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絕對是曆史上一個奇特的人。
有人說他英勇果敢,有人說他剛愎自用。
有人輕蔑的稱他為崇禎小兒,還有人尊稱他為崇禎大帝。
有人認為他是亡國之君,有人認為他是悲情角色。
有人認為他誌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有人卻又認為他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而且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淩遲。
他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為什麽曆史對他有這種不同的評價?
這幾天李自成進軍京都的消息不但讓城內人心惶惶,也讓崇禎帝睡不著覺。
這幾天崇禎同誌經常做夢,夢見有一個人,在他的手上,寫了一個字——有。
這是個很奇怪的夢,而且還不止一次,所以他把這個夢告訴文武大臣,讓他們幫忙解釋。
大家聽說,都說很好,說很吉利,崇禎想了想,有道理,因為有,總比沒有好。
然而有一個人卻大驚失色,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的貼身太監。
散朝後,他找到了崇禎,對他說出了這個夢境的真實意義,可怕的寓意——大明將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釋,這個有,實際上是兩個字,上麵,是大字少一撇,下麵,是明字少半邊。
所以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禎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難道要毀在自己手上?
崇禎回想起自己登基以來所遇到的種種真的有種想哭的衝動。
上台以前,憋足了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死人妖幹掉了,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了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了,本想著臥薪嚐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複大好河山,結果出了天災,又出來若幹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幹人等,若幹人等被幹掉,又出來了若幹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幹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進去的又跑出來。
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家跟著一起造反。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因為真實所以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隻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誌,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裏麵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麵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幹。
簡單地說,崇禎同誌幹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麽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覺較少,隻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麽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幹?最不幸的是,崇禎同誌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然而他依然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幹,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在左冷禪心中崇禎皇帝是個了不起的人,忍人所不能忍,奈何,奈何!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與崇禎相比,李自成無疑就幸福,幸運許多。
在hn他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十幾萬人,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占領了hn全境,所向披靡,先後殺死sx總督傅宗龍、汪喬年,以及我們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李自成同誌依然在前進,一年後,他進入sx擊敗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猛人孫傳庭,占領西安。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出發,他將終結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個字: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是啊,氣數。
第二天,早朝之上,諸臣就李自成一事展開討論。
李自成對於崇禎還是同情的。
應該說在這個時代還是有許多人認可崇禎這個天下共主的。
李自成向崇禎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那就是封他為王,然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以後還可以為崇禎南征北戰。
可是這些大臣們不同意了。
他們用祖宗法製來勸說崇禎,君王不能妥協,不能和流寇妥協,他李自成一個流寇還想封王,做夢吧?
崇禎說那就籌錢組織軍隊抵禦李闖的進攻。
可是大臣們都說沒錢,都哭窮。
他不知道在後來李自成攻下京都之後搜刮的金銀數目簡直是駭人聽聞。
這些大臣們以為不過是換個皇帝而已,殊不知李自成要他們的命呀!嗬嗬,真的很諷刺。
崇禎又說,那就遷都南京吧,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大臣們說,君王應該死社稷,怎麽能退縮。
“哈哈!”
崇禎笑了,他開懷大笑。
“說的好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未完待續。)
有人說他英勇果敢,有人說他剛愎自用。
有人輕蔑的稱他為崇禎小兒,還有人尊稱他為崇禎大帝。
有人認為他是亡國之君,有人認為他是悲情角色。
有人認為他誌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有人卻又認為他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而且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淩遲。
他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為什麽曆史對他有這種不同的評價?
這幾天李自成進軍京都的消息不但讓城內人心惶惶,也讓崇禎帝睡不著覺。
這幾天崇禎同誌經常做夢,夢見有一個人,在他的手上,寫了一個字——有。
這是個很奇怪的夢,而且還不止一次,所以他把這個夢告訴文武大臣,讓他們幫忙解釋。
大家聽說,都說很好,說很吉利,崇禎想了想,有道理,因為有,總比沒有好。
然而有一個人卻大驚失色,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的貼身太監。
散朝後,他找到了崇禎,對他說出了這個夢境的真實意義,可怕的寓意——大明將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釋,這個有,實際上是兩個字,上麵,是大字少一撇,下麵,是明字少半邊。
所以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禎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難道要毀在自己手上?
崇禎回想起自己登基以來所遇到的種種真的有種想哭的衝動。
上台以前,憋足了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死人妖幹掉了,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了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了,本想著臥薪嚐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複大好河山,結果出了天災,又出來若幹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幹人等,若幹人等被幹掉,又出來了若幹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幹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進去的又跑出來。
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家跟著一起造反。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因為真實所以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隻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誌,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裏麵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麵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幹。
簡單地說,崇禎同誌幹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麽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困覺較少,隻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麽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幹?最不幸的是,崇禎同誌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然而他依然盡心盡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幹,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在左冷禪心中崇禎皇帝是個了不起的人,忍人所不能忍,奈何,奈何!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與崇禎相比,李自成無疑就幸福,幸運許多。
在hn他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十幾萬人,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占領了hn全境,所向披靡,先後殺死sx總督傅宗龍、汪喬年,以及我們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李自成同誌依然在前進,一年後,他進入sx擊敗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猛人孫傳庭,占領西安。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出發,他將終結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個字: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是啊,氣數。
第二天,早朝之上,諸臣就李自成一事展開討論。
李自成對於崇禎還是同情的。
應該說在這個時代還是有許多人認可崇禎這個天下共主的。
李自成向崇禎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那就是封他為王,然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以後還可以為崇禎南征北戰。
可是這些大臣們不同意了。
他們用祖宗法製來勸說崇禎,君王不能妥協,不能和流寇妥協,他李自成一個流寇還想封王,做夢吧?
崇禎說那就籌錢組織軍隊抵禦李闖的進攻。
可是大臣們都說沒錢,都哭窮。
他不知道在後來李自成攻下京都之後搜刮的金銀數目簡直是駭人聽聞。
這些大臣們以為不過是換個皇帝而已,殊不知李自成要他們的命呀!嗬嗬,真的很諷刺。
崇禎又說,那就遷都南京吧,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大臣們說,君王應該死社稷,怎麽能退縮。
“哈哈!”
崇禎笑了,他開懷大笑。
“說的好呀,君王死社稷,君王死社稷!”(未完待續。)