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的爺爺叫陳榮,聽爺爺說,老祖宗是清政府最末的一批秀才。(.無彈窗廣告)寒窗苦讀十年,不為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每個讀書人心中的夢想隨著清朝的結束,可謂就此終結。


    清政府被推翻,老祖宗最後的那點希望破滅。四十多歲的人,按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死讀書的頑固封建。


    陳榮消沉了不久,奈何家底不豐厚,雖是小小地主出生,依舊經不起戰火折騰。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陳榮隻有改行謀生存。


    讀了一輩子四書五經,滿腦子孔孟思想,真到了得靠自己維持生計時,陳榮才明白何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那時候,西方思想如洪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早灌入殘破不堪的中國。對於陳榮這樣的過時秀才,提不起搶,喊不出革命口號,扛不動包,又丟不起人做‘卑賤人’的活。上街轉悠幾天,隻有慫著頭回家。


    整天在家唉聲歎氣,借酒消愁,長一句時不待我,短一句命運多舛。[.超多好看小說]到最後竟然罵起他心中最為敬重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又說慈禧想效仿武曌,有那命,沒那本事。


    最後總結就是:“女人誤國啊”。


    日子還是要過,變賣些許家當,倒是可以維持,陳榮明白,這終究不是長久之事。且,自己小兒子還在讀書,聽說都學習西方先進思想。要按照陳榮以前,早就開罵崇洋媚外,丟老祖宗臉。他最看不起的就是西洋玩意兒,認為都是些奇淫怪技,怎能和中華上國幾千年文化相比。


    所以陳榮常常罵小兒子不學無術,要不是太溺愛,早逼回家。現如今,連自己想效忠的清政府都垮台了,陳榮也無臉再苛求什麽。


    隨著思想的轉變,陳榮其實倒是蠻支持小兒子的學業,因拉不下臉,也就隻有不說話,默默出錢。


    其實,清末時期,讀書人本來就少,能識字的更是屬於高層次人。陳榮最後沒辦法,幫別人寫寫家書,在街上賣賣字畫,加上家裏還剩的幾畝地,再遣散丫鬟傭人,日子倒是勉勉強強能過。


    一直至今,陳榮都告誡後人,必須讀書識字。當不當官是回事,至少不管何時,混口飯吃還是能湊合的。


    就這樣過了幾年,陳榮也把這個世道看淡了,亂世能安身立命就算大吉,富貴隻有險中求,他不敢。一是年齡大了,背負一大家庭;二是本就沒有一顆爭世的心。


    到最後軍閥亂戰,城市亦不那麽太平,最後,陳榮幹脆把所有家產都賣掉,回到了鄉下。就留小兒子在外學習,其實,連陳榮都不知到底學些什麽。


    陳榮老家在湖南安慶,湘西一帶地區,是窮的出名。戰火雖沒有波及到這裏,但土匪山寨較多,也不太平。幸得陳榮年輕時認得幾個好友,為清政府效力半輩子,清政府被推翻後,因當地名氣較高,倒是繼續做著官。聽爺爺說,有個還是安慶縣的縣太爺。


    有著他們的佛照,陳榮回鄉倒也順利,很快便安定下來。


    那時候烽火連天,青壯年都被拉去當兵,其實很多人到死都不知道為誰效力,也不知到底打的是中國人還是洋鬼子。軍閥實在太多了,隻要你有槍,再拉上幾個人,就是當地一小軍閥。所以,軍閥起的快滅的也快,但是也有些有本事的人,硬是從幾十號人幾十條槍,一直打到上萬部隊的。


    戰爭多,死人也多。


    而湘西沅江上遊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中國人都特別眷戀自己鄉土,無論如何,死後必須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客死他鄉,都一定要入土祖塋。特別是孝子賢孫更要搬喪回籍,若周邊親朋好友知道,也會傾力相助,出資出力幫忙。


    運屍回鄉,在這幾百裏崎嶇山路上行走,困難重重,一個新生職業由此而誕生。


    趕屍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士那點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隱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隱子並收藏道士那點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