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任職期間,曾國藩以過人的膽識,參政議政,痛陳時弊,希望新主有所作為。可是,他的建議,並沒有被采納,這是他感到失望的,而一般士大夫故步自封、麻木不仁、不思振作,反而譏笑他出風頭,“謗議橫生”,更令國藩絕望。“補天儻無術,不如且荷鋤”(《秋懷詩》,《全集詩》)壯誌難酬,還不如歸隱田園。他在上了《備陳民間疾苦疏》後的第五天,便寫信告訴諸弟,說“時事多艱,無策以補救萬一,實為可愧!明年擬告歸,以避屍位素餐之咎”(《全集家書》),頗有些心灰意懶。
1852年(鹹豐二年)7月28日,國藩得江西鄉試正考官差,正好借機出京。8月9日離京赴南昌,準備便道回湘鄉老家。臨行前,同人邵位西、孫芝房、吳南屏、黎庶昌等為他設宴餞行,黎庶昌賦詩相贈,雲:
星軺四出後先望,
忽聽除君喜欲狂。
臣節獨伸時所倚,
天心向用道將昌。
當秋自可盤雕鶚,
到處爭來看鳳凰。
動為蒼生錫之福,
誰雲報稱隻章?
愁雲風鶴近吾鄉,
大帥深居氣不揚。
此去銜恩瞻岵屺,
可能畫策掃攙槍。
事同救火關心切,
語待還朝造膝詳。
割舍私情催上道,
未須攜手上河梁。
其中“誰雲報稱隻章”,“可能畫策掃攙槍”等語,與國藩後半生之事頗有暗合,“直是詩讖耳”。(王澧華:《曾國藩詩係年》第96頁。)
曾國藩離開京城,一路風塵仆仆。8月27日,抵安徽宿州,與前廣西巡撫周天爵會晤。9月8日,當國藩行至安徽太湖小池驛,驚聞母親去世,乃改假離職回家奔喪(這叫“丁憂”),由安徽經湖北而湖南,10月6日回到了白楊坪。
國藩在白楊坪縗衣麻裳,原打算守製三年,以盡孝道,然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排山倒海,勢如破竹,最終還是把國藩“逼”了出來。
洪秀全,原名仁坤,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於廣東花縣官祿布村一戶普通農家,兄弟三人,長兄仁發,次兄仁達。父親洪鏡揚守有幾畝土地、兩頭牛,在當地算是比較富裕的人家。
洪秀全的人生道路與曾國藩別無兩途,他也希望通過科舉入仕為官,光耀門第。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秀全入本村私塾讀書,因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五六年間,即能熟誦“四書”、“五經”、《孝經》及古多篇,甚得業師及家族的稱許,對其寄予很大的希望。1827年(道光七年),13歲的洪秀全到縣裏參加縣試,順利通過,從而取得參加府試的資格。1837年(道光十七年)、1838年(道光十八年)、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三次去廣州府應秀才考試,但其考運絕不如國藩,三試三敗。有人說,秀全屢試不中,倒不在於他的考試成績拙劣,而是在於當時科場弊竇太深,不能選拔真才,這也是事實。不過,洪秀全的才智學識。與同時代的曾國藩能否比肩列坐,未必盡然了。
秀全屢試敗北,揚名聲、顯父母、光以前、垂以後功名利祿**的破滅,使他對現實社會乃至“明君聖主”大為不滿,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的**無能,狹隘的民族意識,刺激他偏離滿清王朝的科舉之路,羞恥與憤恨交煎的心理,終於驅使他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龍潛海角恐驚天,
暫且偷閑躍在淵。
等待風雲齊聚會,
飛騰**定乾坤。
秀全一邊教書糊口,一邊做著反滿抗清的準備,一旦風雲聚會,時機成熟,便發動抗清起義,定**乾坤,建立新政權。廣西的“潰爛”,為洪秀全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天地。
當時的廣西,是社會矛盾尖銳突出的地區,特別是“人滿之患”,遠較其他地區嚴重。據曆史記載,從1749年到1850年,廣西人口由368萬增至782萬,百年時間人口增加一倍還多,人均占有耕地麵積由24畝下降到11畝。廣西是地瘠民貧的省份,人均耕地麵積還達不到17畝的全國平均值,這種人和自然資源之間的尖銳矛盾,不可避免地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其一是盜賊如毛,山堂林立。大量剩餘人口,在謀生無門的情況下,往往鋌而走險,落草為寇,廣西就是這樣一個盜匪的世界。汪士鐸在《乙丙日記》中論太平天國史事時說,廣西多盜的原因是“地不能增而人加眾……故相率為盜以謀食”。到太平天國革命前夕,廣西終於成為一個“盜匪如毛,會黨紛起”(《光緒貴縣誌》第4卷)的社會。其二是生存競爭激烈,主要表現在廣西土著與外省客民之間的械鬥上。從外省移入廣西的人口,來自於湖南、廣東、福建等省,他們到了廣西,被稱為“客民”。客民的到來更加劇了生存競爭的劇烈性,土客之間為爭奪土地相互仇殺。械鬥之案層見迭出,社會動亂不安。這些情況表明,廣西已到了“潰爛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就為洪秀全組織發動農民起義創造了條件。
要發動農民革命,必須有輿論和組織上的準備。1837年,洪秀全赴廣州應試時,曾購得基督教徒梁發編著的傳道書《勸世良言》,束之高閣。1843年最後一次科場失利後,苦悶至極,拿出潛心細讀,竟然“大覺大悟”(韓山:《太平天國起義記》),決定利用宗教來發動農民起義。《勸世良言》宣揚“獨一真神皇上帝”,宣傳“上帝麵前人人平等”,這對洪秀全是有啟發的。1843年6月,他創立了“拜上帝會”(洪秀全有沒有創立“拜上帝會”,學術界有不同看法),表兄李敬芳第一個入會,7月族弟洪仁玕、同窗馮雲山相繼參加。拜上帝會最初是一個宗教組織,後來逐漸演變成反滿抗清的政治團體。拜上帝會的教義是《十款天條》(源出自《聖經》):第一崇拜皇上帝,第二不好拜邪神,第三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第四七日禮拜頌讚皇上帝恩德,第五孝順父母,第六不好殺人害人,第七不好奸邪**,第八不好偷竊劫搶,第九不好講謊話,第十不好起貪心。這《十款天條》後來成為太平天國最初的軍事紀律。
拜上帝會創立後,洪秀全和馮雲山走出花縣,遊曆廣州、順德、南海以及廣西貴(桂)縣等10餘縣,進行艱苦的傳教活動,但收效甚微,隻吸收了百餘名會員,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拜上帝教教義與一般民眾心理不符。因此,1844年底,馮雲山仍留廣西傳教,而秀全則回到原籍,進行理論上的創造。從1844年底到1846年,先後寫出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獻,把原始基督教與中國實際聯係了起來。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通過上帝這個宗教的形式,闡發了舊式農民革命的平等(等貴賤)平均(均貧富)思想。他說:“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傳。”“天人一氣理無二,何得君王私自專。”就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封建君主專有的天下。“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太平天國》資料第1冊)。這是對封建等級製的否定,主張人與人在政治上應該平等。洪秀全揭露當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是一個“相淩相奪相鬥相殺”、“暗極”、“亂極”的社會,而其根源是“所愛所憎一出於私”的私有製,提出要建立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在這個新社會裏,“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同上),灌輸了經濟和男女平等的思想。
平等平均是舊式農民戰爭最具號召力的口號。在晚清封建政權殘酷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農民貧困破產的情況下,洪秀全高舉“太平”旗幟,要打出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天下大同的全新世界,對廣大貧苦民眾不啻一個福音,也起了組織動員群眾的重大作用。1847年8月,秀全二進廣西,與馮雲山會合,選擇紫荊山為根據地,繼續發動革命的準備工作:繼續在紫荊山燒炭工人及下層民眾中發展會員,吸收天地會眾共拜上帝,搗毀廟宇偶像,擴大影響。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0月26日秀全、雲山搗毀象州甘王爺廟,“傳聞甚遠,信從愈眾”,秀全名聲大振;建立領導核心,異姓結拜,共奉上帝為天父,耶穌為長兄,秀全為次兄,馮雲山行三,楊秀清行四,蕭朝貴行五,韋昌輝行六,石達開行七,“聚眾起事,共推洪秀全為首”(《石達開自述》);訓練隊伍,鑄造武器。經過幾年的努力,起義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1850年7月(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命各地拜上帝會員於11月4日(十月一日)到金田集中團營,預備秀全生日那天宣布起義。
近世煙氛大不同,
知有天意啟英雄;
神州被陷從難陷,
上帝當崇畢竟崇。
明主敲詩曾詠菊,
漢皇置酒尚歌風;
古來事業由人做,
黑霧收殘一鑒中。
這是秀全在起義前夕所作的一首《近世詩》,自喻明主漢皇。朱元璋勝利前夕敲詩詠菊,“要與西風戰一場”的豪邁,漢皇劉邦《大風歌》“威加海內”的磅礴以及秀全收殘黑霧重現光明的信念渾然一體。洪秀全這種氣吞山河之勢,與國藩“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競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像是應答,像是唱和,似乎“天意”預示著洪曾之間一場無可避免的角逐。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這一天是洪秀全37歲誕辰,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諸人,率太平軍將士來到金田村韋氏祠堂為秀全祝壽,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金田起義後的第三天,太平軍揮戈東進,攻占大湟江口,2月18日、3月5日在牛排嶺、屈甲州大敗廣西提督向榮所部清軍,進發武宣。1851年(鹹豐元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這一天就成為太平天國曆史上的“登極節”。
4月10日,清政府以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督師,烏蘭泰、向榮幫辦軍務,征調重兵,向太平軍進攻。從4月到9月,太平軍轉戰武宣、象州、桂平、平南等地,屢挫清軍,9月25日一舉攻克永安州。太平軍在此休整,進行軍政建設,辦了幾件大事:製訂《太平軍目》,確立了“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軍為單位的軍事製度;設立“聖庫”製度,太平軍“人無私財”,一切所有繳納聖庫,衣食所需均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頒布《太平條規》,強化軍事紀律;分封諸王,1851年12月17日舉行封王大典,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各王,得受東王節製。“永安建製”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國建國的規模,保證了太平軍的勝利進軍。
太平軍在永安這座山城呆了半年,從容休整,而清軍也從容調遣,完成了對永安的包圍。永安彈丸之地,糧道又被切斷,若不突出重圍,有被聚殲的危險。1852年4月5日,洪秀全以羅大綱部為先鋒,秦日綱部殿後,冒雨撤離永安,前鋒直趨古蘇衝,與烏蘭泰所部相遇,因寡不敵眾,太平軍官兵2000餘人陣亡。8日,太平軍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重創烏蘭泰等部,天津鎮總兵長瑞、涼州鎮總兵長壽、河北鎮總兵董光甲、鄖陽鎮總兵邵鶴齡及兵勇5000餘人被斬殺。太平軍先敗後勝,擺脫清軍圍困,乘勝向桂林方向進軍。4月18日直抵桂林城下。19日烏蘭泰率軍反攻,中炮受傷,5月8日死於陽朔。桂林城堅兵眾,太平軍圍攻一個多月不下,5月19日主動撤圍北上,6月3日攻占全州。在攻打全州的戰役中,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受傷,死於蓑衣渡。馮雲山是拜上帝會的實際組織者和奠基人,是太平天**政製度的規劃者,他的殉難,是太平天國的巨大損失。
6月5日太平軍自全州進軍湖南永州,中途遭到曾國藩好友江忠源楚軍的伏擊,損失慘重,11日撤離永州,12日攻克道州。太平天國勢力由此深入到曾國藩的老家湖南。
在道州,一方麵整頓思想,教育廣西老兄弟丟棄打回家鄉的“懷土重遷”的狹隘觀念,提出“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的戰略方針,鼓勵太平軍老戰士繼續北上。另一方麵則是擴軍。太平軍到達道州時,已由原來的5萬餘眾,剩下不足萬人,亟須擴充。為此,以真天命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朝貴的名義發布了三篇著名的檄:《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曆數清政府的**統治:“罄南山之竹簡,寫不盡滿地**汙;決東海之波濤,洗不盡彌天罪孽”,號召人民“討胡”、“誅妖”,推翻滿清皇朝的統治,“廓清華夏”。湖南民眾特別是會黨紛紛響應,加入太平軍,擴軍數萬。
太平軍在道州休整兩個月後,8月17日攻占郴州,接著連克永興、安仁、攸縣、茶陵、醴陵,9月10日師抵湖南省城長沙。
太平天國革命的烈火大有燃遍湖南之勢,這使丁憂在家守製的曾國藩坐立不安,再也無法終製了。
壯誌難酬而思田園之樂,同國方艱則有澄清之誌。這原來就是中國儒生“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統一。國藩在京一籌未展,自然欲歸田園,但作為一位實學家,他從未放棄自己的誌向。在京期間,他曾賦詩言誌,雲:“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響。”“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感春》詩,《全集詩》)情知“紫宸”被啞啞群烏權貴把持,自己無法施展經世大誌,但他可以等待,而太平天國革命猶如驚濤駭浪,衝擊著勢之將傾的清帝國大廈,國藩屠鯨斫蛟喈鳳變龍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當太平軍大軍壓境,縱橫馳騁湖南時,湖南全省震動,湘鄉也是人心浮動,老百姓四處亂逃,不知所措。國藩起而問事,作《保守平安歌》三首(《全集詩》),不啻為三項應變措施。
第一首《莫逃走》唱道:
眾人謠言雖滿口,我境切莫亂逃走。
我境僻處萬山中,四方大路皆不通。
我走天下一大半,惟有此處可避亂。
走盡九州並四海,惟有此處最自在。
別處紛紛多擾動,此處卻是桃源洞。
若嫌此地不安靜,別處更難逃性命。
隻怕你們太膽小,一聞謠言便慌了。
一人倉忙四山逃,一家大小泣嗷嗷。
男子縱然逃得脫,婦女難免受煎熬。
壯丁縱然逃得脫,老幼難免哭號咷。
契縱然帶著走,錢財不能帶分毫。
衣服縱然帶著走,豬牛難帶一根毛。
走出門來無屋住,躲在山中北風號。
夜無被鋪床板凳,日無鍋甑切菜刀。
受盡辛苦破盡財,其實賊匪並未來。
隻因謠言自驚慌,惹起土匪吵一場。
茶陵道州遭土匪,皆因驚慌先徙走。
其餘各縣逃走人,多因謠言嚇斷魂。
我境大家要保全,切記不可聽謠言。
任憑謠言風浪起,我們穩坐釣魚船。
一家安穩不吃驚,十家太平不躲兵。
一人當事不害怕,百人心中有柄把。
本鄉本土總不離,立定主意不改移。
地方公事齊心辦,大家吃碗安樂飯。
國藩以通俗易懂的歌謠,娓娓道來,勸說開導,果然奏效,一時人心安定。
《莫逃走》安定人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國藩作《保守平安歌》第二首《要齊心》歌謠,唱道:
我境本是安樂鄉,隻要齊心不可當。
一人不敵二人智,一家不及十家強。
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來幫。
若是人人來幫助,扶起籬笆便是牆。
隻怕私心各不同,你向西來我向東。
富者但願自己好,貧者卻願大家窮。
富者狠心不憐貧,不肯周濟半毫分。
貧者居心更難說,但願世界遭搶劫。
各懷私心說長短,彼此有事不相管。
縱然親戚與本家,也是丟開不管他。
這等風俗實不好,城隍土地都煩惱。
萬一鄰境土匪來,不分好歹一筆掃。
富者錢米被人搶,貧者飯碗也難保。
我們如今定主意,大家齊心共努力。
一家有事聞鑼聲,家家向前作救兵。
你救我來我救你,各種人情各還禮。
縱然平日有仇隙,此時也要解開結。
縱然平日打官方,此時也要和一場。
大家吃杯團圓酒,都是親戚與朋友。
百家合成一條心,千人合做一雙手。
貧家饑寒實可憐,富家量力略周旋。
鄰境土匪不怕他,惡龍難鬥地頭蛇。
個個齊心約夥伴,關帝廟前立誓願。
若有一人心不誠,舉頭三尺有神明。
國藩苦口婆心,反反複複開導為“富者”惜貧憐貧,不要像平日那樣對於貧者“不肯周濟半毫分”,“貧家饑寒實可憐,富家量力略周旋”,無非要緩和貧富對立,團結起來,“百家合成一條心,千人合做一雙手”。大敵當前,爭取民眾,這樣就不至於把“貧者”推到太平天國一方。這對“富者”絕對沒有好處的。
光緩和階級矛盾還不夠,萬一太平軍攻進湘鄉將如何是好?因此還必須采取必要的應變措施,於是國藩又編了第三首歌謠《操武藝》:
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學些好武藝。
武藝果然學得精,縱然有事不受驚。
石頭要打二十丈,石灰罐子也一樣。
木板隻要五寸寬,箭箭要中靶子上。
石頭灰罐破得陣,叉鈀錨子一齊進。
靶子也立一塊板,板上先鑿四個眼。
眼內安個小木球,戮在錨子尖上留。
隻要枝枝戳得準,保守地方總安穩。
火器雖然是個寶,鳥銃卻要鑄得好。
火藥也要辦得真,不然炸裂反傷人。
銃手若是不到家,不如操演不用他。
惟有一種竹將軍,裝得火藥大半斤。
三股麻繩緊緊纏,一炮響動半邊天。
件件武藝皆無損,石頭錨子更要緊。
石頭不花一錢,錨子耍出一道圈。
若是兩個習得久,打盡天下無敵手。
讀書子弟莫驕奢,學習武藝也保家。
耕田人家圖安靜,學習武藝也不差。
匠人若能武藝全,出門也有防身計。
商賈若能學武藝,店中大膽做生意。
雇工若能武藝全,又有聲名又賺錢。
白日無閑不能學,夜裏學習也快樂。
臨到場上看大操,個個顯出手段高。
各有義膽與忠肝,家家戶戶保平安。
國藩利用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歌謠形式,號召士、農、工、商各個階層起來拿起“家夥”,操練武藝,自衛身家,抵抗太平軍,“保一方好土地”。這比政府頒發的各類充滿“之乎者也”的告,更容易深入人心。國藩以為《保守平安歌》三首既能收效於湘鄉,也“可以勸通省之人”,要求湖南地方當局廣為散發。
長沙圍城之戰仍在進行中。在9月12日的戰鬥中,蕭朝貴中炮殉國,這是太平天國又一重大損失。11月30日,長沙圍兩個多月不克,加上清軍雲集,太平軍撤圍而去。12月3日克益陽,民船數千投入太平軍,水陸順江而下,13日攻克“兩湖咽喉”、“最為要害”的嶽州(嶽陽)城。在嶽州,太平軍又得民船5000餘條,從而建立了水營,同時得舊藏吳三桂大批軍械炮位,改善了裝備,聲威大震。朝廷急令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與江西巡撫張芾、安徽巡撫蔣慶沿江設防,令向榮尾追太平軍,以收夾擊之效。16日,15萬太平軍水陸並進,千舡健將,兩岸雄兵,鞭敲金鐙響,沿路凱歌聲,浩浩蕩蕩,披荊斬棘,所向無敵。12月22日克漢陽,29日下漢口,1853年1月12日占領武昌。武漢為南北樞紐,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如曾國藩所說:“論天下之大局,則武昌為必爭之地,何也?能保武昌,則能扼金陵之上遊,能圍荊、襄之門戶,能通兩廣、四川之餉道,若武昌不保,則勢成割據之勢。”武漢的失守對清政府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清廷一方麵調整軍事部署,以琦善為欽差大臣防守河南南陽,調察哈爾都統西淩阿、陝甘總督舒興阿、山東巡撫李僡以及副都統明慶、德崇額、忠泰等,進剿太平軍;另一方麵號召各地團練鄉勇,保衛桑梓。1月8日,鹹豐皇帝頒給湖南巡撫張亮基一道上諭,說:“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聞其在籍。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
1月21日,曾國藩接到幫辦湖南團練的諭旨,初尚遲疑,準備上疏陳情,懇乞終製。好友吳敏樹致書力勸,郭嵩燾則專程趕往白楊坪,“以力保桑梓之誼”為言,敦促他應召出山,國藩遂焚毀疏稿,遵從墨絰從戎的古製,接受團練大臣的任命。
1852年(鹹豐二年)7月28日,國藩得江西鄉試正考官差,正好借機出京。8月9日離京赴南昌,準備便道回湘鄉老家。臨行前,同人邵位西、孫芝房、吳南屏、黎庶昌等為他設宴餞行,黎庶昌賦詩相贈,雲:
星軺四出後先望,
忽聽除君喜欲狂。
臣節獨伸時所倚,
天心向用道將昌。
當秋自可盤雕鶚,
到處爭來看鳳凰。
動為蒼生錫之福,
誰雲報稱隻章?
愁雲風鶴近吾鄉,
大帥深居氣不揚。
此去銜恩瞻岵屺,
可能畫策掃攙槍。
事同救火關心切,
語待還朝造膝詳。
割舍私情催上道,
未須攜手上河梁。
其中“誰雲報稱隻章”,“可能畫策掃攙槍”等語,與國藩後半生之事頗有暗合,“直是詩讖耳”。(王澧華:《曾國藩詩係年》第96頁。)
曾國藩離開京城,一路風塵仆仆。8月27日,抵安徽宿州,與前廣西巡撫周天爵會晤。9月8日,當國藩行至安徽太湖小池驛,驚聞母親去世,乃改假離職回家奔喪(這叫“丁憂”),由安徽經湖北而湖南,10月6日回到了白楊坪。
國藩在白楊坪縗衣麻裳,原打算守製三年,以盡孝道,然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排山倒海,勢如破竹,最終還是把國藩“逼”了出來。
洪秀全,原名仁坤,1814年1月1日(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於廣東花縣官祿布村一戶普通農家,兄弟三人,長兄仁發,次兄仁達。父親洪鏡揚守有幾畝土地、兩頭牛,在當地算是比較富裕的人家。
洪秀全的人生道路與曾國藩別無兩途,他也希望通過科舉入仕為官,光耀門第。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秀全入本村私塾讀書,因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五六年間,即能熟誦“四書”、“五經”、《孝經》及古多篇,甚得業師及家族的稱許,對其寄予很大的希望。1827年(道光七年),13歲的洪秀全到縣裏參加縣試,順利通過,從而取得參加府試的資格。1837年(道光十七年)、1838年(道光十八年)、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三次去廣州府應秀才考試,但其考運絕不如國藩,三試三敗。有人說,秀全屢試不中,倒不在於他的考試成績拙劣,而是在於當時科場弊竇太深,不能選拔真才,這也是事實。不過,洪秀全的才智學識。與同時代的曾國藩能否比肩列坐,未必盡然了。
秀全屢試敗北,揚名聲、顯父母、光以前、垂以後功名利祿**的破滅,使他對現實社會乃至“明君聖主”大為不滿,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的**無能,狹隘的民族意識,刺激他偏離滿清王朝的科舉之路,羞恥與憤恨交煎的心理,終於驅使他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龍潛海角恐驚天,
暫且偷閑躍在淵。
等待風雲齊聚會,
飛騰**定乾坤。
秀全一邊教書糊口,一邊做著反滿抗清的準備,一旦風雲聚會,時機成熟,便發動抗清起義,定**乾坤,建立新政權。廣西的“潰爛”,為洪秀全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天地。
當時的廣西,是社會矛盾尖銳突出的地區,特別是“人滿之患”,遠較其他地區嚴重。據曆史記載,從1749年到1850年,廣西人口由368萬增至782萬,百年時間人口增加一倍還多,人均占有耕地麵積由24畝下降到11畝。廣西是地瘠民貧的省份,人均耕地麵積還達不到17畝的全國平均值,這種人和自然資源之間的尖銳矛盾,不可避免地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其一是盜賊如毛,山堂林立。大量剩餘人口,在謀生無門的情況下,往往鋌而走險,落草為寇,廣西就是這樣一個盜匪的世界。汪士鐸在《乙丙日記》中論太平天國史事時說,廣西多盜的原因是“地不能增而人加眾……故相率為盜以謀食”。到太平天國革命前夕,廣西終於成為一個“盜匪如毛,會黨紛起”(《光緒貴縣誌》第4卷)的社會。其二是生存競爭激烈,主要表現在廣西土著與外省客民之間的械鬥上。從外省移入廣西的人口,來自於湖南、廣東、福建等省,他們到了廣西,被稱為“客民”。客民的到來更加劇了生存競爭的劇烈性,土客之間為爭奪土地相互仇殺。械鬥之案層見迭出,社會動亂不安。這些情況表明,廣西已到了“潰爛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就為洪秀全組織發動農民起義創造了條件。
要發動農民革命,必須有輿論和組織上的準備。1837年,洪秀全赴廣州應試時,曾購得基督教徒梁發編著的傳道書《勸世良言》,束之高閣。1843年最後一次科場失利後,苦悶至極,拿出潛心細讀,竟然“大覺大悟”(韓山:《太平天國起義記》),決定利用宗教來發動農民起義。《勸世良言》宣揚“獨一真神皇上帝”,宣傳“上帝麵前人人平等”,這對洪秀全是有啟發的。1843年6月,他創立了“拜上帝會”(洪秀全有沒有創立“拜上帝會”,學術界有不同看法),表兄李敬芳第一個入會,7月族弟洪仁玕、同窗馮雲山相繼參加。拜上帝會最初是一個宗教組織,後來逐漸演變成反滿抗清的政治團體。拜上帝會的教義是《十款天條》(源出自《聖經》):第一崇拜皇上帝,第二不好拜邪神,第三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第四七日禮拜頌讚皇上帝恩德,第五孝順父母,第六不好殺人害人,第七不好奸邪**,第八不好偷竊劫搶,第九不好講謊話,第十不好起貪心。這《十款天條》後來成為太平天國最初的軍事紀律。
拜上帝會創立後,洪秀全和馮雲山走出花縣,遊曆廣州、順德、南海以及廣西貴(桂)縣等10餘縣,進行艱苦的傳教活動,但收效甚微,隻吸收了百餘名會員,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拜上帝教教義與一般民眾心理不符。因此,1844年底,馮雲山仍留廣西傳教,而秀全則回到原籍,進行理論上的創造。從1844年底到1846年,先後寫出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獻,把原始基督教與中國實際聯係了起來。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通過上帝這個宗教的形式,闡發了舊式農民革命的平等(等貴賤)平均(均貧富)思想。他說:“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傳。”“天人一氣理無二,何得君王私自專。”就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封建君主專有的天下。“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太平天國》資料第1冊)。這是對封建等級製的否定,主張人與人在政治上應該平等。洪秀全揭露當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是一個“相淩相奪相鬥相殺”、“暗極”、“亂極”的社會,而其根源是“所愛所憎一出於私”的私有製,提出要建立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在這個新社會裏,“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同上),灌輸了經濟和男女平等的思想。
平等平均是舊式農民戰爭最具號召力的口號。在晚清封建政權殘酷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農民貧困破產的情況下,洪秀全高舉“太平”旗幟,要打出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天下大同的全新世界,對廣大貧苦民眾不啻一個福音,也起了組織動員群眾的重大作用。1847年8月,秀全二進廣西,與馮雲山會合,選擇紫荊山為根據地,繼續發動革命的準備工作:繼續在紫荊山燒炭工人及下層民眾中發展會員,吸收天地會眾共拜上帝,搗毀廟宇偶像,擴大影響。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0月26日秀全、雲山搗毀象州甘王爺廟,“傳聞甚遠,信從愈眾”,秀全名聲大振;建立領導核心,異姓結拜,共奉上帝為天父,耶穌為長兄,秀全為次兄,馮雲山行三,楊秀清行四,蕭朝貴行五,韋昌輝行六,石達開行七,“聚眾起事,共推洪秀全為首”(《石達開自述》);訓練隊伍,鑄造武器。經過幾年的努力,起義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1850年7月(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命各地拜上帝會員於11月4日(十月一日)到金田集中團營,預備秀全生日那天宣布起義。
近世煙氛大不同,
知有天意啟英雄;
神州被陷從難陷,
上帝當崇畢竟崇。
明主敲詩曾詠菊,
漢皇置酒尚歌風;
古來事業由人做,
黑霧收殘一鑒中。
這是秀全在起義前夕所作的一首《近世詩》,自喻明主漢皇。朱元璋勝利前夕敲詩詠菊,“要與西風戰一場”的豪邁,漢皇劉邦《大風歌》“威加海內”的磅礴以及秀全收殘黑霧重現光明的信念渾然一體。洪秀全這種氣吞山河之勢,與國藩“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競將雲夢吞如芥,未信君山鏟不平”,像是應答,像是唱和,似乎“天意”預示著洪曾之間一場無可避免的角逐。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這一天是洪秀全37歲誕辰,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諸人,率太平軍將士來到金田村韋氏祠堂為秀全祝壽,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金田起義後的第三天,太平軍揮戈東進,攻占大湟江口,2月18日、3月5日在牛排嶺、屈甲州大敗廣西提督向榮所部清軍,進發武宣。1851年(鹹豐元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稱“天王”,這一天就成為太平天國曆史上的“登極節”。
4月10日,清政府以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督師,烏蘭泰、向榮幫辦軍務,征調重兵,向太平軍進攻。從4月到9月,太平軍轉戰武宣、象州、桂平、平南等地,屢挫清軍,9月25日一舉攻克永安州。太平軍在此休整,進行軍政建設,辦了幾件大事:製訂《太平軍目》,確立了“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軍為單位的軍事製度;設立“聖庫”製度,太平軍“人無私財”,一切所有繳納聖庫,衣食所需均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頒布《太平條規》,強化軍事紀律;分封諸王,1851年12月17日舉行封王大典,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各王,得受東王節製。“永安建製”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國建國的規模,保證了太平軍的勝利進軍。
太平軍在永安這座山城呆了半年,從容休整,而清軍也從容調遣,完成了對永安的包圍。永安彈丸之地,糧道又被切斷,若不突出重圍,有被聚殲的危險。1852年4月5日,洪秀全以羅大綱部為先鋒,秦日綱部殿後,冒雨撤離永安,前鋒直趨古蘇衝,與烏蘭泰所部相遇,因寡不敵眾,太平軍官兵2000餘人陣亡。8日,太平軍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重創烏蘭泰等部,天津鎮總兵長瑞、涼州鎮總兵長壽、河北鎮總兵董光甲、鄖陽鎮總兵邵鶴齡及兵勇5000餘人被斬殺。太平軍先敗後勝,擺脫清軍圍困,乘勝向桂林方向進軍。4月18日直抵桂林城下。19日烏蘭泰率軍反攻,中炮受傷,5月8日死於陽朔。桂林城堅兵眾,太平軍圍攻一個多月不下,5月19日主動撤圍北上,6月3日攻占全州。在攻打全州的戰役中,南王馮雲山不幸中炮受傷,死於蓑衣渡。馮雲山是拜上帝會的實際組織者和奠基人,是太平天**政製度的規劃者,他的殉難,是太平天國的巨大損失。
6月5日太平軍自全州進軍湖南永州,中途遭到曾國藩好友江忠源楚軍的伏擊,損失慘重,11日撤離永州,12日攻克道州。太平天國勢力由此深入到曾國藩的老家湖南。
在道州,一方麵整頓思想,教育廣西老兄弟丟棄打回家鄉的“懷土重遷”的狹隘觀念,提出“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的戰略方針,鼓勵太平軍老戰士繼續北上。另一方麵則是擴軍。太平軍到達道州時,已由原來的5萬餘眾,剩下不足萬人,亟須擴充。為此,以真天命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朝貴的名義發布了三篇著名的檄:《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曆數清政府的**統治:“罄南山之竹簡,寫不盡滿地**汙;決東海之波濤,洗不盡彌天罪孽”,號召人民“討胡”、“誅妖”,推翻滿清皇朝的統治,“廓清華夏”。湖南民眾特別是會黨紛紛響應,加入太平軍,擴軍數萬。
太平軍在道州休整兩個月後,8月17日攻占郴州,接著連克永興、安仁、攸縣、茶陵、醴陵,9月10日師抵湖南省城長沙。
太平天國革命的烈火大有燃遍湖南之勢,這使丁憂在家守製的曾國藩坐立不安,再也無法終製了。
壯誌難酬而思田園之樂,同國方艱則有澄清之誌。這原來就是中國儒生“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統一。國藩在京一籌未展,自然欲歸田園,但作為一位實學家,他從未放棄自己的誌向。在京期間,他曾賦詩言誌,雲:“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一朝孤鳳鳴雲中,震斷九州無凡響。”“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感春》詩,《全集詩》)情知“紫宸”被啞啞群烏權貴把持,自己無法施展經世大誌,但他可以等待,而太平天國革命猶如驚濤駭浪,衝擊著勢之將傾的清帝國大廈,國藩屠鯨斫蛟喈鳳變龍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當太平軍大軍壓境,縱橫馳騁湖南時,湖南全省震動,湘鄉也是人心浮動,老百姓四處亂逃,不知所措。國藩起而問事,作《保守平安歌》三首(《全集詩》),不啻為三項應變措施。
第一首《莫逃走》唱道:
眾人謠言雖滿口,我境切莫亂逃走。
我境僻處萬山中,四方大路皆不通。
我走天下一大半,惟有此處可避亂。
走盡九州並四海,惟有此處最自在。
別處紛紛多擾動,此處卻是桃源洞。
若嫌此地不安靜,別處更難逃性命。
隻怕你們太膽小,一聞謠言便慌了。
一人倉忙四山逃,一家大小泣嗷嗷。
男子縱然逃得脫,婦女難免受煎熬。
壯丁縱然逃得脫,老幼難免哭號咷。
契縱然帶著走,錢財不能帶分毫。
衣服縱然帶著走,豬牛難帶一根毛。
走出門來無屋住,躲在山中北風號。
夜無被鋪床板凳,日無鍋甑切菜刀。
受盡辛苦破盡財,其實賊匪並未來。
隻因謠言自驚慌,惹起土匪吵一場。
茶陵道州遭土匪,皆因驚慌先徙走。
其餘各縣逃走人,多因謠言嚇斷魂。
我境大家要保全,切記不可聽謠言。
任憑謠言風浪起,我們穩坐釣魚船。
一家安穩不吃驚,十家太平不躲兵。
一人當事不害怕,百人心中有柄把。
本鄉本土總不離,立定主意不改移。
地方公事齊心辦,大家吃碗安樂飯。
國藩以通俗易懂的歌謠,娓娓道來,勸說開導,果然奏效,一時人心安定。
《莫逃走》安定人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國藩作《保守平安歌》第二首《要齊心》歌謠,唱道:
我境本是安樂鄉,隻要齊心不可當。
一人不敵二人智,一家不及十家強。
你家有事我助你,我家有事你來幫。
若是人人來幫助,扶起籬笆便是牆。
隻怕私心各不同,你向西來我向東。
富者但願自己好,貧者卻願大家窮。
富者狠心不憐貧,不肯周濟半毫分。
貧者居心更難說,但願世界遭搶劫。
各懷私心說長短,彼此有事不相管。
縱然親戚與本家,也是丟開不管他。
這等風俗實不好,城隍土地都煩惱。
萬一鄰境土匪來,不分好歹一筆掃。
富者錢米被人搶,貧者飯碗也難保。
我們如今定主意,大家齊心共努力。
一家有事聞鑼聲,家家向前作救兵。
你救我來我救你,各種人情各還禮。
縱然平日有仇隙,此時也要解開結。
縱然平日打官方,此時也要和一場。
大家吃杯團圓酒,都是親戚與朋友。
百家合成一條心,千人合做一雙手。
貧家饑寒實可憐,富家量力略周旋。
鄰境土匪不怕他,惡龍難鬥地頭蛇。
個個齊心約夥伴,關帝廟前立誓願。
若有一人心不誠,舉頭三尺有神明。
國藩苦口婆心,反反複複開導為“富者”惜貧憐貧,不要像平日那樣對於貧者“不肯周濟半毫分”,“貧家饑寒實可憐,富家量力略周旋”,無非要緩和貧富對立,團結起來,“百家合成一條心,千人合做一雙手”。大敵當前,爭取民眾,這樣就不至於把“貧者”推到太平天國一方。這對“富者”絕對沒有好處的。
光緩和階級矛盾還不夠,萬一太平軍攻進湘鄉將如何是好?因此還必須采取必要的應變措施,於是國藩又編了第三首歌謠《操武藝》:
要保一方好土地,大家學些好武藝。
武藝果然學得精,縱然有事不受驚。
石頭要打二十丈,石灰罐子也一樣。
木板隻要五寸寬,箭箭要中靶子上。
石頭灰罐破得陣,叉鈀錨子一齊進。
靶子也立一塊板,板上先鑿四個眼。
眼內安個小木球,戮在錨子尖上留。
隻要枝枝戳得準,保守地方總安穩。
火器雖然是個寶,鳥銃卻要鑄得好。
火藥也要辦得真,不然炸裂反傷人。
銃手若是不到家,不如操演不用他。
惟有一種竹將軍,裝得火藥大半斤。
三股麻繩緊緊纏,一炮響動半邊天。
件件武藝皆無損,石頭錨子更要緊。
石頭不花一錢,錨子耍出一道圈。
若是兩個習得久,打盡天下無敵手。
讀書子弟莫驕奢,學習武藝也保家。
耕田人家圖安靜,學習武藝也不差。
匠人若能武藝全,出門也有防身計。
商賈若能學武藝,店中大膽做生意。
雇工若能武藝全,又有聲名又賺錢。
白日無閑不能學,夜裏學習也快樂。
臨到場上看大操,個個顯出手段高。
各有義膽與忠肝,家家戶戶保平安。
國藩利用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歌謠形式,號召士、農、工、商各個階層起來拿起“家夥”,操練武藝,自衛身家,抵抗太平軍,“保一方好土地”。這比政府頒發的各類充滿“之乎者也”的告,更容易深入人心。國藩以為《保守平安歌》三首既能收效於湘鄉,也“可以勸通省之人”,要求湖南地方當局廣為散發。
長沙圍城之戰仍在進行中。在9月12日的戰鬥中,蕭朝貴中炮殉國,這是太平天國又一重大損失。11月30日,長沙圍兩個多月不克,加上清軍雲集,太平軍撤圍而去。12月3日克益陽,民船數千投入太平軍,水陸順江而下,13日攻克“兩湖咽喉”、“最為要害”的嶽州(嶽陽)城。在嶽州,太平軍又得民船5000餘條,從而建立了水營,同時得舊藏吳三桂大批軍械炮位,改善了裝備,聲威大震。朝廷急令兩江總督陸建瀛為欽差大臣,與江西巡撫張芾、安徽巡撫蔣慶沿江設防,令向榮尾追太平軍,以收夾擊之效。16日,15萬太平軍水陸並進,千舡健將,兩岸雄兵,鞭敲金鐙響,沿路凱歌聲,浩浩蕩蕩,披荊斬棘,所向無敵。12月22日克漢陽,29日下漢口,1853年1月12日占領武昌。武漢為南北樞紐,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如曾國藩所說:“論天下之大局,則武昌為必爭之地,何也?能保武昌,則能扼金陵之上遊,能圍荊、襄之門戶,能通兩廣、四川之餉道,若武昌不保,則勢成割據之勢。”武漢的失守對清政府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清廷一方麵調整軍事部署,以琦善為欽差大臣防守河南南陽,調察哈爾都統西淩阿、陝甘總督舒興阿、山東巡撫李僡以及副都統明慶、德崇額、忠泰等,進剿太平軍;另一方麵號召各地團練鄉勇,保衛桑梓。1月8日,鹹豐皇帝頒給湖南巡撫張亮基一道上諭,說:“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聞其在籍。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
1月21日,曾國藩接到幫辦湖南團練的諭旨,初尚遲疑,準備上疏陳情,懇乞終製。好友吳敏樹致書力勸,郭嵩燾則專程趕往白楊坪,“以力保桑梓之誼”為言,敦促他應召出山,國藩遂焚毀疏稿,遵從墨絰從戎的古製,接受團練大臣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