僅將人手備齊了,還將這些人交給了董明和調.教。
現在想來,董明和調任廣州府也是陛下刻意安排了。就算是寧衡也沒料不到,皇帝會把他培養起來分散朱家軍和各軍軍權的私軍放在廣州府——寧家的眼皮底下。
寧衡歎了一聲:“看來董二與你確實有善緣。”
朱定北與董明和這些年的往來並沒有隱瞞寧衡,至於兵書一事,除了他本人和董明和黃煜之外,連錢悔都隻以為他是給了董明和某些錦囊妙計才讓董明和大放異彩。當年他與董明和二人結識便是寧衡引見的,他對董明和的青睞寧衡親眼所見,此時又在隔間聽聞朱定北因緣際會救了黃煜性命,便隻當董明和投桃報李,沒有深想其他用意。
朱定北勾了勾嘴角沒有反駁,轉而說道:“你說陛下派了專人在國境內遍訪礦山,看來還是運氣好被他開出來幾個。”
尋礦一事,向來是各郡縣管轄的分內之事,一旦發現便上報朝廷,歸入戶部。
皇帝派專人幹涉此事,用意自然不言而喻。朱定北之前想不明白,既然皇室私庫充盈,皇帝老兒為什麽還要繞這麽大的彎子,後來聽寧衡解釋說皇帝動用私庫有所限製,超過私庫三成數額或是一年之內連開三次以上私庫都必須要有皇室族老的同意才可。這其中寧氏太後的讚同便有很大分量,而寧太後所代表的立場則是寧家,寧家介入私庫動向是皇帝不想看到的。
他雖是帝王,要做私事自然不好大用公款。
寧衡道:“並未開出幾個好礦。不過,陛下要做的事,自然不會受財力所阻。”
朱定北一想也是,畢竟九五之尊不像他們老朱家要弄到錢有的是辦法。
“陛下眼光一想不錯,他現在選了明和師兄擔當此重任也是選對了人。就是不知道,明和師兄教養出來的軍士,比起我朱家如何了。”
“朱家以陸戰為先,董明和則重海防,向來他教導出來的士兵也會有所偏向,兩方並不妨礙。”
寧衡實事求是道。
朱定北唔了一聲,意味不明道:“那可就不一定了。”
寧衡聞言一怔,而後壓低聲音湊在朱定北耳邊道:“你與陛下……不謀而合了?”
朱定北驚了下,歎氣道:“阿衡,有時候你比我自己還要了解我,我都不知道時好時壞了。”
正如寧衡所言,他這一次和貞元皇帝不謀而合了。
真不知道該不該說是孽緣,他原以為皇帝縢養私兵,肯定會在寧州或是涼州行事,因此避讓開這西北兩境,早早將目光鎖定在了東境。他在金礦山上前後所得的幾萬兩黃金都投在了這件事上,不必皇帝陛下讓董明和帶一整個海師的大手筆,他隻著重培養了幾個人。
而他們,曾在平州海戰中穩得軍功備受重視,在這一次換防調任中已經四散在東境海師之中。
其中,以錢悔最為特別。
自從竇軍一案之後,錢悔便與朱家結下莫解的淵源,他誠心歸順於朱定北——不錯,並非朱家,而是朱定北本人——才讓朱定北將這個站在明麵上的人收為己用。
其他人都與朱家沒有任何關聯,乃是朱定北手下養在長寧山的百名殘兵用了兩年時間才精挑細選出來的人,現如今這些人才堪堪有了成績,沒想到他還沒來得及為此慶幸,皇帝又給他出了這麽個大難題。
朱家軍在北境和西境掌軍權已久,朱定北便想若是以後朱家上交兵權,手底下的人該如何安置。
思前想後,才將東境定為朱家軍的退路。
海師與陸軍不同,就算是戰力雄厚的朱家軍到了海上戰力也得打個對折。因此朱定北便從幾年前就開始在東境培養心腹,就算朱家軍以後急流勇退,也有地方可退。
可沒想到,向來對東境不如西北兩境重視的貞元皇帝這一次竟然也會將目光鎖定在了東境海師身上。朱定北猜不透皇帝是想先將海師軍權收入囊中繼而再對西北植入人手,還是和他打一樣的主意,在董明和手下培養得用的人才,借由換防調派到西北兩境內蠶食各方軍權。
不論是哪一種可能,他原先的計劃都要有一番整改了。
朱定北卻是無從得知,貞元皇帝手中的能動用的財帛確實不寬裕,他雖沒放棄私兵計劃,但之前培養出來的還是大多如暗衛一樣的勢力,不能用在台麵上。直到董宰相的二公子在平州一戰中嶄露頭角,才讓皇帝動了將私軍養在東境的念頭。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朱定北若是知道其中緣故也不知道該哭該笑了。
聽他感慨,寧衡失笑地拍他的頭:“不論你要做什麽,我都支持你。”
朱定北翻了一個白眼,“我朱家世代忠良,老子再對皇帝有意見也沒有不臣之心,不會連累長信侯府百年清譽,長信侯爺就把心放回肚子裏吧。”
寧衡笑出聲來,道:“那本侯在此多謝小侯爺忠義。”
朱定北噗嗤一笑,但眼中卻閃過一絲晦暗不明的光芒:如果他真的想要謀反,寧衡是不是也會義無反顧地站在他身邊,叛了皇室?
隻是閃過這樣一個念頭,就讓朱定北直歎自己貪心不足。皇室再對朱家刻薄,但不可否認大靖在司馬皇室手中國富民強震懾邦交,朱家軍比起整個大靖而言,也不過是一把鋒利的刀俎,掌握在執刀人的手中,若是讓這把刀失去控製,真正不幸的就是天下黎民了。
剛重生那會兒,朱定北卻是有過把皇帝一刀砍了一了百了的心思,但隨著這些年他心境漸穩,撥開前世亂局的迷霧,他便越來越能守住本心。
不選下策,他也能夠保住朱家。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自信,才讓他平和以待,變得更有耐心。
把寧衡得寸進尺捏上他的臉的手拍開,朱定北開口道:“烏孫國的事情現在怎麽樣了?”
烏孫之戰,說到底還是因為烏孫國內的金礦和鐵礦受人覬覦所致。在羌族和匈奴開戰的關頭,兩方人趁亂在烏孫國私自挖了不少金鐵收入囊中。若不製止,就算以後烏孫國重回烏孫皇室手中,也變成一塊廢地了。
大靖的立場自然不是大仁大義,隔岸觀火可不是坐視他們把好處瓜分幹淨,因此在匈奴和羌族開始挖礦的時候,這個消息便被傳的沸沸揚揚,大靖也借由這些消息在羌族匈奴兩方攪弄風雲,使得他們爭鬥越發激烈的同時誰也沒能把多挖一點礦石。
但就在幾天前,羌族和匈奴竟然有停戰,以瓜分烏孫礦產議和。
這對於大靖而言是極不利的變故。
雖然戰事上朱家軍時有戰鷹傳訊,但他現在身處寧府,這些消息自然來得沒有寧衡快。
寧衡:“兩日前,涼州駐軍已經因烏孫皇室以死求助,發兵烏孫了。”
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鷸蚌化幹戈為玉帛,大靖想做這個漁翁自然是不可能了。在他們達成利益聯盟之前,他們勢必插足,打破兩人膠著的局麵,形成三足鼎立之態,如此才不會錯過先機。
“以死求助?嗬,沒想到烏孫國皇室竟然還能養出這種烈性子的後人,當真不錯啊。”朱定北明理讚佩暗裏諷刺道,“就是不知道是誰成全他們的壯烈之舉了。”
皇室都死絕了,烏孫國再想回到從前的國政已經不可能,曾經的烏孫國也成為曆史。不管他們的死是誰動的手,大靖現在都站在大義的一方,必須杜絕羌族和匈奴議和的可能性。
隻不過,比起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地盤和烏孫國接壤的羌族和匈奴,大靖與烏孫國之前被車師部落完全隔離開。
若大靖要占下這塊地盤,車師部落這塊絆腳石……是個大問題啊。
自從平州一戰之後,董明和便對朱定北推崇備至。並不僅僅因為他饋贈的海戰兵書,更因為對朱定北小小年紀就深諳兵法謀略,審時度勢力挽狂瀾的能力。
他二人借著錢悔相互往來信件,這些年下來交情不同於常人。
以董明和的聰慧,他自然明白對方的處境。第一次見麵時,他隻為朱定北性情疏朗卻隻能被困在洛京而惋惜,現如今,他已經明白,鎮北侯府世孫的身份對朱定北而言意味著什麽,也已然清楚他與皇帝陛下暗中的交鋒。
他告知朱定北皇帝陛下將親軍交於他統管,並不是在表明立場,也不曾背棄辜負皇帝的信任。當然,也並不是因為報恩。董明和生性穩重,行事果決有大將之風,但骨子裏還是有著文儒世家出身的偏重情感的一麵——從他因黃煜而做出的抉擇便可見一般。
他這麽做隻是出於私心,想給摯友提一個醒,讓他不至於在將來陷入危局。
寧衡見朱定北麵色有異,正要出聲詢問,後者便將手中細紙條遞給他。寧衡見了上麵所寫也是一驚,這件事情皇帝辦得極其隱蔽,連寧家都沒有得到絲毫風聲,若不是董明和今日告知,恐怕他們都還以為皇帝開了一次私庫,國庫這些年又因異變天災而吃緊,已然沒有精力和財力培養私軍。
沒想到,皇帝陛下不僅將人手備齊了,還將這些人交給了董明和調.教。
現在想來,董明和調任廣州府也是陛下刻意安排了。就算是寧衡也沒料不到,皇帝會把他培養起來分散朱家軍和各軍軍權的私軍放在廣州府——寧家的眼皮底下。
寧衡歎了一聲:“看來董二與你確實有善緣。”
朱定北與董明和這些年的往來並沒有隱瞞寧衡,至於兵書一事,除了他本人和董明和黃煜之外,連錢悔都隻以為他是給了董明和某些錦囊妙計才讓董明和大放異彩。當年他與董明和二人結識便是寧衡引見的,他對董明和的青睞寧衡親眼所見,此時又在隔間聽聞朱定北因緣際會救了黃煜性命,便隻當董明和投桃報李,沒有深想其他用意。
朱定北勾了勾嘴角沒有反駁,轉而說道:“你說陛下派了專人在國境內遍訪礦山,看來還是運氣好被他開出來幾個。”
尋礦一事,向來是各郡縣管轄的分內之事,一旦發現便上報朝廷,歸入戶部。
皇帝派專人幹涉此事,用意自然不言而喻。朱定北之前想不明白,既然皇室私庫充盈,皇帝老兒為什麽還要繞這麽大的彎子,後來聽寧衡解釋說皇帝動用私庫有所限製,超過私庫三成數額或是一年之內連開三次以上私庫都必須要有皇室族老的同意才可。這其中寧氏太後的讚同便有很大分量,而寧太後所代表的立場則是寧家,寧家介入私庫動向是皇帝不想看到的。
他雖是帝王,要做私事自然不好大用公款。
寧衡道:“並未開出幾個好礦。不過,陛下要做的事,自然不會受財力所阻。”
朱定北一想也是,畢竟九五之尊不像他們老朱家要弄到錢有的是辦法。
“陛下眼光一想不錯,他現在選了明和師兄擔當此重任也是選對了人。就是不知道,明和師兄教養出來的軍士,比起我朱家如何了。”
“朱家以陸戰為先,董明和則重海防,向來他教導出來的士兵也會有所偏向,兩方並不妨礙。”
寧衡實事求是道。
朱定北唔了一聲,意味不明道:“那可就不一定了。”
寧衡聞言一怔,而後壓低聲音湊在朱定北耳邊道:“你與陛下……不謀而合了?”
朱定北驚了下,歎氣道:“阿衡,有時候你比我自己還要了解我,我都不知道時好時壞了。”
正如寧衡所言,他這一次和貞元皇帝不謀而合了。
真不知道該不該說是孽緣,他原以為皇帝縢養私兵,肯定會在寧州或是涼州行事,因此避讓開這西北兩境,早早將目光鎖定在了東境。他在金礦山上前後所得的幾萬兩黃金都投在了這件事上,不必皇帝陛下讓董明和帶一整個海師的大手筆,他隻著重培養了幾個人。
而他們,曾在平州海戰中穩得軍功備受重視,在這一次換防調任中已經四散在東境海師之中。
其中,以錢悔最為特別。
自從竇軍一案之後,錢悔便與朱家結下莫解的淵源,他誠心歸順於朱定北——不錯,並非朱家,而是朱定北本人——才讓朱定北將這個站在明麵上的人收為己用。
其他人都與朱家沒有任何關聯,乃是朱定北手下養在長寧山的百名殘兵用了兩年時間才精挑細選出來的人,現如今這些人才堪堪有了成績,沒想到他還沒來得及為此慶幸,皇帝又給他出了這麽個大難題。
朱家軍在北境和西境掌軍權已久,朱定北便想若是以後朱家上交兵權,手底下的人該如何安置。
思前想後,才將東境定為朱家軍的退路。
海師與陸軍不同,就算是戰力雄厚的朱家軍到了海上戰力也得打個對折。因此朱定北便從幾年前就開始在東境培養心腹,就算朱家軍以後急流勇退,也有地方可退。
可沒想到,向來對東境不如西北兩境重視的貞元皇帝這一次竟然也會將目光鎖定在了東境海師身上。朱定北猜不透皇帝是想先將海師軍權收入囊中繼而再對西北植入人手,還是和他打一樣的主意,在董明和手下培養得用的人才,借由換防調派到西北兩境內蠶食各方軍權。
不論是哪一種可能,他原先的計劃都要有一番整改了。
朱定北卻是無從得知,貞元皇帝手中的能動用的財帛確實不寬裕,他雖沒放棄私兵計劃,但之前培養出來的還是大多如暗衛一樣的勢力,不能用在台麵上。直到董宰相的二公子在平州一戰中嶄露頭角,才讓皇帝動了將私軍養在東境的念頭。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朱定北若是知道其中緣故也不知道該哭該笑了。
聽他感慨,寧衡失笑地拍他的頭:“不論你要做什麽,我都支持你。”
朱定北翻了一個白眼,“我朱家世代忠良,老子再對皇帝有意見也沒有不臣之心,不會連累長信侯府百年清譽,長信侯爺就把心放回肚子裏吧。”
寧衡笑出聲來,道:“那本侯在此多謝小侯爺忠義。”
朱定北噗嗤一笑,但眼中卻閃過一絲晦暗不明的光芒:如果他真的想要謀反,寧衡是不是也會義無反顧地站在他身邊,叛了皇室?
隻是閃過這樣一個念頭,就讓朱定北直歎自己貪心不足。皇室再對朱家刻薄,但不可否認大靖在司馬皇室手中國富民強震懾邦交,朱家軍比起整個大靖而言,也不過是一把鋒利的刀俎,掌握在執刀人的手中,若是讓這把刀失去控製,真正不幸的就是天下黎民了。
剛重生那會兒,朱定北卻是有過把皇帝一刀砍了一了百了的心思,但隨著這些年他心境漸穩,撥開前世亂局的迷霧,他便越來越能守住本心。
不選下策,他也能夠保住朱家。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自信,才讓他平和以待,變得更有耐心。
把寧衡得寸進尺捏上他的臉的手拍開,朱定北開口道:“烏孫國的事情現在怎麽樣了?”
烏孫之戰,說到底還是因為烏孫國內的金礦和鐵礦受人覬覦所致。在羌族和匈奴開戰的關頭,兩方人趁亂在烏孫國私自挖了不少金鐵收入囊中。若不製止,就算以後烏孫國重回烏孫皇室手中,也變成一塊廢地了。
大靖的立場自然不是大仁大義,隔岸觀火可不是坐視他們把好處瓜分幹淨,因此在匈奴和羌族開始挖礦的時候,這個消息便被傳的沸沸揚揚,大靖也借由這些消息在羌族匈奴兩方攪弄風雲,使得他們爭鬥越發激烈的同時誰也沒能把多挖一點礦石。
但就在幾天前,羌族和匈奴竟然有停戰,以瓜分烏孫礦產議和。
這對於大靖而言是極不利的變故。
雖然戰事上朱家軍時有戰鷹傳訊,但他現在身處寧府,這些消息自然來得沒有寧衡快。
寧衡:“兩日前,涼州駐軍已經因烏孫皇室以死求助,發兵烏孫了。”
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鷸蚌化幹戈為玉帛,大靖想做這個漁翁自然是不可能了。在他們達成利益聯盟之前,他們勢必插足,打破兩人膠著的局麵,形成三足鼎立之態,如此才不會錯過先機。
“以死求助?嗬,沒想到烏孫國皇室竟然還能養出這種烈性子的後人,當真不錯啊。”朱定北明理讚佩暗裏諷刺道,“就是不知道是誰成全他們的壯烈之舉了。”
皇室都死絕了,烏孫國再想回到從前的國政已經不可能,曾經的烏孫國也成為曆史。不管他們的死是誰動的手,大靖現在都站在大義的一方,必須杜絕羌族和匈奴議和的可能性。
隻不過,比起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地盤和烏孫國接壤的羌族和匈奴,大靖與烏孫國之前被車師部落完全隔離開。
若大靖要占下這塊地盤,車師部落這塊絆腳石……是個大問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