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紹了水麒麟,白澤,畢方,獬豸,橫公魚,夔,英招,當康八頭異獸。
1、水麒麟:
麒麟(qilin):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
《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
但麒麟又是應龍的孫輩,《淮南子·地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麒麟也有中土之獸的說法《易冒》:“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蓋仁獸而以土德為治也。
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寵、仁寵。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有毛的動物)。
麒麟是中國古人神話裏的寵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寵上。在中國眾多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中國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另一種麒麟形象是龍頭,馬身,龍鱗。尾毛似龍尾狀舒展。它的綜合麵不及龍、鳳那麽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
一、麒麟最擅長化解三煞、五黃煞、天斬煞、穿心煞、鐮刀煞、屋角煞、刀煞白虎煞、二黑病星符。當陽宅遇到上列煞氣,致家人居住不安、損人破財家庭不和、車禍、血光、離婚等麒麟鎮之可保平安。麒麟是仁慈之獸,懲奸除惡保護好人。好人按奉保護之,惡人供奉反懲處。
二、麒麟鎮宅化煞能力最強,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鎮護之情。在家中擺上一對,放時頭朝門或窗外,能夠消災解難,驅除邪魔,鎮宅避煞,催財升官,還有添丁之用。它與獅虎不同之處就是它不傷好人。
三、麒麟在風水中就象萬金油,旺財,鎮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麵都可以使用。並且麒麟擺放在室內,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對好人起到保護作用,但對壞人卻疾惡如仇,如發現壞人,它就會咬,因此家中擺放銅麒麟,可以旺事業,化小人,製壞人。麒麟主正財,旺事業,催富貴,辟邪化煞,因此,在室內擺放一對開過光的銅麒麟,會給你帶來家庭,事業等各方麵的祥瑞。
四、辟邪擋煞的用途,如門前見長廊直衝大門,犯了穿心煞。可用一對銅麒麟擋之,如果“煞氣”弱,走廊不太長,可用一隻銅麒麟來擋煞。
五、有化解白虎的效用。在家居的白虎方位,安放一對銅麒麟,可化解白虎方的凶性,令宅內居住的人平安,特別是白虎方外麵的煙囪或尖銳之物衝射到,更加要安放已開光的銅麒麟。
六、有將家運轉好、災禍減輕用途。麒麟是吉祥的代表,將其安放在家中,鎮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的作用,不單令屋主事業順暢,連帶財運亦會好轉。除此之外,銅麒麟還能替主人擋去滯運的黴氣。一般用於轉運的銅麒麟最好是經過開光的,其力量才能發揮淋漓盡致。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麵。
有很多民族和姓氏把麒麟當做圖騰和祖神,其中,目前被公認的“麒麟正脈”為姬氏(現為姬氏郭姓),即周天子一脈。
這一脈起源於黃帝,傳說黃帝祖神為應龍,麒麟為應龍之後。1所以麒麟正脈是黃帝軒轅氏的主要分支。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寵也,麋身龍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說文解字》:“仁獸也。麕身牛尾,一角。張揖雲: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寵,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陽牛人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一品麒麟。
《清史稿》記載過很多牛產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記載:雍正二年,平度州民家牛產麟。五年,壽州民家牛產麟,一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隱也;荊州民家牛產麟,遍體鱗甲。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產麟。七年,鎮海民家牛生一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頷下有髯,項皆細鱗。十一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產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產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十三年二月,綿州民家牛產一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殤。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產麟。
傳說,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脈)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黃帝祖神應龍,是應龍血脈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詩雲:“麒麟踏祥雲,人間百難消。”次說一是麒麟與麒麟後人可以治病消災,二說可以踏雲而行。“
“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其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首先見於戰國成書的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春秋》。戰國史學家公羊高撰寫的《公羊傳》和穀梁赤撰寫的《穀梁傳》,也都記載了這方麵的內容。
與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注:“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兗州府誌·聖裏誌》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麵,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據考證“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人們為紀念“西狩獲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築了麒麟台,又名獲麟台,古稱獲麟古塚。
該建築地處巨野城東七公裏——今麒麟鎮陳胡莊以東、後馮橋以北大窪內,為縣級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此台為魯哀公“西狩獲麟”處,東西長73米,南北寬52米,占地麵積3800平方米。這裏原有唐代石碑數座,由於年湮日久,已遭毀壞。明嘉靖十四年,濟寧州通判張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於曹濟公路旁,碑上刻的塚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
“西狩獲麟”聞名全國,一些州、縣、鄉、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東的jx縣巨野城東的獲麟保(鄉)、獲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聯想到自己一生懷才不遇,觸景生悲,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麒麟塚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一方名勝,曆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跡,或謳歌,或慨歎,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
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台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台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鬥書“麒麟塚”三字,刻石立於台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勝跡更加名震四方。
由於古代都把龍鳳龜麟當成神靈,西狩獲麟,也就成了文人筆下的重要內容。晉征南大將軍兼史學家杜預撰寫的《春秋左傳·集解》一書雲:“麟者,仁寵也,聖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獲麟解》(注釋)雲:“麟一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
由於麒麟為四靈之一,一些史書故事如《麟經》、《麒麟書》、《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閣》等,均以麒麟為書名或內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號或者古建築、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為祥瑞的代號,漢高祖劉邦稱未央宮為記麒麟殿,漢宣帝必稱為麒麟閣。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獲麟意,於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稱年號為麟德,武後則天必中書省為麟台。唐德宗大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後金皇統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jy縣山口鎮(今jx縣大山頭一帶)增設jx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為祥瑞,在jy縣治北建麟鳳亭;元文宗至順二年,jy縣主簿樊遜,重修麟鳳亭。明代,巨野知縣方時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據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院占地百餘畝,有僧侶百餘人,佃戶數十家。寺院附近有鋪店、石碾、菜園、鹽畦、車坊等,顯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瑞麟寺南麵,有一小河,名曰八裏河,此河東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遊魚可數。hn岸有一渡口,即《jy縣誌》上所說的“獲麟古渡”。每值陽春,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來此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可惜由於明崇禎末年的戰亂,整個寺院都變成了虛墟,今天能見到的隻有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年方21歲的愛國詩人辛棄疾,參加抗金起義軍,途篤巨野麟台,即興作五言律詩一首:
終始春秋筆,經名舊記麟。荒台曾建魯,野草未燒秦。
鬱鬱山川秀,蔥蔥景鈀新。韋編續繼否?書帶已成茵。
明朝詩人孫宜,遊“獲麟古渡”時,作五言律詩一首,其詩曰:
古渡寒煙積,沙明照落懸。春秋悲鳳日,天地泣麟年。
魯變時交阻,周衰轍竟旋。至今皆絕筆,真意更誰傳。
現代作家張曉風也以獲麒為主要事件寫了一篇文章。
2、白澤:
白澤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征,但正統古籍中記載甚少。白澤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通曉天下鬼神萬物狀貌,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獸。
至於“棲息在昆侖山,渾身雪白,有翼”等皆為後人杜撰,不可信。
《今昔百鬼拾遺》軀幹左右和額間的眼睛大概是鳥山石燕自行想象。《三才圖會》中白澤大致是獅子身姿,頭有兩角,山羊胡子。
白澤是一種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驅除的方術,所以從很早開始,就被當做驅鬼的神和祥瑞來供奉。
尤其到了中古時期,對白澤的尊崇更是隆重。當時《白澤圖》(又稱《白澤精怪圖》)一書非常流行,到了幾乎人手一冊的程度。書中記有各種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驅除的方法,並配有神怪的圖畫,人們一旦遇到怪物,就會按圖索驥加以查找。
在禪宗語錄中,也常見有“家有白澤圖,妖怪自消除。”“不懸肘後符,何貼白澤圖。”“家無白澤圖,有如此妖怪”一類的語錄。人們將畫有白澤的圖畫掛在牆上,或是貼在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
東晉葛洪《抱樸子.極言》:“黃帝......窮神奸則記白
查看圖片[鳥山石燕作]
澤之辭。”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雲笈七簽·軒轅本紀》“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有人認為白澤就是獨角獸,但是此說不見於任何古籍之中。
《白澤圖》曰: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殺之震死。
3、畢方:
畢方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火災之兆。畢方的名字有可能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響。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隻有一條腿(一說為隻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畢方:木精,如鳥,青色,赤腳,兩翼一足(有說兩足一翼),不食五穀。
見則其邑有訛火(有說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為黃帝衛車之神鳥(有說為致火之妖物,俗稱火鴉)。《山海經》、《神異經》、《淮南子》等俱有載。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譯文: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鶴,但隻有一隻腳,紅色的斑紋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張白嘴巴,名稱是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裏就會發生怪火。
《山海經·海外南經》:“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麵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譯文:畢方鳥在它的東麵,在青水的西麵,這種鳥長著一副人的麵孔卻是一隻腳。另一種說法認為畢方鳥在二八神人的東麵。
《淮南子·氾論訓》:“叔孫敖三去令尹而無憂色,受罪祿不能累也;荊亻次非兩蛟夾繞其船而誌不動,怪物不能驚也。聖人心平誌易,精神內守,物莫足以惑之。夫醉者俯入城門,以為七尺之閨也;超江、淮,以為尋常之溝也;酒濁其神也。怯者夜見立表,以為鬼也;見寢石,以為虎也;懼掩其氣也。又況無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陰陽相薄,羽者為雛,毛者為駒犢,柔者為皮肉,堅者為齒角,人弗怪也。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為磷,人弗怪也。山出梟陽,水生罔象,木生畢方,井生墳羊,人怪之,聞見鮮而識物淺也。天下之怪物,聖人之所獨見;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獨明達也;同異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
張衡《東京賦》中說:“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
《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世訊畢方,畢方並害。”
《駢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征。
黃帝花七年時間兼並了東方諸國,隨後又在中條山諸猛獸的協助下消滅了南方的競爭者蚩尤,終於讓中原王國的疆域擴張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風後卻不識時務地用沉重的措辭向國王呈送新的戰報。風後說,零星的叛亂並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殘部依舊侵犯著邊境各地的平靜。東南方向,著名的統帥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蟲,依托茂密的森林隨時準備反撲。西北方向,靈媒們也正加緊趕製招魂的法器,準備聚集蚩尤的魂魄,組建亡魂的軍隊,與黃帝再作搏殺。黃帝聽到這樣的報道,心裏充滿恐懼。他再也無法站穩,直直地向後傾倒。幸虧侍女敏捷,輕輕抱住國王,他才不至於硬生跌倒。風後趕緊將瓦解敵人的方法和盤托出。
日後,黃帝獨自乘著一輛由各種火的符號裝飾的戰車,馳向泰山。這輛巨大的戰車載著黃帝在泰山顛簸的小路上奔馳了五天。到第六天時,黃帝忽然發現戰車前閃過一團黑影子。這影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漸漸分出了頭頸與眉眼。它麵朝戰車,向後飛行,背後的影子逐漸聚集過來,而正麵的影子卻因為被風帶動,逐漸消散。
盡管如此,黃帝還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這個形象黃帝相當熟悉,此前,他曾經統帥軍隊,與之戰鬥,也曾經下令在北方極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頭顱,即使這樣寒風依然無法立即封凍腔中的黑血,名為蚩的甲蟲因此爬滿了北方的國土。它是蚩尤。黃帝大驚失色,完全癱軟在戰車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風吹動,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漸凝結成手臂伸向自己。黃帝不知道對方想幹什麽,哀叫著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臉,試圖阻止蚩尤的襲擊。
人聽到黃帝的哀叫。因為這叫聲被另一陣尖銳的聲音掩蓋了。黃帝隻覺得一陣紅光閃過,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樣停下了沉重的腳步。國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經消散,遠處,一隻紅色的大鳥越飛越遠。四周安靜了下來,連草葉生長、蚯蚓呢喃的聲音也聽不到。
多年以後,風後才又向黃帝提起了那隻紅色的鳥。他說,這隻鳥名叫畢方,形態與鶴相似,習性也幾乎沒有區別,因此有時被誤認為隻有一條腿。畢方的羽毛是深淺不一的紅色,喙相當寬大,黑色並帶有白色的花紋。正是這隻鳥,將黃帝征討四方時殺死的敵軍封鎖在泰山之中。當然,借助這隻鳥也可以將那支亡魂組成的軍隊釋放出來。隻是博學的風後也並不知道方法罷了。
從那以後,一共過了四千六百年,畢方再沒有在中原王國出現過。
4、獬豸: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zhi),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裏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裏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裏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麽表示,而中裏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裏國勝訴。
“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誌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誌》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別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犀利之角觸去理曲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
東漢時期的傑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潁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裏,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的說:“如果今tc廷裏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獬豸在我國古代法製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禦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禦史作為飾誌,後遂稱“獬豸冠”。據古文獻記載:“侍禦史冠獬豸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誌·七》)。
漢朝時,廷尉、禦吏等都帶獬豸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禦先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異物誌》。
《後漢書·輿服誌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嚐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誌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複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動物石像當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5、橫公魚:
橫公魚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怪魚。出自《山海經》,生於石湖,此湖不凍。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去邪病。
橫公魚到了夜晚,跳到岸上,脫掉厚重的外殼,其樣貌有點像人類。所以有了‘夜化為人’的說法。
6、夔:
夔(kui)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譯文: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長角,隻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裏之外,威懾天下。
《黃帝內經》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製夔牛皮鼓八十麵,一震五百裏,連震三千八百裏。”九天玄女令軍士宰夔牛製作八十麵戰鼓,使黃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輔助之後,帶兵與蚩尤大戰於中冀。
當黃帝擺下“奇門遁甲”陣之後,即令軍士以雷獸之骨,大擊八十麵夔牛皮巨鼓,一時鼓聲大作,隻見整個戰場地動山搖,天旋地轉,喊殺衝宵漢,蚩尤兵卒神魂顛倒,衝殺無門,敗倒如山。“蚩尤銅頭啖石”,即把石頭當飯食,且能“飛空走險”。但在夔牛鼓震聲中,“九擊止之,尤不能走,遂殺之”。爾後,黃帝又誅榆罔於阪泉(今hb省zl縣東南),經過這場大血戰,天下始得大定。
譯文: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麵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裏,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世上隻有三隻,以上是第一隻,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所以這隻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麽神奇了。
7、英招:
人麵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
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隻神獸而已。
8、當康:
當康又稱牙豚,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的神獸之一,是一種兆豐穰的瑞獸。
是一個“其形如豬,身長六尺,高四尺,渾身青色,兩隻大耳,口中伸出四個長牙,如象牙一般,抱在外麵’’的怪獸。
《山海經·東次四經》:“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皋澤,其中多鱔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當康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銜懿行雲:“當康大穰,聲轉義近,蓋歲將豐稔,茲獸先出以鳴瑞。”
胡文煥《山海經圖說》雲:“欽山中有獸焉,狀如豚,名當康,其名自呼。見則天下大穰。韓子曰:穰,歲之稔也。”
《駢雅》雲:“當康,牙豚也。”郝懿行注:“當康大穰,聲轉義近,蓋歲將豐稔,茲獸先出以鳴瑞。”
《太平禦覽》九百十三卷引《神異經》yn方有獸,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穀,名無損之獸,所說形狀與此獸近,當即此。”
《圖解山海經》:“山中棲息一種野獸,其外形象豬,卻長著大獠牙,名字叫當康,它發出的叫聲就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天下要獲得豐收的時候,它就從山中出來啼叫,告訴人們豐收將至。所以它雖然樣子不太好看,卻是一種瑞獸。”
郭璞《圖讚》:“當康如豚,見則歲穰。”
1、水麒麟:
麒麟(qilin):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
《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
但麒麟又是應龍的孫輩,《淮南子·地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麒麟也有中土之獸的說法《易冒》:“勾陳之象,實名麒麟,位居中央,權司戊日……蓋仁獸而以土德為治也。
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裏“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征。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寵、仁寵。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有毛的動物)。
麒麟是中國古人神話裏的寵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寵上。在中國眾多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中國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另一種麒麟形象是龍頭,馬身,龍鱗。尾毛似龍尾狀舒展。它的綜合麵不及龍、鳳那麽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
一、麒麟最擅長化解三煞、五黃煞、天斬煞、穿心煞、鐮刀煞、屋角煞、刀煞白虎煞、二黑病星符。當陽宅遇到上列煞氣,致家人居住不安、損人破財家庭不和、車禍、血光、離婚等麒麟鎮之可保平安。麒麟是仁慈之獸,懲奸除惡保護好人。好人按奉保護之,惡人供奉反懲處。
二、麒麟鎮宅化煞能力最強,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鎮護之情。在家中擺上一對,放時頭朝門或窗外,能夠消災解難,驅除邪魔,鎮宅避煞,催財升官,還有添丁之用。它與獅虎不同之處就是它不傷好人。
三、麒麟在風水中就象萬金油,旺財,鎮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麵都可以使用。並且麒麟擺放在室內,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對好人起到保護作用,但對壞人卻疾惡如仇,如發現壞人,它就會咬,因此家中擺放銅麒麟,可以旺事業,化小人,製壞人。麒麟主正財,旺事業,催富貴,辟邪化煞,因此,在室內擺放一對開過光的銅麒麟,會給你帶來家庭,事業等各方麵的祥瑞。
四、辟邪擋煞的用途,如門前見長廊直衝大門,犯了穿心煞。可用一對銅麒麟擋之,如果“煞氣”弱,走廊不太長,可用一隻銅麒麟來擋煞。
五、有化解白虎的效用。在家居的白虎方位,安放一對銅麒麟,可化解白虎方的凶性,令宅內居住的人平安,特別是白虎方外麵的煙囪或尖銳之物衝射到,更加要安放已開光的銅麒麟。
六、有將家運轉好、災禍減輕用途。麒麟是吉祥的代表,將其安放在家中,鎮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的作用,不單令屋主事業順暢,連帶財運亦會好轉。除此之外,銅麒麟還能替主人擋去滯運的黴氣。一般用於轉運的銅麒麟最好是經過開光的,其力量才能發揮淋漓盡致。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辟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征,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麵。
有很多民族和姓氏把麒麟當做圖騰和祖神,其中,目前被公認的“麒麟正脈”為姬氏(現為姬氏郭姓),即周天子一脈。
這一脈起源於黃帝,傳說黃帝祖神為應龍,麒麟為應龍之後。1所以麒麟正脈是黃帝軒轅氏的主要分支。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寵也,麋身龍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
《說文解字》:“仁獸也。麕身牛尾,一角。張揖雲: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無角。”
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寵,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陽牛人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王符稱世俗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然龍之見也,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得見其全形者罕矣。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公、侯、駙馬、伯以麒麟作為補服圖案,故稱一品麒麟。
《清史稿》記載過很多牛產麒麟的事情。《清史稿》記載:雍正二年,平度州民家牛產麟。五年,壽州民家牛產麟,一室火光,以為怪,格殺之,剝皮,見周身鱗甲,頭角猶隱也;荊州民家牛產麟,遍體鱗甲。嘉慶元年,遂安民家牛產麟。七年,鎮海民家牛生一犢,遍體鱗紋,色青黑,頷下有髯,項皆細鱗。十一年五月,鹽亭民家牛產一麟,高二尺五寸,肉角一,長寸許,目如水晶,鱗甲遍體,兩脊傍至尾各有肉粒如豆,黃金色,八足,牛蹄,產時風雨交至,金光滿院,射草木皆黃。十三年二月,綿州民家牛產一犢,首形如龍,身有鱗紋,無毛,落地而殤。乾隆四年,盛京民家牛產麟。
傳說,麒麟是姬氏(周天子脈)的祖神(祖先神),源自黃帝祖神應龍,是應龍血脈的主要分支之一,有詩雲:“麒麟踏祥雲,人間百難消。”次說一是麒麟與麒麟後人可以治病消災,二說可以踏雲而行。“
“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其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首先見於戰國成書的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春秋》。戰國史學家公羊高撰寫的《公羊傳》和穀梁赤撰寫的《穀梁傳》,也都記載了這方麵的內容。
與孔子同代人左丘明的《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注:“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兗州府誌·聖裏誌》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麵,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據考證“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恰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71歲,從此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人們為紀念“西狩獲麟”,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築了麒麟台,又名獲麟台,古稱獲麟古塚。
該建築地處巨野城東七公裏——今麒麟鎮陳胡莊以東、後馮橋以北大窪內,為縣級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此台為魯哀公“西狩獲麟”處,東西長73米,南北寬52米,占地麵積3800平方米。這裏原有唐代石碑數座,由於年湮日久,已遭毀壞。明嘉靖十四年,濟寧州通判張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於曹濟公路旁,碑上刻的塚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
“西狩獲麟”聞名全國,一些州、縣、鄉、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東的jx縣巨野城東的獲麟保(鄉)、獲麟集等,都以此命名。麒麟降世,無人識曉,卻被“怪而殺之”。孔子痛惜不已,聯想到自己一生懷才不遇,觸景生悲,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自此絕筆,不再著書。麒麟塚也正因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一方名勝,曆代文人騷客臨其境覓聖跡,或謳歌,或慨歎,發思古之幽情,詠不朽之佳句。
唐代著名學者韋表微曾作“麟台碑銘”:李白、辛棄疾以及明朝王穉登、孫宜等著名詩人均為麒麟台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唐武德四年,據西狩獲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張九敘作鬥書“麒麟塚”三字,刻石立於台前。天啟年間,縣令方時化在此修建廟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勝跡更加名震四方。
由於古代都把龍鳳龜麟當成神靈,西狩獲麟,也就成了文人筆下的重要內容。晉征南大將軍兼史學家杜預撰寫的《春秋左傳·集解》一書雲:“麟者,仁寵也,聖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獲麟解》(注釋)雲:“麟一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
由於麒麟為四靈之一,一些史書故事如《麟經》、《麒麟書》、《金壁故事》、宋程俱的《麟台故事》、清李玉的《麒麟閣》等,均以麒麟為書名或內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號或者古建築、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為祥瑞的代號,漢高祖劉邦稱未央宮為記麒麟殿,漢宣帝必稱為麒麟閣。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獲麟意,於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稱年號為麟德,武後則天必中書省為麟台。唐德宗大曆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後金皇統七年,取麒麟祥瑞意,在jy縣山口鎮(今jx縣大山頭一帶)增設jx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為祥瑞,在jy縣治北建麟鳳亭;元文宗至順二年,jy縣主簿樊遜,重修麟鳳亭。明代,巨野知縣方時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據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院占地百餘畝,有僧侶百餘人,佃戶數十家。寺院附近有鋪店、石碾、菜園、鹽畦、車坊等,顯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瑞麟寺南麵,有一小河,名曰八裏河,此河東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遊魚可數。hn岸有一渡口,即《jy縣誌》上所說的“獲麟古渡”。每值陽春,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來此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可惜由於明崇禎末年的戰亂,整個寺院都變成了虛墟,今天能見到的隻有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元年),年方21歲的愛國詩人辛棄疾,參加抗金起義軍,途篤巨野麟台,即興作五言律詩一首:
終始春秋筆,經名舊記麟。荒台曾建魯,野草未燒秦。
鬱鬱山川秀,蔥蔥景鈀新。韋編續繼否?書帶已成茵。
明朝詩人孫宜,遊“獲麟古渡”時,作五言律詩一首,其詩曰:
古渡寒煙積,沙明照落懸。春秋悲鳳日,天地泣麟年。
魯變時交阻,周衰轍竟旋。至今皆絕筆,真意更誰傳。
現代作家張曉風也以獲麒為主要事件寫了一篇文章。
2、白澤:
白澤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征,但正統古籍中記載甚少。白澤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通曉天下鬼神萬物狀貌,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獸。
至於“棲息在昆侖山,渾身雪白,有翼”等皆為後人杜撰,不可信。
《今昔百鬼拾遺》軀幹左右和額間的眼睛大概是鳥山石燕自行想象。《三才圖會》中白澤大致是獅子身姿,頭有兩角,山羊胡子。
白澤是一種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驅除的方術,所以從很早開始,就被當做驅鬼的神和祥瑞來供奉。
尤其到了中古時期,對白澤的尊崇更是隆重。當時《白澤圖》(又稱《白澤精怪圖》)一書非常流行,到了幾乎人手一冊的程度。書中記有各種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驅除的方法,並配有神怪的圖畫,人們一旦遇到怪物,就會按圖索驥加以查找。
在禪宗語錄中,也常見有“家有白澤圖,妖怪自消除。”“不懸肘後符,何貼白澤圖。”“家無白澤圖,有如此妖怪”一類的語錄。人們將畫有白澤的圖畫掛在牆上,或是貼在大門上用來辟邪驅鬼。
東晉葛洪《抱樸子.極言》:“黃帝......窮神奸則記白
查看圖片[鳥山石燕作]
澤之辭。”
傳說黃帝巡狩,至海濱而得白澤神獸。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故帝令圖寫之,以示天下,後用以為章服圖案。唐開元有白澤旗,是天子出行儀所用;明有白澤補,為貴戚之服飾。《雲笈七簽·軒轅本紀》“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有人認為白澤就是獨角獸,但是此說不見於任何古籍之中。
《白澤圖》曰: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殺之震死。
3、畢方:
畢方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火災之兆。畢方的名字有可能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響。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隻有一條腿(一說為隻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畢方:木精,如鳥,青色,赤腳,兩翼一足(有說兩足一翼),不食五穀。
見則其邑有訛火(有說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為黃帝衛車之神鳥(有說為致火之妖物,俗稱火鴉)。《山海經》、《神異經》、《淮南子》等俱有載。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譯文: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鶴,但隻有一隻腳,紅色的斑紋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張白嘴巴,名稱是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在哪個地方出現那裏就會發生怪火。
《山海經·海外南經》:“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麵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譯文:畢方鳥在它的東麵,在青水的西麵,這種鳥長著一副人的麵孔卻是一隻腳。另一種說法認為畢方鳥在二八神人的東麵。
《淮南子·氾論訓》:“叔孫敖三去令尹而無憂色,受罪祿不能累也;荊亻次非兩蛟夾繞其船而誌不動,怪物不能驚也。聖人心平誌易,精神內守,物莫足以惑之。夫醉者俯入城門,以為七尺之閨也;超江、淮,以為尋常之溝也;酒濁其神也。怯者夜見立表,以為鬼也;見寢石,以為虎也;懼掩其氣也。又況無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陰陽相薄,羽者為雛,毛者為駒犢,柔者為皮肉,堅者為齒角,人弗怪也。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為磷,人弗怪也。山出梟陽,水生罔象,木生畢方,井生墳羊,人怪之,聞見鮮而識物淺也。天下之怪物,聖人之所獨見;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獨明達也;同異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
張衡《東京賦》中說:“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
《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世訊畢方,畢方並害。”
《駢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征。
黃帝花七年時間兼並了東方諸國,隨後又在中條山諸猛獸的協助下消滅了南方的競爭者蚩尤,終於讓中原王國的疆域擴張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首席大臣風後卻不識時務地用沉重的措辭向國王呈送新的戰報。風後說,零星的叛亂並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殘部依舊侵犯著邊境各地的平靜。東南方向,著名的統帥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蟲,依托茂密的森林隨時準備反撲。西北方向,靈媒們也正加緊趕製招魂的法器,準備聚集蚩尤的魂魄,組建亡魂的軍隊,與黃帝再作搏殺。黃帝聽到這樣的報道,心裏充滿恐懼。他再也無法站穩,直直地向後傾倒。幸虧侍女敏捷,輕輕抱住國王,他才不至於硬生跌倒。風後趕緊將瓦解敵人的方法和盤托出。
日後,黃帝獨自乘著一輛由各種火的符號裝飾的戰車,馳向泰山。這輛巨大的戰車載著黃帝在泰山顛簸的小路上奔馳了五天。到第六天時,黃帝忽然發現戰車前閃過一團黑影子。這影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漸漸分出了頭頸與眉眼。它麵朝戰車,向後飛行,背後的影子逐漸聚集過來,而正麵的影子卻因為被風帶動,逐漸消散。
盡管如此,黃帝還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這個形象黃帝相當熟悉,此前,他曾經統帥軍隊,與之戰鬥,也曾經下令在北方極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頭顱,即使這樣寒風依然無法立即封凍腔中的黑血,名為蚩的甲蟲因此爬滿了北方的國土。它是蚩尤。黃帝大驚失色,完全癱軟在戰車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風吹動,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漸凝結成手臂伸向自己。黃帝不知道對方想幹什麽,哀叫著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臉,試圖阻止蚩尤的襲擊。
人聽到黃帝的哀叫。因為這叫聲被另一陣尖銳的聲音掩蓋了。黃帝隻覺得一陣紅光閃過,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樣停下了沉重的腳步。國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經消散,遠處,一隻紅色的大鳥越飛越遠。四周安靜了下來,連草葉生長、蚯蚓呢喃的聲音也聽不到。
多年以後,風後才又向黃帝提起了那隻紅色的鳥。他說,這隻鳥名叫畢方,形態與鶴相似,習性也幾乎沒有區別,因此有時被誤認為隻有一條腿。畢方的羽毛是深淺不一的紅色,喙相當寬大,黑色並帶有白色的花紋。正是這隻鳥,將黃帝征討四方時殺死的敵軍封鎖在泰山之中。當然,借助這隻鳥也可以將那支亡魂組成的軍隊釋放出來。隻是博學的風後也並不知道方法罷了。
從那以後,一共過了四千六百年,畢方再沒有在中原王國出現過。
4、獬豸: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zhi),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裏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裏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裏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麽表示,而中裏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裏國勝訴。
“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誌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誌》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別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犀利之角觸去理曲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
東漢時期的傑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潁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裏,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的說:“如果今tc廷裏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獬豸在我國古代法製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禦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禦史作為飾誌,後遂稱“獬豸冠”。據古文獻記載:“侍禦史冠獬豸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書·禮儀誌·七》)。
漢朝時,廷尉、禦吏等都帶獬豸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禦先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異物誌》。
《後漢書·輿服誌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嚐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誌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複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動物石像當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5、橫公魚:
橫公魚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怪魚。出自《山海經》,生於石湖,此湖不凍。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去邪病。
橫公魚到了夜晚,跳到岸上,脫掉厚重的外殼,其樣貌有點像人類。所以有了‘夜化為人’的說法。
6、夔:
夔(kui)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譯文: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沒有長角,隻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裏之外,威懾天下。
《黃帝內經》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製夔牛皮鼓八十麵,一震五百裏,連震三千八百裏。”九天玄女令軍士宰夔牛製作八十麵戰鼓,使黃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輔助之後,帶兵與蚩尤大戰於中冀。
當黃帝擺下“奇門遁甲”陣之後,即令軍士以雷獸之骨,大擊八十麵夔牛皮巨鼓,一時鼓聲大作,隻見整個戰場地動山搖,天旋地轉,喊殺衝宵漢,蚩尤兵卒神魂顛倒,衝殺無門,敗倒如山。“蚩尤銅頭啖石”,即把石頭當飯食,且能“飛空走險”。但在夔牛鼓震聲中,“九擊止之,尤不能走,遂殺之”。爾後,黃帝又誅榆罔於阪泉(今hb省zl縣東南),經過這場大血戰,天下始得大定。
譯文: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麵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裏,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世上隻有三隻,以上是第一隻,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所以這隻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麽神奇了。
7、英招:
人麵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
號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隻神獸而已。
8、當康:
當康又稱牙豚,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的神獸之一,是一種兆豐穰的瑞獸。
是一個“其形如豬,身長六尺,高四尺,渾身青色,兩隻大耳,口中伸出四個長牙,如象牙一般,抱在外麵’’的怪獸。
《山海經·東次四經》:“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皋澤,其中多鱔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當康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銜懿行雲:“當康大穰,聲轉義近,蓋歲將豐稔,茲獸先出以鳴瑞。”
胡文煥《山海經圖說》雲:“欽山中有獸焉,狀如豚,名當康,其名自呼。見則天下大穰。韓子曰:穰,歲之稔也。”
《駢雅》雲:“當康,牙豚也。”郝懿行注:“當康大穰,聲轉義近,蓋歲將豐稔,茲獸先出以鳴瑞。”
《太平禦覽》九百十三卷引《神異經》yn方有獸,似鹿而豕首有牙,善依人求五穀,名無損之獸,所說形狀與此獸近,當即此。”
《圖解山海經》:“山中棲息一種野獸,其外形象豬,卻長著大獠牙,名字叫當康,它發出的叫聲就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天下要獲得豐收的時候,它就從山中出來啼叫,告訴人們豐收將至。所以它雖然樣子不太好看,卻是一種瑞獸。”
郭璞《圖讚》:“當康如豚,見則歲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