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嗬嗬一笑,看來這楊彪還是有些心急,現在就已經把自己的條件說的非常清楚了,不過劉鑫倒是十分好奇,楊彪,或者說是弘農楊家想要找自己合作什麽事情,竟然開出了這麽優越的條件。
按照劉鑫與弘農楊家現在的情況而言,雙方的實力對比維持在一個平衡點上,所以雙方的合作就是講究一個等價交換,畢竟誰都不願意吃虧,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為他人著想吧。
所以如今楊彪開出了如此優越的條件,讓劉鑫不禁開始思考起來,弘農楊家會給自己提出怎樣的條件?
劉鑫想到這裏,笑著點了點頭,然後開口對楊彪說道:“文先兄,你們弘農楊家開出的條件讓本王非常滿意,本王也看到了你們弘農楊家的誠意,所以本王就這麽給文先兄你說吧,隻要文先兄你提出來的合作內容不要涉及到洛陽城內的勢力紛爭,亦或是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本王都是可以接受的。”
楊彪在聽了劉鑫的回答之後,立馬就點了點頭,笑著說道:“王爺你盡管放心,我父親知道王爺你是沒有心思參與進這洛陽城內的勢力之爭,所以我父早就沒有了這方麵的想法,而我父親想要找王爺你合作的內容,可不是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而且造福天下讀書人的好事情。”
劉鑫聽到這裏,不禁眉頭一挑,有些詫異的說道:“哦,那本王現在就得洗耳恭聽了。”
劉鑫說是這麽說,實際上劉鑫已經猜到了楊彪口中的合作是指什麽了,畢竟對於這個時代,或者說是曆朝曆代的讀書人而言,最重要的可不是什麽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而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最重要物品――書籍。
這個時代的書籍,基本上還是由經過處理的竹片作為原材料,也就是竹簡,因為在處理過程中竹片會被蒸發出水分來,形成一滴滴水珠,因此竹簡又被稱為汗青,也就是華夏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詩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然了,華夏古代的書籍可不是像後世那般大都作為擺設使用的,都會時常進行翻閱,所以使用頻率非常高,不過話說回來了,劉鑫也是見識過張鬆家中的竹簡,往往是一大捆一大捆的,重量極其感人,翻閱起來非常費勁。
當然了,像大漢王室或是弘農楊家這些上檔次的世家大族,自然有解決竹簡重量問題的方法,那就是用布錦絲綢作為書籍的製作原料,不過這種錦書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是問題也不少,那就是價格極高,畢竟能夠用來書寫長篇大論的布錦絲綢可不便宜,而且保存起來也比竹簡麻煩的多,所以錦書能夠使用的時效反而不如竹簡那麽長,所以就算是作為書香門第,而且還不差錢的弘農楊家,也隻能優先供給錦書給楊賜這些家族核心成員,至於像楊彪都隻能和其他人共用一些錦書,而再往下麵那些楊家的底層成員都隻能繼續使用竹簡了。
至於大漢的紙張,也就是蔡侯紙,不說也罷,因為製作工藝的問題,蔡侯紙品相不佳,而且基本上作用很小,更別提做成書籍了,那蔡侯紙不僅難以書寫,而且禁不起翻閱幾次就會出現破損,所以就算是財大氣粗的弘農楊家也隻是象征性的弄了基本紙書放在家裏,當成“大爺”那樣供著,基本上沒有人會去翻閱。
不過最近就不一樣了,劉鑫在成都拍賣會上出售的宣紙已經在大漢文士圈子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弘農楊家也得到了一部分宣紙,並且已經實驗出了宣紙的書寫效果與保存效果,這讓弘農楊家十分欣喜,認為是大漢文士的必備之需。
而現在,宣紙的所有人就在洛陽,這讓弘農楊家看到了機會,一個讓弘農楊家更加強大的機會!
當然了,劉鑫現在可沒有想到那麽多,直接開口對楊彪說道:“文先兄,你是想要本王手上的那些宣紙吧?”
劉鑫單刀直入,這讓楊彪有些無語的看著劉鑫,似乎在埋怨劉鑫怎麽不多說幾句再轉入整體。
不過楊彪見劉鑫直接挑明了事情,也算是鬆了一口氣,至少從劉鑫的口吻中楊彪知道,劉鑫應該不會敝掃自珍,不將宣紙拿出來作為合作的條件。
所以,楊彪也非常耿直的對劉鑫說道:“的確如此,我們弘農楊家就是希望能從王爺你的手中獲得宣紙的使用權,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弘農楊家還希望能夠得到宣紙的獨家使用權與售賣權,除了王爺你自己需要使用的宣紙之外,其他的宣紙都交給我們弘農楊家來負責吧!我們弘農楊家雖然是以研究文學為主,但是在商業方麵也有著不少門路,保證能夠給王爺你帶來極大的收入,而且天下讀書人都會念著王爺你的好的。”
劉鑫一聽,瞬間就明白了弘農楊家在打著什麽主意,這年頭那個讀書人不會想要一本呢?
而現在劉鑫如果將宣紙的使用權與售賣權都授權給了弘農楊家,那麽弘農楊家相當於成了大漢宣紙的壟斷商,那麽再加上弘農楊家在大漢文士圈子中本來的地位,那麽弘農楊家真的能夠在大漢文士勢力中一家獨大了,而且還可以借此交好拉攏一些寒門子弟為其服務,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讓劉鑫最意外的還是,弘農楊家還有些眼色,沒有說出一些大義凜然的話來道德“綁架”自己,要求自己共享出宣紙的製作技術。
畢竟明眼人都知道,劉鑫現在拿出來的宣紙已經是技術成熟,完全可以進行量產的產品了,至於宣紙可能會用到的材料,劉鑫相信以弘農楊家的見識。也應該明白宣紙的材料不會有多難得。
畢竟以己度人。。。不對,應該說是舉一反三,像弘農楊家應該是知道蔡侯紙的配方,所以就不難猜出宣紙的配方應該也差不多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弘農楊家在得到宣紙之後,便專門安排了人手對宣紙的製作方法進行了研究,尤其是材料分析,弘農楊家專門將一張宣紙分成了十多份,交給弘農楊家專門培養的造紙工匠(雖然蔡侯紙的實用性不佳,但是弘農楊家對於蔡侯紙還是有著一定需求的,所以弘農楊家也專門供養了一批造紙工匠,並且還有一個專門的造紙作坊)進行辨別。
不過還是那句話,因為時代的局限性,造紙工匠並沒有弄清楚宣紙的製作方式與原材料,確切的說是比較關鍵的那些原材料,所以弘農楊家試著製作了一些“宣紙”,結果自然是以失敗告終。
所以,楊彪今天才會開出這麽好的條件,隻希望劉鑫能夠將宣紙在大漢的使用權與售賣權都獨家授權給弘農楊家,這樣弘農楊家就能夠借此獲得更好的發展,甚至有機會讓弘農楊家升級到曲阜孔家的層次!
沒錯,弘農楊家的終極目標就是與被稱為文聖世家的曲阜孔家並駕齊驅!
沒錯,弘農楊家就是這麽有野心,畢竟文無第一,雖然曲阜孔家因為孔子的存在,一直毫無疑問的占據著華夏文士家族的第一名,而身後的亞聖孟子所在的世家,孔子弟子們所在的世家都在追趕著曲阜孔家,可惜因為這些世家大族都和曲阜孔家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以都是對於曲阜孔家的地位有心無力,隻能默默的跟在曲阜孔家身後了。
而弘農楊家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士家族,弘農楊家到了楊賜這一代,聲名鵲起,已經隱隱有和曲阜孔家相提並論的趨勢,在學問方麵楊賜自認為是和曲阜孔家同輩分的人相差無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錯,楊賜就是這麽自信!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孔子作為幾百年前的人物,楊賜還是非常尊敬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是學習了孔子留下來的知識,所以楊賜也沒有“欺師滅祖”的打算,借著曲阜孔家的“屍體”上位。
畢竟前文也說到過,如果你想要在一個行業或是一個圈子裏脫穎而出,那麽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踩著那些比自己有名氣,有地位的“人”上位,當然了,還有一種方式便是“死同行”,當那些排在你之前的“同行”都因為各種原因不在了的時候,那麽你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這個“行業”中的帶頭大哥了。
楊賜知道,指望曲阜孔家自行衰落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曲阜孔家的“江湖地位”擺在這裏,就算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劉邦以漢代秦,都沒有對曲阜孔家造成什麽影響,反而還提升了曲阜孔家的社會地位,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對曲阜孔家有所優待,所以楊賜認為曲阜孔家是不可能會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而楊賜也希望自己所在的弘農楊家能夠和曲阜孔家一樣延綿不絕!
事實也的確如此,曲阜孔家幾乎貫穿了整個華夏文明,其香火從未斷絕,而且隨著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對曲阜孔家的看重(實際上就是華夏古代每次改朝換代的時候,統治者基本上都會去找曲阜孔家“背書”,以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順便也就再給孔子加封一些新的稱號,一些很長很強力的稱號),曲阜孔家才能香火不斷,為人稱道。
所以,楊賜覺得自己是不可能等到曲阜孔家“自尋死路”的那一天,也不可能出手去找曲阜孔家進行“文比”,從而踩著曲阜孔家的“屍體”讓弘農楊家成為文士家族的第一名,但是楊賜不甘心弘農楊家在自己的領導下就這樣一成不變,畢竟楊賜覺得現在在自己領導下的弘農楊家無比的強大,尤其是文學方麵已經是無人能比,所以楊賜希望自己領導的弘農楊家能夠獲得應有的地位。
所以楊賜左思右想,一直都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直到劉鑫的出現,確切的說是劉鑫手中的宣紙出現時,楊賜終於意識到,自己一直尋求的問題答案已經出現了。
孔子為什麽能夠名垂青史,庇佑後世的曲阜孔家,首先肯定是孔子的學識淵博,這一點楊賜都是十分肯定的,但是楊賜認為這並不是孔子能夠成為文聖的重點,而真正的重點楊賜認為其實是孔子在當時的“名聲”!
楊賜認為,孔子就算是學究天人,如果拘泥於一地,著述編書,最後可能也隻是留下一兩本值得一讀的“無名氏”著作罷了,但是孔子選擇了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並且廣收學徒,有教無類,這是哪個時期從未有過的事情,所以孔子這個“先驅者”毫無疑問的成為了當時的紅人,再加上其學說的正確性與傳播性,孔子從而獲得如今的地位,也有了現在的曲阜孔家,畢竟孔子將自己的家學變成了天下人都要學的儒學!
而現在,楊賜覺得自己在學問方麵已經非常不錯,名氣方麵也都還行,在大漢不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也是十個人裏麵有八個是認識自己的,所以楊賜覺得自己就差一個機會,一個真正能夠揚名立萬的機會,也就是將弘農楊家的家學變成“國學”的機會。
而現在,宣紙就給了自己這個機會!
家學之所以叫做家學,就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與通訊條件的落後,導致每個文士家族都隻能閉門造車,無法像曲阜孔家的家學那般成為整個國家的“國學”。
時勢造英雄,當時各種各樣的機緣巧合之下,才能造就出孔子這樣“聖人”,楊賜知道自己是複製不了孔子的“成聖之路”,但是楊賜現在可以利用宣紙來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楊賜現在都已經想出了一個辦法,隻要劉鑫將宣紙的使用權與售賣權都交給自己,那麽自己就可以製作出輕便的紙書來,內容自然是四書五經的這樣經典書籍為主,但是楊賜也會將弘農楊家的家學作為“私貨”加入其中,也就是楊賜進行加注後的版本,然後通過適當的放低價格,從而推向大漢,讓大漢的讀書人都在無形中學習到自己弘農楊家的家學!
ps:上一章標題弄錯了。。。
按照劉鑫與弘農楊家現在的情況而言,雙方的實力對比維持在一個平衡點上,所以雙方的合作就是講究一個等價交換,畢竟誰都不願意吃虧,也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為他人著想吧。
所以如今楊彪開出了如此優越的條件,讓劉鑫不禁開始思考起來,弘農楊家會給自己提出怎樣的條件?
劉鑫想到這裏,笑著點了點頭,然後開口對楊彪說道:“文先兄,你們弘農楊家開出的條件讓本王非常滿意,本王也看到了你們弘農楊家的誠意,所以本王就這麽給文先兄你說吧,隻要文先兄你提出來的合作內容不要涉及到洛陽城內的勢力紛爭,亦或是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本王都是可以接受的。”
楊彪在聽了劉鑫的回答之後,立馬就點了點頭,笑著說道:“王爺你盡管放心,我父親知道王爺你是沒有心思參與進這洛陽城內的勢力之爭,所以我父早就沒有了這方麵的想法,而我父親想要找王爺你合作的內容,可不是什麽傷天害理的事情,而且造福天下讀書人的好事情。”
劉鑫聽到這裏,不禁眉頭一挑,有些詫異的說道:“哦,那本王現在就得洗耳恭聽了。”
劉鑫說是這麽說,實際上劉鑫已經猜到了楊彪口中的合作是指什麽了,畢竟對於這個時代,或者說是曆朝曆代的讀書人而言,最重要的可不是什麽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而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最重要物品――書籍。
這個時代的書籍,基本上還是由經過處理的竹片作為原材料,也就是竹簡,因為在處理過程中竹片會被蒸發出水分來,形成一滴滴水珠,因此竹簡又被稱為汗青,也就是華夏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詩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然了,華夏古代的書籍可不是像後世那般大都作為擺設使用的,都會時常進行翻閱,所以使用頻率非常高,不過話說回來了,劉鑫也是見識過張鬆家中的竹簡,往往是一大捆一大捆的,重量極其感人,翻閱起來非常費勁。
當然了,像大漢王室或是弘農楊家這些上檔次的世家大族,自然有解決竹簡重量問題的方法,那就是用布錦絲綢作為書籍的製作原料,不過這種錦書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是問題也不少,那就是價格極高,畢竟能夠用來書寫長篇大論的布錦絲綢可不便宜,而且保存起來也比竹簡麻煩的多,所以錦書能夠使用的時效反而不如竹簡那麽長,所以就算是作為書香門第,而且還不差錢的弘農楊家,也隻能優先供給錦書給楊賜這些家族核心成員,至於像楊彪都隻能和其他人共用一些錦書,而再往下麵那些楊家的底層成員都隻能繼續使用竹簡了。
至於大漢的紙張,也就是蔡侯紙,不說也罷,因為製作工藝的問題,蔡侯紙品相不佳,而且基本上作用很小,更別提做成書籍了,那蔡侯紙不僅難以書寫,而且禁不起翻閱幾次就會出現破損,所以就算是財大氣粗的弘農楊家也隻是象征性的弄了基本紙書放在家裏,當成“大爺”那樣供著,基本上沒有人會去翻閱。
不過最近就不一樣了,劉鑫在成都拍賣會上出售的宣紙已經在大漢文士圈子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弘農楊家也得到了一部分宣紙,並且已經實驗出了宣紙的書寫效果與保存效果,這讓弘農楊家十分欣喜,認為是大漢文士的必備之需。
而現在,宣紙的所有人就在洛陽,這讓弘農楊家看到了機會,一個讓弘農楊家更加強大的機會!
當然了,劉鑫現在可沒有想到那麽多,直接開口對楊彪說道:“文先兄,你是想要本王手上的那些宣紙吧?”
劉鑫單刀直入,這讓楊彪有些無語的看著劉鑫,似乎在埋怨劉鑫怎麽不多說幾句再轉入整體。
不過楊彪見劉鑫直接挑明了事情,也算是鬆了一口氣,至少從劉鑫的口吻中楊彪知道,劉鑫應該不會敝掃自珍,不將宣紙拿出來作為合作的條件。
所以,楊彪也非常耿直的對劉鑫說道:“的確如此,我們弘農楊家就是希望能從王爺你的手中獲得宣紙的使用權,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弘農楊家還希望能夠得到宣紙的獨家使用權與售賣權,除了王爺你自己需要使用的宣紙之外,其他的宣紙都交給我們弘農楊家來負責吧!我們弘農楊家雖然是以研究文學為主,但是在商業方麵也有著不少門路,保證能夠給王爺你帶來極大的收入,而且天下讀書人都會念著王爺你的好的。”
劉鑫一聽,瞬間就明白了弘農楊家在打著什麽主意,這年頭那個讀書人不會想要一本呢?
而現在劉鑫如果將宣紙的使用權與售賣權都授權給了弘農楊家,那麽弘農楊家相當於成了大漢宣紙的壟斷商,那麽再加上弘農楊家在大漢文士圈子中本來的地位,那麽弘農楊家真的能夠在大漢文士勢力中一家獨大了,而且還可以借此交好拉攏一些寒門子弟為其服務,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讓劉鑫最意外的還是,弘農楊家還有些眼色,沒有說出一些大義凜然的話來道德“綁架”自己,要求自己共享出宣紙的製作技術。
畢竟明眼人都知道,劉鑫現在拿出來的宣紙已經是技術成熟,完全可以進行量產的產品了,至於宣紙可能會用到的材料,劉鑫相信以弘農楊家的見識。也應該明白宣紙的材料不會有多難得。
畢竟以己度人。。。不對,應該說是舉一反三,像弘農楊家應該是知道蔡侯紙的配方,所以就不難猜出宣紙的配方應該也差不多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弘農楊家在得到宣紙之後,便專門安排了人手對宣紙的製作方法進行了研究,尤其是材料分析,弘農楊家專門將一張宣紙分成了十多份,交給弘農楊家專門培養的造紙工匠(雖然蔡侯紙的實用性不佳,但是弘農楊家對於蔡侯紙還是有著一定需求的,所以弘農楊家也專門供養了一批造紙工匠,並且還有一個專門的造紙作坊)進行辨別。
不過還是那句話,因為時代的局限性,造紙工匠並沒有弄清楚宣紙的製作方式與原材料,確切的說是比較關鍵的那些原材料,所以弘農楊家試著製作了一些“宣紙”,結果自然是以失敗告終。
所以,楊彪今天才會開出這麽好的條件,隻希望劉鑫能夠將宣紙在大漢的使用權與售賣權都獨家授權給弘農楊家,這樣弘農楊家就能夠借此獲得更好的發展,甚至有機會讓弘農楊家升級到曲阜孔家的層次!
沒錯,弘農楊家的終極目標就是與被稱為文聖世家的曲阜孔家並駕齊驅!
沒錯,弘農楊家就是這麽有野心,畢竟文無第一,雖然曲阜孔家因為孔子的存在,一直毫無疑問的占據著華夏文士家族的第一名,而身後的亞聖孟子所在的世家,孔子弟子們所在的世家都在追趕著曲阜孔家,可惜因為這些世家大族都和曲阜孔家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所以都是對於曲阜孔家的地位有心無力,隻能默默的跟在曲阜孔家身後了。
而弘農楊家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個新興的文士家族,弘農楊家到了楊賜這一代,聲名鵲起,已經隱隱有和曲阜孔家相提並論的趨勢,在學問方麵楊賜自認為是和曲阜孔家同輩分的人相差無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沒錯,楊賜就是這麽自信!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孔子作為幾百年前的人物,楊賜還是非常尊敬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是學習了孔子留下來的知識,所以楊賜也沒有“欺師滅祖”的打算,借著曲阜孔家的“屍體”上位。
畢竟前文也說到過,如果你想要在一個行業或是一個圈子裏脫穎而出,那麽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踩著那些比自己有名氣,有地位的“人”上位,當然了,還有一種方式便是“死同行”,當那些排在你之前的“同行”都因為各種原因不在了的時候,那麽你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這個“行業”中的帶頭大哥了。
楊賜知道,指望曲阜孔家自行衰落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曲阜孔家的“江湖地位”擺在這裏,就算是秦始皇一統天下,劉邦以漢代秦,都沒有對曲阜孔家造成什麽影響,反而還提升了曲阜孔家的社會地位,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對曲阜孔家有所優待,所以楊賜認為曲阜孔家是不可能會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而楊賜也希望自己所在的弘農楊家能夠和曲阜孔家一樣延綿不絕!
事實也的確如此,曲阜孔家幾乎貫穿了整個華夏文明,其香火從未斷絕,而且隨著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對曲阜孔家的看重(實際上就是華夏古代每次改朝換代的時候,統治者基本上都會去找曲阜孔家“背書”,以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順便也就再給孔子加封一些新的稱號,一些很長很強力的稱號),曲阜孔家才能香火不斷,為人稱道。
所以,楊賜覺得自己是不可能等到曲阜孔家“自尋死路”的那一天,也不可能出手去找曲阜孔家進行“文比”,從而踩著曲阜孔家的“屍體”讓弘農楊家成為文士家族的第一名,但是楊賜不甘心弘農楊家在自己的領導下就這樣一成不變,畢竟楊賜覺得現在在自己領導下的弘農楊家無比的強大,尤其是文學方麵已經是無人能比,所以楊賜希望自己領導的弘農楊家能夠獲得應有的地位。
所以楊賜左思右想,一直都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直到劉鑫的出現,確切的說是劉鑫手中的宣紙出現時,楊賜終於意識到,自己一直尋求的問題答案已經出現了。
孔子為什麽能夠名垂青史,庇佑後世的曲阜孔家,首先肯定是孔子的學識淵博,這一點楊賜都是十分肯定的,但是楊賜認為這並不是孔子能夠成為文聖的重點,而真正的重點楊賜認為其實是孔子在當時的“名聲”!
楊賜認為,孔子就算是學究天人,如果拘泥於一地,著述編書,最後可能也隻是留下一兩本值得一讀的“無名氏”著作罷了,但是孔子選擇了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並且廣收學徒,有教無類,這是哪個時期從未有過的事情,所以孔子這個“先驅者”毫無疑問的成為了當時的紅人,再加上其學說的正確性與傳播性,孔子從而獲得如今的地位,也有了現在的曲阜孔家,畢竟孔子將自己的家學變成了天下人都要學的儒學!
而現在,楊賜覺得自己在學問方麵已經非常不錯,名氣方麵也都還行,在大漢不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也是十個人裏麵有八個是認識自己的,所以楊賜覺得自己就差一個機會,一個真正能夠揚名立萬的機會,也就是將弘農楊家的家學變成“國學”的機會。
而現在,宣紙就給了自己這個機會!
家學之所以叫做家學,就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與通訊條件的落後,導致每個文士家族都隻能閉門造車,無法像曲阜孔家的家學那般成為整個國家的“國學”。
時勢造英雄,當時各種各樣的機緣巧合之下,才能造就出孔子這樣“聖人”,楊賜知道自己是複製不了孔子的“成聖之路”,但是楊賜現在可以利用宣紙來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楊賜現在都已經想出了一個辦法,隻要劉鑫將宣紙的使用權與售賣權都交給自己,那麽自己就可以製作出輕便的紙書來,內容自然是四書五經的這樣經典書籍為主,但是楊賜也會將弘農楊家的家學作為“私貨”加入其中,也就是楊賜進行加注後的版本,然後通過適當的放低價格,從而推向大漢,讓大漢的讀書人都在無形中學習到自己弘農楊家的家學!
ps:上一章標題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