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裏很快收拾完,胡大和胡四出來,幫著清理院子。[]


    人多幹活快,院子的草很快鏟幹淨,韓天喊著幾個娃娃歇息片刻再幹。看著四個毛頭小夥子,身體都比較壯實,他就覺得歡喜,當年的小布點都不經意間長大。


    他就問了幾個孩子現在都在做什麽,從事啥職業。從孩子們口中知道:除了老大在農場機關黨辦工作以外,老二從學校出來,直接回家幹起了家庭農場,是家裏的主勞力;老三也剛從學校出來,沒事可幹,就回家幫老二;小的還在上學。


    他就問兩個務農的娃:“覺得務農怎麽樣?”


    “挺好,幹好了不用再挨餓!”老二老三如實回答。


    不用再挨餓?!


    當年建場時候的困境再次浮現眼前。


    多麽現實的問題,可這個問題,用了農場整整三十年的時間才完成。彈指一揮間,一代人最好的青春都奉獻在了農場。賀蘭山依舊巍巍挺立,但守在這片山下的農墾開荒者已經白發蒼蒼。曾幾何時,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不再挨餓。可如今再聽到這樣的話語,怎麽覺得這麽刺耳!


    一代人的付出,就隻是這個目標?


    不!遠遠不夠!農場應該有更大地奔頭,怎麽還隻能圍繞溫飽再徘徊?幹活的韓天沉默了,拄著鐵鍬眉頭緊鎖。[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這種無來由的痛心來得這麽突然,一代人的付出,難道就真的隻是個這!


    1950年4月,響應毛主席發布的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西北軍政委員會將所屬部分部隊轉為生產隊,於當年12月1日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開啟了寧夏農墾事業。他們就是當年第一批建設者和開拓者,滄海桑田,晃眼三十年,當年開發建設的豪言壯誌,今天僅僅隻實現了“溫飽”問題的解決。這對一個老革命、老戰士,尤其作為農墾創業者來說,很難以從情感上接受。


    看不足,也看成績。這些年農場的發展變化還是很喜人的,排列整齊的職工宿舍、溝渠阡陌,處處洋溢著新生農場的驕人成績。曾經芨芨草叢生的荒灘,如今變成了良田美景,變成了交通四通八達的新農場。


    不說別的,就說吃的方麵,現在和建場初期一比,平日裏吃的夥食是建場時逢年過節也很難吃到的美味。穿的方麵更不得了,就韓天回來的這一路上,那姑娘們穿的花的、綠的簡直看花了眼,時代在變化,新生體強大的生命氣息無不感染這個即將耄耋之年的老者。


    再打眼一看,幾個娃娃都不錯。他就問老二知道家庭農場是怎麽回事嗎?


    老二回答更直接:就是自己包地,農場出機械,完了交公糧。好一點,年成收入高,全家開心,不好的年份,收成也很難保證。不過現在基本的溫飽問題不用擔心了。再問下去,老二也不是知道的很清楚,這事問他算是問錯了對象。


    老大笑嗬嗬地就給韓叔講了家庭農場的來曆和政策實施背景,聽的他很上癮。他剛從部隊回來,農場這些年的變化並不清楚,對於農場的變化他尤為地上心。從回來時路過的溝渠阡陌、車站馬路情況來看,農場有太多的變化。這種變化在一個老農場開拓者眼裏,是種收獲的喜悅。


    老大娓娓道來,說了家裏這幾年的變化,特別講了家裏這幾年的收入情況。幾個兄弟不時在旁邊邊幹邊補充證明下,韓天算是了解了家庭農場到底是怎麽回事。


    對於家庭農場的情況,他還想看看再發表評論,總覺得現在這種情況,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至於具體什麽,他一時還難以說清楚。作為唯物主義的老共產黨人,他始終相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邊說邊幹,速度也快,不知不覺,院子外麵的菜地很快就規整好。菜地分成四塊,一畦一畦地都滿檔了,爺幾個看著都比較開心。


    北方多風沙,這裏的院子的布局一般都緊巴巴,建設的時候,都是一排一排的,難得看見四合院式的布局。這個院子因為建設初期,考慮住人多的因素,建設的比較怪異,正屋加左右廂房一個鐵帽子形狀,前麵有多伸出一個麵積同樣大的圍牆,圈成了一個院子。


    進門是菜地,往裏走才是住人的地。房子後麵全是沙棗林,是韓天走的第二年營造林時候種的樹。現在都長的碗口粗了。一片青翠的林子,在風中搖曳,給這個院子增色不少。


    進門的菜地從中軸線上一分為二,又各分成兩半,活像一個基督徒的十字架,架在這個院子的正前方。方方正正,給人一種莊嚴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賀蘭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凡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凡點並收藏賀蘭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