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港。
熙熙攘攘的人群將港口堵了個水泄不通,衣著破爛的百姓紛紛翹首已待,注視著港灣內那艘豪華郵輪。
這是個極為特殊的日子。
因為大英帝國王儲將在今日到達,視察總督府,並且參加亞曆山大建城二千二百四十六年的慶典活動。
對於生活在這裏的百姓來說,他們恐怕一生隻有這一次見到帝國王儲的機會。
當然,為了確保王儲的安全,總督調遣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在沿途設置了大量路障,將百姓與王儲將要通過的道路完全隔開。
問題是,百密一疏,在不要命的刺客麵前,任何嚴密的防範都極為脆弱。
隨著清脆的馬蹄聲,人群沸騰了起來。
王儲乘坐的馬車離開碼頭,朝位於市區的總督府駛去。
似乎為了表達親民的態度,或者是為了讓更多百姓相信王室並沒有遺忘他們,或者是為了鞏固大英帝國在這裏的殖民統治,馬車進入市區後,王儲不顧隨行人員的反對,拋開了馬車的頂棚,與王儲妃向四周的百姓揮手致意。
危險也就在這個時候到來。
當那名身著西服,戴著大沿帽的年輕人突破軍警設置的防線,衝向王儲乘坐的馬車時,竟然沒有任何軍警發現他,也沒有任何軍警上前阻攔。
直到連續三下槍聲響起,直到王儲與王儲妃倒在了血泊之中,四周的數百名軍警才反應了過來。
刺客的下場是極為悲慘的,可是他沒有“白死”。
更重要的是,射向大英帝國王儲的那兩發子彈最終引爆了壓在全世界頭頂上的火藥桶!
明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6月17日,也就是王儲遇刺的第二天,大英帝國以德意誌帝國暗中安排刺殺王儲為由,向德意誌帝國宣戰。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是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是德意誌帝國在幕後主導了這次刺殺行動。原因很簡單,德意誌帝國的國王威廉二世是大英帝國國王的外甥,如果大英帝國王儲遇刺身亡,他將成為大英帝國王位的頭號繼承人。
也就是說,等到在任的大英帝國國王駕崩之後,大英帝國與德意誌帝國將在同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
同日,德意誌帝國也向大英帝國,以及大英帝國的盟國,即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宣戰。
次日,大英帝國向德意誌帝國的盟國奧匈帝國,以及大明帝國宣戰。隨即,法國,西班牙,以及俄羅斯向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大明帝國宣戰。
第三天,大明帝國向大英帝國,法國,西班牙與俄羅斯宣戰。
到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場新興帝國向老牌帝國挑戰的戰爭。
雖然大明帝國是“最老牌”的帝國,但是在長達數十年的衰退之中,大明帝國逐漸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大量海外殖民地宣告獨立,或者落於其他國家之手,加上《門戶開放》協議,大明帝國損失慘重。
德意誌帝國與奧匈帝國則是標準的新興帝國。
戰爭的另外一方,大英帝國,法國,西班牙都是歐洲傳統強國,也是歐洲占據了最多海外領地的國家。
為了確保自身利益,大英帝國,法國,西班牙最先簽署“巴黎協約”,建立了軍事同盟,並且確定了集體戰爭政策。隨後,意大利,俄羅斯先後簽署該協議。隻是在戰爭爆發前夕,意大利退出了“協約國集團”。
同樣,在“協約國集團”成立之前,大明帝國就與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密集接觸。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與大明帝國一拍即合,迅速確立了共同防衛原則。
就在“協約國集團”成立的第二個月,三國代表在柏林簽署了“全麵同盟條約”,“同盟國集團”正式宣告成立。
可是,真正引發這場戰爭的美國卻沒有急於參戰。
畢竟,從根本上講,正是美國的瘋狂擴張從根本上動搖了大明帝國的霸主地位,傷害了大明帝國的利益,並且迫使大明帝國臥薪嚐膽,在積聚了足夠強大的力量之後,發動軍備競賽,將世界推到了戰爭的邊緣。
另外,美國也是當時西方國家中,海外利益最多的國家之一。
即便美國擁有的殖民地非常有限,可是通過《門戶開放》協議,美國獲得了瓜分其他國家海外領地的機會。
戰爭爆發前,美國沒有參與“協約國集團”,也沒有參加“同盟國”集團。
毫無疑問,美國的選擇是明智的。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擁有世界第二龐大的工業體係的美國在軍事實力上遠遠比不上排名第一的大明帝國,甚至比起歐洲的英國與德國都差了很多。
當時,美國僅僅隻有十二艘無畏艦!
另外,美國陸軍的常備軍隻有二十萬!
這種規模的軍事力量根本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甚至無法確保美國本土在戰爭中的安全。
說白了,真打起來,美國將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國家。
正是如此,戰前,美國選擇了中立政策,並且著手改善與大明帝國的關係,甚至將其太平洋艦隊的規模削減了一半。
在歐洲與大明帝國卷入戰爭的時候,美國更是站在了一邊。
當然,這並不表示美國沒有進行戰爭準備。
按照當時的情況,協約國集團很難在戰爭中取勝。
從海軍實力對比上看,如果同盟國為一百的話,協約國隻有七十。工業實力方麵,協約國隻有六十五。資源方麵,協約國有八十七,人口方麵,協約更是隻有四十八。
也就是說,隻要戰爭打下去,協約國集團將遭受自“明歐戰爭”以來最為慘重的失敗。
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很難獨善其身。
說白了,到時候美國隻有兩種選擇。
一是承認大明帝國的霸權地位,將之前數十年獲得的利益吐出來,重新淪落為二流國家,永遠失去與大明帝國較量的能力。
二是背水一戰,可是需要擊敗的不僅僅是大明帝國,還有與大明帝國綁在一起的德意誌帝國與奧匈帝國。
再說了,美國的國力並沒有超過協約國集團,如果連協約國集團都無法戰勝同盟國集團的話,美國憑什麽單獨戰勝同盟國集團?
因此,美國不可能一直呆在戰場外麵。
按照當時的情況,美國隻能暫時避開戰爭,利用協約國集團爭取到的時間,迅速提振軍備,擴大軍事力量,趕在協約國戰敗之前參戰,並且最終擊敗同盟國集團。
到時候,美國不但能夠獲得勝利,還將成為協約國集團的主導國。
顯然,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亮。
隻是,戰爭會按照美國的計劃發展下去嗎?
相互宣戰之後,法國,德國,俄羅斯與大明帝國首先在陸上交戰。當時德國與俄羅斯都麵臨兩線作戰的困境。
相對而言,海上戰爭並沒有迅速到來。
明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元月,經過了充分準備之後,由帝國南洋艦隊為主,得到了東洋艦隊與北洋艦隊加強的帝國遠征艦隊從獅城出發,踏上了奔赴大西洋,支援大西洋艦隊的征途。
當時,駐紮在直布羅陀與佛得角群島的帝國大西洋艦隊(前遠征艦隊)已經與西班牙海軍艦隊發生了幾次小規模戰鬥,損失並不慘重。另外,西班牙軍隊吸取了以往的經驗,並沒有立即進攻防守堅固的直布羅陀要塞。
五月底,帝國遠征艦隊抵達佛得角群島。
次月初,德意誌帝國的公海艦隊從基爾港出發,強行穿過了朗厄蘭海峽,殺入北海。
兩日後,在帝國遠征艦隊到達之前,德國公海艦隊與英國本土艦隊在北海海域遭遇,爆發了有名的“日德蘭海戰”。
對於新興的德國海軍來說,這場海戰絕對是最嚴峻的考驗。
說白了,這也表明德國人在海戰經驗方麵的嚴重欠缺。
按照最簡單的方法,德國公海艦隊也應該等到帝國遠征艦隊到達之後才殺入北海,與帝國遠征艦隊一起絞殺英國本土艦隊,完成奪取製海權的任務。結果,德國公海艦隊在最不恰當的時候,以最不恰當的方式與英國本土艦隊決鬥,結果能夠好到哪裏去嗎?
雖然海戰中,德國公海艦隊隻損失了幾艘戰列巡洋艦,主力艦(戰列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但是卻失去了奪取北海製海權的機會,甚至失去了進入北海的機會。
相反,英國本土艦隊在迎戰中,戰術表現不盡人意,卻緊緊的抓住了戰略優勢。
海戰結束之後,德國公海艦隊被迫退回波羅的海,並且進入了長達兩年的整休期。
見到德國公海艦隊敗退,已經從佛得角群島出發的帝國遠征艦隊立即改變航向,放棄了前往北海絞殺英國本土艦隊的計劃,轉而前往直布羅陀要塞。
以當時的情況來講,帝國遠征艦隊並不是沒有擊敗英國本土艦隊的把握。
隻是,帝國遠征艦隊的任務並不僅僅是擊敗英國本土艦隊,幫助德國奪取製海權。
作為集中了帝國大部分新式戰列艦的遠征艦隊,不但要對付英國,還要警惕大洋另外一邊的美國,同時遏製西班牙與法國。最重要的是,遠征艦隊必須與大西洋艦隊一道,確保直布羅陀要塞與佛得角群島的安全,並且保護從直布羅陀要塞到亞得裏亞海(奧匈帝國的出海口,同時也是德意誌帝國與奧匈帝國獲得大明帝國援助的主要港口所在地),以及從佛得角群島到好望角的海上航線!
如此一來,帝國遠征艦隊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明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初,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集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致奧斯曼帝國參戰的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向南擴張的步伐對其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奧斯曼帝國就與俄羅斯爆發了多場戰爭,先後失去了黑海北岸地區,克裏米亞半島,外高加索。後來,若不是大明帝國與德國出麵調停,奧斯曼帝國恐怕會丟掉歐洲的最後一塊土地。
相對而言,奧斯曼帝國對戰局的影響並不大。
雖然該帝國有著數百年的曆史,曾經是整個西亞地區,以及東南歐地區的統治者,但是隨著大明帝國崛起,特別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興起,奧斯曼帝國逐漸走向衰落,國內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先後宣布獨立,或者淪為殖民地。
與此同時,地麵戰場也像海洋戰場一樣,陷入了僵局之中。
因為交戰雙方都無法突破由鐵絲網,戰壕,以及機槍火炮構成的嚴密防線,進攻顯得乏力,防禦更為有利。
經曆了一年多的苦戰之後,德國、奧匈帝國與法國、西班牙、英國遠征軍對抗的西歐戰線,德國、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對抗的東歐戰線、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對抗的外高加索戰線,俄羅斯與大明帝國對抗的中亞戰線逐漸平靜了下來。
交戰雙方都無力發動新的進攻,也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隻是,交戰各國承受的壓力並不完全一樣。
當時,俄羅斯需要三線作戰,其局勢最為嚴峻。其次就是德國。不管是西歐戰場,還是東歐戰場,德國發揮的作用都超過了奧匈帝國。最重要的是,德國在南麵沒有出海口,難以獲得大明帝國的物資援助,必須憑自身力量對抗四個強大的對手。
當年年底,在英法西等國的遊說之下,原先脫離了協約國集團的意大利再次加入協約國集團,並且向同盟國集團宣戰。隨之,兩個意大利集團軍向北推進,開辟了第五條戰線,即南歐戰線。
首當其衝的就是奧匈帝國,隻是奧匈帝國國力弱小,難以承擔三線作戰的壓力。
結果,德國不得不出兵增援,最終承擔起了南歐戰線的大部分戰鬥任務。
毫無疑問,當德國陷入三線作戰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局麵的話,離戰敗也不遠了。
在此情況下,同盟國修改了戰略計劃,並且達成一致意見,通過奪取製海權,徹底打垮英國遠征軍,並且封鎖協約國的港口,最終迫使英法西意投降!
明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整頓了兩年的德國公海艦隊再次從基爾港出發。
幾乎同時,奧匈帝國那支並不強大的艦隊也離開了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前出地中海,準備配合德國與大明帝國的艦隊,打破協約國的海上封鎖。
相對而言,海戰的重點仍然在北大西洋上。
當時,兩支在歐洲海域活動的帝國艦隊分兵而出,遠征艦隊北上,與德國公海艦隊聯手絞殺英國本土艦隊。大西洋艦隊則向東開進,準備與奧匈帝國艦隊會師,對付活躍在地中海的意大利艦隊,以及法國海軍地中海艦隊。
按照當時的部署,如果一切能夠按照計劃實現的話,同盟國很有可能取得製海權。
在地中海方向上,同盟國並沒有優勢。
當時,法國地中海艦隊是協約國控製地中海的主要力量,幾乎集中了法國海軍的所有精銳力量,其中包括了十二艘無畏艦,以及十八艘前無畏艦。
意大利海軍也不弱小,一共有八艘無畏艦,以及十四艘前無畏艦。
另外,西班牙海軍還有一支地中海艦隊,編有四艘無畏艦與八艘前無畏艦。
相對而言,帝國大西洋艦隊隻有八艘無畏艦,十二艘前無畏艦。奧匈帝國海軍也隻有六艘無畏艦與十艘前無畏艦。
隻是,戰艦數量對比並不能說明問題。
不管是戰艦的“質量”,還是艦隊官兵的素質,帝國大西洋艦隊都遠遠超過了法西意三國海軍。比如,當時在大西洋艦隊服役的八艘無畏艦中,有四艘的艦齡在五年之內,而且都裝備了最新式的360毫米口徑艦炮;采用了重油鍋爐,以及蒸汽輪機,機動能力明顯好得多;裝甲防護也遠遠超過了以往的無畏艦。而法西意三國的無畏艦使用的還是305毫米口徑的老式主炮。
最重要的是,法西意三國的艦隊並沒有聯合行動。
即便帝國大西洋艦隊與奧匈帝國海軍艦隊難以對抗三國聯合艦隊,隻要能夠抓住機會,就能逐一擊破。即便抓不住機會,也能與敵周旋,拖延時間。
當時,真正的主戰場在北大西洋上。
作為歐洲頭號海軍強國,英國一直在向大明帝國學習,戰前甚至仿照大明帝國,提出了“兩強原則”,即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至少得等同於歐洲兩支最強艦隊的總和,以確保英國在北大西洋的製海權。
按照這一原則,在戰前的軍備競賽中,英國幾乎將所有財力都投入到了海軍之中。
戰爭爆發時,英國不僅僅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艦隊,還擁有世界上第二強大的海軍艦隊。如果考慮到大明帝國必須在東方留下部分海軍戰艦,無法將全部海上力量派遣到北大西洋上來的話,英國已經擁有了北大西洋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當時,英國本土艦隊共編有三十艘無畏艦,以及三十二所前無畏艦。
相對的,英國本土艦隊最大的對手,德國公海艦隊則隻有十八艘無畏艦,以及二十八艘前無畏艦。
憑借占有絕對優勢的實力,英國本土艦隊完全有能力將德國公海艦隊堵在自家門口。
當然,隨著帝國遠征艦隊到達,北大西洋上的局麵發生了轉變。
當時,遠征艦隊編有二十四艘無畏艦,以及數十艘巡洋艦與驅逐艦,並無前無畏艦。
也就是說,帝國遠征艦隊與德國公海艦隊的實力總和超過了英國本土艦隊。
毫無疑問,北大西洋上的局麵對英國極為不利,如果遭到大明帝國與德國的絞殺,英國將失去製海權,從而導致本土暴露在同盟國的炮口之下,同時也失去了增援歐洲西線戰場的能力。
從這也能看出,當時帝國與德國的海上戰略思路是極為明確的。
首先打垮海上力量最強大的英國,然後再去收拾另外幾個對手,最終通過控製製海權的方式贏得戰爭。
可是,有這麽容易嗎?
就在帝國遠征艦隊離開直布羅陀要塞的第二天,英國就照會法國與西班牙,要求兩國盡快抽調艦隊進入大西洋,並且集中力量攻打直布羅陀要塞。
同日,英國特使離開倫敦,奔赴美國。
顯然,英國人也知道,如果不能贏得海上戰爭的勝利,英國就將成為第一個戰敗國,協約國集團也將輸掉這場戰爭。
問題是,法國與西班牙能夠抽調艦隊進入大西洋嗎?
直布羅陀要塞在大明帝國的控製之中,如果不能打下直布羅陀要塞,協約國部署在地中海的艦隊就別想進入大西洋。
打下直布羅陀要塞有那麽容易嗎?
“明歐戰爭”之後,大明帝國用了上百年的時間鞏固直布羅陀要塞,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從北非運來泥沙,在要塞南麵填海造陸,新增了數畝土地,從而擴大了要塞的防禦縱深,並且將要塞的駐兵數量提高了兩倍!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法國與西班牙沒有任何辦法在短時間之內打下直布羅陀要塞。
隨著帝國遠征艦隊進入北海,順利與德國公海艦隊會師,北大西洋局勢迅速扭轉,英國本土艦隊被迫向西轉移,並且高掛免戰牌。
地中海內,法西意三國艦隊也紛紛撤回港口,避免與對手接觸。
看上去,同盟國已經掌握了北大西洋與地中海的製海權,戰爭的天平正在傾斜過來。
可這隻是短暫的平靜。
明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八月七日,美國宣布加入協約國集團,並且向同盟國集團宣戰。
次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出現在了撲茨茅斯港,與英國本土艦隊合並,成立美英聯合艦隊。
三日後,美國太平洋艦隊出現在關島外海,襲擊了正出港巡邏的帝國東洋艦隊關島分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此時的美國海軍,已經不是戰爭爆發前的美國海軍了。
在協約國與同盟國交戰的三年間,美國海軍以每年八艘的速度,瘋狂建造了三級二十四艘無畏艦。也就是說,此時美國海軍已經擁有三十六艘無畏艦,以及二十四艘前無畏艦!這些戰艦中,有二十四艘無畏艦部署在太平洋,十二艘無畏艦與二十四艘前無畏艦全都部署在大西洋!
毫無疑問,美國早就在為參戰做準備,而且在最重要的時候出現在了戰場上,挽救了瀕臨崩潰的協約國集團。
情況急轉直下,一直單線作戰的大明帝國麵臨兩線作戰的危險。
最重要的是,帝國海軍必須麵對太平洋上的威脅!
當時,帝國海軍在太平洋上隻有二十一艘無畏艦,其中十二艘在戰前服役,九艘在戰爭期間服役。另外,戰前建造的四十二艘前無畏艦中,隻有不到三十艘能夠勉強參加海戰,實際上真正具有戰鬥力的,還不到二十四艘。
也就是說,隨著美國參戰,大明帝國在最重要的太平洋方向上處於劣勢!
另外,美國大西洋艦隊到達之後,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北大西洋上的無畏艦數量對比成了四十二比四十二,前無畏艦對比為五十六比二十八。
毫無疑問,同盟國處於劣勢。
情況急轉直下,帝國遠征艦隊被迫退回直布羅陀要塞,德國公海艦隊也再次撤回波羅的海。同時,美英聯合艦隊前出北大西洋,殺向直布羅陀海峽。
顯然,美英的目的也很明確,首先擊潰實力相對強大的大明帝國遠征艦隊,然後再收拾德國公海艦隊。
當時,帝國曾有人主張從直布羅陀撤軍,收縮戰線,以集中兵力對付敵人。
可是最終,帝國海軍沒有從直布羅陀撤走,而是決定與美英聯合艦隊決一死戰。
“馬羅基海戰”爆發前,帝國大西洋艦隊返回直布羅陀海峽,與遠征艦隊合並,使艦隊的無畏艦數量增加到了三十二艘,另外還有十二艘前無畏艦。
同時,帝國向德國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公海艦隊再次出港,奔赴直布羅陀海峽。
明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馬羅基海戰”爆發。
帝國海軍的三十二艘無畏艦迎戰美英聯合艦隊的四十二艘無畏艦。
當時,十二艘前無畏艦全都留在了海峽東麵,提防隨時可能殺出的法西意海軍艦隊。
同樣的,美英聯合艦隊裏的五十六艘前無畏艦也留在了戰場西北,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德國公海艦隊。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
雖然帝國海軍在戰艦性能,海軍官兵素質方麵都有一些優勢,但是在戰艦數量上卻處於絕對劣勢。最重要的是,戰鬥開始的時候,帝國遠征艦隊處於相對不利的東麵,美英聯合艦隊占據了主攻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德國公海艦隊沒有及時趕到!
準確的說,德國公海艦隊在南下的時候,得知有數十艘主力艦在加的斯灣活動,並且錯誤的認為那是美英聯合艦隊的主力,從而放慢了南下的速度!
同樣的,法西意三國艦隊也沒有在戰鬥結束前到達戰場。
他們“遲到”的原因也一樣,懼怕強大的帝國遠征艦隊,並且還得對付奧匈帝國那支並不十分弱小的艦隊。
這場持續了近三十個小時的海戰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到帝國遠征艦隊主動撤回直布羅陀海峽,美英聯合艦隊放棄追逐,向北撤退的時候,雙方一共損失了三十八艘無畏艦!
其中,帝國遠征艦隊損失了二十一艘,美英聯合艦隊損失了十七艘。
另外,美英聯和艦隊還有十二艘無畏艦在返回港口後報廢,或者在戰爭結束前都沒能修複。帝國遠征艦隊則隻有八艘無畏艦報廢,或者錯過了後麵的所有戰鬥。
從損失上看,雙方旗鼓相當。
隻是,從整個戰局上看,“馬羅基海戰”對雙方的影響並不完全一樣。
海戰後,同盟國失去了奪取北大西洋製海權的能力,英國確保了本土安全,並且仍然控製著北海製海權。
從戰略層麵上講,同盟國輸掉了這場海戰!
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上戰鬥重點轉向太平洋,大西洋成為了次要海上戰場。
同時,這場海戰對另外一個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就是:日本。
明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元月,日本宣布加入協約國,並且向以前宗主國,大明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宣戰!
日本“臨陣倒戈”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因為就在戰爭爆發前,日本還數次申請加入同盟國集團!
當時,日本的國力並不強大。
被美國艦隊敲開門戶之後,日本迅速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在美國的支持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係,特別是重工業體係。當然,大明帝國並不會日本的發展感到高興。
迅速崛起之後,日本登上了國際舞台,並且如同德國一樣,開始尋求海外利益。
隻是,當時日本的綜合實力仍然十分弱小,根本算不上國際舞台上的核心國家。
因為日本在過去數百年內都是大明帝國的外附國,所以在日本數次提出加入同盟國集團的請求時,大明帝國都以同盟國“盟主”身份拒絕了。說白了,從帝國首輔到帝國百姓,都不願意看到一個過去的附屬國擁有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如果帝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擊敗了美國,打垮了英法西,帝國將再次成為世界霸主,到時候日本也將再次成為帝國的附庸。顯然,帝國沒有任何理由讓日本擺脫帝國的控製,成為獨立發展的國家。
正是如此,戰爭爆發之後,日本的態度悄然轉變。
早在明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也就是大戰爆發的第二年,日本就通過美國與協約國集團秘密接觸,並且進行了加入協約國的前期談判。
同年,美國向日本出售了大量先進技術,並且幫助日本設計了三種戰艦。
兩年多的時間內,日本不但擴建了三座造船廠,還在美國的幫助下建造了八艘無畏艦(其中四艘在美國本土建造,另外四艘在日本建造)。
參戰的時候,日本已經建立起了一支亞洲第二,世界第八的海軍艦隊,其中包括八艘無畏艦,八艘前無畏艦,以及數十艘巡洋艦與驅逐艦。
正是如此,當大明帝國在“馬羅基海戰”中初嚐敗果之後,日本看到了擺脫帝國控製的機會,並且加入了戰爭。
到此,帝國陷入了嚴重的困境。
當時,初了全力投入戰艦生產之外,帝國還迅速調整了戰爭計劃。
隻是,帝國必須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太平洋上麵對兩個強大的敵人,這絕對是難以辦到的事情。
五月,美軍攻占關島,並且向大洋洲方向挺進。
次月,日軍登陸大島(奄美大島),發動了進攻琉球群島的戰役。
麵對敵人的猛攻,毫無準備的帝國被迫全麵收縮防線。
十月,帝國放棄了大洋洲外圍島嶼,全麵退縮大洋洲。同月,帝國東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與論島以東爆發海戰,挫敗了日本進軍琉球島的行動。
十二月,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帝國決定放棄大洋洲,退守南洋。
明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初,美英聯軍攻占大洋洲。
五月,“爪哇海戰”爆發。由帝國東洋艦隊與北洋艦隊組成的本土艦隊迎戰由美國太平洋艦隊,英國遠征艦隊,日本聯合艦隊組成的太平洋聯合艦隊。
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
戰鬥結束之後,帝國本土艦隊退回獅城,協約國太平洋聯合艦隊返回關島。
表麵上,雙方不分勝負,實際上,這卻決定了戰爭的最後結局。
海戰中,帝國海軍損失了十八艘主力艦,其中十一艘為無畏艦。協約國集團則損失了二十二艘主力艦,其中隻有八艘是無畏艦。
最重要的是,經過這場海戰,協約國認識到,要想擊敗大明帝國並不容易。如果戰爭拖延下去,讓大明帝國緩過氣來的話,局麵將更加複雜。
同樣的,大明帝國也認識到,要想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並不容易。
實際上,戰爭打到這個時候,交戰雙方幾乎都堅持不下去了。
同月,俄羅斯宣布退出戰爭,並且與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單方麵媾和。
三個月之後,也就在與俄羅斯正式簽署了停戰協議之後,奧匈帝國爆發革命,新上台的政府宣布戰敗,隨即奧匈帝國被肢解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等數個國家。
十月,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宣布停戰。
同月,奧斯曼帝國宣布戰敗,並且退出戰爭。
到此,同盟國集團隻剩下了大明帝國。隻是,協約國集團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裏去。
除了最先戰敗的俄羅斯之外,法國已經筋疲力盡,且法國海軍實力弱小,對大明帝國無法構成威脅。
西班牙,意大利的情況與法國差不多,就算國內情況稍微好一點,也難以派兵遠征。
英國也在勉強支持,畢竟英國的海軍艦隊並沒有被打垮,而且英國是協約國集團的“龍頭老大”,在大明帝國宣布戰敗之前,英國沒有任何理由退出戰爭。
日本的情況比英國好不了多少。“與論島海戰”讓日本人見識到了大明帝國海軍的實力,“爪哇海戰”更是讓日本海軍認識到了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日本是新興工業國,其國內基礎並不厚實,長期的戰爭對日本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嚴重得多。更何況,日本聯合艦隊隻是太平洋上最弱小的艦隊。
唯一能夠堅持的隻有美國,可是美國並不願意為協約國集團的其他國家火中取栗。
說白了,關鍵就在誰是協約國集團“盟主”的問題上。
英國是協約國集團的發起國,而且在戰爭中的貢獻最大,自然認為自己是協約國集團的“老大”。可是美國此時的實力遠超過了英國,而且在戰爭中的投入也超過了英國,還是唯一能夠在太平洋上對抗大明帝國的成員國,自然認為自己才有資格成為協約國的“老大”。
在其他成員國都表示無力進行遠征,而英國又不願意出動地麵部隊的情況下,美國為什麽要單獨與大明帝國對抗?
即便戰勝了大明帝國,最終得到好處的還是其他國家。
如此一來,在德國宣布停戰後,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當然,大明帝國也沒有別的選擇。
此時已經不是兩百多年前了,就算大明帝國的綜合國力仍然世界第一,也難以憑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協約國集團。
明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十二月底,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交戰雙方代表在巴黎簽署了《巴黎停戰協議》,並且於次日正式開始了和平談判。
到此,持續了五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隻是,戰爭的陰影並未就此散去。
誰都知道,《巴黎停戰協約》隻是一份臨時停戰協約,即便能夠簽署具有永久效力的和平條約,隻要世界利益分配不均,隻要有人窺探世界霸主的寶座,隻要還有國家妄圖超越大明帝國,控製整個世界,戰爭就不會離去。
一份紙麵協議,就如同一片安眠藥一樣,隻是讓戰爭這頭怪獸暫時睡去。隨著藥效消失,當怪獸醒來的時候,世界將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可是,誰又能夠預測未來呢?
熙熙攘攘的人群將港口堵了個水泄不通,衣著破爛的百姓紛紛翹首已待,注視著港灣內那艘豪華郵輪。
這是個極為特殊的日子。
因為大英帝國王儲將在今日到達,視察總督府,並且參加亞曆山大建城二千二百四十六年的慶典活動。
對於生活在這裏的百姓來說,他們恐怕一生隻有這一次見到帝國王儲的機會。
當然,為了確保王儲的安全,總督調遣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在沿途設置了大量路障,將百姓與王儲將要通過的道路完全隔開。
問題是,百密一疏,在不要命的刺客麵前,任何嚴密的防範都極為脆弱。
隨著清脆的馬蹄聲,人群沸騰了起來。
王儲乘坐的馬車離開碼頭,朝位於市區的總督府駛去。
似乎為了表達親民的態度,或者是為了讓更多百姓相信王室並沒有遺忘他們,或者是為了鞏固大英帝國在這裏的殖民統治,馬車進入市區後,王儲不顧隨行人員的反對,拋開了馬車的頂棚,與王儲妃向四周的百姓揮手致意。
危險也就在這個時候到來。
當那名身著西服,戴著大沿帽的年輕人突破軍警設置的防線,衝向王儲乘坐的馬車時,竟然沒有任何軍警發現他,也沒有任何軍警上前阻攔。
直到連續三下槍聲響起,直到王儲與王儲妃倒在了血泊之中,四周的數百名軍警才反應了過來。
刺客的下場是極為悲慘的,可是他沒有“白死”。
更重要的是,射向大英帝國王儲的那兩發子彈最終引爆了壓在全世界頭頂上的火藥桶!
明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6月17日,也就是王儲遇刺的第二天,大英帝國以德意誌帝國暗中安排刺殺王儲為由,向德意誌帝國宣戰。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是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是德意誌帝國在幕後主導了這次刺殺行動。原因很簡單,德意誌帝國的國王威廉二世是大英帝國國王的外甥,如果大英帝國王儲遇刺身亡,他將成為大英帝國王位的頭號繼承人。
也就是說,等到在任的大英帝國國王駕崩之後,大英帝國與德意誌帝國將在同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
同日,德意誌帝國也向大英帝國,以及大英帝國的盟國,即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宣戰。
次日,大英帝國向德意誌帝國的盟國奧匈帝國,以及大明帝國宣戰。隨即,法國,西班牙,以及俄羅斯向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大明帝國宣戰。
第三天,大明帝國向大英帝國,法國,西班牙與俄羅斯宣戰。
到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從根本上講,這是一場新興帝國向老牌帝國挑戰的戰爭。
雖然大明帝國是“最老牌”的帝國,但是在長達數十年的衰退之中,大明帝國逐漸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大量海外殖民地宣告獨立,或者落於其他國家之手,加上《門戶開放》協議,大明帝國損失慘重。
德意誌帝國與奧匈帝國則是標準的新興帝國。
戰爭的另外一方,大英帝國,法國,西班牙都是歐洲傳統強國,也是歐洲占據了最多海外領地的國家。
為了確保自身利益,大英帝國,法國,西班牙最先簽署“巴黎協約”,建立了軍事同盟,並且確定了集體戰爭政策。隨後,意大利,俄羅斯先後簽署該協議。隻是在戰爭爆發前夕,意大利退出了“協約國集團”。
同樣,在“協約國集團”成立之前,大明帝國就與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密集接觸。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與大明帝國一拍即合,迅速確立了共同防衛原則。
就在“協約國集團”成立的第二個月,三國代表在柏林簽署了“全麵同盟條約”,“同盟國集團”正式宣告成立。
可是,真正引發這場戰爭的美國卻沒有急於參戰。
畢竟,從根本上講,正是美國的瘋狂擴張從根本上動搖了大明帝國的霸主地位,傷害了大明帝國的利益,並且迫使大明帝國臥薪嚐膽,在積聚了足夠強大的力量之後,發動軍備競賽,將世界推到了戰爭的邊緣。
另外,美國也是當時西方國家中,海外利益最多的國家之一。
即便美國擁有的殖民地非常有限,可是通過《門戶開放》協議,美國獲得了瓜分其他國家海外領地的機會。
戰爭爆發前,美國沒有參與“協約國集團”,也沒有參加“同盟國”集團。
毫無疑問,美國的選擇是明智的。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擁有世界第二龐大的工業體係的美國在軍事實力上遠遠比不上排名第一的大明帝國,甚至比起歐洲的英國與德國都差了很多。
當時,美國僅僅隻有十二艘無畏艦!
另外,美國陸軍的常備軍隻有二十萬!
這種規模的軍事力量根本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甚至無法確保美國本土在戰爭中的安全。
說白了,真打起來,美國將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國家。
正是如此,戰前,美國選擇了中立政策,並且著手改善與大明帝國的關係,甚至將其太平洋艦隊的規模削減了一半。
在歐洲與大明帝國卷入戰爭的時候,美國更是站在了一邊。
當然,這並不表示美國沒有進行戰爭準備。
按照當時的情況,協約國集團很難在戰爭中取勝。
從海軍實力對比上看,如果同盟國為一百的話,協約國隻有七十。工業實力方麵,協約國隻有六十五。資源方麵,協約國有八十七,人口方麵,協約更是隻有四十八。
也就是說,隻要戰爭打下去,協約國集團將遭受自“明歐戰爭”以來最為慘重的失敗。
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很難獨善其身。
說白了,到時候美國隻有兩種選擇。
一是承認大明帝國的霸權地位,將之前數十年獲得的利益吐出來,重新淪落為二流國家,永遠失去與大明帝國較量的能力。
二是背水一戰,可是需要擊敗的不僅僅是大明帝國,還有與大明帝國綁在一起的德意誌帝國與奧匈帝國。
再說了,美國的國力並沒有超過協約國集團,如果連協約國集團都無法戰勝同盟國集團的話,美國憑什麽單獨戰勝同盟國集團?
因此,美國不可能一直呆在戰場外麵。
按照當時的情況,美國隻能暫時避開戰爭,利用協約國集團爭取到的時間,迅速提振軍備,擴大軍事力量,趕在協約國戰敗之前參戰,並且最終擊敗同盟國集團。
到時候,美國不但能夠獲得勝利,還將成為協約國集團的主導國。
顯然,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亮。
隻是,戰爭會按照美國的計劃發展下去嗎?
相互宣戰之後,法國,德國,俄羅斯與大明帝國首先在陸上交戰。當時德國與俄羅斯都麵臨兩線作戰的困境。
相對而言,海上戰爭並沒有迅速到來。
明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元月,經過了充分準備之後,由帝國南洋艦隊為主,得到了東洋艦隊與北洋艦隊加強的帝國遠征艦隊從獅城出發,踏上了奔赴大西洋,支援大西洋艦隊的征途。
當時,駐紮在直布羅陀與佛得角群島的帝國大西洋艦隊(前遠征艦隊)已經與西班牙海軍艦隊發生了幾次小規模戰鬥,損失並不慘重。另外,西班牙軍隊吸取了以往的經驗,並沒有立即進攻防守堅固的直布羅陀要塞。
五月底,帝國遠征艦隊抵達佛得角群島。
次月初,德意誌帝國的公海艦隊從基爾港出發,強行穿過了朗厄蘭海峽,殺入北海。
兩日後,在帝國遠征艦隊到達之前,德國公海艦隊與英國本土艦隊在北海海域遭遇,爆發了有名的“日德蘭海戰”。
對於新興的德國海軍來說,這場海戰絕對是最嚴峻的考驗。
說白了,這也表明德國人在海戰經驗方麵的嚴重欠缺。
按照最簡單的方法,德國公海艦隊也應該等到帝國遠征艦隊到達之後才殺入北海,與帝國遠征艦隊一起絞殺英國本土艦隊,完成奪取製海權的任務。結果,德國公海艦隊在最不恰當的時候,以最不恰當的方式與英國本土艦隊決鬥,結果能夠好到哪裏去嗎?
雖然海戰中,德國公海艦隊隻損失了幾艘戰列巡洋艦,主力艦(戰列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但是卻失去了奪取北海製海權的機會,甚至失去了進入北海的機會。
相反,英國本土艦隊在迎戰中,戰術表現不盡人意,卻緊緊的抓住了戰略優勢。
海戰結束之後,德國公海艦隊被迫退回波羅的海,並且進入了長達兩年的整休期。
見到德國公海艦隊敗退,已經從佛得角群島出發的帝國遠征艦隊立即改變航向,放棄了前往北海絞殺英國本土艦隊的計劃,轉而前往直布羅陀要塞。
以當時的情況來講,帝國遠征艦隊並不是沒有擊敗英國本土艦隊的把握。
隻是,帝國遠征艦隊的任務並不僅僅是擊敗英國本土艦隊,幫助德國奪取製海權。
作為集中了帝國大部分新式戰列艦的遠征艦隊,不但要對付英國,還要警惕大洋另外一邊的美國,同時遏製西班牙與法國。最重要的是,遠征艦隊必須與大西洋艦隊一道,確保直布羅陀要塞與佛得角群島的安全,並且保護從直布羅陀要塞到亞得裏亞海(奧匈帝國的出海口,同時也是德意誌帝國與奧匈帝國獲得大明帝國援助的主要港口所在地),以及從佛得角群島到好望角的海上航線!
如此一來,帝國遠征艦隊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明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初,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集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致奧斯曼帝國參戰的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向南擴張的步伐對其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奧斯曼帝國就與俄羅斯爆發了多場戰爭,先後失去了黑海北岸地區,克裏米亞半島,外高加索。後來,若不是大明帝國與德國出麵調停,奧斯曼帝國恐怕會丟掉歐洲的最後一塊土地。
相對而言,奧斯曼帝國對戰局的影響並不大。
雖然該帝國有著數百年的曆史,曾經是整個西亞地區,以及東南歐地區的統治者,但是隨著大明帝國崛起,特別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興起,奧斯曼帝國逐漸走向衰落,國內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先後宣布獨立,或者淪為殖民地。
與此同時,地麵戰場也像海洋戰場一樣,陷入了僵局之中。
因為交戰雙方都無法突破由鐵絲網,戰壕,以及機槍火炮構成的嚴密防線,進攻顯得乏力,防禦更為有利。
經曆了一年多的苦戰之後,德國、奧匈帝國與法國、西班牙、英國遠征軍對抗的西歐戰線,德國、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對抗的東歐戰線、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對抗的外高加索戰線,俄羅斯與大明帝國對抗的中亞戰線逐漸平靜了下來。
交戰雙方都無力發動新的進攻,也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隻是,交戰各國承受的壓力並不完全一樣。
當時,俄羅斯需要三線作戰,其局勢最為嚴峻。其次就是德國。不管是西歐戰場,還是東歐戰場,德國發揮的作用都超過了奧匈帝國。最重要的是,德國在南麵沒有出海口,難以獲得大明帝國的物資援助,必須憑自身力量對抗四個強大的對手。
當年年底,在英法西等國的遊說之下,原先脫離了協約國集團的意大利再次加入協約國集團,並且向同盟國集團宣戰。隨之,兩個意大利集團軍向北推進,開辟了第五條戰線,即南歐戰線。
首當其衝的就是奧匈帝國,隻是奧匈帝國國力弱小,難以承擔三線作戰的壓力。
結果,德國不得不出兵增援,最終承擔起了南歐戰線的大部分戰鬥任務。
毫無疑問,當德國陷入三線作戰的時候,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局麵的話,離戰敗也不遠了。
在此情況下,同盟國修改了戰略計劃,並且達成一致意見,通過奪取製海權,徹底打垮英國遠征軍,並且封鎖協約國的港口,最終迫使英法西意投降!
明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整頓了兩年的德國公海艦隊再次從基爾港出發。
幾乎同時,奧匈帝國那支並不強大的艦隊也離開了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前出地中海,準備配合德國與大明帝國的艦隊,打破協約國的海上封鎖。
相對而言,海戰的重點仍然在北大西洋上。
當時,兩支在歐洲海域活動的帝國艦隊分兵而出,遠征艦隊北上,與德國公海艦隊聯手絞殺英國本土艦隊。大西洋艦隊則向東開進,準備與奧匈帝國艦隊會師,對付活躍在地中海的意大利艦隊,以及法國海軍地中海艦隊。
按照當時的部署,如果一切能夠按照計劃實現的話,同盟國很有可能取得製海權。
在地中海方向上,同盟國並沒有優勢。
當時,法國地中海艦隊是協約國控製地中海的主要力量,幾乎集中了法國海軍的所有精銳力量,其中包括了十二艘無畏艦,以及十八艘前無畏艦。
意大利海軍也不弱小,一共有八艘無畏艦,以及十四艘前無畏艦。
另外,西班牙海軍還有一支地中海艦隊,編有四艘無畏艦與八艘前無畏艦。
相對而言,帝國大西洋艦隊隻有八艘無畏艦,十二艘前無畏艦。奧匈帝國海軍也隻有六艘無畏艦與十艘前無畏艦。
隻是,戰艦數量對比並不能說明問題。
不管是戰艦的“質量”,還是艦隊官兵的素質,帝國大西洋艦隊都遠遠超過了法西意三國海軍。比如,當時在大西洋艦隊服役的八艘無畏艦中,有四艘的艦齡在五年之內,而且都裝備了最新式的360毫米口徑艦炮;采用了重油鍋爐,以及蒸汽輪機,機動能力明顯好得多;裝甲防護也遠遠超過了以往的無畏艦。而法西意三國的無畏艦使用的還是305毫米口徑的老式主炮。
最重要的是,法西意三國的艦隊並沒有聯合行動。
即便帝國大西洋艦隊與奧匈帝國海軍艦隊難以對抗三國聯合艦隊,隻要能夠抓住機會,就能逐一擊破。即便抓不住機會,也能與敵周旋,拖延時間。
當時,真正的主戰場在北大西洋上。
作為歐洲頭號海軍強國,英國一直在向大明帝國學習,戰前甚至仿照大明帝國,提出了“兩強原則”,即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至少得等同於歐洲兩支最強艦隊的總和,以確保英國在北大西洋的製海權。
按照這一原則,在戰前的軍備競賽中,英國幾乎將所有財力都投入到了海軍之中。
戰爭爆發時,英國不僅僅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艦隊,還擁有世界上第二強大的海軍艦隊。如果考慮到大明帝國必須在東方留下部分海軍戰艦,無法將全部海上力量派遣到北大西洋上來的話,英國已經擁有了北大西洋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當時,英國本土艦隊共編有三十艘無畏艦,以及三十二所前無畏艦。
相對的,英國本土艦隊最大的對手,德國公海艦隊則隻有十八艘無畏艦,以及二十八艘前無畏艦。
憑借占有絕對優勢的實力,英國本土艦隊完全有能力將德國公海艦隊堵在自家門口。
當然,隨著帝國遠征艦隊到達,北大西洋上的局麵發生了轉變。
當時,遠征艦隊編有二十四艘無畏艦,以及數十艘巡洋艦與驅逐艦,並無前無畏艦。
也就是說,帝國遠征艦隊與德國公海艦隊的實力總和超過了英國本土艦隊。
毫無疑問,北大西洋上的局麵對英國極為不利,如果遭到大明帝國與德國的絞殺,英國將失去製海權,從而導致本土暴露在同盟國的炮口之下,同時也失去了增援歐洲西線戰場的能力。
從這也能看出,當時帝國與德國的海上戰略思路是極為明確的。
首先打垮海上力量最強大的英國,然後再去收拾另外幾個對手,最終通過控製製海權的方式贏得戰爭。
可是,有這麽容易嗎?
就在帝國遠征艦隊離開直布羅陀要塞的第二天,英國就照會法國與西班牙,要求兩國盡快抽調艦隊進入大西洋,並且集中力量攻打直布羅陀要塞。
同日,英國特使離開倫敦,奔赴美國。
顯然,英國人也知道,如果不能贏得海上戰爭的勝利,英國就將成為第一個戰敗國,協約國集團也將輸掉這場戰爭。
問題是,法國與西班牙能夠抽調艦隊進入大西洋嗎?
直布羅陀要塞在大明帝國的控製之中,如果不能打下直布羅陀要塞,協約國部署在地中海的艦隊就別想進入大西洋。
打下直布羅陀要塞有那麽容易嗎?
“明歐戰爭”之後,大明帝國用了上百年的時間鞏固直布羅陀要塞,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從北非運來泥沙,在要塞南麵填海造陸,新增了數畝土地,從而擴大了要塞的防禦縱深,並且將要塞的駐兵數量提高了兩倍!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法國與西班牙沒有任何辦法在短時間之內打下直布羅陀要塞。
隨著帝國遠征艦隊進入北海,順利與德國公海艦隊會師,北大西洋局勢迅速扭轉,英國本土艦隊被迫向西轉移,並且高掛免戰牌。
地中海內,法西意三國艦隊也紛紛撤回港口,避免與對手接觸。
看上去,同盟國已經掌握了北大西洋與地中海的製海權,戰爭的天平正在傾斜過來。
可這隻是短暫的平靜。
明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八月七日,美國宣布加入協約國集團,並且向同盟國集團宣戰。
次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出現在了撲茨茅斯港,與英國本土艦隊合並,成立美英聯合艦隊。
三日後,美國太平洋艦隊出現在關島外海,襲擊了正出港巡邏的帝國東洋艦隊關島分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此時的美國海軍,已經不是戰爭爆發前的美國海軍了。
在協約國與同盟國交戰的三年間,美國海軍以每年八艘的速度,瘋狂建造了三級二十四艘無畏艦。也就是說,此時美國海軍已經擁有三十六艘無畏艦,以及二十四艘前無畏艦!這些戰艦中,有二十四艘無畏艦部署在太平洋,十二艘無畏艦與二十四艘前無畏艦全都部署在大西洋!
毫無疑問,美國早就在為參戰做準備,而且在最重要的時候出現在了戰場上,挽救了瀕臨崩潰的協約國集團。
情況急轉直下,一直單線作戰的大明帝國麵臨兩線作戰的危險。
最重要的是,帝國海軍必須麵對太平洋上的威脅!
當時,帝國海軍在太平洋上隻有二十一艘無畏艦,其中十二艘在戰前服役,九艘在戰爭期間服役。另外,戰前建造的四十二艘前無畏艦中,隻有不到三十艘能夠勉強參加海戰,實際上真正具有戰鬥力的,還不到二十四艘。
也就是說,隨著美國參戰,大明帝國在最重要的太平洋方向上處於劣勢!
另外,美國大西洋艦隊到達之後,協約國與同盟國在北大西洋上的無畏艦數量對比成了四十二比四十二,前無畏艦對比為五十六比二十八。
毫無疑問,同盟國處於劣勢。
情況急轉直下,帝國遠征艦隊被迫退回直布羅陀要塞,德國公海艦隊也再次撤回波羅的海。同時,美英聯合艦隊前出北大西洋,殺向直布羅陀海峽。
顯然,美英的目的也很明確,首先擊潰實力相對強大的大明帝國遠征艦隊,然後再收拾德國公海艦隊。
當時,帝國曾有人主張從直布羅陀撤軍,收縮戰線,以集中兵力對付敵人。
可是最終,帝國海軍沒有從直布羅陀撤走,而是決定與美英聯合艦隊決一死戰。
“馬羅基海戰”爆發前,帝國大西洋艦隊返回直布羅陀海峽,與遠征艦隊合並,使艦隊的無畏艦數量增加到了三十二艘,另外還有十二艘前無畏艦。
同時,帝國向德國發出照會,要求德國公海艦隊再次出港,奔赴直布羅陀海峽。
明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馬羅基海戰”爆發。
帝國海軍的三十二艘無畏艦迎戰美英聯合艦隊的四十二艘無畏艦。
當時,十二艘前無畏艦全都留在了海峽東麵,提防隨時可能殺出的法西意海軍艦隊。
同樣的,美英聯合艦隊裏的五十六艘前無畏艦也留在了戰場西北,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德國公海艦隊。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
雖然帝國海軍在戰艦性能,海軍官兵素質方麵都有一些優勢,但是在戰艦數量上卻處於絕對劣勢。最重要的是,戰鬥開始的時候,帝國遠征艦隊處於相對不利的東麵,美英聯合艦隊占據了主攻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德國公海艦隊沒有及時趕到!
準確的說,德國公海艦隊在南下的時候,得知有數十艘主力艦在加的斯灣活動,並且錯誤的認為那是美英聯合艦隊的主力,從而放慢了南下的速度!
同樣的,法西意三國艦隊也沒有在戰鬥結束前到達戰場。
他們“遲到”的原因也一樣,懼怕強大的帝國遠征艦隊,並且還得對付奧匈帝國那支並不十分弱小的艦隊。
這場持續了近三十個小時的海戰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到帝國遠征艦隊主動撤回直布羅陀海峽,美英聯合艦隊放棄追逐,向北撤退的時候,雙方一共損失了三十八艘無畏艦!
其中,帝國遠征艦隊損失了二十一艘,美英聯合艦隊損失了十七艘。
另外,美英聯和艦隊還有十二艘無畏艦在返回港口後報廢,或者在戰爭結束前都沒能修複。帝國遠征艦隊則隻有八艘無畏艦報廢,或者錯過了後麵的所有戰鬥。
從損失上看,雙方旗鼓相當。
隻是,從整個戰局上看,“馬羅基海戰”對雙方的影響並不完全一樣。
海戰後,同盟國失去了奪取北大西洋製海權的能力,英國確保了本土安全,並且仍然控製著北海製海權。
從戰略層麵上講,同盟國輸掉了這場海戰!
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上戰鬥重點轉向太平洋,大西洋成為了次要海上戰場。
同時,這場海戰對另外一個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就是:日本。
明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元月,日本宣布加入協約國,並且向以前宗主國,大明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宣戰!
日本“臨陣倒戈”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因為就在戰爭爆發前,日本還數次申請加入同盟國集團!
當時,日本的國力並不強大。
被美國艦隊敲開門戶之後,日本迅速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在美國的支持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係,特別是重工業體係。當然,大明帝國並不會日本的發展感到高興。
迅速崛起之後,日本登上了國際舞台,並且如同德國一樣,開始尋求海外利益。
隻是,當時日本的綜合實力仍然十分弱小,根本算不上國際舞台上的核心國家。
因為日本在過去數百年內都是大明帝國的外附國,所以在日本數次提出加入同盟國集團的請求時,大明帝國都以同盟國“盟主”身份拒絕了。說白了,從帝國首輔到帝國百姓,都不願意看到一個過去的附屬國擁有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如果帝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擊敗了美國,打垮了英法西,帝國將再次成為世界霸主,到時候日本也將再次成為帝國的附庸。顯然,帝國沒有任何理由讓日本擺脫帝國的控製,成為獨立發展的國家。
正是如此,戰爭爆發之後,日本的態度悄然轉變。
早在明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也就是大戰爆發的第二年,日本就通過美國與協約國集團秘密接觸,並且進行了加入協約國的前期談判。
同年,美國向日本出售了大量先進技術,並且幫助日本設計了三種戰艦。
兩年多的時間內,日本不但擴建了三座造船廠,還在美國的幫助下建造了八艘無畏艦(其中四艘在美國本土建造,另外四艘在日本建造)。
參戰的時候,日本已經建立起了一支亞洲第二,世界第八的海軍艦隊,其中包括八艘無畏艦,八艘前無畏艦,以及數十艘巡洋艦與驅逐艦。
正是如此,當大明帝國在“馬羅基海戰”中初嚐敗果之後,日本看到了擺脫帝國控製的機會,並且加入了戰爭。
到此,帝國陷入了嚴重的困境。
當時,初了全力投入戰艦生產之外,帝國還迅速調整了戰爭計劃。
隻是,帝國必須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在太平洋上麵對兩個強大的敵人,這絕對是難以辦到的事情。
五月,美軍攻占關島,並且向大洋洲方向挺進。
次月,日軍登陸大島(奄美大島),發動了進攻琉球群島的戰役。
麵對敵人的猛攻,毫無準備的帝國被迫全麵收縮防線。
十月,帝國放棄了大洋洲外圍島嶼,全麵退縮大洋洲。同月,帝國東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與論島以東爆發海戰,挫敗了日本進軍琉球島的行動。
十二月,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帝國決定放棄大洋洲,退守南洋。
明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初,美英聯軍攻占大洋洲。
五月,“爪哇海戰”爆發。由帝國東洋艦隊與北洋艦隊組成的本土艦隊迎戰由美國太平洋艦隊,英國遠征艦隊,日本聯合艦隊組成的太平洋聯合艦隊。
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
戰鬥結束之後,帝國本土艦隊退回獅城,協約國太平洋聯合艦隊返回關島。
表麵上,雙方不分勝負,實際上,這卻決定了戰爭的最後結局。
海戰中,帝國海軍損失了十八艘主力艦,其中十一艘為無畏艦。協約國集團則損失了二十二艘主力艦,其中隻有八艘是無畏艦。
最重要的是,經過這場海戰,協約國認識到,要想擊敗大明帝國並不容易。如果戰爭拖延下去,讓大明帝國緩過氣來的話,局麵將更加複雜。
同樣的,大明帝國也認識到,要想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並不容易。
實際上,戰爭打到這個時候,交戰雙方幾乎都堅持不下去了。
同月,俄羅斯宣布退出戰爭,並且與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單方麵媾和。
三個月之後,也就在與俄羅斯正式簽署了停戰協議之後,奧匈帝國爆發革命,新上台的政府宣布戰敗,隨即奧匈帝國被肢解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等數個國家。
十月,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宣布停戰。
同月,奧斯曼帝國宣布戰敗,並且退出戰爭。
到此,同盟國集團隻剩下了大明帝國。隻是,協約國集團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裏去。
除了最先戰敗的俄羅斯之外,法國已經筋疲力盡,且法國海軍實力弱小,對大明帝國無法構成威脅。
西班牙,意大利的情況與法國差不多,就算國內情況稍微好一點,也難以派兵遠征。
英國也在勉強支持,畢竟英國的海軍艦隊並沒有被打垮,而且英國是協約國集團的“龍頭老大”,在大明帝國宣布戰敗之前,英國沒有任何理由退出戰爭。
日本的情況比英國好不了多少。“與論島海戰”讓日本人見識到了大明帝國海軍的實力,“爪哇海戰”更是讓日本海軍認識到了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日本是新興工業國,其國內基礎並不厚實,長期的戰爭對日本的影響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嚴重得多。更何況,日本聯合艦隊隻是太平洋上最弱小的艦隊。
唯一能夠堅持的隻有美國,可是美國並不願意為協約國集團的其他國家火中取栗。
說白了,關鍵就在誰是協約國集團“盟主”的問題上。
英國是協約國集團的發起國,而且在戰爭中的貢獻最大,自然認為自己是協約國集團的“老大”。可是美國此時的實力遠超過了英國,而且在戰爭中的投入也超過了英國,還是唯一能夠在太平洋上對抗大明帝國的成員國,自然認為自己才有資格成為協約國的“老大”。
在其他成員國都表示無力進行遠征,而英國又不願意出動地麵部隊的情況下,美國為什麽要單獨與大明帝國對抗?
即便戰勝了大明帝國,最終得到好處的還是其他國家。
如此一來,在德國宣布停戰後,美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當然,大明帝國也沒有別的選擇。
此時已經不是兩百多年前了,就算大明帝國的綜合國力仍然世界第一,也難以憑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協約國集團。
明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十二月底,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交戰雙方代表在巴黎簽署了《巴黎停戰協議》,並且於次日正式開始了和平談判。
到此,持續了五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隻是,戰爭的陰影並未就此散去。
誰都知道,《巴黎停戰協約》隻是一份臨時停戰協約,即便能夠簽署具有永久效力的和平條約,隻要世界利益分配不均,隻要有人窺探世界霸主的寶座,隻要還有國家妄圖超越大明帝國,控製整個世界,戰爭就不會離去。
一份紙麵協議,就如同一片安眠藥一樣,隻是讓戰爭這頭怪獸暫時睡去。隨著藥效消失,當怪獸醒來的時候,世界將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可是,誰又能夠預測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