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故事
[人氣:18406]
出處:《三國誌?魏書》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釋義:形容成名較晚。
故事: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麽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禦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得過且過的故事
[人氣:17479]
五台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飛翔。每當夏季來臨時,寒號鳥就渾身長滿色彩斑斕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著,卻不知道搭窩。等到深冬來臨的時候,它雖然很冷,但還是不搭窩,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脫落了。當寒風襲來的時候,這光禿禿的肉鳥無可柰何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讀後:目光短淺的人,麵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隻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去就不努力。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垂頭喪氣,消極悲觀。
為了將來的美好,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正確地分析,作個計劃,現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屬於勤奮者。
大逆不道的故事
[人氣:14240]
出處:《漢書?高帝紀》漢王數羽曰:“夫為人臣為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釋義:“逆”,叛逆,“無道’’指不合封建理法。這剛成語的多指封建專,製者對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為罪大惡極。“大逆無邊”也稱“大逆不道”。
故事: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
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於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後你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接著,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於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麽麵目向我挑戰!”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氣得渾身發抖,命令弓箭手向劉邦放箭。結果,一箭射中劉邦前胸,漢軍隻好遲兵。
當務之急的故事
[人氣:11444]
出處《孟子?盡心上》
孟於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麽。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麵麵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著,孟子又從反麵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麵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麽不能用牙齒咬斷幹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幹的是什麽。”
對牛彈琴的故事
[人氣:33620]
【拚音】duiniutánqin
【成語故事】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於衷地走開,公明儀大歎:“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典故】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漢?牟融《理惑論》
【釋義】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麽。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譏諷別人
【相近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
【反義詞】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其它使用】
◎我也知道這是對牛彈琴,他這樣敷衍我欺騙我也不止一次了。
◎我想,這不是對牛彈琴嗎?再說,"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豈不是吹牛嗎?我算老幾?"我又輕輕地在她的頭上拍了一下,把她抱起來,在她頰上親了一個吻,然後把她推向門外。
呆若木雞的故事
[人氣:21596]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
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
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隻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u)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惡貫滿盈的故事
[人氣:13005]
這個成語來源於《書.泰誓上》,商罪貫勇,天命誅之。來自
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虐無道,激起老百姓極大的憤慨,就連諸侯們也看不過,認為他不像一個治國之君。當時有一個諸侯叫姬昌,他主張實施仁政,反對紂王的□□,紂王便把他抓了起來。後來他的兒子姬發即位,便聯合諸侯起兵討伐商紂,大軍渡過黃河,向商都進發,在牧野這個地方與紂王的軍隊交戰,打了一場大仗。由於姬發所率的是仁義之師,深得老百姓的歡迎,百姓因而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對紂王的軍隊卻是深惡痛絕的,結果紂王打了大敗仗,最後*而死,商朝也滅亡了。
姬發領兵進攻紂王之前,曾對全軍發表誓言,列舉了商紂的種種罪行,說商紂所做的壞事巳經到頭了,他罪大惡極,應該受到懲罰。號召大家齊心協力,為民除害。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人氣:23428]
簡述: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蠻不講理,相國晏嬰擔心他們會鬧事而影響國家安危,建議齊景公賜兩個桃子讓他們三人論功而食,結果他們有勇無謀,因爭吃桃子紛紛自殺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詳細:
春秋列國時,齊景公朝有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接,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武異常,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但他們卻恃功自傲。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宗族,相國晏嬰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而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傑”,然而景公愛惜勇士,沒有表態。
適逢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心腹之患。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桃子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嚐嚐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一會兒的功夫,晏嬰帶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隻見盤子裏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隻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和齊景公一人一個桃子。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裏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子應該他吃。”齊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齊景公同意,於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接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隨國君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衝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接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麽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湧的河中,舍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
石榴:不!我不吃桃子!我要吃蘋果!
[人氣:18406]
出處:《三國誌?魏書》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釋義:形容成名較晚。
故事: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於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麽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禦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得過且過的故事
[人氣:17479]
五台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飛翔。每當夏季來臨時,寒號鳥就渾身長滿色彩斑斕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著,卻不知道搭窩。等到深冬來臨的時候,它雖然很冷,但還是不搭窩,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脫落了。當寒風襲來的時候,這光禿禿的肉鳥無可柰何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讀後:目光短淺的人,麵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隻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去就不努力。他們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垂頭喪氣,消極悲觀。
為了將來的美好,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正確地分析,作個計劃,現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屬於勤奮者。
大逆不道的故事
[人氣:14240]
出處:《漢書?高帝紀》漢王數羽曰:“夫為人臣為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釋義:“逆”,叛逆,“無道’’指不合封建理法。這剛成語的多指封建專,製者對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為罪大惡極。“大逆無邊”也稱“大逆不道”。
故事: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
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於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後你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接著,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於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麽麵目向我挑戰!”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氣得渾身發抖,命令弓箭手向劉邦放箭。結果,一箭射中劉邦前胸,漢軍隻好遲兵。
當務之急的故事
[人氣:11444]
出處《孟子?盡心上》
孟於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故事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麽。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麵麵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著,孟子又從反麵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麵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麽不能用牙齒咬斷幹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幹的是什麽。”
對牛彈琴的故事
[人氣:33620]
【拚音】duiniutánqin
【成語故事】古代音樂家公明儀每次彈琴時,他的琴聲引來很多鳥兒與蝴蝶。當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對水牛彈奏幾曲,結果水牛無動於衷地走開,公明儀大歎:“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典故】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漢?牟融《理惑論》
【釋義】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麽。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譏諷別人
【相近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
【反義詞】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其它使用】
◎我也知道這是對牛彈琴,他這樣敷衍我欺騙我也不止一次了。
◎我想,這不是對牛彈琴嗎?再說,"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豈不是吹牛嗎?我算老幾?"我又輕輕地在她的頭上拍了一下,把她抱起來,在她頰上親了一個吻,然後把她推向門外。
呆若木雞的故事
[人氣:21596]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
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
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隻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béng)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yu)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惡貫滿盈的故事
[人氣:13005]
這個成語來源於《書.泰誓上》,商罪貫勇,天命誅之。來自
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虐無道,激起老百姓極大的憤慨,就連諸侯們也看不過,認為他不像一個治國之君。當時有一個諸侯叫姬昌,他主張實施仁政,反對紂王的□□,紂王便把他抓了起來。後來他的兒子姬發即位,便聯合諸侯起兵討伐商紂,大軍渡過黃河,向商都進發,在牧野這個地方與紂王的軍隊交戰,打了一場大仗。由於姬發所率的是仁義之師,深得老百姓的歡迎,百姓因而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對紂王的軍隊卻是深惡痛絕的,結果紂王打了大敗仗,最後*而死,商朝也滅亡了。
姬發領兵進攻紂王之前,曾對全軍發表誓言,列舉了商紂的種種罪行,說商紂所做的壞事巳經到頭了,他罪大惡極,應該受到懲罰。號召大家齊心協力,為民除害。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人氣:23428]
簡述: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蠻不講理,相國晏嬰擔心他們會鬧事而影響國家安危,建議齊景公賜兩個桃子讓他們三人論功而食,結果他們有勇無謀,因爭吃桃子紛紛自殺身亡
二桃三士的意思是: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詳細:
春秋列國時,齊景公朝有三個勇士,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公孫接,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這三個人個個勇武異常,深受齊景公的寵愛,但他們卻恃功自傲。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而田開疆正屬於田氏宗族,相國晏嬰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而危害國家,屢諫景公除掉“三傑”,然而景公愛惜勇士,沒有表態。
適逢魯昭公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款待。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齊國由晏子執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計,決定乘機除掉這三個心腹之患。
當兩位君主酒至半酣時,晏子說:“園中桃子已經熟了,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嚐嚐鮮吧?”齊景公大悅,傳令派人去摘。晏嬰忙說:“金桃很難得,還是臣親自去吧。”一會兒的功夫,晏嬰帶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6個桃子。眾人一見,隻見盤子裏放著的6個桃子,個個碩大新鮮,桃紅似火,香氣撲鼻,令人垂涎。齊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嬰說:“還有幾個沒太熟,隻摘了這6個。”說完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和齊景公一人一個桃子。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味甘美。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諾謙讓道:“我哪裏趕得上晏相國呢?相國內修國政,外服諸侯,功勞最大,這個桃子應該他吃。”齊景公見二人爭執不下,便說道:“既然二位謙讓,那就每人飲酒一杯,食桃一個吧!”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把桃吃了。
這時,盤中還剩有兩個桃子。晏嬰說;“請君王傳令群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如何?”齊景公同意,於是傳令下去。話音剛落,公孫接率先走了過來,拍著胸膛說:“有一次我隨國君打獵,突然從林中躥出一頭猛虎,是我衝上去,用盡平生之力將虎打死,救了國君。如此大功,還不應該吃個金桃嗎?”晏嬰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賜酒一杯,桃一個。”公孫接飲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厲聲喝道:“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麽稀奇!當年我送國君過黃河時,一隻大黿興風作浪,咬住了國君的馬腿,一下子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進洶湧的河中,舍命殺死了大黿,保住了國君的性命。像這樣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桃子?”
石榴:不!我不吃桃子!我要吃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