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紹了重明鳥,禍鬥,諸犍,鯤鵬,蜚,化蛇,相柳氏,麅鴞八頭異獸。[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1、重明鳥: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在漢族民間新年風俗中,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


    堯當國君幾十年,賢明、節儉的聲譽遠播四海,在晚年的時候,遠在萬裏之外的支國給堯進獻了一隻名叫重明鳥的奇鳥。


    重明鳥又叫雙睛鳥,它的兩隻眼睛中,各長有兩個瞳孔。它的身形像雞,叫起來聲音像鳳凰一樣嘹亮動聽。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著沒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回旋。它能驅逐虎、豹、豺、狼等猛獸,使多種妖魔鬼怪不敢危害人類。它對人類的要求也很低,它不吃食物,隻要喝一點瓊玉的膏液,就很心滿意足了。不過,這鳥十分眷戀自己的家鄉,人們於心不忍,隻好同意它自由往來。


    重明鳥很仗義,它理解人們的好意,有時一年中不辭辛苦,來回光顧好幾次。有時人們得罪了它,就隔幾年都不來。於是,家家戶戶都清掃庭院,擺上瓊漿玉液,盼望重明鳥前來棲息。


    禽獸鬼怪往往趁重明鳥不在時出來危害人,人們就用木頭或銅鐵鑄成重明鳥的形狀,安放在門戶間,這樣,禽獸鬼怪見了,也會害怕,躲得遠遠的,不敢來搗亂。


    晉王嘉《拾遺記》卷一:“堯在位七十年……有掋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又眼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貽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灑掃門戶,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伏。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其遺象也。”


    翻譯:四千年前堯王在位七十年,有鸞雛年年來朝,麒麟遊於澤藪,鴟梟遠避大漠。遠方的“祗支國”進貢了一隻重明鳥,重明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眼睛像雞,鳴聲似鳳,展翅一飛,能搏擊虎豹熊羆,掃蕩妖魔鬼怪。所以人們無不灑掃門戶,盼望重明鳥落在自家門上。但是重明鳥不再來了,人們於是刻木或鑄金作重明鳥形置於門戶之上,威懾魑魅魍魎。人們每到正月初一,都會製作重明鳥的雕像,或者“畫雞於戶”這就是重明鳥留傳下來的形狀。


    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麵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


    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很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每年都來,人們就想法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成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畫上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這也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在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其為“五德之禽”。


    《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傳說,舜王是重明鳥托生的。


    古時候,曆山下住著個瞎子,名叫瞽叟。一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一隻重明鳥飛到他跟前,嘴裏含著食物來喂他,還對他說:“今後我不走了,就給你當兒子行嗎?”瞽叟聽了非常高興,他彎下腰去,想把重明鳥抱起來,就在這時,他醒了。瞽叟醒來,越想越奇怪,就把他做的夢從頭到尾給媳婦說了一遍。媳婦說:“夢是心中想,你想兒子想瘋了咧!”


    自從瞽叟夢見重明鳥以後,他的媳婦真的懷上娃娃了。十個月後,生了個胖墩墩的大小子。生娃的那一天,真的飛來一隻重明鳥,落在瞽叟家門口,吱吱咕咕叫喚了好一會兒。等屋裏生下娃了,門口的重明鳥也不見了,東鄰家西舍家都說瞽叟命好福分大。再仔細看看那新生的小胎娃,都愣住了,小胎娃的眼窩跟重明鳥的眼窩一模一樣,一個眼窩裏頭兩個瞳仁兒。


    大家都說,這個娃娃是重明鳥托生的。


    一日,羲仲來奏,說祗支國遣使來進貢了。帝堯忙命照著禮儀招待。這次祗支國所進貢的是一隻異鳥,其狀如雞,兩隻翅膀的羽毛脫落殆盡,隻剩了兩隻肉翮,形狀甚為難看。帝堯料他遠道來貢,必有特異之處,便問那使者道:“此鳥叫什麽名字?有什麽特異的功能?”那使者道:“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它鳴起來,其聲如鳳,一切妖災群惡都遠遠避去,不能為害,實在是一種靈鳥。所以小國之君特遣陪臣前來貢獻,望乞賞收。”帝堯道:“它的羽毛尚不完全,哪裏還能捕逐猛獸呢?”


    使者正欲開言,哪知這重明鳥竟有知認似的,聽了帝堯之言,頓時引吭長鳴,聲音果然似鳳;忽而閃起兩隻肉翅,騰舉空中,繞殿飛了一匝,直出庭中,且飛且鳴。那時巢在阿閣的鳳凰和飛集的鸞鳥聽了它鳴聲,亦一齊飛鳴起來,與它倡和,聲音和諧,非常悅耳。這時叔均在殿上,看見重明鳥出殿而去,不禁叫道:“啊喲!逃去了!”那使者笑道:“不會不會,就要來的。”歇了一會,果然仍飛回來。此時在階上的侍衛,忽然看見空中有無數群鳥向北麵飛,非常迅速。後來打聽,才知道都是梟鴟之類,大約聽見了重明鳥的鳴聲而逃到絕漠去的。從此,重明鳥所在數百裏之內,竟無鴟梟惡鳥,真是奇怪之事。


    且說帝堯看重明鳥如此情形,知道它果是靈鳥了,便問使者道:“它的羽毛終年如此嗎?”使者道:“不是。它的羽毛時長時落,此時適值它解翮之時,所以如此。”帝堯道:“那麽它吃什麽?”使者道:“通常它在外麵,不知道吃什麽。如若人喂飼它起來,須用瓊玉之膏飴之’。這裏帝堯君臣商量留養重明鳥之法。帝堯道:“它是靈鳥,與鸞鳳一樣,不可以樊籠屈之,任其來去可也。況且養它起來,須用瓊膏,未免太奢,朕哪裏有這許多瓊玉來供給它呢?”


    群臣聽了,都以為然,於是就將重明鳥安放在樹林之中,聽其自由。那重明鳥從此飛來飛去,總在帝都附近幾百裏之內,所有豺狼虎豹,都給它搏擊殆盡,人民往來,便利不少。民間人家偶有妖異或不樣之事,隻要重明鳥一到,妖異立刻潛蹤;不祥之事,化為大吉。假使山林川澤猛獸為患,隻要聽見重明鳥的鳴聲,猛獸無不遁逃,因此人人將這重明鳥奉若神明,沒有一家不灑掃門戶,延頸跛足的望它飛來。[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那重明鳥在帝都住了幾時,忽然飛去。後來一年之中總來一次,又後來幾年之中才來一次。大家盼望得急了,有人想出方法,將木頭雕出一個重明鳥之像,或用金鑄出一個重明鳥之像,安放在門戶之間。


    哪知亦竟有靈,一切魑魅醜類居然亦能夠退服。所以後世的人,於每年元旦這日,或者刻木,或者鑄金,或者繪畫一隻雞的形狀,放在窗牘之上。這就是重明鳥的故事。


    2、禍鬥:


    “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可以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


    禍鬥的外形和一般的狗沒有什麽兩樣。不過它通體的毛都是黑色,並且泛出特殊的光澤。有少數禍鬥,尾巴尖上是開叉的,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麽特異的地方。事實上,僅憑外表,你無法從它們的外形上覺察出任何異樣。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擔任火神助手的工作,有時火神因為某些原因離職,禍鬥甚至要接手神的職司。


    因為禍鬥所到之處常常伴隨火災,因此古代的中國人將之看作是不祥的象征。但也有人出於某種目的專門探訪捕捉火神的助手。唐人皇甫氏(名不詳)的著作《原化記》中記載著唐初常州府義x縣也就是現在js宜興發生的一樁著名事件。《原化記》的原書已經在漫長的曆史書寫中湮沒了,幸好明代學者馮夢龍在《情史》一書中為我們保留了這一事件的大致情況。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在不需要進食的時候,禍鬥們常常聚集在南方海外的厭火國。這個國家的得名即因為禍鬥的到來。無腸國在厭火國的附近,這裏的人民吃的東西和排泄出來的東西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山海經》的一位注釋者吳任臣指出,禍鬥的食性很可能和無腸國民的教導有關。


    常州義x縣有鰥夫吳堪,少孤,無兄弟。為縣吏。性恭順。其家臨荊溪,常於門前,以物遮護溪水,不曾穢汙。每縣歸,則臨水看玩,敬而愛之。


    積數年,忽於水濱得一白螺,遂拾歸,以水養。自縣歸,見家中飲食已備,乃食之。如是十餘日。然堪為鄰母憐其寡獨,故為之執炊,乃卑謝鄰母。母曰:“何必辭?君近得佳麗修事,何謝老身?”堪曰:“無。”因問其母。母曰:“子每入縣後,便見一女子,可十七、八,容貌端麗,衣服輕豔;具饌訖,即卻入房。”堪意疑白螺所為,乃密言於母曰:“堪明日當稱入縣,請於母家自隙窺之,可乎?”母曰:“可。”明旦詐出,乃見女自堪房出,入廚理炊。堪自門而入,其女遂歸房不得。堪拜之。女曰:“天知君敬護泉源,力勤小職,哀君鰥獨,敕餘以奉媲。幸君垂悉,無致疑阻。”堪敬而謝之,自此彌將敬洽。


    閭裏傳之,頗增駭異。時縣宰豪士,聞堪美妻,因欲圖之。堪為吏恭謹,不犯笞責。宰謂堪曰:“君熟於吏能久矣。今要蝦蟆毛及鬼臂二物,晚衙-須納;不應此物,罪責非輕!“堪唯而走出。度人間無此物,求不可得。顏色慘沮,歸述於妻,乃曰:“吾今夕殞矣!“妻笑曰:“君憂餘物,不敢聞命;二物之求,妾能致矣。“堪聞言,憂色稍解。妻曰:“辭出取之。“少頃而到。堪得以納令。令視二物,微笑曰:“且出。“然終欲害之。後一日,又召堪曰:“我要蝸鬥一枚,君宜速覓此;若不致,禍在君矣!“堪承命奔歸,又以告妻。妻曰:“吾家有之,取不難也。“乃為取之。良久,牽一獸至,大如犬,狀亦類之。曰:“此蝸鬥也。“堪曰:“何能?“妻曰:“能食火,奇獸也。君速送。“堪將此獸上宰。宰見之,怒曰:“吾索蝸鬥,此乃犬也!“又曰:“必何所能?“曰:“食火。其糞火。“宰遂索炭燒之,遣食;食訖,糞之於地,皆火也。宰怒曰:“用此物奚為!“令除火掃糞。


    方欲害堪,吏以物及糞,應手洞然,火飆暴起,焚爇牆宇,煙焰四合,彌亙城門,宰身及一家,皆為煨燼。乃失吳堪及妻。其縣遂遷於西數步,今之城是也。


    譯文:從前有個叫做吳堪的鰥夫,身為縣裏的小吏,性情恭順。他家麵臨荊溪,常在門前用竹籬遮護溪水,不讓它遭受汙染。每天從縣裏辦公歸來,總是臨水看玩,又敬又愛,也算是一種光棍的情感寄托。


    幾年以後,吳堪偶然在水邊撿到一隻白螺,就帶回家用水養了起來。從此回家時都有了噴香的飯菜。鄰居的母親告訴說,他每天上班後,就有一位十七八歲、衣服輕豔的美麗女子來置辦飯菜。吳堪疑是白螺所為,第二天假裝出門,躲入鄰家去偷看究竟,但見一個女子從他屋裏出來,又進了廚房。吳堪趕緊推門進去拜謝,美女解釋說:“上天知道你敬護泉源,工作勤快,又同情你孤苦一人,派我為你操持家務,幸好你看見了真相,不至於懷疑我的來曆。”從此螺女成了他的媳婦,夫妻間的萬般恩愛,自在不言之中。


    當時的縣令聽說吳堪的豔遇,垂涎三尺,意欲橫刀奪愛,設下了陷害他的計謀,然後召來吳堪說:“我要蝦蟆毛和鬼臂這兩件東西,今晚就來衙門交貨,不然就嚴加重罰。”吳堪回家後神色憂鬱地告訴了愛妻,妻子勸他不要擔心,轉身出門,不久就為他找來了這兩件古怪的物事。


    縣官第二次召見吳堪,又故技重施說:“我要禍鬥,你馬上為我找來,否則會大禍臨頭。”吳堪回去告訴妻子,妻子又為他牽來了那頭名叫“禍鬥”的怪獸,大小和形狀都很像狗類。吳堪把怪獸送給縣官,對方見了後勃然大怒:“我要的是禍鬥,這分明是狗嘛!”又問它有什麽特別的能耐。吳堪說它能吃炭火,也能排泄糞火。縣令於是燒紅了木炭讓它進食。禍鬥吃了後,排在地上的糞便都變成了火團。縣令怒道:“此物有屁用?”正準備加害吳堪,火焰猛然燒起,迅速點燃了整個縣衙,煙塵之大,一直隨風飄到城門,縣令及其全家都在火災中化為灰燼,而吳堪和他的螺妻卻從此失蹤,變得杳無音訊,想必是逃亡到了某個世外桃源。


    假如母狗在受孕一個月以後被流星的碎片擊中,那麽它生下的狗就不是普通的狗,而是禍鬥。


    一般犬吃的食物讓禍鬥感覺索然無味。它們對蜥蜴、昆蟲、鼠類沒有感覺,對大型動物的屍體也不屑一顧。作為火神的隨從,甚至有時就是火神的犬類,禍鬥隻吃火焰。雷神駕駛雷車在大地巡遊的時候,禍鬥就跟在他們後麵。雷神拋下的雷斧楔石在人類的森林、市鎮裏引發了大火。這個時候,禍鬥才有機會衝上前去,大口吞食火焰,填塞饑餓的腸胃。讓人略感驚訝的是,這種動物的排泄物也是火焰。看上去,這灼熱的能量僅僅是從它們的口腔進入,在經曆了一串跌宕起伏之後,由禍鬥的後部奪門而出。偶爾火焰也從它們的口中噴出,這一情況帶來的常常是恐怖的火災。


    3、諸犍:


    諸犍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它人麵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又名胖郎神,其獸力大無窮,善射。


    人麵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首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又名胖郎神,其獸力大無窮,善射。此乃威力無窮,被擊中者,九死一生,生則殘廢,生活無法自理,可怕無比。


    4、鯤鵬:


    收藏


    問題反饋


    鯤鵬


    鯤鵬屬中國古代神獸之一,最早出現於道家學說《莊子·逍遙遊》。書中記載“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常用鯤鵬比喻一些宏偉之事,一句俗語曰:“學做鯤鵬飛萬裏,不做燕雀戀子巢”。pgornissandersi是2014年7月7日美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發掘的一個史前海鳥骨骼化石,經分析表明,這種海鳥可能是地球曆史上曾經存在的最大鳥類,其翼展介於6.1米至7.4米之間,在天空中翱翔數公裏不用扇動一下翅膀。現在這種史前海鳥印證了鯤鵬的存在,隻是誇張神話的描述和傳承了下來。這種史前海鳥印證了鯤鵬的存在,隻是誇張神話的描述和傳承了下來。


    鯤鵬,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海神和風神禺強的兩種化身。鯤鵬之名,最早出現於道家學說《莊子·逍遙遊》。書中記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鵬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當屬《莊子》。莊周在其《莊子-逍遙遊》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莊周用汪洋恣肆、氣勢磅礴的筆調,寫出了一隻怎樣的巨鳥啊!且不說太平洋能否容得下鯤,那由鯤“化而為鳥”的鵬,一旦飛將起來,那地球看起來豈不就是一枚小小的鳥蛋了?


    《神異經-中荒經》裏描述的大鳥“希有”,大約就是大鵬鳥的別稱:“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裏,周圓如削。――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裏,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水經注》引《神異經》,又加上了“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綠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惟會益工。”這些從一些側麵說明:大鵬鳥有綠、紅雙色,不鳴叫也不進食;僅僅背上小片沒羽毛的地方,就有一萬九千裏寬廣,可見它體形多麽龐大。―――原來,從西昆侖到東海的距離,也不過是大鵬鳥兩翅之間耳!


    古印度神話“天龍八部”中的迦樓羅,則是中國大鵬鳥的異名同質,佛教傳入中國後,被命名為大鵬金翅鳥,它的巨翅展開竟有336萬裏;大鵬金翅鳥降生之時,身光赫奕,各路天神誤認為它是火天而頂禮膜拜;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它在空中飛翔,巡視大海中應死的龍,發現龍時,用翅膀煽開海水,成為兩半,龍見這個陣勢,嚇得發抖,就失去知覺,等著被吞食;大鵬金翅鳥於一日之間可吃掉一個龍王及五百個小龍。


    藏族創世歌謠《斯巴形成歌》中有這麽幾句:“最初斯巴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分開天地是大鵬,……”而關於藏族遠古象雄六大氏族“瓊”的起源,在典籍中也有如下記載:“報身化身慧明王,化作三鵬空中遊,棲落象雄花園內,象雄人們大驚喜,從未見過此飛禽,老人稱其有角鵬。三鵬飛返天空時,爪地相觸暖流閩,黑白黃花四蛋生,每孵幼童叫瓊布。”其餘版本大鵬卵生人而為始祖的神話也在各個支係流傳。可見大鵬和藏族的創世神話有莫大的關係。而苯教神話中,大鵬稱為“曲”,它與惡龍相鬥,在《格薩爾王傳》也有出現。這與印度以龍為食的伽樓羅到底有無聯係,還有待考證。


    納西族東巴神話中,大鵬稱為“休曲”,與獅、龍等作為護法神守護含依巴達神樹。在《鵬龍爭鬥》傳說中,休曲製服了高傲的署神(納西族的龍神)。它還出現在東巴教的木牌畫與紙牌畫上。


    在滿族《多龍格格》神話中,一群黑色的大鵬給人類帶來災難。弓箭神在神鵲的指引下,射殺大鵬,為民除害。


    西方的《阿波羅遊記》、《一千零一夜》等書籍中,都載有大鵬鳥的事,說鵬蛋周長有五十步,鵬鳥聚集的食物是大量的一口可吐入大象的蟒蛇;阿拉伯旅行家中的日記中有“本以為那是座山,原來竟是隻鵬鳥”的記錄。


    西方鵬鳥的來源也許可以追溯到古波斯神禽“峨姿”(amrzs)。該鳥曆經天地生滅三大劫。鳥身犬首或人麵之貌,兩翼伸展可遮蔽日月群星。古波斯神話中有株“知識樹”,結籽化為世間萬種草木,“峨姿”築巢其上,每至果實成熟,將其搖下,播於大地山川。


    另外,猶太神話中的巨鳥“棲枝”(ziz)、古埃及的“伯努”(bennu)、阿拉伯的“安卡”(anka,)、土耳其的“可克”(kerkes)、古希臘的“格利普”(gryps)、俄羅斯的“諾加”(norka)以及北歐生命樹上的智慧古禽等,均可以是大鵬鳥的異名同質。


    因為莊周與印度神話對鵬的神異巨大描述,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鵬在中國文字中的記述進一步放肆,也進一步擬人化、神異化。


    《西遊記》中的人神仙佛怪,以如來佛的神通最廣最大,不能不讓如來出手降伏者,大約隻有三“人”:孫悟空;六耳獼猴;大鵬金翅雕。悟空與獼猴本是一家親,而大鵬與如來竟也是沾親帶故的“一家”。


    且聽如來的自白:“自那混沌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萬物有走獸飛禽,走獸以麒麟為之長,飛禽以鳳凰為之長。那鳳凰又得交合之氣,育生孔雀、大鵬。孔雀出世之時最惡,能吃人,四十五裏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頂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從他便門而出,恐汙真身;是我剖開他脊背,跨上靈山。欲傷他命,當被諸佛勸解,傷孔雀如傷我母,故此留他在靈山會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大鵬與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親處。”


    孫猴子卻也機靈幽默,接著如來的話,譏嘲了一句:“如來,若這般比論,你還是妖精的外甥哩。”


    那如來並不反駁,隻是說:“那怪須是我去,方可收得。”―――瞧,大鵬鳥真是好神通:外甥如來佛不親自來拜訪我這個舅舅,你孫猴子豈能收伏我?


    在中國另一部傳奇小說《說嶽全傳》中,民族英雄嶽飛原來是大鵬金翅鳥的人間化身。書中是這樣記述:宋徽宗在元旦祭祀上天,祭表是寫給“玉皇大帝”的,但在抄寫祭表的時候,誤將“玉”字上一點寫在“大”字上去了,成了“王皇犬帝”。玉帝看了大怒,說:“王皇可恕,犬帝難饒!”就派遣赤須龍下界,降生於金國,成為金國老狼主第四個太子金兀術,玉皇大帝要讓金兀術攪亂中原,以報“犬帝”之恨。西天釋迦牟尼佛恐怕赤須龍下界以後,沒有人能夠降伏,就派遣專門吃龍的大鵬鳥下界,轉世為嶽飛,保全宋室江山。


    這嶽飛的前身大鵬金翅鳥確實是剛直勇猛異常:就在如來佛麵前,因不堪忍受女士蝠(後化身為秦檜老婆王氏)連連放屁,一嘴將其啄死了;被佛謫臨凡,赴嶽家途中,偶然看到黃河邊的鐵臂虯龍(後化身為秦檜)在人模狗樣地調兵遣將,他又是大怒了,撲下來爪抓嘴啄地又將人家弄死了。


    按理說,大鵬鳥是吃龍的啊,那什麽赤須龍,鐵臂虯龍豈在話下?可為什麽反而被龍被蝠先期以莫須有的罪名給害死了呢?大約,作者錢彩也認為,一旦化為人身,剛烈勇猛的本事在小人陰招麵前,沒有屁用。―――奈何奈何。


    後世詩人以大鵬為高遠誌向、豪放氣概的象征。如阮修《大鵬讚》中有“誌存天地,不屑唐庭。鴬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句子。借大鵬來抒發蔑視官宦、抱負超遠的心境。而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上李邑》)更是千古傳誦。直至如今,漢語中仍有“鵬舉”、“鵬程”之類的詞語,借喻遠大的前程和抱負。


    佛教傳入中國後,民間信仰中逐漸出現了大鵬金翅鳥這一神話形象。這主要源於古印度的神鳥迦樓羅(garuda),也糅合了大鵬的特征。在印度神話中,迦樓羅身長八千由旬,翼長四千由旬,以龍為食,能任意穿梭宇宙,為毗濕奴坐騎。而對大鵬、金翅鳥的描繪多見於明清小說,著名的有《西遊記》中獅駝國的三大王,稱為“雲程萬裏鵬”,能夠“摶風運海,振北圖南”(這八個字源於《莊子》),扇一翅有九萬裏,和如來佛祖有淵源(這又源於印度傳說)。


    《說嶽全傳》中,大鵬金翅鳥因在佛祖座前嫉惡如仇,啄死女土蝠,被貶往東土投胎,生為嶽飛。《封神演義》中大鵬稱為“羽翼仙”,貪吃好殺,後被燃燈道人收伏。《喻世明言》中張道陵化為大鵬,震懾住鬼帥變的八條大龍。


    5、蜚:


    蜚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怪物。《山海經》:“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山海經》引:“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據《山海經》——卷四.東山經.東次四經記載:“又東二百裏,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山海經中的蜚居住在中原東部的太山,外形象牛,頭部為白色,但是卻長著蛇的尾巴、而且隻有一隻眼睛。


    晉代郭璞《山海經圖讚》:“蜚之為名,體似無害,所繹枯竭,其幹譙厲。”當“蜚”進入水中時,水源會立即幹涸;當它進入草叢時,草會立即枯死。


    蜚,傳說中的災獸,太古的災難之神,它出現的地方都會發生大的災難,故而世人皆畏懼此獸。


    6、化蛇:


    化蛇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獸。《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記載:“水獸。人麵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這是個人麵豺身,背生雙翼,行走如蛇,盤行蠕動的怪物。它的聲音如同嬰兒大聲啼哭,又像是婦人在叱罵。化蛇很少開口發音,一旦發音就會招來滔天的洪水。據說春秋時代,有農夫在魏國大梁城附近聽見嬰兒啼哭,找到後發現卻是一個蛇形妖怪。此後三天,黃河果然泛濫,淹沒沿途八百五十多個城鎮鄉村。


    載於《山海經·中山經卷》:“又西三百裏,曰陽山……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麵,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其邑大水。”


    7、相柳氏:


    《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穀·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昆侖之北·“


    相傳相柳氏蛇身九首蛇皮花紋似虎斑九個腦袋麵孔和人相似。


    相柳是洪水之神——共工之臣。蛇身生有九個腦袋,每個腦袋長相都和人相似。傳說他每個腦袋隻吃一座山上的食物。他所到之處,地便有陷處便成溪流沼澤。


    後來相柳被大禹所殺。他的血膏所流之處,腥氣熏天,無法再播種五穀。


    為治理這片土地,大禹將腐濕的泥土挖掘出來,堆成土台,就是五帝台。


    8、麅鴞:


    麅鴞,傳說中的吃人怪獸,生活在鉤(gou)吾山,它的身體像羊,人的麵孔,眼睛卻長在腋窩的下邊,牙齒與老虎的類似,還有人的指甲,它的叫聲就像嬰兒在啼哭。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據《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與《山海經》中記載的麅鴞類似。


    麅鴞,即饕餮,神話傳說中的獸名。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麵,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郭璞注:“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麅鴞看起來頗似一種怪羊,它長著人的麵孔,眼睛長在腋下,牙齒跟老虎一樣,爪子跟人手一樣。根據《山海經》原文描寫,麅鶚應為一種善於跑動的雕鷹(麅鶚:麅,通跑,鶚,猛禽,欲稱雕鷹)。它祥和的身子(羊身),在人麵前,總看著自己的腋下。它有鋒利的牙齒和似人手的爪子,叫音如嬰兒啼哭,是可以受納人飼養和利用的飛禽。


    饕餮後來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麵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爵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序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序尖並收藏爵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