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級長盥洗室出來之後,達倫心情舒暢的向格蘭芬多公共休息室走去,在空蕩蕩的走廊裏,他倒是想起來以前在某南方係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說的就是盥洗室裏的事。
大意是某個留學生在歐洲上學期間住在家庭公寓裏,看到人家衛生間裏的有個盆,在馬桶邊上,類似洗手盆,但位置比較低,問房子的主人,當時人家跟他不熟,覺得比較私密,所以沒跟他說,等到後來混熟了,才告訴那是什麽東西,原來叫做“淨身盆”,透過麵向或背向從水龍頭流出或噴出來的水而坐,達到清潔身體的目的。
從時間線上來判斷,如果情況屬實的話,其作者大約也是這個時候到歐洲的吧,國人與世界的交流遠不像後來那麽多,見這麽個新奇玩意兒漲漲見識倒也罷了,可是文章卻把那東西吹到了天上,什麽方便、衛生、環保,甚至還跟什麽文明掛上了溝,好像沒有這玩意就十惡不赦、落後愚昧一樣。
黑格爾有一句名言,當然,人家原句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而且這個“理性”指的是其代表的“規律、理由、原因”之類的概念,不過就跟其它很多名句一樣,被人們砍掉一大半之後變成了“存在即有理”,成了完全純粹用來胡攪蠻纏,推卸責任。
當然,在這裏我們是用“簡化版”來胡扯,而是那句完整的放在“淨身盆”身上就很合適,為什麽歐洲會出現這樣一個東西呢?真的是什麽“方便、衛生、環保、文明”嗎?還是讓我們看看當時的歐洲吧。
關於“淨身盆”bidet,能查到的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1710年,可能是由發明家克裏斯托夫安裝在法國王室的家中的那座,但在當時的法國,bidet更多的是出現在風月場所,方便妓女清潔,利於工作……好吧,至少算是衛生。
而與此同時,法王路易十四從1647年到1711年的64年間才洗過一次澡——這一驚人記錄,迄今依然被保留在路易十四的禦醫每天為他做的身體狀況記錄本上。
到了18世紀,法王路易十五一生隻洗了三次澡,一是誕生日,二是大婚日,三則是入殮,國王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在那個時代,如果沒有醫生的吩咐,最愛幹淨的法國貴婦人每年也僅洗兩次澡,平時主要用幹毛巾擦身。
難道歐洲人都是狗狗,天生厭惡洗澡嗎?
當然不是,向前一千多年的古羅馬時代,人們是公認的愛洗澡,羅馬城內就有很多華麗得有如宮殿的大型浴室,但到了中世紀時期,由於技術的退化,沒有了建設龐大複雜的鍋爐和管道的能力,歐洲人洗澡的成本大大地提高了。
一是在澡盆底下要墊很細膩的布或者絲綢才行,這樣的話,入浴時身體才不會被澡盆的木刺紮到,而老百姓是絕對買不起這麽多的高級布料,拿來為自己墊屁股的。
二是洗澡水的問題,那時候已經沒有了古羅馬的龐大浴場,拿家用的大鍋煮沸一鍋水,隻夠灌滿澡盆的三分之一,因此洗一個熱水澡就要燒三次水,很麻煩,所以當時洗一次澡水要循環使用,順帶說一句,按照當時一家洗澡的次序,嬰兒是被放在最後的,而英語裏有一句諺語,“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幹家務的時候有把洗碗水跟勺子一起倒馬桶裏經驗的童鞋比較容易理解這句話。
三是古羅馬人洗澡用的用磨成粉的鬆果加水捏成的香皂、香油和香料,在中世紀的歐洲都很貴,除了伯爵以上的大貴族,根本沒人買得起。
如果說以上是讓普通人洗澡變得困難的話,那最要命的是封建迷信的不良影響,依據莫名其妙的神學理論,天主教會認為洗澡會損傷身體的元氣,不到萬不得已,最好還是少泡澡為妙,最初還隻是不提倡,類似於佛教戒酒戒肉戒色之類的寬泛說法,後來才開始嚴厲禁止。
因為從14世紀初期開始,一場黑死病在全歐洲範圍內蔓延,奪去了三分之一歐洲人的性命,麵對無處不在的死亡,驚恐的歐洲人到處找原因,很不幸,洗澡也被名列其中,那時的醫生們認為,水會削弱器官的功能,洗熱水澡時毛孔完全張開,有毒空氣就會進入身體,所以洗澡越多,越容易染病,隻有不洗澡才能健健康康的,如果身上有一層厚厚的汙垢,更是能夠抵抗疾病侵襲……
雖然我們不該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待古人,但不可否認,在對黑死病的恐懼和教會的宣揚之下,歐洲進入了一個全民不洗澡的“臭氣熏天時代”,就像前麵提到的路易十四和十五一樣。
可想而知,這種糟糕的生活習慣會帶來極其嚴重的衛生問題,特別是每日都必不可少的“五穀輪回”,那時候又沒有衛生紙……而對女性來說,因為生理特點的原因,問題就尤為嚴重,所以“淨身盆”bidet的出現自然順理成章,其實這玩意至多就是表明歐洲人窮矯情,一個盆能幹的事,非得做那麽麻煩,還要接上冷熱水,是有多懶。
說實話,那個家夥要是回來做“淨身盆”bidet的代理商,這麽拚就算了,但貌似……某些人啊,骨頭真是軟到了靈魂的深處。
一邊感慨著,達倫鑽進了格蘭芬多的公共休息室,通過今天晚上的練習,表明他的計劃完全可行,可以到黑湖裏實地演練了,然後,他就看到了坐在離洞口最近一張桌子旁邊的赫敏,在她對麵的椅子上,坐著的是多比,以及旁邊的家養小精靈,閃閃。
“怎麽回事?”他問道,而頭上開始冒出冷汗來,怎麽回事,居然讓赫敏遇到了閃閃,雖然他知道那是早晚的事,可沒想到會這麽快啊。
大意是某個留學生在歐洲上學期間住在家庭公寓裏,看到人家衛生間裏的有個盆,在馬桶邊上,類似洗手盆,但位置比較低,問房子的主人,當時人家跟他不熟,覺得比較私密,所以沒跟他說,等到後來混熟了,才告訴那是什麽東西,原來叫做“淨身盆”,透過麵向或背向從水龍頭流出或噴出來的水而坐,達到清潔身體的目的。
從時間線上來判斷,如果情況屬實的話,其作者大約也是這個時候到歐洲的吧,國人與世界的交流遠不像後來那麽多,見這麽個新奇玩意兒漲漲見識倒也罷了,可是文章卻把那東西吹到了天上,什麽方便、衛生、環保,甚至還跟什麽文明掛上了溝,好像沒有這玩意就十惡不赦、落後愚昧一樣。
黑格爾有一句名言,當然,人家原句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而且這個“理性”指的是其代表的“規律、理由、原因”之類的概念,不過就跟其它很多名句一樣,被人們砍掉一大半之後變成了“存在即有理”,成了完全純粹用來胡攪蠻纏,推卸責任。
當然,在這裏我們是用“簡化版”來胡扯,而是那句完整的放在“淨身盆”身上就很合適,為什麽歐洲會出現這樣一個東西呢?真的是什麽“方便、衛生、環保、文明”嗎?還是讓我們看看當時的歐洲吧。
關於“淨身盆”bidet,能查到的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1710年,可能是由發明家克裏斯托夫安裝在法國王室的家中的那座,但在當時的法國,bidet更多的是出現在風月場所,方便妓女清潔,利於工作……好吧,至少算是衛生。
而與此同時,法王路易十四從1647年到1711年的64年間才洗過一次澡——這一驚人記錄,迄今依然被保留在路易十四的禦醫每天為他做的身體狀況記錄本上。
到了18世紀,法王路易十五一生隻洗了三次澡,一是誕生日,二是大婚日,三則是入殮,國王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在那個時代,如果沒有醫生的吩咐,最愛幹淨的法國貴婦人每年也僅洗兩次澡,平時主要用幹毛巾擦身。
難道歐洲人都是狗狗,天生厭惡洗澡嗎?
當然不是,向前一千多年的古羅馬時代,人們是公認的愛洗澡,羅馬城內就有很多華麗得有如宮殿的大型浴室,但到了中世紀時期,由於技術的退化,沒有了建設龐大複雜的鍋爐和管道的能力,歐洲人洗澡的成本大大地提高了。
一是在澡盆底下要墊很細膩的布或者絲綢才行,這樣的話,入浴時身體才不會被澡盆的木刺紮到,而老百姓是絕對買不起這麽多的高級布料,拿來為自己墊屁股的。
二是洗澡水的問題,那時候已經沒有了古羅馬的龐大浴場,拿家用的大鍋煮沸一鍋水,隻夠灌滿澡盆的三分之一,因此洗一個熱水澡就要燒三次水,很麻煩,所以當時洗一次澡水要循環使用,順帶說一句,按照當時一家洗澡的次序,嬰兒是被放在最後的,而英語裏有一句諺語,“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幹家務的時候有把洗碗水跟勺子一起倒馬桶裏經驗的童鞋比較容易理解這句話。
三是古羅馬人洗澡用的用磨成粉的鬆果加水捏成的香皂、香油和香料,在中世紀的歐洲都很貴,除了伯爵以上的大貴族,根本沒人買得起。
如果說以上是讓普通人洗澡變得困難的話,那最要命的是封建迷信的不良影響,依據莫名其妙的神學理論,天主教會認為洗澡會損傷身體的元氣,不到萬不得已,最好還是少泡澡為妙,最初還隻是不提倡,類似於佛教戒酒戒肉戒色之類的寬泛說法,後來才開始嚴厲禁止。
因為從14世紀初期開始,一場黑死病在全歐洲範圍內蔓延,奪去了三分之一歐洲人的性命,麵對無處不在的死亡,驚恐的歐洲人到處找原因,很不幸,洗澡也被名列其中,那時的醫生們認為,水會削弱器官的功能,洗熱水澡時毛孔完全張開,有毒空氣就會進入身體,所以洗澡越多,越容易染病,隻有不洗澡才能健健康康的,如果身上有一層厚厚的汙垢,更是能夠抵抗疾病侵襲……
雖然我們不該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待古人,但不可否認,在對黑死病的恐懼和教會的宣揚之下,歐洲進入了一個全民不洗澡的“臭氣熏天時代”,就像前麵提到的路易十四和十五一樣。
可想而知,這種糟糕的生活習慣會帶來極其嚴重的衛生問題,特別是每日都必不可少的“五穀輪回”,那時候又沒有衛生紙……而對女性來說,因為生理特點的原因,問題就尤為嚴重,所以“淨身盆”bidet的出現自然順理成章,其實這玩意至多就是表明歐洲人窮矯情,一個盆能幹的事,非得做那麽麻煩,還要接上冷熱水,是有多懶。
說實話,那個家夥要是回來做“淨身盆”bidet的代理商,這麽拚就算了,但貌似……某些人啊,骨頭真是軟到了靈魂的深處。
一邊感慨著,達倫鑽進了格蘭芬多的公共休息室,通過今天晚上的練習,表明他的計劃完全可行,可以到黑湖裏實地演練了,然後,他就看到了坐在離洞口最近一張桌子旁邊的赫敏,在她對麵的椅子上,坐著的是多比,以及旁邊的家養小精靈,閃閃。
“怎麽回事?”他問道,而頭上開始冒出冷汗來,怎麽回事,居然讓赫敏遇到了閃閃,雖然他知道那是早晚的事,可沒想到會這麽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