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介紹了角端,陸吾,冉遺魚,耳鼠,何羅魚,犼,長右,朱厭,諸懷,兕,飛廉,三足烏十二頭異獸。[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1、角端:


    甪端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裏,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的一種獨角獸(也有學者將其認為是大熊貓),有時作為藝術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hn省的宋陵)。可日行18000裏,通曉四方語言,隻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宋書·符瑞誌下》:“甪端者,日行萬八千裏,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上林賦》:“其獸則麒麟、甪端。”郭璞注:“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清王士禎《隴蜀餘聞》:“甪端,產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恒養之,以資衛護。又近於渠搜發獻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於門,驅邪也。”


    甪端,亦作“端端”、“畣端”,有人稱其為“獬豸”、“豸莫”、“獨角獸”等。麒麟頭,獅身,獨角,長尾,四爪,上唇特長,有的前伸,有的向上卷。其雕刻式樣為體質厚重豐碩,胸脯突出,長在鼻端的獨角極為誇張,呈現如一種雄獅吼嘯狀,氣勢十分壯觀。據資料可推知,在宋帝陵群中,截至1997年,共存甪端13件,而1984年應存14件,50年代應存15件,原建時共16件。


    甪端在現分布,宋宣祖永安陵,今無此獸。但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於五十年代末對此陵進行調查時,還見到一件。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照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泰陵現存甪端兩件,宋神宗永裕陵,現存甪端一件。


    有翼神獸的造型,較直接的源自於波斯,但可遠溯至希臘。翼翅,在此已不僅僅拘囿於飛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征了一種神聖性。翼翅與神獸相結合的有翼神獸,也便成為了曆代帝王最為鍾愛之物。據記載,頭上一角者為麒麟,二角者為辟邪,無角者為天祿。實際上神獸的雕刻並非嚴格於此,宋之甪端概括了從南北朝到唐的諸多種神獸如麒麟、天祿、翼馬等的多種特點而加以變化。它頭如麒麟,獨角,但上唇又特長,獅身,有翼,四爪,集中代表了宋代神獸石雕的特色,同時也為明清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繼承。史書中對甪端的記載,可知此獸有三種麵貌。一為豬型;二為麒麟型;三為牛型。實則甪端為一種象征性獸類形象。


    有關於甪端之記載,始見於漢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如下記載:“獸則麒麟、甪端。”可知古人之於甪端祥瑞之說,與此早已有之。緣何甪端之於曆史會呈現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甪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總體造型又多如豬、牛。在漢、唐煊赫的氣勢之下,是不會鍾情於此類畜獸型祥瑞造型的,隻有威猛的獅虎變形才能與漢唐盛世相匹配。且由書中記載也可知,早先人們大多注意的是甪端獨角的實用性功能,將其多視為角弓之材料的來源。由此也可注意到,甪端於漢唐之時,多為實用而存,並未被加以神化。宋代是甪端徹底被發掘、神秘化的主要時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於此時被加入的。也就在此時,這種原本也許較為真實的異域獸類,在加翅、卷唇後,被中國人改造利用了。但甪端在型製上的與天祿、辟邪的明顯繼承關係,又可看到曆代人們在思想、工藝上的一脈相承。明清人向往於漢唐之時的恢宏大氣,而不會眷顧與宋人的半壁江山,因而將甪端形象複歸於麒麟,也便成了理所當然之事。甪端也由此結束了其在宋代的獨特地位,完成了其在曆史上的曇花一現後而得以功成身退。


    甪端,與曆代的麒麟、辟邪、天祿、獬豸等,共同構成了我國封建王朝的嘉瑞體係。透過它們,可看到一個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一個有著漫長的封建曆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漢族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曆代匠師們高超的技藝,在它們身上也得到了極好的表現。


    “甪端,日行萬八千裏,又曉四夷之語,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宋書》是溝通神界與人間的橋梁,更加傾向於信使,可看做神獸界的赫爾墨斯。


    用異獸甪端牛之角製成的弓。《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甪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者。”


    2、陸吾:


    陸吾即肩吾,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昆侖山神名,人麵虎身虎爪而九尾。《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麵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郭璞注:“即肩吾也。莊周曰‘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也。”陸吾神掌管這“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


    《山海經·西次三經》:“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它的樣貌是長著九條尾巴的虎身頂著一顆擁有銳利目光的人頭,它的職責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園圃的時節。根據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陸吾的位格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個區域的界限之外,能夠料理天神花園的時節,因此它絕不是園丁,而是類似中央空調隨時調節氣溫的存在。


    所謂天之九部,就是整個上層宇宙。天帝的苑圃、懸圃的時令與節氣,也歸他管,堪稱是天帝的大管家。陸吾的南邊,有著六個頭的樹鳥,以及蛟龍、大蛇、豹子、還有連名字都說不清楚的各種植物、動物等等。


    在陸吾的周圍,環繞著一些神異的精靈。其中有一群名叫“土縷”的神獸,它像羊而長著四隻角,它不吃草而吃人。有一群名叫欽原的神鳥,它像蜂一樣蜇人,但大如鴛鴦。被它一蜇,任何鳥獸都會死去,任何喬木都必枯萎。有一種名叫沙棠的果子,類似李子而無核,人吃了它,可以飄洋過海,踏水不溺。


    昆侖山的西邊,有神異的鳳凰、鸞鳥。它們頭上帶著蛇,腳下踩著蛇,胸部還盤踞著赤蛇。昆侖山的北邊有珠樹、文玉樹、琪樹、不死樹等神異植物。昆侖山的東邊有一大群希望能攀援天梯,以此溝通神人的巫師。比如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等等。他們互相環繞在一起,每個人手中都握著不死之藥,希望能抗拒凡人的死亡,祈求複活。


    陸吾有一個大錯處,就是因為他長得太神奇,體態怪異,像虎長著虎尾。它特大的身軀十分雄壯,足有九十九隻老虎那麽大,他又有九個頭顱,卻長得很像人。它立在昆侖山上遙望東方,似乎在監護著什麽,卻並沒有監護著什麽。這就是人常說的,做事須得認真,可他對治下的那些生靈和植物,包庇縱容,聽不得奉承話,便犯下了一些錯兒。還好,陸吾神辦事謹慎,小錯不遮不蓋,稱得起是掌管“帝之下都的第一天神了。又被稱作開明獸,本是黃帝都城昆侖丘的守衛,他把自己化裝成老虎的樣子,這樣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


    陸吾這個天帝的大管家,是位盡職盡責神明,這位掌管“帝之下都”還兼管“天之九部”。就是整個上層宇宙大管家,不論是哪路神仙或妖魔鬼鬼怪,誰要是觸犯了天之九部的規矩,或不經心的違反了整個上層宇宙的律法,它便毫不客氣地將你驅除出境或依法究辦!


    可他卻對他治下的那些生靈和植物,包庇縱容,象那些有著六個頭的樹鳥,以及蛟龍、大蛇、豹子、“土縷”“欽原”“鳳凰”、“鸞鳥”“赤蛇”以及珠樹、文玉樹、琪樹、不死樹等神異植物。不管他們如何折騰搗亂,隻要他們不出天之九部去外邊沒事找事,陸吾這個天帝的大管家便統統不予理睬。


    有時,天帝與惡神或魔怪發生爭鬥,陸吾便責無旁貸的守衛著天之九部。此外,陸吾和天帝之子北海龍神禺疆交情最好,及而廣之,陸吾神便和北海龍神禺疆的九種兒子交上了朋友。


    陸吾神的龍子朋友們有——一種名叫蒲牢,最喜歡叫,後世的人便常將它刻在鍾鈕上。(.$>>>棉、花‘糖’小‘說’)一種名叫囚牛,最喜歡音樂,所以後世的人便將它的形狀刻在琴上。一種名叫蚩吻,最喜歡水,所以後世的人便將它的形狀刻在橋梁上。一種名叫嘲風,最喜歡冒險,所以後世的人便將它的形狀刻在碑碣上。還有一種名叫贔屭,最喜歡負重,所以後世的人便將它的形狀刻在獄門上。還有一種名叫狻猊,最喜歡坐,所以後世的人便將它的形狀刻在廟中之神座上。還有一種名叫睚眥,最喜歡殺戮,所以後世的人便將它的形狀刻在刀柄上。這便是九種龍子的形狀、性格,所以有一句話,叫‘龍生九種,種種不同。但是能夠像龍那樣神靈變化的真是少見,所以聖賢的兒子不見得都是聖賢,可見人與物一理相通。


    由虯龍化而成的大禹,不僅承繼了父親鯀的非凡能力,而且立下誌願,要繼續完成父親的治水事業。也許天帝對自己降下洪水懲罰人類的做法漸漸有些悔悟,或更有可能被鯀、禹父子不屈不撓的精神震動。所以當禹上天庭要求討回息壤治理洪水時,天帝立時換了一副麵孔,不僅將息壤送給了大禹,而且順水推舟,任命他到下方去治理洪水,並還應大禹請求,派“應龍”,“陸吾”做他的助手。


    禹接受天帝任命到下界治水,這可惹惱了水神共工。共工自持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興風作浪,正當他神威大顯之時,豈肯俯首聽命於乳臭未幹的大禹。於是,共工奮起神力,挾洪水從西方振淘而來,大水一直淹至“空桑”,即今天的sd曲阜,誓與大禹一比高地,可見當時整個中原都是汪洋一片。應龍,陸吾也奮起神力,努力抵擋水神共工,傳說陸吾與共工九戰皆敗,但是卻為大禹爭取了時間。大禹發出號令,在“茅山”會聚群神,共同商討征伐共工大計。自此茅山也就改名“會稽山”了,即所謂“會聚計議”的意思。諸神接令後,不敢怠慢,都如期赴會,隻有巨神“防風氏”姍姍來遲。大禹怪他不受約令,便把防風氏斬首示眾,借以整肅紀律,威令諸神。共工和天下群神作對,自然不會有好結果,不久就被大禹趕跑了。共工手下頭號凶神,一個蛇身九頭的怪物——“相柳”也被大禹殺死了。


    昆侖山守護神(天獸),感覺是天界守門的某種動物,總之是神格低下的精獸。《山海經》說巨大的昆侖有九道門,守門的就是開明獸,它們身體象巨大的老虎,有九個頭並且長著人臉,但是表情肅穆,始終瞪大眼睛環視昆侖,不讓任何異常生物進入昆侖,保護了昆侖的和平安寧。《竹書紀年》則稱開明獸是服侍西王母的靈獸,擁有洞察萬物預卜未來的能力,每當西王母和東王公出巡,開明獸就在前引導,甚至親自為主人驅動花車,因此得到了西王母的喜愛。在古籍記載中,開明獸是守護黃帝昆侖仙境的一隻異獸,見《山海經·海內西經》:“昆侖之墟方八百裏高萬仞……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麵。東向立昆侖上。”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實在具有相當勇猛的性格,否則也不會被委以這樣的重任。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在這昆侖之上還有個叫陸吾的天神,見《山海經·西次三經》:“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麵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將上下兩段文字對照,可以發現在“九”,“虎”等關鍵詞上有相當部分的重合。以一獸守九門,不合情理,而若有九首,則正應了那句“司天之九部”,也與古例“黃帝四麵”。


    中國曆史學家袁珂據此認為,開明獸的正體就是陸吾,是黃帝手下一個具有很大權力的天神,後世有人將其看作是神格較低的神獸,甚而安排它去給西王母和東王公之類的神仙當拉車的,實際上是有些穿鑿附會了。


    3、冉遺魚:


    冉遺魚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怪魚。英鞮山,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北流入陵羊澤。水裏有很多冉遺魚,這種魚長著魚身、蛇頭,還有六隻腳,他的眼睛形狀如同馬的眼睛,吃了這種魚可以使人不患夢魘症,還可以防禦凶災。出自《山海經》。


    《西次四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禦凶。


    4、耳鼠:


    耳鼠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異獸,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有雲:耳鼠,獸,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飛,食之不采,又可以禦百毒。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裏,曰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晉郭璞《耳鼠》:“蹠實以足,排虛以羽,翹尾飜飛,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禦。”


    比起大風、專犁這些幾乎是生活在傳說中的奇獸,耳鼠是一種常見但十分神奇的動物。它那可愛的外形和好動靈活的脾氣使它成為人們爭相尋購的寵物,同時它少見的滑翔能力也令其能夠勝任一些信使工作。


    耳鼠是一種體型類似於鬆鼠的動物,毛色多樣,幾乎囊括了從純白到純黑到所有顏色。


    它們長著細小但有力的爪子,使其可以在樹枝間或者是人的手指間自由靈巧地攀越;身後則拖著一條幾乎等同於體長的毛茸茸的尾巴,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耳鼠頭上的那兩隻長長大大的耳朵,它們如同兩隻翅膀一樣從頭部後方延伸出來,堅挺地豎立著,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特殊功能一樣。這樣一對耳朵再加上耳鼠的三瓣嘴,使它的臉看起來像是縮小了的兔子。


    當然,耳鼠毛茸茸的耳朵不僅僅是好看,除了異常敏銳的聽力之外,還賦予了耳鼠短暫飛翔的能力,雖然距離和時間都不長,但是已經足以逃脫掠食者的追捕。


    耳鼠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強,東陸各州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而對孩子們來說,擁有一隻耳鼠做寵物,是一件可以在夥伴們中炫耀的事情。


    5、何羅魚:


    何羅魚,異魚名,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於先秦,有記載於《山海經·北山經》、《五藏山經》等。


    何羅魚,異魚名,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一首而十身。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譙明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水中生長著很多何羅魚,長著一個腦袋卻有十個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愈癰腫病。


    根據《山海經》記載,何羅魚是長著一個腦袋十個身子的怪魚,實際上它是一種大肚子魚。它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十足的大肚子(一首十身),它的叫聲如畎犬叫,食用它後其可以治愈癰腫的疾病。(食之已癰:已,治愈,結束,過去。癰,癰腫。)


    何羅魚可能是一種喜歡頭與頭紮堆在一起的魚,看起來好像是一個頭十來個身子;相傳何羅魚可以化作鳥,其名休舊。也有人認為何羅魚屬於頭足類的章魚或者烏賊,然而此處淡水河裏在古代是否有海水魚類,還需要找到考古學上的證據。


    何羅魚是一種怪魚,一個腦袋十個身子,聲音像吠犬,據說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癰腫病,另一說此魚可禦火。


    胡文煥圖說雲:“亦可以禦火。”楊慎補注雲:“何羅魚,今八帶魚也。”吳任臣《廣注》引《異魚圖讚》雲:“何羅之魚,十身一首;化而為鳥,其名休舊;竊糈於舂,傷隕在臼;夜飛曳音,聞舂疾走。”袁珂按:“休舊,即鵂鵑,亦即鴟鵂。雲竊糈受傷,‘夜飛曳音’,又仿佛同於姑獲鳥。”


    這樣說來,十首一身的姑獲鳥(鬼車),是否就是一首十身的何羅魚化身而來?王崇慶雲:“何羅之魚,鬼車之鳥,可以並觀。”《東次四經》之茈魚亦一首十身。郭璞《圖讚》雲:“一頭十身,何羅之魚。”


    《山海經》:何羅魚出譙明山譙水中,聲如吠犬,食之已瘧。今登萊海上三月,何羅魚始至,味甚美,即寧波之鯗也。(清·王士稹《香祖筆記》卷二)


    6、犼:


    犼是明清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根據中國古代見之於史冊的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的少量傳說證實,它的出現晚於大部分神獸、凶獸乃至瑞獸,是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的怪物。


    犼是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


    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的兩隻麵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歸”。據說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遊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樓後的兩隻石犼,則麵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們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行為,皇帝如果深居宮闈,不理朝政,它們便會催請皇帝出宮,明察下情。


    據說犼是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兩隻麵南而座的犼是專門守候皇帝出巡的,每當皇帝久出不歸,荒淫作樂時,它們就會呼喚皇帝:“國君快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盼望你回來,眼睛都快望穿了。”


    於是人們稱這兩隻犼為“望君歸”。位於城樓後華表上的的兩隻麵北而座的犼則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舉動的,如果皇帝久居宮中,不理政事,它們便會催促皇帝:“國君快出宮體察民情吧,不要總呆在宮中享樂,我們盼望你出來,眼睛都快望穿了。”於是人們稱這兩隻犼為“望君出”。


    關於犼的來曆,大概有兩類說法,一類是神獸,二類是僵屍頂點。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


    一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監督皇帝)。


    一說《集韻》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另有,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後以其食之。


    望天吼的相貌獨特的十似之處:1、角似鹿;2、頭似駝;3、耳似貓;4、眼似蝦;5、嘴似驢;6、發似獅;7、頸似蛇;8、腹似蜃;9、鱗似鯉;10、前爪似鷹後爪似虎。


    《偃曝餘談》記載: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犼溺著體即腐。


    犼並非以龍為食,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康熙二十五年夏間,py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穀。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


    袁枚《續子不語》:“常州蔣明府言: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屍所變。”袁枚《續子不語》:“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清同治《續修yd縣誌》上載:“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為犼雲。”


    封神演義|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文殊廣法天尊騎獅子,普賢真人騎白象,慈航道人騎金毛犼。


    菩薩道:“他是我跨的個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於防守,這孽畜咬斷鐵索走來,卻與朱紫國王消災也。”


    西遊真詮第七十一回言行者假名降怪犼觀音現像伏妖王。


    道書十二種曰:“犼項金鈴何人解?解鈴人還問係鈴人。”


    7、長右:


    長右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獸名。《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長右是猴形水怪,與牲獨、舉父均屬猿猴類,據《山海經·南次二經》記載:“東南四百五十裏,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從櫃山往東南四百五十裏,是座長右山,沒有花草樹木,但有很多水。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卻長著四隻耳朵,名稱是長右,叫的聲音如同人在呻吟,任何郡縣一出現長右就會發生大水災。長右:或引做“長舌”,與狌狌、舉父均屬於猿猴類。長右既是山名,也是山中怪獸的名字。據考,長右山約在hn雪峰山中段。雪峰山脈主體位於hn中部和西部,是hn境內重要的山脈,長右山出此獸,所以以山命名。


    《山海經》中的長右是一種長著四隻耳朵的長臂猴,實際上,它是普通的猴子,它有耳聽四方的靈敏聽覺(四耳),它的顯著標誌是長臂(長右:右,手也)。長右圖有二形:其一,猴形;其二,人麵獸身。


    長右是大水的征兆,其特征是猴狀而四耳,吼叫聲像人的呻吟聲。郭璞《圖讚》:“長右四耳,厥狀如猴。實為水祥,見則橫流。”


    8、朱厭:


    朱厭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凶獸,身形像猿猴,白頭紅腳,傳說這種野獸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戰爭,出自《山海經·西山經》。


    朱厭,一種古代凶獸,出於小次山。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四百裏,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厭即猿,它有潔淨的毛發(白首:白,彰明、清晰、潔淨;首,標表),伺機奔跑(赤足:赤,斥候,偵察。足,奔跑)。朱厭圖有二形:其一為猴形;其二為人麵猴身。


    郭璞《圖讚》:“鳧篌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行。惟之自然,厥數難明。”


    9、諸懷:


    諸懷(zhuhuái)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怪獸。《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


    諸懷最早見之於《北山經》所述:“北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日諸懷,其音如嗚雁,是食人。”


    郝懿行按:“《玉篇》作懷,雲獸似牛,四角人目。”


    吳任臣按:“《駢雅》曰,牛四角人目,日諸懷。《事物紺珠》曰,螈似牛三足,懷似牛四角。”[2]


    郭璞《圖讚》:“寞窳諸懷,是則害人。”


    諸懷圖多有二形:一是四角牛,二是二角牛。古籍多將諸懷描繪成一種外形象牛,卻長著四隻角,並有人一樣的眼睛、豬一樣的耳朵的怪異之物。實際上,諸懷就是野豬,它的情狀似牛一樣奔走,四處角戲,一眼望去,就知道是豬,它的叫聲如飛雁叫,是可受納人飼養的動物。


    北嶽山是北方第一列山係的第二十座山,山上多產枳、棘等刺木和檀、柘等硬木,諸懷水就發源在這裏。往西流入囂水,水中多產鰭魚,這種魚長著像狗一樣的腦袋,其聲音像嬰兒啼哭,吃了這種魚能夠治療癲癇驚狂。


    10、兕:


    上古瑞獸“兕”,狀如牛(水牛),蒼黑(全身呈現青黑色),板角(就是獨角獸那樣的犄角)。逢天下將盛,而現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騎)


    有人將兕與犀牛這二者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這樣的兩段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兕出現在《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原文是: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東麵,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狀像一般的水牛,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隻角。古籍裏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


    記得《西遊記》裏有一段,太上老君所騎青牛走落凡間成精,使著一個圈兒,套去眾神好多兵器,這隻青牛就是兕了。吳承恩寫得好:“獨角參差,雙眸幌亮。頂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長時攪鼻,口闊板牙黃。毛皮青似靛,筋攣硬如鋼。比犀難照水,象牯不耕荒。全無喘月犁雲用,倒有欺天振地強。兩隻焦筋藍靛手,雄威直挺點鋼槍。細看這等凶模樣,不枉名稱兕大王!”


    在《左傳·宣公二年》裏記載著:“犀兕尚多。”之後就再無據可考,想是除了一隻被李耳騎著仙去外,其他的統統死光了。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元春的判詞:寶玉......遂又往後看時,隻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裏的“兕”,即是犀牛。


    11、飛廉:


    飛廉,年支十四星之一,也是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源於古代漢族人民對遠古星辰的自然崇拜。蜚廉(飛廉)屬陽火,主孤及克害。忌入命、身、父母宮,主孤克。入命身,其人孤僻;入父母,克父母,若會凶星,其克必重。在遷移宮,忌遷動,再湊合凶星,車禍血光之災。


    文獻稱飛廉是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為飛廉。


    12、三足烏:


    三足烏又稱三足金烏,金烏,作為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之一,金烏形象原是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為三足詳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足金烏、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又因為不同於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三足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烏亦稱“踆烏”。居於日中,有三足。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征,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


    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便是對十日神話傳說的記述。


    《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踆烏”,郭璞注解說“中有三足烏”,則是對太陽為金烏化身的說明和解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為金烏或太陽神鳥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樹上,這表達了融化於神話之中古代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


    王紅旗先生寫的《畢方鳥、灶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一文,其中介紹:“《五藏山經/西山經》記載:‘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譯注:章莪山上生有一種鳥,形狀像鶴,隻有一足腳,身上青色中帶有紅色花紋,嘴是白色的。這種鳥稱做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己的名稱。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怪火}。’關於畢方鳥的叫聲“畢方”,袁珂先生敏銳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燒時所發出的劈啪聲響,並據此認為畢方鳥即火老鴉,良有理也。……進一步說,此處畢方鳥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隊員的標誌性裝束,一旦發生火災,他們要及時行動,並大聲模仿竹木燃燒的劈啪聲以示警。


    ……此外,《五藏山經·中山經》第11條山脈的醜陽山,也有一種赤足的鳥,狀如烏鴉,‘可以禦火’,顯然它也是當地消防員的裝束。”從中得知,在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烏鴉與火有一定聯係。鳥一般代表飛行器,三隻足的飛行器,即我們現在常見的飛機,三足就是飛行器的三個起落架,三足烏即上古時代飛行器,不是生物.


    電視介紹,烏鴉會故意停留在煙霧中,並解釋說,煙霧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烏鴉耐著煙嗆而停身煙霧中,可能是利用煙霧殺菌作用來防病治病。古人可能注意到烏鴉喜歡停留在煙霧中的習性,而其它鳥則無不遠離煙火,因而認為烏鴉是與火有關的神物,再加上烏鴉通體漆黑如炭,如同從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幹脆認為烏鴉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氣勃勃的“火”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太陽是世間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這種認識,烏鴉因而就與太陽產生了聯係,成為載著太陽飛行的神鳥。《山海經·大荒東經》:“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大意是,湯穀上長著一棵扶桑樹,十個太陽就棲息在這株樹上,一個太陽剛剛回來,另一個太陽則起身出去,十個太陽都負載在烏鴉身上。就這樣,烏鴉從一種凡鳥一躍成為馱著太陽飛行的神鴉。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漢族民間傳說此鳥為日之精,居日中。漢代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於西王母座旁,為其取食之鳥,或說即青鳥。


    《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後因以指日。


    《河圖括地圖》:“昆侖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故太陽也叫作三足烏或金烏。又西王母有三足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烏。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後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以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仇兆鼇注引黃生曰:“三足烏,即日也。”


    宋陸遊《月夜短歌》:“明星雖高未須喜,三足陽烏生海底。”


    《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溫潤生長之言———原注)三足鳥的出處考證:戰國與秦代的銅鏡上有三鳥環日圖,漢代瓦當上有繞日飛行的三鳥紋,而且在漢代畫像石《羿射九日》圖中刻畫的棲息於扶桑神樹上的也是三足金烏,可知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對三足烏最為生動的表現。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體現。


    高句麗古墓壁畫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麵影響。同時高句麗的射獵、戰爭壁畫也體現了其作為一個邊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戰特點,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圖畫在構圖等方麵與中原魏晉以來的古墓壁畫並無重大區別。高句麗壁畫是反映高句麗在文化上屬於中華文明體係的鐵證。


    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如同龍和鳳,除了為日神,意代表著力量。高句麗的三足烏文化由中國中原地區傳入,體現古代中國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


    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晨崇拜。高句麗五盔墳四號墓“日月神繪於北角二層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發,雙手捧日輪於頭上,日中有三足鳥,月神居右,長發女相,雙手捧月輪於頭上,月中有蟾蜍。”長川一號墓後室藻井頂部繪三足鳥(日神)、蟾蜍與兔(月神)和北鬥七星圖。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三足烏的記載,如漢代王充《論衡·說日》說:“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說:“日中有踆烏。”高誘注:“踆,猶蹲也,即三足烏。”《楚辭·天問》王逸注雲:“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則三足烏當指日之精。考古發現中所見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磚上常有一些動物圖像,如虎、鹿、牛、豬、魚、龜、鶴、鳥以及三足烏和九尾狐等。


    畫像題材還有神話傳說,主要有伏羲女媧、東王公和西王母等,而三足烏和九尾狐常作為瑞鳥瑞獸列於西王母座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爵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序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序尖並收藏爵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