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合艦隊裏麵,最先遭殃的(按照戰沉時間計算)是排在第四位的“西班牙”號戰列艦。當時,“西班牙”號同時麵對兩個敵人,一是北麵的“仁宗”號戰列艦,二是南麵的“英宗”號戰列艦。


    可以說,即便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也難以與兩個敵人,特別是位於兩舷方向上的兩個敵人同時交戰。首先是戰列艦一般隻有一套主要火力控製與指揮係統,因此在戰鬥中往往隻能同時打擊一個目標,如果需要打擊另外一個目標,就得利用備用火力指揮係統,其炮擊精度將大大降低。其次是戰列艦的防禦設置,特別是主炮炮塔的防禦設置都是正麵強,側麵弱,背麵最弱。如果敵人來自炮塔的後方,任何一艘戰列艦的主炮背麵裝甲都不可能擋住敵艦主炮的轟擊。


    可以說,戰列艦在設計的時候,工程師就不會考慮同時對付兩側的敵人。


    戰鬥中,任何一名艦隊指揮官都會盡全力避免出現被敵人兩麵夾擊的情況。隻是,在一些偶然性的戰鬥中,艦隊是無法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的。比如,現在歐洲聯合艦隊就遭到了第一艦隊的兩麵夾擊。


    九點四十七分到五十六分之間的十分鍾裏,“西班牙”號就遭到了第一輪痛揍。


    這輪“暴擊”都是由“仁宗”號施加的。


    此時的“仁宗”號,已經不是“大東海戰”時的“仁宗”號了。雖然還是那批官兵,但是在戰場上磨練了一年多,參加了大大小小十多場海戰之後,“仁宗”號的官兵已經成為了帝國海軍最優秀的艦隊官兵。


    四十七分,第一枚穿甲彈就異常準確的打中了“西班牙”號的後桅杆。


    當時,“西班牙”號采用的還是美國海軍戰列艦在上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標準籠式桅杆,而不是更輕巧堅固的三腳桅!


    雖然這枚炮彈沒有讓“西班牙”號失去戰鬥力,但是後桅杆上地幾名了望員,還有桅杆頂部的備用火力指揮中心內的十多名官兵死得不明不白。


    這一切。都得“歸功”於美國的船舶設計工程師。


    上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西班牙海軍就提出了建造新式戰列艦地要求。隻是苦於沒有自己地工程師隊伍。以及西班牙地造船廠難以承建大型戰艦。幾個主要盟國又都忙著在為自己地戰艦更新換代。所以西班牙海軍建造新式戰列艦地想法隻能是想法。根本不可能立即付諸實施。


    直到《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條約簽署之後。西班牙與法國獲得了建造一批戰列艦地“特權”。西班牙海軍才重啟了新式戰列艦地設計與建造計劃。當然。這個時候。西班牙仍然沒有足夠地工程師可以完成新式戰列艦地設計。


    在此情況下。美國伸出了援手。


    當時英國在忙著開發“納爾遜”級戰列艦。法國則在設計“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意大利海軍也在忙著弄自己地“維內托”級戰列艦。西班牙又不太喜歡英國與法國戰艦地前衛設計思想。意大利地“維內托”級在防護上存在嚴重問題。結果。隻有美國能夠幫助西班牙設計新式戰列艦。


    按照當時雙方達成地協議。美國不但要幫助西班牙設計戰列艦。還幫助西班牙完成前兩艘戰列艦地基礎建造工作。隻是在完成了大部分舾裝之後。才返回西班牙地造船廠。進行最後地建造與調試工作。


    進行基礎設計地時候。美國工程師大量借鑒了“標準戰列艦”地設計思想。


    而所謂的“標準戰列艦”是美國海軍提出的,在基本上相同的艦體上安裝不同的設備,形成不同級別的戰列艦,以此來簡化設計工作,並且提高戰艦地建造效率。其第二代“標準戰列艦”的第一級為“賓夕法尼亞”級。隨後又有“新墨西哥”級、“田納西”級與“科羅拉多”級。由此可見,美國工程師采用的基礎設計思想是比較舊的,根本沒有用上當時美國的最新技術。


    當然,為了滿足西班牙海軍的戰術要求,美國工程師還是動了很多腦筋。


    比如,重新設計了艦體的水下線條,減小了航行阻力;采用原本為快速戰列艦研製的動力設備,使輸出功率達到了十萬軸馬力,最終使其航速達到了三十節;為了提速。戰列艦的防禦能力比“科羅拉多”級有所降低,另外放棄了很多用來提高生存能力地設計方案,主要就是減重;采用與“科羅拉多”級一樣的主炮配製,隻是換用了由法國開發的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美國海軍的十六英寸主炮。


    如此一來,“西班牙”級成了一種“四不像”戰列艦。


    其基本設計來源於“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采用了為“北卡羅來納”級研製的,而且還不算太成熟的動力設備,主炮卻是法國活。生存能力向意大利戰列艦看齊(當時意大利海軍的戰列艦被公認為生存能力最差的戰列艦)。


    由此可見。就算西班牙海軍宣稱“西班牙”級戰列艦是標準的快速戰列艦,也最多隻是空有其表。除了速度之外,火力、防護與生存力都達不到快速戰列艦地標準,戰鬥力更是比美國與帝國海軍地快速戰列艦差多了。


    對付這種“繡花枕頭”,帝國海軍的四百毫米穿甲彈遊刃有餘。四十九分,兩枚穿甲彈幾乎同時打中了“西班牙”號地c炮塔與d炮塔。雖然兩枚穿甲彈都在穿透了炮塔頂部裝甲之後,在炮塔內發生爆炸,沒有能夠進入到下方的彈藥庫內,但是這兩枚穿甲彈一下就打掉了“西班牙”號一半的主炮火力。


    五十分,第四枚穿甲彈命中了“西班牙”號的航海艦橋。


    據戰後調查,正是這枚炮彈產生的一枚彈片在穿過了航海艦橋與羅經艦橋兩層甲板之後,將司令艦橋內的卡洛斯上將切成了兩截。當時,司令艦橋內的二十多名軍官,除了卡洛斯之外,竟然沒有一個人受傷!


    顯然,卡洛斯的太“命薄”了。同樣可以看出,“西班牙”級的防護設計有多麽糟糕!


    五十三分,連續三枚穿甲彈打中了“西班牙”號。


    命中點分別位於前煙囪左側的主裝甲帶上方,c炮塔的炮座與兩具煙囪之間的左側四號副炮炮位。三枚穿甲彈都撕開了“西班牙”號的裝甲,進入艦體爆炸。其中第一枚穿甲彈讓“西班牙”號的一號與三號鍋爐艙同時報廢;第二枚穿甲彈進入了c炮塔的彈藥庫;第三枚穿甲彈則直接炸飛了附近的三個副炮炮位,並且引爆了數十枚六英寸副炮炮彈。


    對“西班牙”號上的官兵來說,不幸中的萬幸是,當時c炮塔已經報廢,為了防止彈藥庫被引爆,槍炮長已經下令向彈藥庫注水。不然的話,第二枚穿甲彈肯定會引爆彈藥庫內的炮彈與發射藥,將正艘戰艦,以及戰艦上的上千名官兵送上西天。


    五十六分,第八枚穿甲彈擊中了“西班牙”號。


    命中點在b炮塔的正麵裝甲上。因為入射角太大,加上炮塔正麵裝甲有一定的坡度,所以這枚穿甲彈沒有能夠進入炮塔,而是順勢砸中了戰艦左舷的水平裝甲,並且在砸穿了水平裝甲之後,還砸穿了兩層甲板,最終在b炮塔左側的主裝甲帶後方爆炸,硬是在艦體上撕開了一條五米長的裂縫,並且導致該部位附近十多個艙室進水。


    打到這個時候,“西班牙”號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的能力。


    即便其a炮塔還在繼續開火,卻沒能打中“仁宗”號一枚炮彈。可以說,“西班牙”號與“仁宗”號之間的戰鬥,是當時戰場上打得最為懸殊的一次決鬥。


    “仁宗”號用七輪齊射打中了八枚穿甲彈,命中率超過了百分之一十二!


    十點不到,“英宗”號也加入了對付“西班牙”號的戰鬥。


    在兩艘戰列艦的夾擊之下,“西班牙”號不但迅速失去了反擊能力,最終還失去了生還的希望。十點過十分之前,“英宗”號與“仁宗”號的兩輪齊射就打掉了“西班牙”號最後的兩座炮塔,使其徹底失去了還手能力。


    隨即,兩艘戰列艦將炮口對準了“西班牙”號艦體水線部位。


    到十點二十五分的時候,“西班牙”號至少又挨了近二十枚穿甲彈,其中至少有十四枚是“仁宗”好“貢獻”的,“英宗”號的戰績確實比“老練”的“仁宗”號差得多。


    隨著“西班牙”號開始下沉,“仁宗”號掉轉了炮口,開始支援後麵的“宣宗”號。


    白佑彬沒有讓“英宗”號轉移目標,而是繼續炮擊露天甲板幾乎快要被海水淹沒的“西班牙”號。也許,當時白佑彬想讓“英宗”號上的炮手盡快找到感覺,盡快熟悉戰鬥,才會讓“英宗”號繼續炮擊與靶艦無異的“西班牙”號吧。


    炮擊持續到了十點四十五分。


    最終,“西班牙”號在向左傾覆之後,迅速與空氣“訣別”。


    幸虧“西班牙”號的代理艦長在十點過五分的時候就下達了棄艦令,大部分沒有受傷的官兵都逃了出來。不然,肯定有更多的西班牙海軍官兵跟隨以他們國家的名字命名的戰艦一同沉入大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巨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巨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