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漢,帝國總督府。


    自從“大陸西北戰爭”結束,之後,這裏就是帝國在北美洲大陸最西端的據點。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原先的軍事要塞已經成為了一座擁有五萬多人口的小型城市。隻是,相對於東麵沿海地區的那些大城市來說,新武漢仍然顯得極為渺小。


    作為帝國最偏遠的殖民地,三百多年裏,新武漢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很多人甚至難以在世界地圖上指出這座城市的準確位置。


    可是現在,新武漢卻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大人,他們來了!”


    窗戶後麵,年輕的總督轉過身來,麵無表情的朝站在門邊的侍從看了過去。


    王聰,當年帝國遠征軍名將王臣的第九代孫。三年前,也就在他年僅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從父親手裏接過了總督大權。


    大概太偏僻,太荒涼了,除了王家世代守在這裏之外,根本無人願意到此擔任總督。


    隻是今天,王聰將離開這裏,離開這片祖祖輩輩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土地。


    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於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與美國代表簽署協議的時候,王聰並沒有任何表情,甚至連話都沒有說一句,因為他知道,今後的帝國百姓將為此感到後悔!


    隨後的權力交接儀式也相當簡單,降下飄揚在總督府上的帝國國旗,升起星條旗。


    同時,駐紮在城外軍營的帝國駐備軍撤出,將營地移交給前來接管的美國軍隊。


    王聰沒有反抗,他也沒有權利反抗。


    按照帝國法律,他隻是這裏的總督,其職責是為帝國皇帝看守這片海外領地。現在,皇帝(內閣政府)決定將這片領地出售給美國,他必須執行皇帝的命令。


    隨同王聰一起離開的帝國軍人也沒有反抗。


    他們隻是負責守衛帝國領土的戰士,當這片土地不再屬於帝國的時候,他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跟隨在大部隊後麵的移民也沒有反抗。


    與王臣一樣,他們隻是生活在屬於皇帝領土上的農民,他們隻是帝國的臣子。現在這片領地不再屬於帝國皇帝,也不再屬於帝國,他們必須離開祖祖輩輩生活了數百年的土地,返回遙遠的家鄉。


    事實上,數十年之後,帝國上下都將為這一愚蠢的決定感到後悔!


    可是,在當時,帝國還有別的選擇嗎?


    與歐洲的戰爭嚴重消耗了帝國的元氣,同時資本家對國內國外市場的瘋狂掠奪嚴重激化了帝國內部矛盾。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在國內大舉征稅。


    為了維持戰爭,帝國必須要保持內部穩定。


    可是,用來建造戰艦,用來製造槍炮,用來采購物資,用來發放軍餉的錢從何而來?


    明曆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國內閣政府不得不決定出讓部分海外領地,以此換取戰爭資金。


    當時,帝國能夠出讓,或者說相對更容易賣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區的殖民地。


    買家,自然是北美洲東海岸的美國。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最終美國同意用五億美元(當時約和一億二千五百萬金元)購買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的所有屬於大明帝國的殖民地。其中,約二億五千萬美元將以實物方式支付。


    新武漢,就在這分土地出讓協議的範圍之內!


    也正是如此,王聰才不得不帶著一千多名帝國軍人,以及兩萬多名願意返回帝國定居的移民離開新武漢,踏上回國的路程。


    曆史上,對帝國出讓海外領地,特別是向美國出讓海外領地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麵的。


    畢竟,正是帝國向美國出讓了殖民地,使美國領土迅速擴張,國力日益強盛,最終成為了帝國的頭號競爭對手。


    可是,從客觀的角度上講,當時帝國的決策也是非常無奈的。


    與帝國在其他地區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開發程度最底的。特別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對帝國的意義並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區的氣候相對惡劣,二是交通極不便利,三是開發難度巨大。


    不說別的,新武漢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後,也隻有五萬多居民。在別的地區,任何一座殖民地據點在五十年之內就可以發展到如此規模。


    另外,除了美國之外,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購買帝國的海外殖民地。


    東方的日本,朝鮮,以及南洋地區的那些小國極為貧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買單呢?


    歐洲國家也被戰爭所困,而且當時與帝國敵對,就算有錢,帝國也不見得會將殖民地賣給歐洲國家。


    南美洲幾個新生國家也無力擴張,奧斯曼帝國缺乏活力,剛剛崛起的俄羅斯連出海口都沒有鞏固,更不可能購買萬裏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後歐洲首強的德意誌帝國才剛剛統一,正在忙著處理內部矛盾呢。


    如此一來,帝國別無選擇!


    如果不通過出售殖民地換取資金,帝國難以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如果輸掉了對歐戰爭,帝國損失的不僅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與世界霸權。隨著帝國的威望一落千丈,誰能保證其他國家不會落井下石?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帝國都要贏得對歐戰爭的勝利,維持帝國的威嚴。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塊殖民地之後,帝國很快又向美國出售了第二塊殖民地。


    明曆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國以十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和四億四千萬金元)的價格,將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磯山脈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給美國。這次,美國將以硬通貨支付全部費用。


    七年時間,前後兩次,帝國一共向美國出售了近六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美國也一舉成為國土麵積僅此於大明帝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家。當然,從人口上講,美國仍然排在法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英國,甚至日本的後麵。


    可以說,通過兩次不流血的領土擴張,美國成為了“明歐戰爭”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國與歐洲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不動聲色的完成了初步擴張,使國土麵積擴大了八倍,並且獲得了極為豐富的資源。


    更重要的是,美國成為了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玩家”。


    戰爭期間,美國采取了兩邊討好,兩邊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麵,美國與大明帝國修好,並且用高價從大明帝國引進了大量急需的技術與工業生產設備,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係。


    另外一方麵,美國向歐洲國家傾銷其工業產品,幫助歐洲國家渡過難關。


    正是這種中立政策,使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同樣的,處於戰爭中的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都不願意得罪美國,或者說,不願意樹立一個新的敵人。


    美國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國的衰落史。


    戰爭結束之後,大明帝國內憂外患,雖然歐洲國家已經被擊敗,但是並沒有被徹底征服(也不可能徹底征服),為了防止歐洲國家東山再起,戰後二十年,帝國對歐洲實施了極為嚴格的經濟於技術封鎖,並且大力扶持剛剛統一的德意誌,暗中支持意大利,用來製衡幾個歐洲傳統強國。


    當時,帝國麵臨的最嚴重的問題還是國內矛盾。


    長期的戰爭使帝國社會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的戰爭債務更使帝國瀕臨破產。雖然勝利能夠使帝國百姓暫時忘掉痛苦,但是卻不能改善帝國百姓的生活,也無法滿足百姓對提高生活品質的訴求。


    明曆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曆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國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動亂期。


    二十年間,帝國內閣換了十二任首輔,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個月,最長的也不到兩年。


    同期,帝國國內爆發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動,比如明曆四百七十四年,在鬆江爆發的產業工人起義,以及明曆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漢爆發的船廠工人大罷工。


    此時的大明帝國,就如同一架嘎吱作響的馬車,隨時有可能停下,隨時有可能崩潰。


    內憂外患之下,大明帝國的對外政策也出現了轉變,對外擴張的步伐幾乎完全停止,同時開始了大幅度的收縮。


    明曆四百七十五年,為了鎮壓江南產業工人革命,帝國被迫第三次向美國出售殖民地。


    這次,帝國用金山以北,洛磯山脈以西的殖民地換到了二十四億美元(約和五億五千萬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布脫離帝國。


    緊接著,在帝國控製之中的中美洲地區紛紛宣告獨立。


    在大明帝國美洲殖民地獨立浪潮的影響之下,歐洲列強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紛紛宣布獨立。


    也就是說,歐洲國家的情況不比大明帝國好多少。


    結果,到明曆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島嶼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獨立!


    毫無疑問,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國家,都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同樣的,對大明帝國,以及歐洲來說,美洲殖民地宣布獨立隻使其所麵臨的局勢雪上加霜。


    曆史造英雄。


    如果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大明帝國將沿著曆史的軌道滑向無底深淵。


    明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經過議政院三輪投票選舉,最終由“共盟黨”與“民業黨”共同推舉的林則徐以微弱多數當選帝國內閣首輔。


    曆史的車輪,也在此刻調整了方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巨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巨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