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防盜,可不看~閱讀正文請到晉(jin)江(jiang)文學城
天真爛漫的故事
[人氣:7494]
出處:元?夏文彥《圖繪寶鑒?五?鄭思肖》
工畫墨蘭,嚐自畫一卷,長大會,高可五寸許。<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天真爛漫,超出物表。
釋義:“天真”指單純;“爛漫”自然的意思,這則成語常用來指人心地單純,坦率自然。也用來比喻青少年或兒童心地單純善良。
故事:南宋末年,有位姓鄭的畫家曾以太學生的資格,參加博學詞科考試。後來北方蒙古貴族南侵,他向朝廷上書主張抵抗,但未被采納。
南宋滅亡後,他改名為“思肖”。原來,宋朝是趙姓打的天下,“肖”是趙的偏旁。畫家表示自己永遠思念南宋,並隱居在蘇州的一所寺廟裏。
鄭思肖在自己的寓所裏掛了一塊大臉,匾上是他親筆寫的“本穴世界”四個字:原來,“本”由“大”、“十”兩字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間,就成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說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內。
有一次.他畫了二卷高五寸,長一丈多的墨蘭。畫上的墨蘭,自然全無土根的。他還在畫上題上八個字:“純是君子,絕無小人。”大家欣賞了這幅畫後,讚不絕口,一致誇它畫得純真自然,生氣勃勃。
退避三舍的故事
[人氣:3814]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無彈窗廣告)
同甘共苦的故事
[人氣:9026]
出處《戰國策?燕策》
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
釋義“甘”甜。一同嚐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難一起承擔。
故事戰國時,燕國太子姬平繼承了王位,史稱燕昭王。怎麽治理,才能富民強國,燕昭王真感到束手無策。一天,他聽說郭隗善出點子,很有計謀。於是趕緊派人去把郭魄請來,對他說:“你能否替我找到一個有本領的人,幫我強國複仇”郭魄說:“隻要你廣泛選拔有本領的人,並且要親自去訪問他,那麽,天下有本領的人就都會投奔到燕國來。”“那麽我去訪問哪一個才好呢”郭隗回答說:“先重用我這個本領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領高強的人看到我這樣的人都被您重用,那麽,他們肯定會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投奔您的。”燕昭王立刻尊郭隗為老師,並替他造了一幢華麗住宅。消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從魏、齊、趙等國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很高興,都委以重任,開關備至;無論誰家有婚喪娶等事,他都親自過問。就這樣,他與百姓同事安樂,共度苦難二十八年,終於把燕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擁戴。
天涯海角的故事
[人氣:3230]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隻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隻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隻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麵。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天經地義的故事
[人氣:6275]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劄,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麽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複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土崩瓦解的故事
[人氣:4832]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釋義:“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徹底垮台或潰敗。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征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願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周武王左手擎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著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完璧歸趙的故事
[人氣:75556]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一向是隻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麽這麽大方呐?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麽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衝衝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麽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呐,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麵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麽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麽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麽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隻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曆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望梅止渴的故事
[人氣:29205]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來自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
天真爛漫的故事
[人氣:7494]
出處:元?夏文彥《圖繪寶鑒?五?鄭思肖》
工畫墨蘭,嚐自畫一卷,長大會,高可五寸許。<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天真爛漫,超出物表。
釋義:“天真”指單純;“爛漫”自然的意思,這則成語常用來指人心地單純,坦率自然。也用來比喻青少年或兒童心地單純善良。
故事:南宋末年,有位姓鄭的畫家曾以太學生的資格,參加博學詞科考試。後來北方蒙古貴族南侵,他向朝廷上書主張抵抗,但未被采納。
南宋滅亡後,他改名為“思肖”。原來,宋朝是趙姓打的天下,“肖”是趙的偏旁。畫家表示自己永遠思念南宋,並隱居在蘇州的一所寺廟裏。
鄭思肖在自己的寓所裏掛了一塊大臉,匾上是他親筆寫的“本穴世界”四個字:原來,“本”由“大”、“十”兩字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間,就成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說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內。
有一次.他畫了二卷高五寸,長一丈多的墨蘭。畫上的墨蘭,自然全無土根的。他還在畫上題上八個字:“純是君子,絕無小人。”大家欣賞了這幅畫後,讚不絕口,一致誇它畫得純真自然,生氣勃勃。
退避三舍的故事
[人氣:3814]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無彈窗廣告)
同甘共苦的故事
[人氣:9026]
出處《戰國策?燕策》
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
釋義“甘”甜。一同嚐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有福一起享,有困難一起承擔。
故事戰國時,燕國太子姬平繼承了王位,史稱燕昭王。怎麽治理,才能富民強國,燕昭王真感到束手無策。一天,他聽說郭隗善出點子,很有計謀。於是趕緊派人去把郭魄請來,對他說:“你能否替我找到一個有本領的人,幫我強國複仇”郭魄說:“隻要你廣泛選拔有本領的人,並且要親自去訪問他,那麽,天下有本領的人就都會投奔到燕國來。”“那麽我去訪問哪一個才好呢”郭隗回答說:“先重用我這個本領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領高強的人看到我這樣的人都被您重用,那麽,他們肯定會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投奔您的。”燕昭王立刻尊郭隗為老師,並替他造了一幢華麗住宅。消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從魏、齊、趙等國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很高興,都委以重任,開關備至;無論誰家有婚喪娶等事,他都親自過問。就這樣,他與百姓同事安樂,共度苦難二十八年,終於把燕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擁戴。
天涯海角的故事
[人氣:3230]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隻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隻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隻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麵。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天經地義的故事
[人氣:6275]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劄,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釋義“經”指常規,原則“義”指正理,準則。天經地義比喻正確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遊吉請教什麽叫“禮”。
遊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
趙鞅對遊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複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土崩瓦解的故事
[人氣:4832]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釋義:“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徹底垮台或潰敗。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征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願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周武王左手擎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著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完璧歸趙的故事
[人氣:75556]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一向是隻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麽這麽大方呐?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麽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衝衝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麽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呐,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麵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麽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麽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裏。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麽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隻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曆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望梅止渴的故事
[人氣:29205]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來自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麽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麽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