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順門哭諫事件不僅讓謝慎煩惱,更讓內閣首輔劉健憂心。
雖然他知道互市的真實用意,但卻是不便向群臣解釋的。
有的事情就是這樣,知道的人多了就容易出岔子。
內閣首輔在文淵閣中來回踱步,額角滲出了不少汗水。
以他對天子的了解,這件事天子是不會出麵的。最終棘手的難題還得要他這個大學士解決。
如果是旁人帶頭哭諫還好辦,偏偏這次帶頭哭諫的是兵部尚書馬文升,是個軟硬不吃的大黑臉。
這便有些難辦了。
劉健雖然善言辭,卻並沒有自信一定能勸的馬文升回心轉意。
如果他勸說一番馬文升卻不給麵子,他這個首輔的臉往哪放?
唉,真是難呐。
“於喬,不如你出麵去勸勸負圖吧。”
謝遷正自喝茶,聽到這句話差點沒嗆死。
他心中暗罵劉健無恥,自己做縮頭烏龜卻拉別人出去補缸。
但他嘴上卻笑道:“希賢兄,負圖兄哪是我能勸得動的。”
劉健卻推了推手道:“於喬能言善辯,由你去勸負圖是最合適不過了。若是連於喬都不能勝任,恐怕大明朝廷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他說的半真半假。真的是謝遷確實擅長和人爭辯,假的是劉健是想把火炭丟給謝遷。
要知道謝遷在開海禁一事上和徐溥、劉健意見相左,力挺謝慎。
這導致徐溥的致仕。雖然劉健是此事的直接受益者,但仍不免對謝遷心存忌憚。
這種情況下用勸說哭諫群臣的方式對謝遷惡心一番,自然是劉健願意看到的。
謝遷雖然心中十分不願,但也沒有別的辦法。
誰叫劉健這廝是首輔呢。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在這內閣之中,還沒有人能跟劉健相抗衡。
“那我便去試一試。”
謝遷聲音裏滿是無奈,以他對馬文升的了解,這位不達目的是不會罷休的。
也罷,去做做樣子給首輔看吧。
從文淵閣到左順門極近,謝遷踱步而去,沒多久就看見跪在左順門外哭諫的群臣。
他沒有細數,但初步估計哭諫的群臣也有近百人。
這麽多人跪在左順門外一齊鬼哭狼嚎,場麵還真是浩大。
為首哭的最厲害的便是兵馬尚書馬文升了。
這位不僅淚如泉湧,嚎哭聲更是振徹宮禁,辨識度極高。
謝遷硬著頭皮走了過去,要扶起馬文升。
“負圖兄,你這是何必呢。互市的事情陛下已經下了旨意,你在這哭諫也改變不了啊。”
馬文升比謝遷整整大二十三歲,資曆什麽的可以說完爆。
但現在的情況是謝遷入閣做了第三大學士,而他馬文升卻隻能任個兵部尚書。
雖然看起來相差不大,但前景卻完全不同。
群輔,次輔可進為首輔,那就相當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可六部堂官卻最多是平調,想要入閣十分困難。
馬文升最看不慣的就是謝遷做了幾天詞臣便扶搖直上一路入閣,現在更是對謝遷的態度嗤之以鼻。
“哼,陛下被奸人所蠱惑,老夫自當諫言。怎麽謝閣老自己不敢出頭,也不叫老夫出頭嗎?”
謝遷早知道會是這個結果,暗道晦氣。
但他卻不得不陪著笑臉道:“負圖兄說的哪裏話,這件事陛下已經和內閣商議過了,也並不是全無道理。”
他這句話不說還好,一說馬文升登時炸了。
“原來內閣早就知情。既然知情為何不勸阻陛下。謝謹修糊塗,幾位閣老也要跟著糊塗嗎?”
謝遷麵色登時難看了起來。
他一口一個負圖兄叫著,可馬文升並不領情,隻以謝閣老作回應。
恐怕這還算客氣了。
“內閣有內閣的考量,其中有不便於向外朝說的。”
馬文升冷哼一聲道:“有什麽不便說的?這件事明擺著是謝謹修那小子服了軟,幾位閣老也跟著膝蓋骨打彎?”
謝遷暗罵這馬黑臉真是油鹽不進的老匹夫,怎麽就讓這麽一個人當了兵部尚書呢?
“老夫執掌兵部,對威脅我大明邊防的事自然不能置之不理。既然朝中有屍位素餐之輩,那就讓老夫來管吧!”
這番話馬文升說的慷慨激昂,謝遷卻是大惱。
什麽叫朝中有屍位素餐之輩,這不就是點名在罵內閣閣臣嗎。
謝遷心中十分委屈。
此計若成,可保大明邊防百年無憂,怎麽就被說成威脅邊防了呢。
但他又不能說,因為這件事若傳開了難免會被韃靼人知道,那這一計就廢了。
見謝遷麵露怒色又無可辯駁,馬尚書更是得意道:“謝閣老,不妨回稟陛下,老臣便是隻剩下一口氣,也要為大明搖旗呐喊!”
無恥之徒!真是個無恥之徒!
謝遷再也忍不了,直接拂袖而去。
馬文升冷冷注視著謝遷,似一個勝利者挺直了腰杆。
......
......
“陛下,老臣無能,勸阻不了哭諫的百官啊。”
謝遷並未返回文淵閣,而是直接去了文華殿。
此時天子正在督導太子讀書,見謝遷進來了便揮手示意王嶽給謝遷賜座。
“先生,馬卿家他們還沒走嗎?”
天子顯然也聽說了百官在左順門哭諫的事情,憂心忡忡的問道。
謝遷點了點頭道:“回稟陛下,老臣無能勸阻不了馬尚書,請陛下降罪。”
弘治皇帝連連擺手道:“先生為國盡忠,何罪之有。”
這便是謝遷的高明之處了。
雖然他不願意去勸說馬文升,但劉健把火炭丟給了他,他總不能直接扔掉。
去左順門溜達了一圈,再跑到文華殿向天子陳情。這樣不但顯得他謝遷赤膽忠心,一心為君父著想,還可以反襯出首輔大學士劉健的無能。
一進一出間謝遷獲得隱性收益許多。
“陛下,互市一事乃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若真能引起朵顏三衛和韃靼人爭鬥,朝廷隻需坐山觀虎鬥即可。但馬尚書這麽一鬧,臣擔心輿情沸騰啊。”
“朕又何嚐不知。”
弘治皇帝放下手中書卷,幽幽歎道。
......
......
雖然他知道互市的真實用意,但卻是不便向群臣解釋的。
有的事情就是這樣,知道的人多了就容易出岔子。
內閣首輔在文淵閣中來回踱步,額角滲出了不少汗水。
以他對天子的了解,這件事天子是不會出麵的。最終棘手的難題還得要他這個大學士解決。
如果是旁人帶頭哭諫還好辦,偏偏這次帶頭哭諫的是兵部尚書馬文升,是個軟硬不吃的大黑臉。
這便有些難辦了。
劉健雖然善言辭,卻並沒有自信一定能勸的馬文升回心轉意。
如果他勸說一番馬文升卻不給麵子,他這個首輔的臉往哪放?
唉,真是難呐。
“於喬,不如你出麵去勸勸負圖吧。”
謝遷正自喝茶,聽到這句話差點沒嗆死。
他心中暗罵劉健無恥,自己做縮頭烏龜卻拉別人出去補缸。
但他嘴上卻笑道:“希賢兄,負圖兄哪是我能勸得動的。”
劉健卻推了推手道:“於喬能言善辯,由你去勸負圖是最合適不過了。若是連於喬都不能勝任,恐怕大明朝廷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他說的半真半假。真的是謝遷確實擅長和人爭辯,假的是劉健是想把火炭丟給謝遷。
要知道謝遷在開海禁一事上和徐溥、劉健意見相左,力挺謝慎。
這導致徐溥的致仕。雖然劉健是此事的直接受益者,但仍不免對謝遷心存忌憚。
這種情況下用勸說哭諫群臣的方式對謝遷惡心一番,自然是劉健願意看到的。
謝遷雖然心中十分不願,但也沒有別的辦法。
誰叫劉健這廝是首輔呢。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在這內閣之中,還沒有人能跟劉健相抗衡。
“那我便去試一試。”
謝遷聲音裏滿是無奈,以他對馬文升的了解,這位不達目的是不會罷休的。
也罷,去做做樣子給首輔看吧。
從文淵閣到左順門極近,謝遷踱步而去,沒多久就看見跪在左順門外哭諫的群臣。
他沒有細數,但初步估計哭諫的群臣也有近百人。
這麽多人跪在左順門外一齊鬼哭狼嚎,場麵還真是浩大。
為首哭的最厲害的便是兵馬尚書馬文升了。
這位不僅淚如泉湧,嚎哭聲更是振徹宮禁,辨識度極高。
謝遷硬著頭皮走了過去,要扶起馬文升。
“負圖兄,你這是何必呢。互市的事情陛下已經下了旨意,你在這哭諫也改變不了啊。”
馬文升比謝遷整整大二十三歲,資曆什麽的可以說完爆。
但現在的情況是謝遷入閣做了第三大學士,而他馬文升卻隻能任個兵部尚書。
雖然看起來相差不大,但前景卻完全不同。
群輔,次輔可進為首輔,那就相當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可六部堂官卻最多是平調,想要入閣十分困難。
馬文升最看不慣的就是謝遷做了幾天詞臣便扶搖直上一路入閣,現在更是對謝遷的態度嗤之以鼻。
“哼,陛下被奸人所蠱惑,老夫自當諫言。怎麽謝閣老自己不敢出頭,也不叫老夫出頭嗎?”
謝遷早知道會是這個結果,暗道晦氣。
但他卻不得不陪著笑臉道:“負圖兄說的哪裏話,這件事陛下已經和內閣商議過了,也並不是全無道理。”
他這句話不說還好,一說馬文升登時炸了。
“原來內閣早就知情。既然知情為何不勸阻陛下。謝謹修糊塗,幾位閣老也要跟著糊塗嗎?”
謝遷麵色登時難看了起來。
他一口一個負圖兄叫著,可馬文升並不領情,隻以謝閣老作回應。
恐怕這還算客氣了。
“內閣有內閣的考量,其中有不便於向外朝說的。”
馬文升冷哼一聲道:“有什麽不便說的?這件事明擺著是謝謹修那小子服了軟,幾位閣老也跟著膝蓋骨打彎?”
謝遷暗罵這馬黑臉真是油鹽不進的老匹夫,怎麽就讓這麽一個人當了兵部尚書呢?
“老夫執掌兵部,對威脅我大明邊防的事自然不能置之不理。既然朝中有屍位素餐之輩,那就讓老夫來管吧!”
這番話馬文升說的慷慨激昂,謝遷卻是大惱。
什麽叫朝中有屍位素餐之輩,這不就是點名在罵內閣閣臣嗎。
謝遷心中十分委屈。
此計若成,可保大明邊防百年無憂,怎麽就被說成威脅邊防了呢。
但他又不能說,因為這件事若傳開了難免會被韃靼人知道,那這一計就廢了。
見謝遷麵露怒色又無可辯駁,馬尚書更是得意道:“謝閣老,不妨回稟陛下,老臣便是隻剩下一口氣,也要為大明搖旗呐喊!”
無恥之徒!真是個無恥之徒!
謝遷再也忍不了,直接拂袖而去。
馬文升冷冷注視著謝遷,似一個勝利者挺直了腰杆。
......
......
“陛下,老臣無能,勸阻不了哭諫的百官啊。”
謝遷並未返回文淵閣,而是直接去了文華殿。
此時天子正在督導太子讀書,見謝遷進來了便揮手示意王嶽給謝遷賜座。
“先生,馬卿家他們還沒走嗎?”
天子顯然也聽說了百官在左順門哭諫的事情,憂心忡忡的問道。
謝遷點了點頭道:“回稟陛下,老臣無能勸阻不了馬尚書,請陛下降罪。”
弘治皇帝連連擺手道:“先生為國盡忠,何罪之有。”
這便是謝遷的高明之處了。
雖然他不願意去勸說馬文升,但劉健把火炭丟給了他,他總不能直接扔掉。
去左順門溜達了一圈,再跑到文華殿向天子陳情。這樣不但顯得他謝遷赤膽忠心,一心為君父著想,還可以反襯出首輔大學士劉健的無能。
一進一出間謝遷獲得隱性收益許多。
“陛下,互市一事乃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若真能引起朵顏三衛和韃靼人爭鬥,朝廷隻需坐山觀虎鬥即可。但馬尚書這麽一鬧,臣擔心輿情沸騰啊。”
“朕又何嚐不知。”
弘治皇帝放下手中書卷,幽幽歎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