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出來,劉太監還是很警惕的,不過接風宴這種場合出現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也確實有些出奇,難怪劉太監發問。
“原來是陳大人的學生,難怪儀表堂堂。”
劉太監聽到陳方垠的一番解釋,看向謝慎的目光便溫存了不少。被一個太監這麽笑吟吟的盯著,謝慎直是有些惡寒,可是又不好發作別提有多難受了。
而且這劉太監也太不會說話了吧,什麽叫“是陳大人的學生,難怪儀表堂堂?”這陳老大人又不是他的爹,他謝慎儀表如何跟陳老大人有何關係?
死太監,真是一個死太監......
暗暗腹誹幾句,謝慎麵上卻還得作謙遜狀,聆聽劉太監這位“長輩”的教誨。
弘治朝士子和太監的對立還不似明末那麽尖銳。像閹黨和東林黨那樣大規模的對抗遠沒有出現。
饒是如此,已經隱隱有了對抗的趨勢,不少跟宦官走的近的官員便被同僚排斥,甚至被禦史參奏。不過這些都是小範圍的零星事件,影響力著實有限。
官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其中的難不僅僅是為官的難,更是選擇的難。一步錯,步步錯,甚至都沒有回頭的機會。
“劉公過譽了。”
謝慎好歹兩世為人,麵上該有的還是能夠都做到的。
劉太監又說了幾句場麵話,無外乎是勉勵謝慎努力進學,早日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替陛下分憂。
身處的位置不同,立場自然也會不同。
劉太監是內廷的人,自然要處處為天子著想。而謝慎這樣的讀書人,更多是把著眼點放在社稷上。這兩點之間的界線有些模糊,但還是不太一樣的。
簡短的和劉太監一番交談,謝慎便隨著陳方垠一起回到自己的席位上。
坐定之後少年長出了一口氣。
雖然已經早有準備,說辭也在腦中過了數遍,但真的說出來時還是會緊張。畢竟站在眼前的是一個手握重權的大太監,氣勢上肯定會壓上謝慎幾分。
好在謝慎的表現中規中矩,談不上多出色,但也沒減分。
以後這樣的機會還很多,還可以多多磨礪。
但更重要的事情還是兩年後的鄉試,畢竟科舉出身是硬實力。如果拿不出個進士出身,便是再會鑽營,又能如何呢?整日蠅營狗苟,但底子就比別人差了不止一級,談人脈圈子什麽的簡直就是可笑。
不在一個圈子裏,即便能接觸到所謂的大人物,也隻會被當為棋子利用罷了。
在官場混,其實隻要領會一點,就是能給別人帶來什麽好處。
這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官場菜鳥和高手之間的差距也多見於此。官場菜鳥往往想的是自己能得到什麽,而老油條們首先想的一定是能夠給旁人帶來什麽利益。
並不是說辦所有事情都要利益交換,但總的思路總歸是如此。
就拿劉太監奔赴杭州赴任這件事來說,他之所以一路未作停歇,為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杭州。
這便是為天子著想,為天子考量。恩旨一下,身為臣子便立刻執行,這便是對皇權的尊重。
天子的利益得到了保證,劉太監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證。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
那些一上來就要求對方怎麽配合自己的,多半會撞得頭破血流。
謝慎正自思忖間,大小官員輪番上前給劉太監敬酒,以圖混個臉熟。
惟獨巡按禦史裴常沒有起身,隻兀自飲酒。
對此謝慎倒是不以為奇。畢竟巡按禦史和鎮守太監的職責相近,權責劃分並不清晰。二人同有監察地方官員之責任,若是走的太近,難免會被有心人抓住大作文章。
天子既然分別派巡按禦史和鎮守太監監察地方官員,就是不想聽一家之言。
不然,若是隻派駐一人,那人還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蛇鼠一窩,那言路不就閉塞了嗎?
天子端坐朝堂,不可能對千裏之外的事情了如指掌。若是監察官員都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那天子可就真的喪失一切訊息渠道,成了聾子瞎子了。
巡按禦史代表了外臣,鎮守太監代表了內宦。
有二人相互製衡,就不會有人膽大妄為的和當地眾官員勾結,以圖蒙蔽天子。
退一步講,便這二人中真有人敢這麽做,另一人也能及時發現,並立刻寫奏疏加急送到京師呈遞天子禦覽。
天子耳目不是那麽好做的,既要監察眾官員,又要甘於做那個被人盯著的靶子。
所以站在裴常的立場來看,他不去結交劉太監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如果他像其餘官員那樣前去向劉太監示好,且不說別的官員會怎麽看,他在天子心中就已經減分了。
天子心中有一根準繩,誰也不想人為的讓這根準繩發生偏差。
謝慎暗暗觀察,也是學到了不少東西。有的時候難得糊塗,糊塗反而是大智慧的表現。
都說簡在帝心,並不是說一定要製造大事件讓天子記住,而是要讓天子放心。
如果人人都爭著搞大事件,製造轟動效應,那反而不是天子願意看到的。
裴常能做到巡按禦史,領悟力自然是上乘的。這次宴會他必須來,不來就是對劉太監的不尊重,這種得罪人的事情不能做。但來了,卻也不能跟劉太監太親近,最好的局麵便是像現在這般不膠不離。
劉太監也不傻,肯定也能夠明白裴常的用意。二人演一出雙簧給眾官員看,讓他們放心,也讓千裏之外宮禁之中的天子放心。
謝慎知道弘治天子對宦官的態度發生了幾次明顯改變。
這位中興之主即位之初,對宦官極力打壓,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宦官的製衡,文官實在難以駕馭控製,這便才重新重用一些宦官以此來分文官的權。
用一句話概括,便是弘治皇帝的帝王心術愈發純熟了,在這種背景下,誰要是再搞抱團結黨的事情,跟天子對著幹那真是嫌活的太長了。
......
......
“原來是陳大人的學生,難怪儀表堂堂。”
劉太監聽到陳方垠的一番解釋,看向謝慎的目光便溫存了不少。被一個太監這麽笑吟吟的盯著,謝慎直是有些惡寒,可是又不好發作別提有多難受了。
而且這劉太監也太不會說話了吧,什麽叫“是陳大人的學生,難怪儀表堂堂?”這陳老大人又不是他的爹,他謝慎儀表如何跟陳老大人有何關係?
死太監,真是一個死太監......
暗暗腹誹幾句,謝慎麵上卻還得作謙遜狀,聆聽劉太監這位“長輩”的教誨。
弘治朝士子和太監的對立還不似明末那麽尖銳。像閹黨和東林黨那樣大規模的對抗遠沒有出現。
饒是如此,已經隱隱有了對抗的趨勢,不少跟宦官走的近的官員便被同僚排斥,甚至被禦史參奏。不過這些都是小範圍的零星事件,影響力著實有限。
官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其中的難不僅僅是為官的難,更是選擇的難。一步錯,步步錯,甚至都沒有回頭的機會。
“劉公過譽了。”
謝慎好歹兩世為人,麵上該有的還是能夠都做到的。
劉太監又說了幾句場麵話,無外乎是勉勵謝慎努力進學,早日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替陛下分憂。
身處的位置不同,立場自然也會不同。
劉太監是內廷的人,自然要處處為天子著想。而謝慎這樣的讀書人,更多是把著眼點放在社稷上。這兩點之間的界線有些模糊,但還是不太一樣的。
簡短的和劉太監一番交談,謝慎便隨著陳方垠一起回到自己的席位上。
坐定之後少年長出了一口氣。
雖然已經早有準備,說辭也在腦中過了數遍,但真的說出來時還是會緊張。畢竟站在眼前的是一個手握重權的大太監,氣勢上肯定會壓上謝慎幾分。
好在謝慎的表現中規中矩,談不上多出色,但也沒減分。
以後這樣的機會還很多,還可以多多磨礪。
但更重要的事情還是兩年後的鄉試,畢竟科舉出身是硬實力。如果拿不出個進士出身,便是再會鑽營,又能如何呢?整日蠅營狗苟,但底子就比別人差了不止一級,談人脈圈子什麽的簡直就是可笑。
不在一個圈子裏,即便能接觸到所謂的大人物,也隻會被當為棋子利用罷了。
在官場混,其實隻要領會一點,就是能給別人帶來什麽好處。
這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官場菜鳥和高手之間的差距也多見於此。官場菜鳥往往想的是自己能得到什麽,而老油條們首先想的一定是能夠給旁人帶來什麽利益。
並不是說辦所有事情都要利益交換,但總的思路總歸是如此。
就拿劉太監奔赴杭州赴任這件事來說,他之所以一路未作停歇,為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杭州。
這便是為天子著想,為天子考量。恩旨一下,身為臣子便立刻執行,這便是對皇權的尊重。
天子的利益得到了保證,劉太監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證。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
那些一上來就要求對方怎麽配合自己的,多半會撞得頭破血流。
謝慎正自思忖間,大小官員輪番上前給劉太監敬酒,以圖混個臉熟。
惟獨巡按禦史裴常沒有起身,隻兀自飲酒。
對此謝慎倒是不以為奇。畢竟巡按禦史和鎮守太監的職責相近,權責劃分並不清晰。二人同有監察地方官員之責任,若是走的太近,難免會被有心人抓住大作文章。
天子既然分別派巡按禦史和鎮守太監監察地方官員,就是不想聽一家之言。
不然,若是隻派駐一人,那人還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蛇鼠一窩,那言路不就閉塞了嗎?
天子端坐朝堂,不可能對千裏之外的事情了如指掌。若是監察官員都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那天子可就真的喪失一切訊息渠道,成了聾子瞎子了。
巡按禦史代表了外臣,鎮守太監代表了內宦。
有二人相互製衡,就不會有人膽大妄為的和當地眾官員勾結,以圖蒙蔽天子。
退一步講,便這二人中真有人敢這麽做,另一人也能及時發現,並立刻寫奏疏加急送到京師呈遞天子禦覽。
天子耳目不是那麽好做的,既要監察眾官員,又要甘於做那個被人盯著的靶子。
所以站在裴常的立場來看,他不去結交劉太監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如果他像其餘官員那樣前去向劉太監示好,且不說別的官員會怎麽看,他在天子心中就已經減分了。
天子心中有一根準繩,誰也不想人為的讓這根準繩發生偏差。
謝慎暗暗觀察,也是學到了不少東西。有的時候難得糊塗,糊塗反而是大智慧的表現。
都說簡在帝心,並不是說一定要製造大事件讓天子記住,而是要讓天子放心。
如果人人都爭著搞大事件,製造轟動效應,那反而不是天子願意看到的。
裴常能做到巡按禦史,領悟力自然是上乘的。這次宴會他必須來,不來就是對劉太監的不尊重,這種得罪人的事情不能做。但來了,卻也不能跟劉太監太親近,最好的局麵便是像現在這般不膠不離。
劉太監也不傻,肯定也能夠明白裴常的用意。二人演一出雙簧給眾官員看,讓他們放心,也讓千裏之外宮禁之中的天子放心。
謝慎知道弘治天子對宦官的態度發生了幾次明顯改變。
這位中興之主即位之初,對宦官極力打壓,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宦官的製衡,文官實在難以駕馭控製,這便才重新重用一些宦官以此來分文官的權。
用一句話概括,便是弘治皇帝的帝王心術愈發純熟了,在這種背景下,誰要是再搞抱團結黨的事情,跟天子對著幹那真是嫌活的太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