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耳曼”號喪失了戰鬥力之後,米切爾及時的下命令。
可以說,眼看著六艘戰列艦逼近,不斷有炮彈落在主力編隊四周,米切爾也是心急如焚。他甚至在十一點五十分的時候聯係了一直在主力編隊右後方活動的驅逐艦編隊,準備讓驅逐艦提前登場,阻止敵艦繼續靠近。
最終,運氣幫了米切爾的大忙。
在“德意誌”號戰列艦爆炸起火的時候,德意艦隊已經啟用了備用指揮體係,接替斯佩的是意大利艦隊司令官佩皮諾中將。而佩皮諾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繼續逼近美軍主力編隊,力爭在一萬米左右的距離上與美軍決戰。
這是個很不容易的決定,或者說是沒有其他選擇的決定。
與意大利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一樣,佩皮諾一直反對出兵北大西洋,認為意大利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看管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不是為其他國家出頭。
從客觀的角度講,佩皮諾的主張是很理智的。
首先,意大利並不是真正的強國,其工業實力在歐洲地區隻算得上是第五位,遠不如德英俄法,僅比西班牙稍微好一點。其軍事實力更是遠不如幾個歐洲強國,在戰爭爆發前,意大利的陸軍在歐洲地區隻排名第四,而其海軍也最多排名第三,連法國海軍都不如,僅勉強比德國海軍強大一點。
顯然,這樣的國家實力讓隻能讓意大利成為戰爭中的配角。
不過,比起德國,意大利更加明智,或者說更加善於利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
在上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是協約國集團成員國,而且在地中海戰場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馬羅基海戰”之後,意大利海軍傾巢而出,與法國海軍一起挑戰剛剛遭受重創的帝國海軍遠征艦隊,結果在“休達海戰”中被帝國海軍狠狠教訓了一頓。隨後,意大利海軍再無太大的作為,即便在組建協約國聯合艦隊的時候,意大利海軍也僅僅派出了二艘主力艦。
戰後。意大利是第一個與帝國改善關係地前協約國集團成員國。
後來在“非洲之角戰爭”中。因為英法堅決反對意大利吞並法屬埃塞俄比亞與英屬埃塞俄比亞(既後來地厄立特裏亞與索馬裏)。所以意大利與英法地關係迅速緊張了起來。並且在戰爭結束後退出了協約國集團。
從此。意大利逐漸向同盟國集團靠攏。並且在戰爭爆發前與德國簽署了秘密同盟協議。
由此可見。意大利確實是一個擅長見風使舵地國家。
問題還不僅如此。在戰爭爆發之後。特別是在“馬賽海戰”之後。帝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遭到重創。而德國海軍地重振計劃還沒有完全實現。難以發揮作用。真正能在地中海與北大西洋上肩負起重擔地就隻有意大利海軍了。可意大利海軍卻一直龜縮在地中海裏麵。隻二次派遣作戰艦隊前往直布羅陀。威脅準備進入地中海地英國大西洋艦隊。
結果。意大利地表現徹底讓帝國失望。
在帝國與德國、土耳其簽訂戰略援助協議,幫助德國與土耳其建造戰列艦的時候,就將意大利排除在了援助範圍之外(具體原因是意大利開價太低,而且打算用其擁有的部分技術來抵償購買戰艦的款項,結果與帝國、土耳其的談判破裂)。也正是如此,到此時,意大利海軍的主力仍然是四艘在戰前設計與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
這也從根本上反映出了意大利的國力。
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海軍實力就是其國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的直接象征。
陸軍可以通過擴軍來增強作戰能力,至少在表麵上增強作戰能力。海軍卻無法通過擴軍來增強作戰能力,畢竟招募官兵容易,建造戰艦卻不容易。
當然,這也不是說意大利沒有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計劃。
早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意大利就曾經自起爐灶,準備以“維內托”級戰列艦為藍本,設計並建造快速戰列艦。
結果,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原因很簡單,“維內托”級的基礎設計並不先進,且改進餘地不大;另外,意大利缺乏建造快速戰列艦的基礎技術,特別是火炮與動力設備等關鍵技術。
在“德意誌”級與“伊斯坦布爾”級(原形設計完全一樣)的設計方案確定下來的時候,意大利海軍在次提出了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要求,並且很快就得到了內閣政府與國會的批準。
問題是,當時意大利“自願”承擔起了北非戰場上的作戰任務,並且主動出兵,在東歐戰場
德國作戰,後來又出兵法國,幫助德國建立比利牛斯^+果,意大利的戰爭開支遠遠超過了其軍費預算,甚至超過了國家承受能力。
在此情況下,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計劃再次耽擱了下來,而意大利海軍得到的,僅僅是為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造的經費。後來,因為“維內托”級的基礎設計確實過於糟糕,改進餘地不大,所以改造工作也被擱置了起來。
由此可見,意大利確實算不上強國。
按照戰後比較公允的說法,意大利在戰爭期間,最多隻算得上是同盟國集團的第四號成員國,其發揮的作用連土耳其都比不上。至少,土耳其在整個大戰期間為同盟國集團提供了百分之五十五的重油,並且承擔起了部分戰艦的建造工作,還在大陸戰爭的南線戰場上擔負起了重任。
作為海軍將領,佩皮諾本來就比那些好高騖遠的陸軍將領,以及政客更有戰略眼光。
在他看來,意大利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保住意大利在戰爭期間獲得的勝利果實,以此來確保國家利益。
說簡單點,意大利海軍就應該在地中海活動,而不是去北大西洋作戰。
這一觀點,與意大利海軍在戰爭爆發前的總體戰略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不然“維內托”級戰列艦的續航力也不會那麽可憐。
問題是,隨著戰爭臨近結束,意大利的戰略也發生了變化。
這裏,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即帝國與德國、意大利達成的《羅馬條約》。按照這份條約,帝國從西班牙撤軍,德國放棄對英國的占領權,而意大利則從西班牙的梅諾卡島撤軍,同時獲得進駐法國東南部地區的權力。
毫無疑問,按照這份條約,意大利明顯吃虧,甚至被排除在了戰後主流世界之外。
放棄梅諾卡島,就等於放棄了在西班牙的發言權,更放棄了在地中海的發言權。
隨著帝國控製了直布羅陀、巴利阿裏群島、馬耳他島、亞曆山大港、並且從土耳其租借了克裏特島,帝國在地中海建立起了一道嚴密的防線,從而讓意大利很難向北非地區擴張,更不可能把地中海變成意大利的內海。這其中,梅諾卡島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意大利軍人看來,這是一份非常恥辱的條約。
問題是,麵對強勢的帝國,以及隻想確保歐洲霸權,還無力進軍地中海的德國,意大利根本沒有發言權。
此時,很多意大利海軍軍人都意識到,要想確保國家利益,缺不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要想在戰後的世界中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利用戰爭後期的大規模戰略進攻行動,在主要戰場上做出貢獻,從而在談判中獲得足夠的砝碼,讓帝國承認意大利在地中海,在南部歐洲,在北部非洲的霸主地位。
也正是如此,當德國提出進軍加勒比海的時候,原本並不熱忱的意大利表現得格外積極,並且派出了其“當家花旦”。
由此可見,不但德國希望在戰爭後期多撈點好處,意大利也有同樣的想法。
當時,真正看得足夠遠的將領卻沒有多大的發言權。佩皮諾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意大利海軍最傑出的艦隊司令官,從一開始,佩皮諾就堅決反對前出北大西洋,更反對去加勒比海作戰。
不說別的,在佩皮諾看來,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根本就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
隻不過,佩皮諾隻是軍人,而且是沒有多少政治發言權的艦隊司令官。而這次作戰行動又是由意大利內閣總理確定的,是一次政治意味非常強烈的軍事行動。換句話說,意大利艦隊做了多少貢獻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意大利海軍必須出現在加勒比海地區,從而讓意大利能夠在處理加勒比海,乃至美洲大陸的政治決策中獲得席位,擁有發言權,而不是讓明帝國與德國霸占西半球。
隻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了執行這次作戰任務,意大利海軍也算得上是殫精竭慮了。
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的續航力差,其輔助戰艦的續航力更差。如果不是帝國海軍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恐怕意大利艦隊根本就無法渡過遼闊的大西洋。當然,在與斯佩交流之後,佩皮諾也認識到,他必須盡到一個軍人的職責,去完成這次“並不艱難”的任務。當然,現在發生的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了佩皮諾的預料!
。
可以說,眼看著六艘戰列艦逼近,不斷有炮彈落在主力編隊四周,米切爾也是心急如焚。他甚至在十一點五十分的時候聯係了一直在主力編隊右後方活動的驅逐艦編隊,準備讓驅逐艦提前登場,阻止敵艦繼續靠近。
最終,運氣幫了米切爾的大忙。
在“德意誌”號戰列艦爆炸起火的時候,德意艦隊已經啟用了備用指揮體係,接替斯佩的是意大利艦隊司令官佩皮諾中將。而佩皮諾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繼續逼近美軍主力編隊,力爭在一萬米左右的距離上與美軍決戰。
這是個很不容易的決定,或者說是沒有其他選擇的決定。
與意大利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一樣,佩皮諾一直反對出兵北大西洋,認為意大利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看管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而不是為其他國家出頭。
從客觀的角度講,佩皮諾的主張是很理智的。
首先,意大利並不是真正的強國,其工業實力在歐洲地區隻算得上是第五位,遠不如德英俄法,僅比西班牙稍微好一點。其軍事實力更是遠不如幾個歐洲強國,在戰爭爆發前,意大利的陸軍在歐洲地區隻排名第四,而其海軍也最多排名第三,連法國海軍都不如,僅勉強比德國海軍強大一點。
顯然,這樣的國家實力讓隻能讓意大利成為戰爭中的配角。
不過,比起德國,意大利更加明智,或者說更加善於利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
在上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是協約國集團成員國,而且在地中海戰場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馬羅基海戰”之後,意大利海軍傾巢而出,與法國海軍一起挑戰剛剛遭受重創的帝國海軍遠征艦隊,結果在“休達海戰”中被帝國海軍狠狠教訓了一頓。隨後,意大利海軍再無太大的作為,即便在組建協約國聯合艦隊的時候,意大利海軍也僅僅派出了二艘主力艦。
戰後。意大利是第一個與帝國改善關係地前協約國集團成員國。
後來在“非洲之角戰爭”中。因為英法堅決反對意大利吞並法屬埃塞俄比亞與英屬埃塞俄比亞(既後來地厄立特裏亞與索馬裏)。所以意大利與英法地關係迅速緊張了起來。並且在戰爭結束後退出了協約國集團。
從此。意大利逐漸向同盟國集團靠攏。並且在戰爭爆發前與德國簽署了秘密同盟協議。
由此可見。意大利確實是一個擅長見風使舵地國家。
問題還不僅如此。在戰爭爆發之後。特別是在“馬賽海戰”之後。帝國海軍大西洋艦隊遭到重創。而德國海軍地重振計劃還沒有完全實現。難以發揮作用。真正能在地中海與北大西洋上肩負起重擔地就隻有意大利海軍了。可意大利海軍卻一直龜縮在地中海裏麵。隻二次派遣作戰艦隊前往直布羅陀。威脅準備進入地中海地英國大西洋艦隊。
結果。意大利地表現徹底讓帝國失望。
在帝國與德國、土耳其簽訂戰略援助協議,幫助德國與土耳其建造戰列艦的時候,就將意大利排除在了援助範圍之外(具體原因是意大利開價太低,而且打算用其擁有的部分技術來抵償購買戰艦的款項,結果與帝國、土耳其的談判破裂)。也正是如此,到此時,意大利海軍的主力仍然是四艘在戰前設計與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
這也從根本上反映出了意大利的國力。
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海軍實力就是其國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的直接象征。
陸軍可以通過擴軍來增強作戰能力,至少在表麵上增強作戰能力。海軍卻無法通過擴軍來增強作戰能力,畢竟招募官兵容易,建造戰艦卻不容易。
當然,這也不是說意大利沒有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計劃。
早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意大利就曾經自起爐灶,準備以“維內托”級戰列艦為藍本,設計並建造快速戰列艦。
結果,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原因很簡單,“維內托”級的基礎設計並不先進,且改進餘地不大;另外,意大利缺乏建造快速戰列艦的基礎技術,特別是火炮與動力設備等關鍵技術。
在“德意誌”級與“伊斯坦布爾”級(原形設計完全一樣)的設計方案確定下來的時候,意大利海軍在次提出了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要求,並且很快就得到了內閣政府與國會的批準。
問題是,當時意大利“自願”承擔起了北非戰場上的作戰任務,並且主動出兵,在東歐戰場
德國作戰,後來又出兵法國,幫助德國建立比利牛斯^+果,意大利的戰爭開支遠遠超過了其軍費預算,甚至超過了國家承受能力。
在此情況下,建造快速戰列艦的計劃再次耽擱了下來,而意大利海軍得到的,僅僅是為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造的經費。後來,因為“維內托”級的基礎設計確實過於糟糕,改進餘地不大,所以改造工作也被擱置了起來。
由此可見,意大利確實算不上強國。
按照戰後比較公允的說法,意大利在戰爭期間,最多隻算得上是同盟國集團的第四號成員國,其發揮的作用連土耳其都比不上。至少,土耳其在整個大戰期間為同盟國集團提供了百分之五十五的重油,並且承擔起了部分戰艦的建造工作,還在大陸戰爭的南線戰場上擔負起了重任。
作為海軍將領,佩皮諾本來就比那些好高騖遠的陸軍將領,以及政客更有戰略眼光。
在他看來,意大利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保住意大利在戰爭期間獲得的勝利果實,以此來確保國家利益。
說簡單點,意大利海軍就應該在地中海活動,而不是去北大西洋作戰。
這一觀點,與意大利海軍在戰爭爆發前的總體戰略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不然“維內托”級戰列艦的續航力也不會那麽可憐。
問題是,隨著戰爭臨近結束,意大利的戰略也發生了變化。
這裏,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件事情,即帝國與德國、意大利達成的《羅馬條約》。按照這份條約,帝國從西班牙撤軍,德國放棄對英國的占領權,而意大利則從西班牙的梅諾卡島撤軍,同時獲得進駐法國東南部地區的權力。
毫無疑問,按照這份條約,意大利明顯吃虧,甚至被排除在了戰後主流世界之外。
放棄梅諾卡島,就等於放棄了在西班牙的發言權,更放棄了在地中海的發言權。
隨著帝國控製了直布羅陀、巴利阿裏群島、馬耳他島、亞曆山大港、並且從土耳其租借了克裏特島,帝國在地中海建立起了一道嚴密的防線,從而讓意大利很難向北非地區擴張,更不可能把地中海變成意大利的內海。這其中,梅諾卡島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意大利軍人看來,這是一份非常恥辱的條約。
問題是,麵對強勢的帝國,以及隻想確保歐洲霸權,還無力進軍地中海的德國,意大利根本沒有發言權。
此時,很多意大利海軍軍人都意識到,要想確保國家利益,缺不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要想在戰後的世界中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利用戰爭後期的大規模戰略進攻行動,在主要戰場上做出貢獻,從而在談判中獲得足夠的砝碼,讓帝國承認意大利在地中海,在南部歐洲,在北部非洲的霸主地位。
也正是如此,當德國提出進軍加勒比海的時候,原本並不熱忱的意大利表現得格外積極,並且派出了其“當家花旦”。
由此可見,不但德國希望在戰爭後期多撈點好處,意大利也有同樣的想法。
當時,真正看得足夠遠的將領卻沒有多大的發言權。佩皮諾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意大利海軍最傑出的艦隊司令官,從一開始,佩皮諾就堅決反對前出北大西洋,更反對去加勒比海作戰。
不說別的,在佩皮諾看來,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根本就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
隻不過,佩皮諾隻是軍人,而且是沒有多少政治發言權的艦隊司令官。而這次作戰行動又是由意大利內閣總理確定的,是一次政治意味非常強烈的軍事行動。換句話說,意大利艦隊做了多少貢獻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意大利海軍必須出現在加勒比海地區,從而讓意大利能夠在處理加勒比海,乃至美洲大陸的政治決策中獲得席位,擁有發言權,而不是讓明帝國與德國霸占西半球。
隻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了執行這次作戰任務,意大利海軍也算得上是殫精竭慮了。
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的續航力差,其輔助戰艦的續航力更差。如果不是帝國海軍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恐怕意大利艦隊根本就無法渡過遼闊的大西洋。當然,在與斯佩交流之後,佩皮諾也認識到,他必須盡到一個軍人的職責,去完成這次“並不艱難”的任務。當然,現在發生的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了佩皮諾的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