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紹了嬴魚,窮奇,天狗,猙,肥遺,鳳凰,九尾狐,旋龜,青龍,白虎,玄武,朱雀,檮杌,混沌,蠱雕十五頭異獸。(.棉、花‘糖’小‘說’)
1、嬴魚:
嬴魚是漢族傳說中的怪物。出自《山海經》,原文“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2、窮奇:
窮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凶之一,主要記載於《山海經》中,被描述為外貌像老虎又像牛,長有一雙翅膀和刺蝟的毛發。
窮奇很有意思,看見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由此可見,它應該是頭凶獸,而且還是一種懲善揚惡的生物。
然而有些書上又說它也不是那麽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裏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益處了,之後神話被曆史化,神鬼也被人格化,窮奇逐漸演變為天下四凶之一,最後終於被舜帝滅了。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曆,“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禦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裏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
窮奇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麵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乃是邪惡的象征,代表至邪之物。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窮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凶惡的異獸。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發,與海內北經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也有的書籍記載窮奇一身雪白的毛發,額頭長有兩隻淡金色的龍角,嘴巴則是鷹喙的樣子,有一對黑色的羽翼,喜食人肉。
《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
《山海經·西山經》注中雲:“似虎,蝟毛,有翼,銘曰窮奇之獸。厥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號曰神狗”。
《山海經·西山經》有雲:“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史記·五帝本紀》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史記正義》注引《神異經》道:“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嗥同暤。
《後漢書·禮儀》中說:“窮奇、騰根共食蠱”
3、天狗:
陰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野貓卻是白腦袋,名稱是天狗,它發出的叫聲與“榴榴”的讀音相似,人飼養它可以辟凶邪之氣。
日語裏中國式的天狗讀做“てんこう”,而rb式的則讀做“てんぐ”。日文漢字也作“萬骨坊”。天狗是rb最廣為人知的妖怪之一。《山海經》中寫著天狗是有如狐狸般的動物,在rb則被稱之為天狐(住在天上的狐狸)。天狗臉是大紅色,有著高高的鼻子,有點像長臂猿,手持團扇,長得十分高大。住在深山之中,具有神力和超能力,具有讓人類感到恐怖的力量。背後有一雙翅膀,可以自由地翱翔於天空中、具有將人類撕成碎片的力氣,至今鞍馬寺仍供奉著天狗的雕像。
據說天狗會把迷失在森林裏的人拐走,所以古人稱被拐走的小孩叫做「神隱」,顧名思義就是被神明藏起來了。天狗的傳說,後來又融入了山嶽信仰的宗教之中(天台、真言密教兩宗),鐮倉時代《是害坊繪卷》描繪出天狗與天台宗僧侶大戰,結果敗退的景象,動作如栩如生,相當有趣。據說在這個故事當中,來自中國的天狗軍團,前來向rb的天狗求援,但是rb的天狗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即日語中所謂的「自慢」、「鼻高高」。因此原本古代以「老鷹」為主要形象的天狗,到了中世後期轉變為「鼻高天狗」,並穿鑿附會說那些修行未臻火候、態度傲慢的山僧,死後會變成天狗。到了後世,更產生了天狗出現便會招致天下大亂的說法。對於引起各種不可思議現象的山僧,到底與天狗傳說是否有關聯,至今仍是個謎。
在中國的傳說中,日食、月食現象被說成是“天狗吃月亮”,恐慌的人們也會敲鑼打鼓放鞭炮來驅趕天狗。中國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經·西山經》中,原文是:又西三百裏,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於番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曰天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禦凶。這種像狸而白首的動物很可能是某種古代哺乳動物,是真實存在過的。
對rb人來說天狗的存在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天狗最大的特征是一張赤紅色的臉和一個長長的大鼻子,它還有一對翅膀,憑借翅膀天狗可以自由的翱翔於空中,這似乎和中國傳說中天狗的形象相距甚遠。
在rb作為山野神性與神秘性的具像化表現,天狗比其他的妖怪的地位多少要高出一些。在各種傳說中並不隻代表惡登場,事實上還有相當多是以善神的形象出現的。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鞍馬山的鬼一法眼了。它在義經家破人亡之際收留了他,教他武功、兵法和妖術,最終使義經報仇雪恨。(.)可見,天狗的善德形象在rb民話中還是很有地位的。
4、猙:
《山海經記載》:章我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
翻譯過來就是:章我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裏常常出現十分怪異的物象。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赤豹,長著五條尾巴和一隻角,發出的聲音如同敲擊石頭的聲響,名稱是猙。
5、肥遺:
肥遺是中國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出自《山海經》。共有三種,兩蛇一鳥。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裏,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璭(wei),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肥璭是一種居住在太華山的怪蛇,六足四翼。出現的地方就會有大旱。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百八十裏,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這種肥遺是居住在渾夕山,一個頭兩個身子。出現的地方的國家會有大旱。
肥遺鳥是一種黃色的鵪鶉大小的鳥,喙是紅色的,據說吃了肥遺能夠治病、防止寄生蟲。《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裏,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太華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現四方形,高五千仞,寬十裏,禽鳥野獸無法棲身。山中有一種蛇,名稱是肥?,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渾夕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盛產銅和玉石。嚻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北流入大海。這裏有一種長著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名稱是肥遺,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
英山,山的北邊有很多的鐵礦,南邊有很多黃金。禺河就從這座山發源,之後向北注入招河,禺河裏麵有很多的魚,這種魚的樣子像甲魚,發出的聲音像是羊叫的聲音。山的南邊生長著很多的低矮的箭竹,山裏的野獸多是體型較大的牛和羊。山裏有種鳥,形狀像鵪鶉,長著黃色的身體和紅色的嘴巴,它的名字叫肥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麻風病,還能殺死身體裏的寄生蟲。
明人朱國楨《誦幢小品》卷三一記載,萬曆十四年,jc縣今jxyx縣先民在山林中碰見一條長著六隻腳的大蛇,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肥遺。【萬曆丙戌1586年,建昌鄉民樵於山,逢一巨蛇,頭端一角,六足如雞距,見人不噬亦不驚。民因呼群往視,亦不敢傷;徐徐入深林去。《華山記》雲:“蛇六足者,名曰肥遺,見則千裏之內大旱!”戊子,己醜之災,其兆已先見之矣。】
《js縣誌》卷一記載,明代末年,hbjs縣一民宅水溝中,亦曾發現這種“六足如雞距”的怪蛇。【崇禎六年癸酉1633年,彭楊畈民家溝中見蛇出,長六尺,圍尺許,身紅綠色,六足如雞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遺也,主千裏旱。”果驗。】
6、鳳凰:
《山海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譯文:丹穴山,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普通的雞,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稱是鳳皇,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的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羲’字的形狀,背部的花紋是‘禮’字的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的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的形狀。這種叫做鳳凰的鳥,吃喝很自然從容,常常是自個兒邊唱邊舞,一出現天下就會太平。
7、九尾狐:
《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譯文:青丘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類似,能吞食人。據說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
8、青龍: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征,而比較準確的定位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征與代表。在東方傳說中,青龍神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麵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話中,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
9、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辟邪,攘災,祈豐以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也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在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為它是白色的,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10、玄武:
玄武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屬於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四象即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聖獸。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顓頊與北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壬癸與冬季。二十八宿,玄武是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的總稱。
中國古代神話中最令妖邪膽戰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玄武亦稱玄冥,龜蛇合體,為水神,居北海,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冥間亦在北方,故為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間問卜,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被稱為“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後,出生後成為太子。
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威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以寶劍,入hb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
《經稗》:“鬥牛女虛危室璧七宿有龜蛇體,故曰玄武。”
《楚辭·遠遊》:“時曖(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禮記·曲禮(上)》雲:“玄武,龜也,龜有甲,能禦侮用也。”
《周禮》雲龜:“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鄭注雲:“屬,言非一也。其色,天龜玄,所謂玄武是也。”
《左傳》:“玄武在北方也。龜、蛇二蟲共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虛危之星也。”
關於玄武起源的最早傳說來自於夏朝。據傳,中國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親叫做“鯀”,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幫助舜治水。因其隻采用塞堵而非疏導,雖然有神物息壤的幫助,但仍沒有成功。通常鯀會被當作靈龜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塗山氏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
玄武改名成真武,是為了避趙家聖祖的諱。宋真宗授意寵臣,大搞“天書屢降”的神話。在此期間,全國各地所獻芝草、嘉禾、瑞獸等不計其數,全國掀起了一場少見的崇道狂潮。過了幾年,真宗又假托夢見神人傳玉皇之命,說軒轅皇帝為趙氏的始祖,由此製造了一個“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並將此事布告天下,尊黃帝為“聖祖”,上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聖祖母為“元天大聖後”,以七月一日聖祖壽辰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聖祖降臨日為降聖節。從此,道教又多了一位僅次於玉皇的尊神——“保生大帝”趙玄朗。
在古代,人們認為蛇機智、靈動,善於斂財,俗信認為夢蛇兆財;而龜腹背皆有硬甲,頭尾與四肢能縮進甲內,耐饑渴,壽命極長,人們占卜用龜,筮用蓍,合稱龜筮。龜背紋理稱作龜文,占卜時灼燒龜甲,視所見坼裂之紋,以兆吉凶休咎。
11、旋龜:
旋龜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產於怪水。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其體貌與普通的烏龜類似,但顏色為紅黑,長著鳥的頭、毒蛇的尾巴。據說它的叫聲像剖開的木頭的聲音,將其佩帶在身上,耳不聾,還可以治療足底的老繭。
12、朱雀:
朱雀是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輔黃圖》所謂的“天之四靈”之一。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丙丁與夏季。很多人將其認為是鳳凰或是鳳凰的一種,但實際上朱雀與鳳凰存在極大的不同,且作為天之四靈與四方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禮記四靈之一的鳳凰更加尊貴。亓鑫銘所著《泛亞論》稱古越國以朱雀為圖騰。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s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麵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與的名稱,朱雀等四象之名當然也赫然在列了。根據對殷墟出土卜辭中天象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的考證發現,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朱雀等四象的形象產生。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目前最早的典籍記載見於戰國楚人屈原所作的《楚辭》:“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輿。”
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貴、柳、星、張、翼、軫),其形象鳥,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
井宿——有星八屬雙子座,《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東井為水事。”博雅:“東井謂之鶉首。”《晉書天文誌》:“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
鬼宿——有星四,屬巨蟹座,星光皆暗,中有一星團,晦夜可見,稱曰積屍氣,《史記天官書》:“輿鬼鬼祠事”博雅:“輿鬼謂之天廟。”《晉書天文誌》:“輿鬼五星,天目也。”《觀象玩占》:“鬼四星曰輿鬼,為朱雀頭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謂之積屍,一曰天屍,如雲非雲,如星非星,見氣而已。”
柳宿——有星八,均屬長蛇座,《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爾雅釋天》:“咮謂之柳,柳鶉火也。”《漢書天文誌》:“柳為烏啄,主草木。”《晉書天文誌》:“柳八星天之廚宰也。”
星宿——有星七,六屬長蛇座,星宿一即此座α,西名為alphard,孑然獨照,光度列為二等,《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昏,七星中。”又:“孟冬之月,旦,七星中。”《史記天官書》:“七星主急事。”觀象玩占:“周禮鳥旗七旒,以象鶉火。”謂七星也。
張宿——有星六,均屬長蛇座。《史記天官書》:“張素為廚,主觴客。”《漢書天文誌》:“張嗉為廚,主觴客”《廣雅》:“張謂之鶉尾。”《觀象玩占》:“張六星為天府,一曰禦府,一曰天昌,實為朱鳥之嗉,火星也。”
翼宿——有星二十二,第一至第十一屬巨爵座,十二至十四屬長蛇座,外二星,又六星皆不明,為二十八宿中星數最多者,《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史記天官書》:“翼為羽翮主遠客。”《晉書天文誌》:“翼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主俳倡戲樂。”
軫宿——有星四,即烏鴉座γ、e、δ、β。δ為美麗雙星,其色一黃一紫。《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旦,軫中。”《史記天官書》:“軫為車,主風。”
陵光神君是道教把四象人格化之後對朱雀的稱謂。《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左青龍,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監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後玄武,名執明。子文。”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雀七宿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
《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
《淮南子》兵略訓:“所謂天數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所謂地利者,後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
《風俗通義》卷六:“南方朱雀,為樂之本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以二為下,三天兩地之義也。上廣下狹,尊卑之象也。中翅八寸,象八風。腰廣四寸,象四時。軫圓象陰陽轉而不窮也。”
葛洪《神仙傳》:“我行青龍,彼行白虎,彼前朱雀,我後玄武,不死之道也。”
《千金翼方》卷第三十:“身形之中,非汝所處,形中五部各有所主,肝為青龍,肺為白虎,心為朱雀,腎為玄武,脾為中府。”
而辭書之祖《爾雅釋天》雲:“咮謂之柳,柳,鶉火也。”,郭璞、邢昺的《爾雅注釋卷六·釋天第八》又雲:“鶉火,柳之次名也。”
《鶡冠子?度萬第八》則曰:“鳳凰者,鶉火之禽。”
13、檮杌:
檮杌(táowu)在上古時期華夏神話中是四凶之一。所謂”四凶“,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間四位殘暴的部落首領,後來被杜撰為四種怪物。古書《神異經》說:檮杌長得很像老虎,毛長,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常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凶惡的人。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讀《史通·六家第一》,有“孟子曰:“晉謂之乘,楚謂之檮杌,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然則乘與紀年、檮杌,其皆春秋之別名乎。”
《史通箋注》注雲:“晉乘(讀去聲),檮(tao)杌(wu),魯春秋,皆各國史書別名,而又通稱為春秋。”
《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春秋顓頊氏有不才子名檮杌是也,有人麵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苗民。春秋所謂三苗書雲:“竄三苗於三危。”
《曆代筆記小說選·漢魏六朝》《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14、混沌:
混沌是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神話名詞,其含義在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差異。如在中國神話中,混沌是四大凶獸之一;而在希臘神話中,混沌(chaos)則是孕育世界的神明。
《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講“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蒙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此間可知混沌乃是戌、亥交匯之間的一段黑暗時間,混沌虛無的狀態。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穀。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裏“渾敦”指太陽。那麽渾沌怎麽又與帝江聯係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係在一起,決非偶然。
在《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莊子敘“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故事大意為: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莊子》中的渾沌其形象其實更接近《山海經》中的神帝江: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
漢代地理書《神異經》西荒經記載:“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意指混沌是一種像狗,卻長著長毛動物,四條腿,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能走卻無法移動,有兩隻耳朵卻無法聽見,能通人性,有腹部卻沒有五髒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不彎曲,吃下的食物徑直通過;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神異經》說:渾沌外表像犬,四足無爪,有目而不見,行走不便,有翅膀,欺負善良,喜歡殘暴的人所以稱是非不分的人為“渾沌”。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髒。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15、蠱雕:
蠱雕又稱纂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頭上長角,叫聲像嬰兒的哭啼聲,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獸。
蠱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據《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又東五百裏,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是食人。”再往東五百裏,是座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野獸,名稱是蠱雕,形狀像普通的雕鷹卻頭上長角,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山海經·南山經》記:“又東五百裏,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駢雅》記:“蠱雕如雕而戴角。”
《事物紺珠》記:“蠱雕如豹,鳥喙一角,音如嬰兒。”
郭璞《圖讚》:“纂雕有角,聲若兒號。”
1、嬴魚:
嬴魚是漢族傳說中的怪物。出自《山海經》,原文“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嬴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2、窮奇:
窮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凶之一,主要記載於《山海經》中,被描述為外貌像老虎又像牛,長有一雙翅膀和刺蝟的毛發。
窮奇很有意思,看見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由此可見,它應該是頭凶獸,而且還是一種懲善揚惡的生物。
然而有些書上又說它也不是那麽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裏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益處了,之後神話被曆史化,神鬼也被人格化,窮奇逐漸演變為天下四凶之一,最後終於被舜帝滅了。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曆,“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禦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裏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
窮奇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麵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乃是邪惡的象征,代表至邪之物。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窮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凶惡的異獸。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發,與海內北經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也有的書籍記載窮奇一身雪白的毛發,額頭長有兩隻淡金色的龍角,嘴巴則是鷹喙的樣子,有一對黑色的羽翼,喜食人肉。
《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
《山海經·西山經》注中雲:“似虎,蝟毛,有翼,銘曰窮奇之獸。厥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號曰神狗”。
《山海經·西山經》有雲:“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史記·五帝本紀》道:“少昚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史記正義》注引《神異經》道:“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亦道:“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嗥同暤。
《後漢書·禮儀》中說:“窮奇、騰根共食蠱”
3、天狗:
陰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野貓卻是白腦袋,名稱是天狗,它發出的叫聲與“榴榴”的讀音相似,人飼養它可以辟凶邪之氣。
日語裏中國式的天狗讀做“てんこう”,而rb式的則讀做“てんぐ”。日文漢字也作“萬骨坊”。天狗是rb最廣為人知的妖怪之一。《山海經》中寫著天狗是有如狐狸般的動物,在rb則被稱之為天狐(住在天上的狐狸)。天狗臉是大紅色,有著高高的鼻子,有點像長臂猿,手持團扇,長得十分高大。住在深山之中,具有神力和超能力,具有讓人類感到恐怖的力量。背後有一雙翅膀,可以自由地翱翔於天空中、具有將人類撕成碎片的力氣,至今鞍馬寺仍供奉著天狗的雕像。
據說天狗會把迷失在森林裏的人拐走,所以古人稱被拐走的小孩叫做「神隱」,顧名思義就是被神明藏起來了。天狗的傳說,後來又融入了山嶽信仰的宗教之中(天台、真言密教兩宗),鐮倉時代《是害坊繪卷》描繪出天狗與天台宗僧侶大戰,結果敗退的景象,動作如栩如生,相當有趣。據說在這個故事當中,來自中國的天狗軍團,前來向rb的天狗求援,但是rb的天狗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即日語中所謂的「自慢」、「鼻高高」。因此原本古代以「老鷹」為主要形象的天狗,到了中世後期轉變為「鼻高天狗」,並穿鑿附會說那些修行未臻火候、態度傲慢的山僧,死後會變成天狗。到了後世,更產生了天狗出現便會招致天下大亂的說法。對於引起各種不可思議現象的山僧,到底與天狗傳說是否有關聯,至今仍是個謎。
在中國的傳說中,日食、月食現象被說成是“天狗吃月亮”,恐慌的人們也會敲鑼打鼓放鞭炮來驅趕天狗。中國的天狗最早出自《山海經·西山經》中,原文是:又西三百裏,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於番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曰天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禦凶。這種像狸而白首的動物很可能是某種古代哺乳動物,是真實存在過的。
對rb人來說天狗的存在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天狗最大的特征是一張赤紅色的臉和一個長長的大鼻子,它還有一對翅膀,憑借翅膀天狗可以自由的翱翔於空中,這似乎和中國傳說中天狗的形象相距甚遠。
在rb作為山野神性與神秘性的具像化表現,天狗比其他的妖怪的地位多少要高出一些。在各種傳說中並不隻代表惡登場,事實上還有相當多是以善神的形象出現的。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鞍馬山的鬼一法眼了。它在義經家破人亡之際收留了他,教他武功、兵法和妖術,最終使義經報仇雪恨。(.)可見,天狗的善德形象在rb民話中還是很有地位的。
4、猙:
《山海經記載》:章我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
翻譯過來就是:章我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一類的美玉。山裏常常出現十分怪異的物象。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赤豹,長著五條尾巴和一隻角,發出的聲音如同敲擊石頭的聲響,名稱是猙。
5、肥遺:
肥遺是中國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旱魃之兆。出自《山海經》。共有三種,兩蛇一鳥。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裏,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璭(wei),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肥璭是一種居住在太華山的怪蛇,六足四翼。出現的地方就會有大旱。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百八十裏,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這種肥遺是居住在渾夕山,一個頭兩個身子。出現的地方的國家會有大旱。
肥遺鳥是一種黃色的鵪鶉大小的鳥,喙是紅色的,據說吃了肥遺能夠治病、防止寄生蟲。《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裏,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太華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現四方形,高五千仞,寬十裏,禽鳥野獸無法棲身。山中有一種蛇,名稱是肥?,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渾夕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盛產銅和玉石。嚻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北流入大海。這裏有一種長著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名稱是肥遺,在哪個國家出現那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
英山,山的北邊有很多的鐵礦,南邊有很多黃金。禺河就從這座山發源,之後向北注入招河,禺河裏麵有很多的魚,這種魚的樣子像甲魚,發出的聲音像是羊叫的聲音。山的南邊生長著很多的低矮的箭竹,山裏的野獸多是體型較大的牛和羊。山裏有種鳥,形狀像鵪鶉,長著黃色的身體和紅色的嘴巴,它的名字叫肥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麻風病,還能殺死身體裏的寄生蟲。
明人朱國楨《誦幢小品》卷三一記載,萬曆十四年,jc縣今jxyx縣先民在山林中碰見一條長著六隻腳的大蛇,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肥遺。【萬曆丙戌1586年,建昌鄉民樵於山,逢一巨蛇,頭端一角,六足如雞距,見人不噬亦不驚。民因呼群往視,亦不敢傷;徐徐入深林去。《華山記》雲:“蛇六足者,名曰肥遺,見則千裏之內大旱!”戊子,己醜之災,其兆已先見之矣。】
《js縣誌》卷一記載,明代末年,hbjs縣一民宅水溝中,亦曾發現這種“六足如雞距”的怪蛇。【崇禎六年癸酉1633年,彭楊畈民家溝中見蛇出,長六尺,圍尺許,身紅綠色,六足如雞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遺也,主千裏旱。”果驗。】
6、鳳凰:
《山海經》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譯文:丹穴山,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普通的雞,全身上下是五彩羽毛,名稱是鳳皇,頭上的花紋是‘德’字的形狀,翅膀上的花紋是‘羲’字的形狀,背部的花紋是‘禮’字的形狀,胸部的花紋是‘仁’字的形狀,腹部的花紋是‘信’字的形狀。這種叫做鳳凰的鳥,吃喝很自然從容,常常是自個兒邊唱邊舞,一出現天下就會太平。
7、九尾狐:
《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譯文:青丘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狸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與嬰兒啼哭類似,能吞食人。據說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氣。
8、青龍: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征,而比較準確的定位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征與代表。在東方傳說中,青龍神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麵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話中,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
9、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辟邪,攘災,祈豐以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也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在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為它是白色的,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10、玄武:
玄武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屬於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四象即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聖獸。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顓頊與北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壬癸與冬季。二十八宿,玄武是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的總稱。
中國古代神話中最令妖邪膽戰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玄武亦稱玄冥,龜蛇合體,為水神,居北海,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冥間亦在北方,故為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間問卜,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被稱為“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後,出生後成為太子。
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威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以寶劍,入hb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
《經稗》:“鬥牛女虛危室璧七宿有龜蛇體,故曰玄武。”
《楚辭·遠遊》:“時曖(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禮記·曲禮(上)》雲:“玄武,龜也,龜有甲,能禦侮用也。”
《周禮》雲龜:“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鄭注雲:“屬,言非一也。其色,天龜玄,所謂玄武是也。”
《左傳》:“玄武在北方也。龜、蛇二蟲共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虛危之星也。”
關於玄武起源的最早傳說來自於夏朝。據傳,中國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親叫做“鯀”,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幫助舜治水。因其隻采用塞堵而非疏導,雖然有神物息壤的幫助,但仍沒有成功。通常鯀會被當作靈龜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塗山氏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
玄武改名成真武,是為了避趙家聖祖的諱。宋真宗授意寵臣,大搞“天書屢降”的神話。在此期間,全國各地所獻芝草、嘉禾、瑞獸等不計其數,全國掀起了一場少見的崇道狂潮。過了幾年,真宗又假托夢見神人傳玉皇之命,說軒轅皇帝為趙氏的始祖,由此製造了一個“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並將此事布告天下,尊黃帝為“聖祖”,上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聖祖母為“元天大聖後”,以七月一日聖祖壽辰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聖祖降臨日為降聖節。從此,道教又多了一位僅次於玉皇的尊神——“保生大帝”趙玄朗。
在古代,人們認為蛇機智、靈動,善於斂財,俗信認為夢蛇兆財;而龜腹背皆有硬甲,頭尾與四肢能縮進甲內,耐饑渴,壽命極長,人們占卜用龜,筮用蓍,合稱龜筮。龜背紋理稱作龜文,占卜時灼燒龜甲,視所見坼裂之紋,以兆吉凶休咎。
11、旋龜:
旋龜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產於怪水。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其體貌與普通的烏龜類似,但顏色為紅黑,長著鳥的頭、毒蛇的尾巴。據說它的叫聲像剖開的木頭的聲音,將其佩帶在身上,耳不聾,還可以治療足底的老繭。
12、朱雀:
朱雀是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輔黃圖》所謂的“天之四靈”之一。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丙丁與夏季。很多人將其認為是鳳凰或是鳳凰的一種,但實際上朱雀與鳳凰存在極大的不同,且作為天之四靈與四方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禮記四靈之一的鳳凰更加尊貴。亓鑫銘所著《泛亞論》稱古越國以朱雀為圖騰。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s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麵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與的名稱,朱雀等四象之名當然也赫然在列了。根據對殷墟出土卜辭中天象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的考證發現,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朱雀等四象的形象產生。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目前最早的典籍記載見於戰國楚人屈原所作的《楚辭》:“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輿。”
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貴、柳、星、張、翼、軫),其形象鳥,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
井宿——有星八屬雙子座,《史記天官書》:“南宮朱鳥權衡,東井為水事。”博雅:“東井謂之鶉首。”《晉書天文誌》:“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
鬼宿——有星四,屬巨蟹座,星光皆暗,中有一星團,晦夜可見,稱曰積屍氣,《史記天官書》:“輿鬼鬼祠事”博雅:“輿鬼謂之天廟。”《晉書天文誌》:“輿鬼五星,天目也。”《觀象玩占》:“鬼四星曰輿鬼,為朱雀頭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謂之積屍,一曰天屍,如雲非雲,如星非星,見氣而已。”
柳宿——有星八,均屬長蛇座,《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爾雅釋天》:“咮謂之柳,柳鶉火也。”《漢書天文誌》:“柳為烏啄,主草木。”《晉書天文誌》:“柳八星天之廚宰也。”
星宿——有星七,六屬長蛇座,星宿一即此座α,西名為alphard,孑然獨照,光度列為二等,《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昏,七星中。”又:“孟冬之月,旦,七星中。”《史記天官書》:“七星主急事。”觀象玩占:“周禮鳥旗七旒,以象鶉火。”謂七星也。
張宿——有星六,均屬長蛇座。《史記天官書》:“張素為廚,主觴客。”《漢書天文誌》:“張嗉為廚,主觴客”《廣雅》:“張謂之鶉尾。”《觀象玩占》:“張六星為天府,一曰禦府,一曰天昌,實為朱鳥之嗉,火星也。”
翼宿——有星二十二,第一至第十一屬巨爵座,十二至十四屬長蛇座,外二星,又六星皆不明,為二十八宿中星數最多者,《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史記天官書》:“翼為羽翮主遠客。”《晉書天文誌》:“翼二十二星,天之樂府,主俳倡戲樂。”
軫宿——有星四,即烏鴉座γ、e、δ、β。δ為美麗雙星,其色一黃一紫。《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旦,軫中。”《史記天官書》:“軫為車,主風。”
陵光神君是道教把四象人格化之後對朱雀的稱謂。《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左青龍,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監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後玄武,名執明。子文。”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雀七宿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
《淮南子》天文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
《淮南子》兵略訓:“所謂天數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所謂地利者,後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
《風俗通義》卷六:“南方朱雀,為樂之本也,五分其身,以三為上,以二為下,三天兩地之義也。上廣下狹,尊卑之象也。中翅八寸,象八風。腰廣四寸,象四時。軫圓象陰陽轉而不窮也。”
葛洪《神仙傳》:“我行青龍,彼行白虎,彼前朱雀,我後玄武,不死之道也。”
《千金翼方》卷第三十:“身形之中,非汝所處,形中五部各有所主,肝為青龍,肺為白虎,心為朱雀,腎為玄武,脾為中府。”
而辭書之祖《爾雅釋天》雲:“咮謂之柳,柳,鶉火也。”,郭璞、邢昺的《爾雅注釋卷六·釋天第八》又雲:“鶉火,柳之次名也。”
《鶡冠子?度萬第八》則曰:“鳳凰者,鶉火之禽。”
13、檮杌:
檮杌(táowu)在上古時期華夏神話中是四凶之一。所謂”四凶“,最早指的是上古年間四位殘暴的部落首領,後來被杜撰為四種怪物。古書《神異經》說:檮杌長得很像老虎,毛長,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常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凶惡的人。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讀《史通·六家第一》,有“孟子曰:“晉謂之乘,楚謂之檮杌,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然則乘與紀年、檮杌,其皆春秋之別名乎。”
《史通箋注》注雲:“晉乘(讀去聲),檮(tao)杌(wu),魯春秋,皆各國史書別名,而又通稱為春秋。”
《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春秋顓頊氏有不才子名檮杌是也,有人麵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苗民。春秋所謂三苗書雲:“竄三苗於三危。”
《曆代筆記小說選·漢魏六朝》《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14、混沌:
混沌是在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神話名詞,其含義在世界各地具有極大的差異。如在中國神話中,混沌是四大凶獸之一;而在希臘神話中,混沌(chaos)則是孕育世界的神明。
《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講“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蒙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此間可知混沌乃是戌、亥交匯之間的一段黑暗時間,混沌虛無的狀態。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穀。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裏“渾敦”指太陽。那麽渾沌怎麽又與帝江聯係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係在一起,決非偶然。
在《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莊子敘“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故事大意為: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莊子》中的渾沌其形象其實更接近《山海經》中的神帝江: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
漢代地理書《神異經》西荒經記載:“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意指混沌是一種像狗,卻長著長毛動物,四條腿,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能走卻無法移動,有兩隻耳朵卻無法聽見,能通人性,有腹部卻沒有五髒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不彎曲,吃下的食物徑直通過;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神異經》說:渾沌外表像犬,四足無爪,有目而不見,行走不便,有翅膀,欺負善良,喜歡殘暴的人所以稱是非不分的人為“渾沌”。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髒。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15、蠱雕:
蠱雕又稱纂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頭上長角,叫聲像嬰兒的哭啼聲,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獸。
蠱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據《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又東五百裏,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是食人。”再往東五百裏,是座鹿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種野獸,名稱是蠱雕,形狀像普通的雕鷹卻頭上長角,發出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是能吃人的。
《山海經·南山經》記:“又東五百裏,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駢雅》記:“蠱雕如雕而戴角。”
《事物紺珠》記:“蠱雕如豹,鳥喙一角,音如嬰兒。”
郭璞《圖讚》:“纂雕有角,聲若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