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介紹了犀渠,山膏,獨角獸,夫諸,鑿齒,九嬰,乘黃,猰貐,巴蛇,鯪魚,雷神,屏蓬,火光獸,魚婦,九鳳十五頭異獸。(.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
1、犀渠:
犀渠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獸。出於黧山,樣子象牛,皮毛黑色,叫聲象嬰兒一般,以人為食,極為凶惡。《山海經·中山經》道:“(厘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注解中說,“犀渠蓋犀牛之屬也。”郭璞《圖讚》曰:“犀渠如牛,亦是啖人。”啖人就是吃人的意思。
2、山膏:
山膏(huān,音歡),漢族神話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郭沫若《沸羹集·趙高與黑辛》引章炳麟《為柳亞子題扇》詩:“江湖滿地嗚呼派,隻遂山膏善罵人。”
上古時,帝嚳出遊,在山林中曾遇上一隻,豈料這異獸出口即罵,被帝嚳的狗盤瓠咬死。
3、獨角獸:
獨角獸為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
現行西方神話的獨角獸則形如白馬,額前有一個螺旋角,代表高貴、高傲和純潔。有的還長著一雙翅膀。甚至,有的獨角獸還是黑色的。而西方獨角獸的原型已被公認為印度犀牛。
獨角獸,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頭頂正中長有一支單角的動物。在傳說裏,獨角獸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機去賣“獨角獸”的角的粉末。在中國古代傳說裏,神獸白澤就是東方獨角獸的一種。
獨角獸生性喜愛潔淨,對純潔的人或物有特殊的好感,捕捉獨角獸的唯一辦法是讓一位年輕的處女走到獨角獸身邊,此時獨角獸會溫順地躺在她腳下,將頭部枕在她的膝蓋上入睡。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馬是一種吉祥之物。它隻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時才出現。它的出現被人們視為美好時代的象征。
傳說大約五千年前第一隻龍馬出現,並將文字傳授於伏羲帝。在大約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隻龍馬出現在黃帝的花園。這一吉兆被視為黃帝之統治將千秋萬代,和平繁榮。堯帝統治時期也出現過兩隻龍馬,因此,堯帝便成為四千年前五帝之一。
unicorns即是獨角獸,是傳說中一種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為是修長的白馬,額前有一螺旋角(這也是獨角獸的特征)。關於unicorns的形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像一匹大馬,頭上有一隻角,是難以馴服的生物。有些人則認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獨角,神聖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
古羅馬博物學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為四肢似大象,獅子尾,上半身像山羊,頭上有一黑螺旋紋的角,是極凶猛的怪獸。到了380bc,有一希臘哲學家ctessias對unicorns作出一種普遍形態。他說unicorns是印度一種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體,紫色的頭,藍眼,一隻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頂部是紅色。這有可能是把獨角犀(又名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unicornis)神化後所形成。
但是東方的麒麟不是獨角獸。
獨角獸隻有歐洲的傳說中出現過。
盡管獨角獸從曆史的早期就存在於歐洲,實際上它們在《舊約全書)。作為一種希伯來傳說中的動物,大多數關於它的早期描述看來都來源於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種動物的名字)。
查看圖片[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印度犀]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殘的karkadann,與溫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種人畜都懼怕的動物。然而,人們為了獲得它的角,偶爾會試圖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來製成長笛或者被用來製作解毒藥劑。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獨角獸:在印度的森林中,(獨角獸)的體型和體型較大的馬一樣,或者比馬大一些。他們的身體是白色的,頭是深紅色,眼睛是深藍色。它們的角從額頭正中伸出,大約一英尺半長。
獨角獸的角磨製成的粉末可以作為抵禦致死麻醉藥的解毒劑。角的根部,眉上兩手寬的額頭是純白色。角上端很尖銳,是鮮紅色,中間呈黑色。用獨角獸的角製成容器喝酒的人說,這能夠治愈疾病(癲癇)。實際上,飲用獨角獸角杯而免於中毒的人,是因為他們還飲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體稀釋了毒藥而免於死亡。
不論是馴化的還是野生的獨角獸,實際上,所有的硬蹄動物都沒有踝骨,它們的肝髒也不分泌膽汁。獨角獸卻有踝骨和膽汁。如同一頭普通的公牛,但卻是遍體朱紅。
這種動物動作敏捷有力,以至於沒有哪種動物,甚至是馬,能夠追上它。在印度,rishi時期,隻有一個農家孩子第一次獲得了一些關於獨角獸的第一手資料。vibhandaka,這個農家男孩,幫家裏照管田地。一天,在一個宗教儀式上,他遇到了來訪的一位賢者。這個人給了改變他一生的機會。一年後,當賢者再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變了。他告訴父母他的決定,接著和賢者一起永遠的離開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變,他作為賢者的隨從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賢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離開ashram.他流浪了很長的距離,最後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洞穴。盡管這個洞穴被廢棄了,一些野生動物為了避雨常來這個洞穴。他和一頭獨角獸成了朋友,獨角獸總是陪在他的身邊。
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父親菲力普(philip),曾經捕獲到一隻長了一隻角的動物。但不論是菲力普還是其他貴族,沒有人能夠騎上它,獨角獸總是很快把他們甩下來。亞曆山大飼養它,並且給它起名bucephalus.他馴服它並騎它去戰鬥,以此證明他的勇敢。如何活著捉到一頭如此危險的野獸是一個有趣的問題。aelian(公元三世紀一個羅馬作家)的觀點是,隻有最年輕的cartazon(來自梵文kartayan,意為lordofthedesert)才能夠捕捉它,因為最強壯的成年人也很難使它屈服。(.無彈窗廣告)karkadann的傳說影響了作家們對獨角獸的描寫。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寫道:獨角獸是殘忍的野獸,經常與大象爭鬥。他還注意到,用少女能夠誘使獨角獸上當而被捕捉。獨角獸會把它的腦袋靠在少女的裙擺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獵人捕捉到。
有一隻角的野獸出沒於喜馬拉雅(himyas)的雪山,從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認為xc是獨角獸傳說的源頭,盡管在曆史上曾經有一度被稱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點,榮耀之地。傳統繼續的延續下來。所以,有4尊黃銅的獨角獸雕塑仍存在於abyssinian王的宮殿中就不是什麽令人驚奇的事了。
人通常把一處女放到野外,獨角獸會走近那少女,然後把角探進少女的腹中,這時少女便可乘機切掉它的角。
陝北綏德地區是漢畫像石分布的集中地區之一。這裏是炎黃文化的發源地,崇拜龜蛇魚蛙圖騰,文化藝術有古老深邃韻味,許多藝術畫麵都帶有濃重的符號意味,是考察中華本源文化的理想處所。這裏出土的獨角獸畫像石,是一幅畫像石的局部。其上雕有銜環鋪首及展翅朱雀紋樣,底部繪有一隻怪獸,頭長獨角,口中有利齒,身軀有似虎豹細長,而足部又似牛蹄,另外還有揮揚的長尾。怪獸張口低頭作嘶吼狀,四肢伸展似在前行。這隻怪獸造型酷似漢代墓中的傳說獸避邪。
4、夫諸:
夫諸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夫諸一種長著四隻角的鹿,它的情狀似溫柔潔淨,喜歡四處角戲,它一出現,其地必定是大水時期。
古代人民視夫諸為水災的兆星。
夫諸的形狀像白鹿而且有四個角,最開始出現於先秦時期。
《山海經·中山經》:“中次三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5、鑿齒:
《山海經》中多次提到“鑿齒”。其中《山海經·海內南經》就有記載“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墟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經·大荒南經》又有記載“有人曰鑿齒,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鑿齒長有像鑿子一樣的牙齒,這對長牙穿透它的下巴穿出。它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帝堯命令後羿前去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後羿在昆侖山追上了鑿齒並將其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傳說中被妖魔化的南方部落的象征。
6、九嬰:
九嬰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凶獸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它是水火之怪,能噴水吐火,其叫聲如嬰兒啼哭,有九頭,故稱九嬰。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
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傳說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惡凶殘的人。《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之地有凶水。”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提到北方有一條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洶湧,人稱凶水。凶水中有一隻九頭怪物,名叫九嬰,既能噴水,又能噴火。十日並出時,凶水也沸騰了,九嬰嫌水中太熱,就跳上岸來,見人就吃,吃的時候,必須有9樣食品同時供它吃,因此成為羿第3個斬殺目標。
當初太昊伏羲氏生於成紀(現在gsqa縣自幼即思創造一種符號為天下利用,就是現在所傳的八卦。後來倉頡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製造文字出來,所以伏羲八卦實在是中國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畫八卦的地方不止一個(hn淮n縣北一裏,又sc縣東三十裏,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終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紀,所以成紀那邊伏羲所畫的八卦尤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邊畫八卦的地方後人給他起了一座台,作為紀念。每逢下雪之後,那台下隱隱約約還有所畫八卦的痕跡。精誠所結,日久通靈,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亂世,就為災患。所以那九嬰就是坎、離二卦的精氣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畫,一長畫;離卦二短畫,二長畫,共總九畫,所以是九個。
因為伏羲氏幼時所畫的,而且卦痕多不長,所以都是嬰孩的樣子。坎為中男,所以五個是男形;離為中女,所以四個是女形。坎為水而色玄,所以五個男嬰都善用水,而衣黑衣;離為火而色赤,所以四個女嬰都善用火,而衣紅。大抵這一種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來曆出身,所以敢於為患。九嬰後來被後羿殺死了。
九嬰是九頭怪獸、怪蛇之屬,能噴水吐火造成災害。
高誘注解說:“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
《中華成語典故大辭典》認為:“可能是長著九個腦袋的水火之怪”。
袁珂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認為:“當是九頭怪獸、怪蛇之屬,能噴水吐火以為災。”按高誘所說,九嬰是“水火之怪”,這個怪,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是有實體的怪物,又可以理解成沒有實體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諸如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類。袁珂明確指出這是一種獸或蛇,這是說明九嬰是屬於一種有實體的客觀怪物,稱這種怪物既可以噴出水來害人,又可以吐出火來害人,如此,這種怪物,與武俠小說中那些擅長施毒解毒的武林高手相比,就顯得厲害且高明多了。武林高手所掌握的毒,是用來害人的,而解藥則用來解除毒性,是用來救人的。而水火之怪所掌握著的水和火,不管哪一樣,都可以用來害人,不管哪一樣,又都可以解除另一方的危害。
九嬰生於天地初分之時,當時天地靈氣厚若實質,不知產出多少強橫的靈獸怪物。這隻九命老妖於深山大澤之中,陰陽之元氣氤氳交錯,化生而出,乃是九頭蛇身,自號九嬰。每一頭即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產出,無魂無魄,身體強橫異常,已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隻要有一命尚在,隻需於天地間采集靈氣就能恢複。
九頭怪九嬰自恃有九個腦袋,九條命,絲毫不畏懼北伐的羿,它九口齊張,噴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濁流,交織成一張凶險的水火網,企圖將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條命,射中一個頭後,非但不會死,而且會很快痊愈,故再使連環箭法,九支箭幾乎同時插到九嬰的九個頭上,九嬰的九條命一條也沒留下。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7、乘黃:
簡介:乘黃,又名飛黃。傳說中的神馬名。
出處:《管子·小匡》:“地出乘黃。”尹知章注:“乘黃,神馬也。”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發披身,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兩千歲。
8、猰貐:
猰貐又稱窫窳,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吃人怪獸,像貙,虎爪,奔跑迅速,傳說猰貐曾是天神。
傳說猰貐本是天神,黃帝時代,蛇身人臉的天神“二負”,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謀殺了也長著蛇身人臉的猰貐。黃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處死了挑撥二負去殺猰貐的危,重罰了二負。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昆侖山,讓幾位巫師用不死藥救活了它,誰知猰貐活了之後,竟神智迷亂,掉進了昆侖山下的弱水裏,變成了形狀像牛,紅身,人臉,馬足,叫聲如同嬰兒啼哭的猛獸。在十日並出時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後羿的神箭射死。
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麵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麵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
《山海經·海內北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裏,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麵、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
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
9、修蛇:
修蛇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經》,據說體長達到180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
修蛇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經》,據說體長達到180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吞吃過往的動物,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後羿前往斬殺,後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稱為巴陵。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對巴蛇的顏色,曾看到過巴蛇的先民,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黃赤黑”。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頭部則顯得比黑淡一點,是一種屬於青的顏色;而青色,用現代通俗流行的詞語來表達,就是“暗褐色”。
至於黃色和紅色,食象蛇身上有黃色,是指這種蛇的腹部是黃色的。而紅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種毒蛇,當它發怒時,頭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會有紅色產生。毒蛇在正常情況下與受到騷擾發怒的情況下,其頭部的顏色,一般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劇毒的蛇,頭部都會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出赤紅的顏色或金黃的顏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黃赤色的,而黃赤色,就是那種介於紅黃之間的“橙黃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僅從除腹部以外的背部與頭部著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說巴蛇“青、黃、赤、黑”,不僅觀察了它的背部,還考察了它的腹部。這兩種說法都正確,都沒有脫離“巴蛇”的實際,沒有一種是顯得“離譜”的。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昭宗》:“號令不出於國門,以與封豕長蛇爭生死,一敗而殲焉。”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皓傳》:“專為封豕長蛇,肆其貪叨。”
漢·劉向《新序·節士》:“吳為無通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也作“長蛇封豕”。
明·張煌言《複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於hb而長蛇封豕,複肆蜂蠆之毒於江南。”
柳亞子《詠史四首》:“長蛇封豕唐藩鎮,社鼠城狐漢宦官。”
修蛇是神話傳說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經訓》中說,帝堯在位的時候,十個太陽並出,曬焦了莊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種怪獸凶禽也出來危害人民。堯派神箭手羿除掉了這六種禍害,把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斬斷的。
堯(堯時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紀)曾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斷修蛇於洞庭。“鑿齒”就是有拔牙習俗的民族。據常州圩墩遺址墓葬出土的完整頭骨看,上頜骨常有牙齒被拔,拔除的齒列也有規律,基本都為拔掉正切、側切兩齒。由此可見,當地先民有拔牙的習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長蛇為圖騰的部族。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常州故土上。
洞庭是苗蠻集團活動的重要區域。東夷族的首領和傳說中的神人後羿在這裏殺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時期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的一次衝突,苗蠻集團中可能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被東夷打敗了。但苗蠻集團的人們崇拜大蛇的風習未改,並且長期懷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難者,留下了有關巴蛇的傳說:巴蛇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巴陵。
後來的楚國正位於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容。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個蛇就是巴蛇。後來,在當地仍保持崇蛇風俗的情況下,還為巴蛇修了墓、建了廟。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傳說中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長期流傳著修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罪有應得。
而苗蠻地區產生的巴蛇傳說,由於當地人的情感而沒有多講它的過錯(吞象不是大錯,講吞象主要是表現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講的雖然都是羿斬蛇於洞庭,是一回事,但兩個故事流傳的地區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相同。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鬥爭的痕跡,經曆了兩三千年的歲月,在西漢時的《淮南子》和後來的巴蛇塚、巴蛇廟等方麵還要顯露出來。從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們推測苗蠻集團的圖騰中應該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類。
10、鯪魚:
海中有鯪魚,人麵魚身,有首有足,啼聲如小兒。
11、雷神:
《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譯文:雷神是一種半人半獸,龍身人首的神獸,生活在雷澤之中,它在雷澤之中遊戲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發出隆隆的雷聲。
12、屏蓬:
屏蓬,頭猶如豬頭般,生兩個頭,各在一端,意誌處處相對,一個腦袋隻能控製一對足。
遇到驚慌之時,總是一個頭想走那邊,一個頭想走這邊,扯來扯去,移不動尺寸之地。
13、火光獸:
火光獸又稱火鼠,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夜間能發光的異獸。據說住在南海盡頭的火山(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裏的一種奇鼠。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燒不毀的“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幹淨),這就讓很多人千方百計地尋找火鼠的毛皮。其說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神異經》yn方有火山,長四十裏,生不盡之木,晝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取其毛,織以作布,用之如垢汙,以火燒之,即清潔也。此鼠又名火光獸,其毛為布又曰火烷布......”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裏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為火浣布,此是也。”
rb的古代小說《竹取物語》中還記載了一則和火鼠有關的故事,阿部右大臣就費勁心力從中國搞來一張火鼠皮,向輝夜姬求婚,結果輝夜姬把毛皮放到火裏一燒就成灰了,阿部的婚事也就此告吹。
14、魚婦:
有-種魚,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據說是顓頊死而複蘇變化成的。顓頊是昌意之子,在他死去的時候,剛巧大風從北麵吹來,海水被風吹得奔流而出魚婦,蛇變成了魚。已經死去的顓頊便趁著蛇即將變成魚而未定型的時候,托體到魚的軀體中,為此死而複生。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和顓頊結合在一起的魚叫作魚婦。
《山海經》中《大荒西經》曾經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複蘇。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複蘇。
在永城漢梁王墓室壁畫中曾經出現過魚婦的壁畫。
《中華異想集·魚婦》中出現的怪物,是已經死去的人和水裏的魚和蛇結合的魚婦。雖然它原來不是凶猛的東西,不過沒有餌食太久,也是會吃人的,若是遭人操縱的魚婦,攻擊力和危害性則更大。不拆散人和魚的話,魚婦是活著的生物,但若是拆散了,則兩者都會回歸死亡的狀態。
魚婦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動物,有使生命轉化、靈魂複蘇的作用。
就貌似一種身體中的寄生蟲,雖然以人的麵目存在,但是實際人已經死了,隻是被寄生,以另一個形態生存於世。而且不易留在家中,一般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在河裏淹死後,這種寄生蟲的生物是河內的生物。
15、九鳳:
九鳳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神鳥,它以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麵鳥身,句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中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誌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麽“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的神話,“九首人麵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係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穀兮,夕晞餘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麵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1、犀渠:
犀渠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獸。出於黧山,樣子象牛,皮毛黑色,叫聲象嬰兒一般,以人為食,極為凶惡。《山海經·中山經》道:“(厘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注解中說,“犀渠蓋犀牛之屬也。”郭璞《圖讚》曰:“犀渠如牛,亦是啖人。”啖人就是吃人的意思。
2、山膏:
山膏(huān,音歡),漢族神話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郭沫若《沸羹集·趙高與黑辛》引章炳麟《為柳亞子題扇》詩:“江湖滿地嗚呼派,隻遂山膏善罵人。”
上古時,帝嚳出遊,在山林中曾遇上一隻,豈料這異獸出口即罵,被帝嚳的狗盤瓠咬死。
3、獨角獸:
獨角獸為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
現行西方神話的獨角獸則形如白馬,額前有一個螺旋角,代表高貴、高傲和純潔。有的還長著一雙翅膀。甚至,有的獨角獸還是黑色的。而西方獨角獸的原型已被公認為印度犀牛。
獨角獸,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頭頂正中長有一支單角的動物。在傳說裏,獨角獸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機去賣“獨角獸”的角的粉末。在中國古代傳說裏,神獸白澤就是東方獨角獸的一種。
獨角獸生性喜愛潔淨,對純潔的人或物有特殊的好感,捕捉獨角獸的唯一辦法是讓一位年輕的處女走到獨角獸身邊,此時獨角獸會溫順地躺在她腳下,將頭部枕在她的膝蓋上入睡。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馬是一種吉祥之物。它隻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時才出現。它的出現被人們視為美好時代的象征。
傳說大約五千年前第一隻龍馬出現,並將文字傳授於伏羲帝。在大約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一隻龍馬出現在黃帝的花園。這一吉兆被視為黃帝之統治將千秋萬代,和平繁榮。堯帝統治時期也出現過兩隻龍馬,因此,堯帝便成為四千年前五帝之一。
unicorns即是獨角獸,是傳說中一種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為是修長的白馬,額前有一螺旋角(這也是獨角獸的特征)。關於unicorns的形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像一匹大馬,頭上有一隻角,是難以馴服的生物。有些人則認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獨角,神聖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
古羅馬博物學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為四肢似大象,獅子尾,上半身像山羊,頭上有一黑螺旋紋的角,是極凶猛的怪獸。到了380bc,有一希臘哲學家ctessias對unicorns作出一種普遍形態。他說unicorns是印度一種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體,紫色的頭,藍眼,一隻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頂部是紅色。這有可能是把獨角犀(又名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unicornis)神化後所形成。
但是東方的麒麟不是獨角獸。
獨角獸隻有歐洲的傳說中出現過。
盡管獨角獸從曆史的早期就存在於歐洲,實際上它們在《舊約全書)。作為一種希伯來傳說中的動物,大多數關於它的早期描述看來都來源於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種動物的名字)。
查看圖片[印度卡齊蘭加國家公園印度犀]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凶殘的karkadann,與溫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種人畜都懼怕的動物。然而,人們為了獲得它的角,偶爾會試圖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來製成長笛或者被用來製作解毒藥劑。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獨角獸:在印度的森林中,(獨角獸)的體型和體型較大的馬一樣,或者比馬大一些。他們的身體是白色的,頭是深紅色,眼睛是深藍色。它們的角從額頭正中伸出,大約一英尺半長。
獨角獸的角磨製成的粉末可以作為抵禦致死麻醉藥的解毒劑。角的根部,眉上兩手寬的額頭是純白色。角上端很尖銳,是鮮紅色,中間呈黑色。用獨角獸的角製成容器喝酒的人說,這能夠治愈疾病(癲癇)。實際上,飲用獨角獸角杯而免於中毒的人,是因為他們還飲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體稀釋了毒藥而免於死亡。
不論是馴化的還是野生的獨角獸,實際上,所有的硬蹄動物都沒有踝骨,它們的肝髒也不分泌膽汁。獨角獸卻有踝骨和膽汁。如同一頭普通的公牛,但卻是遍體朱紅。
這種動物動作敏捷有力,以至於沒有哪種動物,甚至是馬,能夠追上它。在印度,rishi時期,隻有一個農家孩子第一次獲得了一些關於獨角獸的第一手資料。vibhandaka,這個農家男孩,幫家裏照管田地。一天,在一個宗教儀式上,他遇到了來訪的一位賢者。這個人給了改變他一生的機會。一年後,當賢者再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變了。他告訴父母他的決定,接著和賢者一起永遠的離開了家。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變,他作為賢者的隨從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賢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離開ashram.他流浪了很長的距離,最後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洞穴。盡管這個洞穴被廢棄了,一些野生動物為了避雨常來這個洞穴。他和一頭獨角獸成了朋友,獨角獸總是陪在他的身邊。
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的父親菲力普(philip),曾經捕獲到一隻長了一隻角的動物。但不論是菲力普還是其他貴族,沒有人能夠騎上它,獨角獸總是很快把他們甩下來。亞曆山大飼養它,並且給它起名bucephalus.他馴服它並騎它去戰鬥,以此證明他的勇敢。如何活著捉到一頭如此危險的野獸是一個有趣的問題。aelian(公元三世紀一個羅馬作家)的觀點是,隻有最年輕的cartazon(來自梵文kartayan,意為lordofthedesert)才能夠捕捉它,因為最強壯的成年人也很難使它屈服。(.無彈窗廣告)karkadann的傳說影響了作家們對獨角獸的描寫。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寫道:獨角獸是殘忍的野獸,經常與大象爭鬥。他還注意到,用少女能夠誘使獨角獸上當而被捕捉。獨角獸會把它的腦袋靠在少女的裙擺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獵人捕捉到。
有一隻角的野獸出沒於喜馬拉雅(himyas)的雪山,從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認為xc是獨角獸傳說的源頭,盡管在曆史上曾經有一度被稱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點,榮耀之地。傳統繼續的延續下來。所以,有4尊黃銅的獨角獸雕塑仍存在於abyssinian王的宮殿中就不是什麽令人驚奇的事了。
人通常把一處女放到野外,獨角獸會走近那少女,然後把角探進少女的腹中,這時少女便可乘機切掉它的角。
陝北綏德地區是漢畫像石分布的集中地區之一。這裏是炎黃文化的發源地,崇拜龜蛇魚蛙圖騰,文化藝術有古老深邃韻味,許多藝術畫麵都帶有濃重的符號意味,是考察中華本源文化的理想處所。這裏出土的獨角獸畫像石,是一幅畫像石的局部。其上雕有銜環鋪首及展翅朱雀紋樣,底部繪有一隻怪獸,頭長獨角,口中有利齒,身軀有似虎豹細長,而足部又似牛蹄,另外還有揮揚的長尾。怪獸張口低頭作嘶吼狀,四肢伸展似在前行。這隻怪獸造型酷似漢代墓中的傳說獸避邪。
4、夫諸:
夫諸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夫諸一種長著四隻角的鹿,它的情狀似溫柔潔淨,喜歡四處角戲,它一出現,其地必定是大水時期。
古代人民視夫諸為水災的兆星。
夫諸的形狀像白鹿而且有四個角,最開始出現於先秦時期。
《山海經·中山經》:“中次三經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5、鑿齒:
《山海經》中多次提到“鑿齒”。其中《山海經·海內南經》就有記載“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墟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持戈。“《山海經·大荒南經》又有記載“有人曰鑿齒,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鑿齒長有像鑿子一樣的牙齒,這對長牙穿透它的下巴穿出。它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帝堯命令後羿前去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後羿在昆侖山追上了鑿齒並將其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傳說中被妖魔化的南方部落的象征。
6、九嬰:
九嬰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凶獸之一。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它是水火之怪,能噴水吐火,其叫聲如嬰兒啼哭,有九頭,故稱九嬰。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
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凶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傳說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惡凶殘的人。《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之地有凶水。”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提到北方有一條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洶湧,人稱凶水。凶水中有一隻九頭怪物,名叫九嬰,既能噴水,又能噴火。十日並出時,凶水也沸騰了,九嬰嫌水中太熱,就跳上岸來,見人就吃,吃的時候,必須有9樣食品同時供它吃,因此成為羿第3個斬殺目標。
當初太昊伏羲氏生於成紀(現在gsqa縣自幼即思創造一種符號為天下利用,就是現在所傳的八卦。後來倉頡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製造文字出來,所以伏羲八卦實在是中國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畫八卦的地方不止一個(hn淮n縣北一裏,又sc縣東三十裏,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終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紀,所以成紀那邊伏羲所畫的八卦尤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邊畫八卦的地方後人給他起了一座台,作為紀念。每逢下雪之後,那台下隱隱約約還有所畫八卦的痕跡。精誠所結,日久通靈,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亂世,就為災患。所以那九嬰就是坎、離二卦的精氣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畫,一長畫;離卦二短畫,二長畫,共總九畫,所以是九個。
因為伏羲氏幼時所畫的,而且卦痕多不長,所以都是嬰孩的樣子。坎為中男,所以五個是男形;離為中女,所以四個是女形。坎為水而色玄,所以五個男嬰都善用水,而衣黑衣;離為火而色赤,所以四個女嬰都善用火,而衣紅。大抵這一種精怪所恃者,人不知其來曆出身,所以敢於為患。九嬰後來被後羿殺死了。
九嬰是九頭怪獸、怪蛇之屬,能噴水吐火造成災害。
高誘注解說:“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
《中華成語典故大辭典》認為:“可能是長著九個腦袋的水火之怪”。
袁珂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認為:“當是九頭怪獸、怪蛇之屬,能噴水吐火以為災。”按高誘所說,九嬰是“水火之怪”,這個怪,我們既可以理解為是有實體的怪物,又可以理解成沒有實體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諸如迷信思想中的鬼神之類。袁珂明確指出這是一種獸或蛇,這是說明九嬰是屬於一種有實體的客觀怪物,稱這種怪物既可以噴出水來害人,又可以吐出火來害人,如此,這種怪物,與武俠小說中那些擅長施毒解毒的武林高手相比,就顯得厲害且高明多了。武林高手所掌握的毒,是用來害人的,而解藥則用來解除毒性,是用來救人的。而水火之怪所掌握著的水和火,不管哪一樣,都可以用來害人,不管哪一樣,又都可以解除另一方的危害。
九嬰生於天地初分之時,當時天地靈氣厚若實質,不知產出多少強橫的靈獸怪物。這隻九命老妖於深山大澤之中,陰陽之元氣氤氳交錯,化生而出,乃是九頭蛇身,自號九嬰。每一頭即為一命。因是天地直接產出,無魂無魄,身體強橫異常,已為不死之身,又加有九命,隻要有一命尚在,隻需於天地間采集靈氣就能恢複。
九頭怪九嬰自恃有九個腦袋,九條命,絲毫不畏懼北伐的羿,它九口齊張,噴吐出一道道毒焰、一股股濁流,交織成一張凶險的水火網,企圖將羿困住。羿知道它有九條命,射中一個頭後,非但不會死,而且會很快痊愈,故再使連環箭法,九支箭幾乎同時插到九嬰的九個頭上,九嬰的九條命一條也沒留下。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7、乘黃:
簡介:乘黃,又名飛黃。傳說中的神馬名。
出處:《管子·小匡》:“地出乘黃。”尹知章注:“乘黃,神馬也。”
《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發披身,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兩千歲。
8、猰貐:
猰貐又稱窫窳,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吃人怪獸,像貙,虎爪,奔跑迅速,傳說猰貐曾是天神。
傳說猰貐本是天神,黃帝時代,蛇身人臉的天神“二負”,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去謀殺了也長著蛇身人臉的猰貐。黃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處死了挑撥二負去殺猰貐的危,重罰了二負。命手下天神把猰貐抬到昆侖山,讓幾位巫師用不死藥救活了它,誰知猰貐活了之後,竟神智迷亂,掉進了昆侖山下的弱水裏,變成了形狀像牛,紅身,人臉,馬足,叫聲如同嬰兒啼哭的猛獸。在十日並出時跳上岸危害百姓,被後羿的神箭射死。
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麵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麵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
《山海經·海內北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北二百裏,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麵、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
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
9、修蛇:
修蛇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經》,據說體長達到180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
修蛇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蛇,也叫做巴蛇,出自《山海經》,據說體長達到180米、頭部藍色、身體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吞吃過往的動物,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修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後羿前往斬殺,後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修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稱為巴陵。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對巴蛇的顏色,曾看到過巴蛇的先民,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黃赤黑”。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修蛇為“黑蛇,青首”,蛇身是黑色的,頭部則顯得比黑淡一點,是一種屬於青的顏色;而青色,用現代通俗流行的詞語來表達,就是“暗褐色”。
至於黃色和紅色,食象蛇身上有黃色,是指這種蛇的腹部是黃色的。而紅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種毒蛇,當它發怒時,頭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會有紅色產生。毒蛇在正常情況下與受到騷擾發怒的情況下,其頭部的顏色,一般都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劇毒的蛇,頭部都會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出赤紅的顏色或金黃的顏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黃赤色的,而黃赤色,就是那種介於紅黃之間的“橙黃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僅從除腹部以外的背部與頭部著眼,便是“黑蛇,青首”了;說巴蛇“青、黃、赤、黑”,不僅觀察了它的背部,還考察了它的腹部。這兩種說法都正確,都沒有脫離“巴蛇”的實際,沒有一種是顯得“離譜”的。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昭宗》:“號令不出於國門,以與封豕長蛇爭生死,一敗而殲焉。”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張皓傳》:“專為封豕長蛇,肆其貪叨。”
漢·劉向《新序·節士》:“吳為無通行,封豕長蛇,蠶食天下。”也作“長蛇封豕”。
明·張煌言《複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於hb而長蛇封豕,複肆蜂蠆之毒於江南。”
柳亞子《詠史四首》:“長蛇封豕唐藩鎮,社鼠城狐漢宦官。”
修蛇是神話傳說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經訓》中說,帝堯在位的時候,十個太陽並出,曬焦了莊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種怪獸凶禽也出來危害人民。堯派神箭手羿除掉了這六種禍害,把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斬斷的。
堯(堯時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紀)曾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斷修蛇於洞庭。“鑿齒”就是有拔牙習俗的民族。據常州圩墩遺址墓葬出土的完整頭骨看,上頜骨常有牙齒被拔,拔除的齒列也有規律,基本都為拔掉正切、側切兩齒。由此可見,當地先民有拔牙的習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修蛇”是以長蛇為圖騰的部族。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常州故土上。
洞庭是苗蠻集團活動的重要區域。東夷族的首領和傳說中的神人後羿在這裏殺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時期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的一次衝突,苗蠻集團中可能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被東夷打敗了。但苗蠻集團的人們崇拜大蛇的風習未改,並且長期懷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難者,留下了有關巴蛇的傳說:巴蛇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巴陵。
後來的楚國正位於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容。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個蛇就是巴蛇。後來,在當地仍保持崇蛇風俗的情況下,還為巴蛇修了墓、建了廟。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傳說中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長期流傳著修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罪有應得。
而苗蠻地區產生的巴蛇傳說,由於當地人的情感而沒有多講它的過錯(吞象不是大錯,講吞象主要是表現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講的雖然都是羿斬蛇於洞庭,是一回事,但兩個故事流傳的地區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相同。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鬥爭的痕跡,經曆了兩三千年的歲月,在西漢時的《淮南子》和後來的巴蛇塚、巴蛇廟等方麵還要顯露出來。從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們推測苗蠻集團的圖騰中應該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類。
10、鯪魚:
海中有鯪魚,人麵魚身,有首有足,啼聲如小兒。
11、雷神:
《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譯文:雷神是一種半人半獸,龍身人首的神獸,生活在雷澤之中,它在雷澤之中遊戲玩耍,常拍打肚子,它一拍肚子,就發出隆隆的雷聲。
12、屏蓬:
屏蓬,頭猶如豬頭般,生兩個頭,各在一端,意誌處處相對,一個腦袋隻能控製一對足。
遇到驚慌之時,總是一個頭想走那邊,一個頭想走這邊,扯來扯去,移不動尺寸之地。
13、火光獸:
火光獸又稱火鼠,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夜間能發光的異獸。據說住在南海盡頭的火山(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裏的一種奇鼠。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燒不毀的“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幹淨),這就讓很多人千方百計地尋找火鼠的毛皮。其說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神異經》yn方有火山,長四十裏,生不盡之木,晝夜火然。......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取其毛,織以作布,用之如垢汙,以火燒之,即清潔也。此鼠又名火光獸,其毛為布又曰火烷布......”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裏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為火浣布,此是也。”
rb的古代小說《竹取物語》中還記載了一則和火鼠有關的故事,阿部右大臣就費勁心力從中國搞來一張火鼠皮,向輝夜姬求婚,結果輝夜姬把毛皮放到火裏一燒就成灰了,阿部的婚事也就此告吹。
14、魚婦:
有-種魚,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魚體,名叫魚婦。據說是顓頊死而複蘇變化成的。顓頊是昌意之子,在他死去的時候,剛巧大風從北麵吹來,海水被風吹得奔流而出魚婦,蛇變成了魚。已經死去的顓頊便趁著蛇即將變成魚而未定型的時候,托體到魚的軀體中,為此死而複生。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和顓頊結合在一起的魚叫作魚婦。
《山海經》中《大荒西經》曾經記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複蘇。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複蘇。
在永城漢梁王墓室壁畫中曾經出現過魚婦的壁畫。
《中華異想集·魚婦》中出現的怪物,是已經死去的人和水裏的魚和蛇結合的魚婦。雖然它原來不是凶猛的東西,不過沒有餌食太久,也是會吃人的,若是遭人操縱的魚婦,攻擊力和危害性則更大。不拆散人和魚的話,魚婦是活著的生物,但若是拆散了,則兩者都會回歸死亡的狀態。
魚婦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動物,有使生命轉化、靈魂複蘇的作用。
就貌似一種身體中的寄生蟲,雖然以人的麵目存在,但是實際人已經死了,隻是被寄生,以另一個形態生存於世。而且不易留在家中,一般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在河裏淹死後,這種寄生蟲的生物是河內的生物。
15、九鳳:
九鳳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神鳥,它以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麵鳥身,句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中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誌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麽“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的神話,“九首人麵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係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穀兮,夕晞餘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麵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