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戰役已經打響了,日倭一個師團的兵力已經開始進攻山之西,但行進在娘子關外圍便遭到了抵抗,軍隊止步不前。<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閻錫山學著封天的方法,在山之西的東部,花費數年時間構築了數量龐大的暗堡群,有效地阻擋住日倭軍隊的快速前進。


    閻錫山這個土皇帝把山之西地盤看得很重,丟失山之西就和丟了命差不多。


    前幾年又經過封天大肆渲染,日倭軍隊要進軍河之北,進而威脅到山之西,令閻錫山大為緊張。


    這就為閻錫山有時間提前布局山之西的防守,把東部山西要衝打造成堡壘。


    作為進入山之西的重要關口之一,娘子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從河之北進出山之西最便捷的主通道,曆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後世的1937年日倭侵華戰爭全麵爆發,敵人準備“一個月拿下山西”,最終“定華北,亡中國”。


    北路日軍從張家口西進大同,沿同蒲路南下太原,在忻口附近遭遇我軍頑強阻擊,不能前進。


    為策應日軍南下,日方派精銳部隊華北方麵第一軍之第20師團、第二軍之第108師團、方麵軍直轄第109師團第31旅團,組成西進兵團,由川岸文三郎統一指揮,沿正太路西犯,直逼娘子關。


    10月12日,駐守雪花山之我軍趙壽山部與日軍接戰,戰鬥異常慘烈。13日雪花山失守,趙壽山撤至乏驢嶺繼續抵抗。19日,守軍撤至娘子關附近的驢橋嶺。(.無彈窗廣告)


    日軍在娘子關、舊關久攻不下,派另一部日軍繼續南下,進逼平定東南的七亙、馬山。


    敵經七亙村,西進馬山、東回。


    川軍孫震部41軍將士浴血拚搏,但傷亡慘重,未能阻止日軍前進。


    26日,進入平定腹地的日軍反攻娘子關,國軍腹背受敵,連日苦戰的守軍除八路軍外紛紛後撤,日軍尾隨。


    29日占領平定,30日占領陽泉,11月2日,占領壽陽。至此娘子關之戰以中國守軍失利而告終。娘子關戰役失敗,使山之西的東大門對日軍豁然大開,太原危急!


    後世之所以造成娘子關快速失守,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重視忻口防守,輕視娘子關。


    閻錫山認為娘子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平漢線上守軍即使失敗,也應該在石家莊一帶組織抵抗,戰火不會很快燒到娘子關。


    閻錫山忽視娘子關,把這裏的防務推諉,依賴於河北的劉峙部隊。


    結果,河之北的劉峙部隻是在石家莊稍做抵抗,就大步撤退到河南安陽。


    這樣守備空虛的娘子關外圍,很快便暴露於敵人的麵前,娘子關守軍倉促迎戰。


    其次,戰線漏洞太多。


    當時在娘子關駐守的主要有四支部隊:馮欽哉第27路軍兩個師駐守娘子關以北的龍泉寺一帶;趙壽山為師長的38軍第17師駐紮在娘子關正麵外圍的井陘附近;曾萬鍾的第3軍在娘子關南麵的馬嶺關一帶;孫連仲的第30軍作為預備隊,在後方機動作戰。


    各路軍隊自守要地,在兩軍接合處卻無人重視。


    舊關就是這樣處於17師和第3軍的接合處,守備空虛,成為漏洞。


    日軍除了正麵作戰,還派出一支軍隊在10月13日迂回南側小路,經長生口,小大龍窩,核桃園,輕取了舊關,為日軍所乘。


    這一世經封天的指點,閻錫山又提前準備,東部山區要道盡皆布滿防禦性堡壘工事,日倭軍隊想要攻占進入山西的要衝之道,恐怕不把屍體填滿,難以達成心願。


    更重要的是,閻錫山沒有北部的威脅,封天已經保障了北部的安全。


    再加上山之西軍隊的武器裝備大幅度改觀,比之日倭軍隊的裝備隻強不弱,借助堡壘攻勢的隱蔽性,可以大量地殺傷日倭軍隊。


    與之相比,上一世中國軍人都是什麽裝備呀?


    山之西軍隊的裝備還好一些,其他軍閥可就不敢恭維了,就拿川軍來說吧,長途跋涉前來抗戰的川軍裝備落後到了難以想像的程度。


    川軍出川時,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糕的軍隊: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


    進入深秋時節了,川軍還是頭戴草帽,身著單衣,腳穿草鞋。


    武器是四川土造的步槍,射距很近,準確度極差,連續打十來槍就拉不開栓,或退不出彈殼,能上刺刀的步槍不足十分之一。


    川軍全團總共才有兩挺輕機槍,每人配給一把大砍刀作主要武器。將士們隻能用血肉之軀去抵抗日寇。


    此外,我方軍隊各部也都沒有重武器,更沒有製空權。敵軍有飛機大炮不斷的狂轟濫炸,我們卻沒有還手之力。


    當初駐守娘子關的晉綏軍炮兵一團,雖有炮位工事,但無一門大炮。


    雪花山戰役中,第17師趙壽山部抵抗日軍進攻十餘次,陣地五易其手,敵人派三十幾架飛機輪番轟炸,大炮不斷轟擊,以燃燒彈、毒氣彈向雪花山射擊,奪取了製高點。


    其次,各處要地工事簡陋,甚至根本無法構築工事。乏驢嶺、雪花山皆為石山,構築工事困難,隻能用麻袋裝土做掩體。


    趙壽山部在雪花山失守後,退至乏驢嶺,嶺上光禿禿的麵對日軍轟炸,毫無辦法。


    經雪花山、乏驢嶺兩戰,趙壽山17師的原13000人僅剩下3000多人。


    其他幾處也一樣,關溝戰役後,38軍教導團團長李振西到剛剛收複的舊關之上察看工事時,發現所謂的關口,隻是一個十幾米寬的缺口,不但沒有堅固工事,就連一條掩蔽作戰的戰壕都沒有。


    孫連仲認為舊關“山上這麽硬的石頭,憑部隊攜帶的工具自然是挖不進去的。”


    所以,有好地形也沒有利用價值。


    這一世當然不會出現這種局麵,首先是武器裝備得到了改善,再就是北地義勇軍方麵提供的大量水泥,構築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不用擔心日倭軍隊的炮擊以及空中轟炸。


    若不是很堅固,怎麽會稱之為堡壘昵?


    重要的是,閻錫山裝備了大量的空軍,不擔心會出現在製空權上隻挨打不能還手的局麵。


    麵對這樣一個娘子關,日倭人慢慢啃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天滅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道俯臥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道俯臥撐並收藏封天滅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