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時分,高懸在天頂中央的烈日烘烤在大地。
山丘四周,數萬身批明鎧的將士嚴陣以待,在他們的四周,數萬名身著蒙古服飾的騎兵早就布好了隊列,隨時準備衝上前來大肆砍殺。隻是,神色肅穆的明軍將士的目光並沒有落在外麵的敵人身上,而是注視著陣前那個脖子後插著死囚牌的罪人身上。
隨著一陣炎風吹過,明軍陣營後方的帥旗呼呼扇動了起來。
帥旗下,年僅二十二歲的英宗皇帝身披堅鎧,神情嚴峻的注視著遠處的瓦剌大軍。
一個月了,整整一個月了。
能夠成功嗎?
戰場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兵卒,都受到了那股強烈氣氛的感染。
誰不怕死?
此時,英宗皇帝想到的不是死,而是他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精心布置的計謀能否成功。
“皇上……”
聽到旁邊內侍的輕聲呼喚,英宗皇帝回過了頭來,隨即朝著死囚旁邊的劊子手看去。
大明帝國的興衰就要看今天了!
想到這,英宗皇帝朝劊子手微微點了點頭。
猛然間,一陣涼風吹過,隨著劊子手手上的大刀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雪亮的光芒,跪在地上的死囚頓時身首異處,殷紅的鮮血從失去頭顱的頸子裏噴了出來,如同雨點般的落下,染紅了四周的黃土地。
此時,有的官兵閉上了眼睛,有的甚至低下了頭。
英宗皇帝沒有閉眼,也沒有側頭,而是目不轉睛的看著那顆腦袋凋落在黃土地上。
土地,民族的根基!
為了土地,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會與外來的敵人拚命。
土地,也是唯一值得與敵人拚命的財富!
是啊,值得眷戀的,值得為之舍棄一切的,隻有那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
沒等眾多隨行的錦衣衛反應過來,英宗皇帝已經策馬向前,來到了軍營的外麵。轉眼間,數萬將士紛紛挺槍立矛,從他們眼中透露出的神色也頓時堅定了許多。
平常,見到皇帝時都要下跪。
可是現在,他們不能下跪。因為,敵人就在不遠的地方。因為,決定他們的命運,決定帝國的**,決定民族命運的戰鬥即將開始。此時此刻,他們必須穿好鎧甲,攥緊手中的鋼槍,擦亮雙眼,準備用自己的一切去爭取活下去的權利,去捍衛帝國的尊嚴,奪取民族的生存空間。
“將士們,帝國的將士們!”英宗皇帝並沒有停下,而是高舉著佩劍,在陣營外圍策馬狂奔了起來。“一個月前,當豺狼衝進我們的家園,掠奪我們的財富,殺戮我們的同胞時,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能夠奪回屬於我們的財富,為我們的同胞複仇。一個月前,當你們穿上鎧甲,拿起鋼槍離開京城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是否能夠活著回到親人的身邊。現在,我們看到了希望,為死難的同胞複仇的希望。今天,我們就將知道,是否能夠再次見到我們的親人。希望就在你們的手裏……”
猛然間,英宗皇帝勒住了戰馬,將手中的佩劍指向了對麵的騎兵陣營。
“歸途就在你們的身後,但是在踏上歸途之前,我們要戰勝前麵的敵人,奪回我們的財富,為我們的同胞複仇!”
“為同胞複仇——”
緊隨皇帝身後的數百名錦衣衛齊聲喊叫了起來。
“為同胞複仇——”
數萬名明軍將士齊聲納喊了起來。
頃刻間,呐喊聲在天地間震蕩著,在廣袤的平原上回蕩著。
包圍了小山丘,包圍了明軍陣營的騎兵似乎感應到了明軍官兵身上燃起的熊熊鬥誌,發生了一些輕微的**。可是,**沒有來得及擴散,在嘹亮的號角聲中,騎兵陣營迅速分散成了數支騎兵隊列,朝著明軍陣營掩殺而來。
此時,英宗皇帝已經退到了陣營後方。
翻身下馬後,他沒有離開陣營,而是朝旁邊一名黃頭發藍眼睛,傳著傳教士服飾的西方人微微點了點頭。
騎兵的速度很快,快到卷起了漫天塵土。
騎兵的其實很猛,猛到萬馬奔騰時大地都為之顫動。
可是,漫天的塵土遮擋不住明軍將士的視線,抖動的大地撼動不了明軍將士的士氣。
隨著前排的明軍將士將長矛斜插在地上,後排的明軍將士齊步向前,來到了陣營前列。他們手裏都拿著長矛,一種沒有矛尖,樣式怪異的長矛。
就在瓦剌騎兵距離明軍陣線不足兩百步的時候,分列成三排的明軍將士紛紛端平了手上的“長矛”,並且將“矛頭”對準了正在殺來的騎兵。
麵對排山倒海般的騎兵鋒線,明軍將士沒有畏懼,沒有膽怯,他們隻是緊緊的拽著手上的“長矛”,目不轉睛的盯著敵人的身軀。他們知道,曾經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征服了全世界的蒙古騎兵的時代即將終結。他們也知道,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一個由大明帝國創造的時代!
這一刻,殺聲震天。
下一刻,血流成河。
隻是,灑出鮮血的不是明軍將士,而是草原上的豺狼!
明曆八十一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
英宗皇帝率領五萬明軍將士,以陣前斬殺通敵叛國的奸臣王振為餌,誘使瓦剌大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發動總攻。最終,十二萬瓦剌騎兵被殲,明軍贏得了自太宗皇帝之後,與蒙古之間最為重大的勝利。
此役,明軍陣亡官兵不足兩千!
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未能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取得過如此重大,或者說傷亡對比如此懸殊的勝利。
給明軍帶來勝利的不是堅鎧利矛,也不是英宗皇帝的果敢決策。
而是一萬五千名裝備了新式火銃與火炮,又大西教頭訓練出來的“神機營”官兵。據史料記載,此役中,神機營斃敵八萬九千餘。
毫無疑問,打垮瓦剌騎兵,消滅瓦剌騎兵主力的正是神機營。
火器從此登上曆史的舞台,並且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宰力量。
此役不但消滅了蒙古軍主力,還消除了帝國北部邊患。此後近兩百年,帝國北疆再也沒有受到蒙古騎兵的大規模進犯。
自宣宗皇帝於宣德十年改製,全麵推行以帝國建立為元年的新曆法,並且高度重視海上貿易以來,十四年間,帝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土木堡之役,正是帝國這十四年成就的一個縮影。
在瓦剌部的連番進犯之下,英宗皇帝臥薪嚐膽,不但高度重視與大西的海上貿易,還借助海貿從大西引進了製造火銃、火炮的先進技術,並且推行鼓勵海商的政策,十四年間,帝國不但控製了與大西之間的海上航線,開辟了數十處海外領地,獲得了大量海外資源,還建立起了當時最強大的陸海兩軍。
麵對瓦剌騎兵,明軍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鋒利的雄獅。
同樣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強了英宗皇帝對海上貿易的重視。
次年,英宗皇帝命英國公張輔從國庫撥款五千兩黃金,資助遠洋探險活動。
明曆八十九年(公元1457年),經過七年的精心準備,王景弘之孫王珙率船隊出海,南下數月,發現新大陸(大洋洲)。
明曆九十六年(公元1464年),馬歡之孫馬景成率船隊出海,一路向東航行,橫渡太平洋,於次年三月到達美洲大陸。直到二十八年之後,歐洲航海家哥倫布才橫渡大西洋,到達了美洲大陸東岸。
同年,英宗駕崩。
因英宗皇帝未指定皇位繼承人,其弟郕王與長子沂王爭奪皇權。
明曆九十七年(公元1465年)正月,以北方大地主為代表的舊貴族擁立郕王,在北京登基稱帝,帝號景泰。同月,以南方商人為代表的新興資本家擁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稱帝,帝號憲宗。
同年三月,景泰帝以“除難定邦”為名,親率五十萬大軍南征。
史稱“憲政戰爭”的帝國第一次內戰就此爆發。
明曆一百零一年(公元1469年)八月,雙方於鄭州簽署停戰和約,曆時四年半的“憲政戰爭”結束。
按照和約,憲宗退位,改稱沂王,承認景泰帝為帝國皇帝。同時,景泰帝改文淵閣為內閣府,擴大內閣府權限,任沂王為攝政王,兼內閣首輔。
至此,帝國形成了內外兩府製。
即,以景泰帝為核心,由大地主,舊貴族組成的中央朝廷為內府。以攝政王為核心,由商人,新興資本家組成的內閣府為外府。
名義上,景泰帝仍然為帝國皇帝,中央朝廷仍然掌握著帝國大權。
實際上,內閣府才是帝國真正的中央政府。當時,支持攝政王的商人與資本家掌握著帝國的經濟命脈,控製著對外通商的渠道,並且建立起了穩固的政治同盟,並且得到了新式軍隊的支持。
毫無疑問,這樣的情況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隨著中央朝廷與內閣府的矛盾加劇,景泰帝代表的守舊勢力與攝政王代表的新興勢力必然會再次爆發新的衝突。
隻不過,衝突並沒有爆發。
明曆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也就在內閣府成立後不到四年,景泰帝駕崩。
因景泰帝無子嗣,攝政王繼承皇位,號憲宗皇帝。
同年,憲宗皇帝任命於謙為內閣首輔,並改內閣為九部,即內政、外事、武備、財務、司禮、農牧、商貿、文教、通衙。
次年元月,守舊勢力發動“京師軍變”,妄圖廢除憲宗皇帝。
平定軍事政變之後,憲宗皇帝改爵製,並廢除中央朝廷。
至此,內閣府成為帝國唯一的中央政權。
同時,“憲政革命”結束,經曆近十年的戰亂,以及和平演變,帝國建立起了以憲宗皇帝為核心的,由商人與新興資本家掌權的“初級君主立憲製”的政治體製。
到明曆一百一十九年(公元1487年),憲宗皇帝駕崩,孝宗皇帝即位時,商人與資本家的政治地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鞏固。
曆史的車輪仍然在滾滾前進,不會停止,也不會一帆風順!
山丘四周,數萬身批明鎧的將士嚴陣以待,在他們的四周,數萬名身著蒙古服飾的騎兵早就布好了隊列,隨時準備衝上前來大肆砍殺。隻是,神色肅穆的明軍將士的目光並沒有落在外麵的敵人身上,而是注視著陣前那個脖子後插著死囚牌的罪人身上。
隨著一陣炎風吹過,明軍陣營後方的帥旗呼呼扇動了起來。
帥旗下,年僅二十二歲的英宗皇帝身披堅鎧,神情嚴峻的注視著遠處的瓦剌大軍。
一個月了,整整一個月了。
能夠成功嗎?
戰場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兵卒,都受到了那股強烈氣氛的感染。
誰不怕死?
此時,英宗皇帝想到的不是死,而是他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精心布置的計謀能否成功。
“皇上……”
聽到旁邊內侍的輕聲呼喚,英宗皇帝回過了頭來,隨即朝著死囚旁邊的劊子手看去。
大明帝國的興衰就要看今天了!
想到這,英宗皇帝朝劊子手微微點了點頭。
猛然間,一陣涼風吹過,隨著劊子手手上的大刀在空中留下了一道雪亮的光芒,跪在地上的死囚頓時身首異處,殷紅的鮮血從失去頭顱的頸子裏噴了出來,如同雨點般的落下,染紅了四周的黃土地。
此時,有的官兵閉上了眼睛,有的甚至低下了頭。
英宗皇帝沒有閉眼,也沒有側頭,而是目不轉睛的看著那顆腦袋凋落在黃土地上。
土地,民族的根基!
為了土地,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會與外來的敵人拚命。
土地,也是唯一值得與敵人拚命的財富!
是啊,值得眷戀的,值得為之舍棄一切的,隻有那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
沒等眾多隨行的錦衣衛反應過來,英宗皇帝已經策馬向前,來到了軍營的外麵。轉眼間,數萬將士紛紛挺槍立矛,從他們眼中透露出的神色也頓時堅定了許多。
平常,見到皇帝時都要下跪。
可是現在,他們不能下跪。因為,敵人就在不遠的地方。因為,決定他們的命運,決定帝國的**,決定民族命運的戰鬥即將開始。此時此刻,他們必須穿好鎧甲,攥緊手中的鋼槍,擦亮雙眼,準備用自己的一切去爭取活下去的權利,去捍衛帝國的尊嚴,奪取民族的生存空間。
“將士們,帝國的將士們!”英宗皇帝並沒有停下,而是高舉著佩劍,在陣營外圍策馬狂奔了起來。“一個月前,當豺狼衝進我們的家園,掠奪我們的財富,殺戮我們的同胞時,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能夠奪回屬於我們的財富,為我們的同胞複仇。一個月前,當你們穿上鎧甲,拿起鋼槍離開京城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是否能夠活著回到親人的身邊。現在,我們看到了希望,為死難的同胞複仇的希望。今天,我們就將知道,是否能夠再次見到我們的親人。希望就在你們的手裏……”
猛然間,英宗皇帝勒住了戰馬,將手中的佩劍指向了對麵的騎兵陣營。
“歸途就在你們的身後,但是在踏上歸途之前,我們要戰勝前麵的敵人,奪回我們的財富,為我們的同胞複仇!”
“為同胞複仇——”
緊隨皇帝身後的數百名錦衣衛齊聲喊叫了起來。
“為同胞複仇——”
數萬名明軍將士齊聲納喊了起來。
頃刻間,呐喊聲在天地間震蕩著,在廣袤的平原上回蕩著。
包圍了小山丘,包圍了明軍陣營的騎兵似乎感應到了明軍官兵身上燃起的熊熊鬥誌,發生了一些輕微的**。可是,**沒有來得及擴散,在嘹亮的號角聲中,騎兵陣營迅速分散成了數支騎兵隊列,朝著明軍陣營掩殺而來。
此時,英宗皇帝已經退到了陣營後方。
翻身下馬後,他沒有離開陣營,而是朝旁邊一名黃頭發藍眼睛,傳著傳教士服飾的西方人微微點了點頭。
騎兵的速度很快,快到卷起了漫天塵土。
騎兵的其實很猛,猛到萬馬奔騰時大地都為之顫動。
可是,漫天的塵土遮擋不住明軍將士的視線,抖動的大地撼動不了明軍將士的士氣。
隨著前排的明軍將士將長矛斜插在地上,後排的明軍將士齊步向前,來到了陣營前列。他們手裏都拿著長矛,一種沒有矛尖,樣式怪異的長矛。
就在瓦剌騎兵距離明軍陣線不足兩百步的時候,分列成三排的明軍將士紛紛端平了手上的“長矛”,並且將“矛頭”對準了正在殺來的騎兵。
麵對排山倒海般的騎兵鋒線,明軍將士沒有畏懼,沒有膽怯,他們隻是緊緊的拽著手上的“長矛”,目不轉睛的盯著敵人的身軀。他們知道,曾經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征服了全世界的蒙古騎兵的時代即將終結。他們也知道,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一個由大明帝國創造的時代!
這一刻,殺聲震天。
下一刻,血流成河。
隻是,灑出鮮血的不是明軍將士,而是草原上的豺狼!
明曆八十一年(公元1449年)八月,土木堡。
英宗皇帝率領五萬明軍將士,以陣前斬殺通敵叛國的奸臣王振為餌,誘使瓦剌大軍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發動總攻。最終,十二萬瓦剌騎兵被殲,明軍贏得了自太宗皇帝之後,與蒙古之間最為重大的勝利。
此役,明軍陣亡官兵不足兩千!
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未能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取得過如此重大,或者說傷亡對比如此懸殊的勝利。
給明軍帶來勝利的不是堅鎧利矛,也不是英宗皇帝的果敢決策。
而是一萬五千名裝備了新式火銃與火炮,又大西教頭訓練出來的“神機營”官兵。據史料記載,此役中,神機營斃敵八萬九千餘。
毫無疑問,打垮瓦剌騎兵,消滅瓦剌騎兵主力的正是神機營。
火器從此登上曆史的舞台,並且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宰力量。
此役不但消滅了蒙古軍主力,還消除了帝國北部邊患。此後近兩百年,帝國北疆再也沒有受到蒙古騎兵的大規模進犯。
自宣宗皇帝於宣德十年改製,全麵推行以帝國建立為元年的新曆法,並且高度重視海上貿易以來,十四年間,帝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土木堡之役,正是帝國這十四年成就的一個縮影。
在瓦剌部的連番進犯之下,英宗皇帝臥薪嚐膽,不但高度重視與大西的海上貿易,還借助海貿從大西引進了製造火銃、火炮的先進技術,並且推行鼓勵海商的政策,十四年間,帝國不但控製了與大西之間的海上航線,開辟了數十處海外領地,獲得了大量海外資源,還建立起了當時最強大的陸海兩軍。
麵對瓦剌騎兵,明軍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鋒利的雄獅。
同樣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強了英宗皇帝對海上貿易的重視。
次年,英宗皇帝命英國公張輔從國庫撥款五千兩黃金,資助遠洋探險活動。
明曆八十九年(公元1457年),經過七年的精心準備,王景弘之孫王珙率船隊出海,南下數月,發現新大陸(大洋洲)。
明曆九十六年(公元1464年),馬歡之孫馬景成率船隊出海,一路向東航行,橫渡太平洋,於次年三月到達美洲大陸。直到二十八年之後,歐洲航海家哥倫布才橫渡大西洋,到達了美洲大陸東岸。
同年,英宗駕崩。
因英宗皇帝未指定皇位繼承人,其弟郕王與長子沂王爭奪皇權。
明曆九十七年(公元1465年)正月,以北方大地主為代表的舊貴族擁立郕王,在北京登基稱帝,帝號景泰。同月,以南方商人為代表的新興資本家擁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稱帝,帝號憲宗。
同年三月,景泰帝以“除難定邦”為名,親率五十萬大軍南征。
史稱“憲政戰爭”的帝國第一次內戰就此爆發。
明曆一百零一年(公元1469年)八月,雙方於鄭州簽署停戰和約,曆時四年半的“憲政戰爭”結束。
按照和約,憲宗退位,改稱沂王,承認景泰帝為帝國皇帝。同時,景泰帝改文淵閣為內閣府,擴大內閣府權限,任沂王為攝政王,兼內閣首輔。
至此,帝國形成了內外兩府製。
即,以景泰帝為核心,由大地主,舊貴族組成的中央朝廷為內府。以攝政王為核心,由商人,新興資本家組成的內閣府為外府。
名義上,景泰帝仍然為帝國皇帝,中央朝廷仍然掌握著帝國大權。
實際上,內閣府才是帝國真正的中央政府。當時,支持攝政王的商人與資本家掌握著帝國的經濟命脈,控製著對外通商的渠道,並且建立起了穩固的政治同盟,並且得到了新式軍隊的支持。
毫無疑問,這樣的情況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隨著中央朝廷與內閣府的矛盾加劇,景泰帝代表的守舊勢力與攝政王代表的新興勢力必然會再次爆發新的衝突。
隻不過,衝突並沒有爆發。
明曆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也就在內閣府成立後不到四年,景泰帝駕崩。
因景泰帝無子嗣,攝政王繼承皇位,號憲宗皇帝。
同年,憲宗皇帝任命於謙為內閣首輔,並改內閣為九部,即內政、外事、武備、財務、司禮、農牧、商貿、文教、通衙。
次年元月,守舊勢力發動“京師軍變”,妄圖廢除憲宗皇帝。
平定軍事政變之後,憲宗皇帝改爵製,並廢除中央朝廷。
至此,內閣府成為帝國唯一的中央政權。
同時,“憲政革命”結束,經曆近十年的戰亂,以及和平演變,帝國建立起了以憲宗皇帝為核心的,由商人與新興資本家掌權的“初級君主立憲製”的政治體製。
到明曆一百一十九年(公元1487年),憲宗皇帝駕崩,孝宗皇帝即位時,商人與資本家的政治地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鞏固。
曆史的車輪仍然在滾滾前進,不會停止,也不會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