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的軍事體製都暴露出了或多或少的問題。戰後,軍事體製改革成為了各國的熱點話題。比如,德國改進了“參謀製”,使總參謀部擁有更多的實權。美國海軍完善了兩洋艦隊製,使兩洋艦隊相互間的調動更為靈活。


    大明帝國也不例外,隻是改革的步伐遠遠跟不上時代的需要。


    誰也沒有預料到,明曆五百七十一年,在戰爭陰雲密布的情況下,帝國海軍對艦隊編製與指揮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大部分評論家的眼裏,這場改革晚來了至少十年!


    一時之間,關於大明帝國海軍改革的事情成為了幾乎所有人的話題。評論家在關注,平民百姓也在關注。當然,密切留意著帝國一舉一動的外國情報機構也在關注。


    當陳錦寬宣布改革方案之後,全世界繃緊了的神經也鬆弛了下來。


    毫無疑問,在帝國海軍改革期間,帝國無力發動對外戰爭,至少不可能發動對日戰爭。


    就在陳錦寬宣布海軍改革方案之後的第三天,帝國內閣首輔府新聞發言人對外宣布,帝國首輔蕭鼎昆接受了日本首相的邀請,將於近期擇日訪問日本。


    此消息一出,所有關於帝國與日本可能爆發戰爭的傳聞頓時煙消雲散了。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帝國首輔還從未訪問過日本。同樣的,日本首相也沒有訪問過帝國。


    蕭鼎昆決定出訪日本,是在兩國海軍艦隊互訪之後,外交上邁出的很大一步。


    更重要的是,這表明了帝國的態度。


    即便有人猜測,這隻是大明帝國在戰前釋放的煙幕彈,目的是麻痹日本,讓日本疏忽大意,然後趁機發動戰爭,打日本一個措手不及。可是,在帝國海軍完成體製改革之前,有能力發動戰爭嗎?


    按照陳錦寬提出的改革目的,沒有一年半載,帝國海軍難以恢複全部實力。


    在此情況下,帝國憑什麽發動戰爭?


    當然,陳錦寬宣布的海軍體製改革計劃,也為海軍主力艦的調動,物資調運找到了理由,更為三大艦隊司令官返回帝國海軍司令部找到了理由。


    此時此刻,唯一保持清醒的隻有一個人。


    他就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日本海軍“掌門人”:高野五十六上將。


    名義上,日本海軍歸日本海軍大臣,即海軍總司令指揮,實際上,海軍大臣隻負責行政事務,艦隊的指揮大權在聯合艦隊司令官手上。


    作為曾經到帝國留學四年,目睹了帝國國內之繁華,工業之強盛的日本海軍軍人,高野五十六從心底知道,日本絕不是帝國的對手,即使算上美國,也不是大明帝國的對手。更重要的是,高野五十六很清楚帝國對日本的態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向帝國宣戰的時候,已經在聯合艦隊擔任高級參謀的高野五十六曾經竭力反對與帝國開戰,認為應該坐山觀虎鬥,等到帝國與美國打得筋疲力盡的時候,再決定是否參戰,以及幫誰作戰。


    隻是,當時他人輕言微,他的意見沒有得到重視。


    “與論島海戰”中,高野五十六作為日本聯合艦隊參謀長,在關鍵時刻下達了撤退命令,最終保住了聯合艦隊的家底,也保住了日本海軍的家底。


    隨後,在“爪哇海戰”中,在高野五十六的建議下,聯合艦隊沒有參加正麵決戰。結果,與帝國海軍正麵對決的美英艦隊都承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並且最終被迫與大明帝國坐下來談判。


    戰後,高野五十六順利成為聯合艦隊司令官,並且晉升為海軍上將。


    在他的主導下,日本聯合艦隊成為了西太平洋地區,實力僅次於大明帝國東洋艦隊的主力艦隊。更重要的是,高野五十六的一係列正確決策使聯合艦隊煥然一新,蒸蒸日上,逐漸具備了挑戰帝國海軍的實力!


    比如,對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造工作就是由高野五十六決定的。


    另外,“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也是由高野五十六決定的。


    按照高野五十六的判斷,如果大明帝國與日本再度爆發戰爭,大明帝國肯定會集中全力對付日本,爭取速戰速決,然後騰出手來對付英美,從而為獲得最終的勝利奠定基礎。在此情況下,日本海軍將麵臨數倍於己身的強敵。


    毫無疑問,日本海軍要想反敗為勝,需要“以一擋十”的超級戰艦。


    “大和”級戰列艦就是這種戰術思想的產物。另外,日本海軍主力艦的速度比大明帝國同級主力艦都要稍微快一些,這也是從日本海軍的戰術思想出發得出的結果。


    按照高野五十六的判斷,隻要聯合艦隊還在,大明帝國就無法征服日本!


    也就是說,日本要想“戰勝”大明帝國,必須保持一支“存在的艦隊”,避免過快的失去製海權,為美英參戰爭取到時間。


    按照這個思路反向推導,很容易得出大明帝國戰勝日本的必要條件。


    那就是突然襲擊,爭取在一次到兩次決定性的海戰中殲滅聯合艦隊,奪取製海權,在美英參戰之前迫使日本投降。


    為了達到突然襲擊的目的,大明帝國必然會采用一切手段麻痹日本。


    顯然,高野五十六的判斷相當準確。


    也就在蕭鼎昆的新聞發言人宣布帝國首輔將擇日訪問日本的第二天,高野五十六簽發了一道命令:“比睿”號戰列巡洋艦的改進工作必須在月底前完工,然後與另外三艘已經完成改進工作的金剛級快速戰列艦編為第一快速戰列艦群,開赴達沃軍港。


    按照原計劃,“比睿”號的改進工作將持續到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初。即便船廠加班加點也難以提前四個月完成所有的改進工作。也就是說,“比睿”號隻能以“半成品”的身份投入戰爭。


    另外,從高野五十六的調防安排上來看,他已經做好了在年內與帝國海軍開戰的準備。


    到時候,以達沃港為基地的第一快速戰列艦群足以牽製住帝國南洋艦隊,由六艘戰列艦組成的聯合艦隊以本土港口為基地,足以應付帝國東洋艦隊。至少,能夠牽製住帝國東洋艦隊,為美英參戰爭取到時間。


    這個計劃非常有野心,卻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要想實現該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就不能被動防禦,必須主動進攻,掌握海戰的主動權,才有可能牽製住帝國海軍三大艦隊。


    不說別的,如果算上北洋艦隊的三艘主力艦,即便不考慮南洋艦隊,帝國海軍也能在西太平洋上投入至少十三艘主力艦,日本聯合艦隊卻隻有六艘主力艦,在二比一的實力對比下,日本聯合艦隊有何勝算?


    如此一來,高野五十六必須冒險進攻。


    最理想的結果是:打掉勢單力孤的北洋艦隊,然後利用聯合艦隊的速度優勢,迅速回師本土,與東洋艦隊決戰。


    地常駐海參崴的北洋艦隊,日本聯合艦隊不是沒有下手的機會,而是沒有下手的理由。


    如果由日本挑起戰爭,大明帝國有十萬個理由讓日本滅國亡種,美英也沒有充足的理由參戰。相反,如果讓大明帝國先動手,聯合艦隊就將錯過對付北洋艦隊的最佳時機。


    不管對高野五十六來說,還是對日本海軍的其他將領來說,這都是一個超難選擇題。


    要麽主動挑起戰爭,要麽坐以待斃,兩者都是有利有弊,且難以照顧周全。毫無疑問,隻要大明帝國決心發動戰爭,並且決心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取勝的機會極其渺茫。


    即便高野五十六堅信能夠消滅北洋艦隊,然後擋住東洋艦隊的進攻,並且堅持到美英參戰。可是,開戰權不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的手上。到底要不要主動進攻,不是由高野五十六說了算的。


    時間就這麽一天天的過去了。


    在陳錦寬親自主導下,帝國海軍總參謀部擴編,由衛延年全權負責除大西洋艦隊之外,所有戰艦的調遣工作。另外,在東洋艦隊司令部的基礎上,由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各派人員加入,成立了帝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


    與此同時,三大艦隊的數十艘戰艦正在按照海軍司令部的命令前往新的駐泊地。


    按照新的編製體係,三大艦隊的十六艘主力艦全部編入太平洋艦隊。其中“太祖”號、“太宗”號戰列艦與“果敢”號戰列巡洋艦編為快速戰鬥群,以高雄為母港,主要應付南麵的威脅;另外十三艘戰列艦變為主力戰鬥群,以那霸為母港。隨後,完成訓練的“仁宗”號戰列艦也編入了快速戰鬥群,並且前往高雄港“報道”。


    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上集中了十七艘主力艦。


    人事方麵,李玉民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前東洋艦隊參謀長柴晉亨擔任太平洋艦隊總參謀長,同時晉升為海軍中將;郭懷安擔任主力戰鬥群司令官,前北洋艦隊參謀長施良平擔任主力戰鬥群參謀長;祖壽清擔任快速戰鬥群司令官,兼參謀長。


    九月底,各項人事調動全部到位,太平洋艦隊正式宣布成立。


    出人意料的,陳錦寬沒有參加在那霸港舉行的太平洋艦隊成立典禮,隻是派衛延年代表帝國海軍司令部前去主持活動。


    另外,祖壽清率領的快速戰鬥群也沒有前往那霸港,而是直接去了高雄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巨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巨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